古代汉语语序及成分省略
- 格式:ppt
- 大小:391.00 KB
- 文档页数:33
书接上回,我们今天来学一学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省略句式】一、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例: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例: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3、自述省例:(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4、对话省例:(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梁惠王下》二、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三、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四、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肴之战》②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司马迁《鸿门宴》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6、分句的省略例: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选出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 )A、今以钟磬置水中B、吾从而师之C、沛公居山东时D、百姓之不见保答案:选D。
如有疑问,详细解析请扫二维码(可放置二维码)。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古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古今不同的词序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方式有二:一个是虚词,另一个就是词序。
词序是词在句中的位置次序,这种位置次序一般是固定的,不能任意调换。
古今词序的差别,最突出地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
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词序的基本格式。
但古文中的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却必须放在动词前。
先看下面例子:不如以地请合于齐,赵必救我,若不吾救,不得不事。
——《战国策·燕策》“不吾救”即“不救吾”,宾语“吾”放在动词“救”前边。
尔无我叛,我无强贾。
——《左传·昭公十六年》“无我叛”即“无叛我”,“无”同“毋”,宾语“我”,放在动词“叛”前。
管子对曰:“未可。
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未吾亲”即“未亲吾”。
宾语“吾”放在动词“亲”前。
狂者伤人,莫之怨也;婴儿詈老,莫之疾也。
——《淮南子·说林》“莫之怨”即“莫怨之”(没有人怨他);“莫之疾”即“莫疾之”(没有人恨他)。
宾语“之”用在动词“怨”和“疾”前。
“莫”是带否定性的无指代词。
以上例子有两点共同之处,一是宾语都是代词,二是都是否定句。
由此可以得出一条规律:在带有“不”、“无”、“未”、“莫”等否定词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如果还带有助动词作状语,在古文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词序: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国语·齐语》非子莫能吾救。
——《战国策·中山策》前一例,“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
助动词“能”与动词相连。
后一例,“莫能吾救”即“莫能救吾”。
助动词“能”不与动词相连。
古文中,前一格式较为常见。
再看另一种宾语前置的例子: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焉”作疑问代词“何”解,指代处所。
代宾语,放在动词“往”前。
“焉往”,即去哪里。
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礼记·檀弓》“安仰”即景仰什么。
“安”指代物,作宾语,放在动词“仰”前。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宾语前置的种类:(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b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a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b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臣未之闻也。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
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
如:莫弗称之。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
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a惟(唯)+宾语+是(之)+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
意思是惟瞻余马首。
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
如其斯之谓与?b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
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
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1)表示疑问的句子。
如:何哉,尔所谓达者?(2)表示感叹的句子。
如:贤哉,回也!4、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1)在动词前作状语。
如三战三北。
(2)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文言文中词语的省略TAG:文言文词语省略词语的省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xx 如:1、承前省如: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2、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如: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二)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是比较少的。
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句子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承下文谓语而省略。
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xx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后公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以事。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
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兼语”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知识点】文言文解答技巧: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技巧点拨★★句式类型及判断方法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⑶用"者"表判断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⑺无标志判断句。
二、被动句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第十八课语序和省略一、古代汉语的语序(一)主谓倒装句表示感叹的主谓倒装句如:①有是哉,子之迂也!(《论语?子路》)②贤哉,回也!(《论语?雍也》)③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表示疑问的主谓倒装句如:④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⑤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⑥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二)宾语前置句1.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前。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以上句中,前后两句都是动词“欺”带宾语,前句宾语为疑问代词“谁”,因此位于动词“欺”前,后句宾语是名词“天”,所以不前置。
又如:②“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以上句中,“奚冠”和“冠素”也是个对比,“奚”为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所以位于动词“冠”前,“素”为名词充当宾语,所以位于动词“冠”的后面。
再看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介词宾语前置常见于介词“为”“以”“与”的用例,介词“于(于)”的宾语不前置。
例如:⑩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⑾奚以知其然也?(《北冥有鱼》)⑿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⒀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⒁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⒂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⒃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⒄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介词“于”的宾语不前置,但是与“于”功能相当的“乎”在与疑问代词“恶”的组合中,宾语“恶”前置:(2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梁惠王上》)(21)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以上“恶乎”都是宾语前置结构,相当于“于何”。
“恶乎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学恶乎始恶乎终”即求学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
2.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常位于动词之前。
这种前置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如“不”“弗”“勿”“莫”“未”等,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臵所谓?谓语前臵?,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
仁夫公子重耳!惜乎!子不遇时。
展矣君子。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助哉!夫子。
来,尸虫!(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宾语前臵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臵?。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臵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宾语前臵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臵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1)动词宾语例彼且奚适也??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吾谁欺?欺天乎?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浅析几种文言文谓语动词省略经常阅读文言文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语句简洁明了。
不到一千字的短文,例如《察今》、《六国论》以及《岳阳楼记》等,见解深刻,文字洗练,写景抒情优雅动人,短短十来分钟就能给人以益智与审美的享受。
但若是翻译成现代文,字数竟能增加一倍以上,显得繁复冗长。
究其根源,除了众所周知的文言文单音词多而现代文双音词多的缘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省略的运用。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量存在的。
王力先生曾经在他的《汉语史稿》中指出:“‘省略’比不省略的情况更为常见。
”①他还进一步指出:“有时候,上古语言利用省略法,简单到那个地步,不但是西洋语言所不能及,同时也是现代汉语所不能及。
”②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最常见的是省略主语、谓语和介词宾语。
通常省略主语和介词宾语的句子一般比较容易理解,而省略谓语动词的句子往往呈现较复杂的状态,读者在理解和翻译上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文试图将谓语动词省略的现象进行归类分析,并探寻省略的原因。
通常人们认为谓语是不能省略的,因为它是表达意思的最主要的成分。
谓语省略不当,容易导致语句不通顺,意思不明确。
但是文言文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谓语动词省略的句子。
对此,王力先生认为:“省略是语言必有的事,只要不妨碍了解,省略完全是可能的。
”③既然文言文中谓语动词的省略已经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我们就应该探讨谓语动词的省略得以存在的原因。
经研究发现,谓语动词的省略通常是有原因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当地省略谓语动词,一般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
笔者从比较常见的文言文中搜集了一些例句,加以归类分析。
1 描写句省略谓语动词(1)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公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而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梅花岭记》)译文:城被攻破的时候,有人亲眼看见忠烈公(穿)青衣(戴)乌帽,跑出天宁门投入长江死去,未曾死在城内。
(2)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