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和甲型H1N1流感及人禽流感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22
每一次的全球性疫情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次苦痛的灾难,面对着自然界带来的各种疾病,即使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然存在着很多无法攻克的病毒难题。
更不用说在科学尚未发达的过去。
今天科普君来盘点一下,人类历史上的几次全球性的疫情:一、流行性感冒不要以为流行性感冒的名字里有“感冒”两字,就以为与寻常感冒差不多,然后忽略了这个疾病的危害和严重性,流感与普通感冒有着本质(病原)的区别。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易感者与感染者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而传播。
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
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
流感相比于普通感冒有着更高的危害性与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
例如造成至少2500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和我们可能亲身经历过的“2009年甲型H1N1流感”。
流感在何时最早出现已无从考证,但最早在公元前412年,人称“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便已记录下了被认为是流行性感冒的疾病的大肆流行。
20世纪到21世纪为止,人类总共经历了4次流感大爆发,分别是西班牙流行感冒、亚洲流感、香港流感和09年甲型H1N1流感(也称猪流感).被认为是禽流感的一种的西班牙流行性感冒于1918年开始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士兵之间流行开来,成为了人类所遭遇的第一次流感大流行,随着美军出征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横渡大西洋,自5月到6月间开始在欧洲流行开来。
第2波开始于1918年秋季,几乎是在全世界同时爆发,病原性进一步增强,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死者剧增。
第3波的时间在1919年春季到秋季,依然形成了世界性流行。
这场流感最终感染者达到5亿人,要知道1918年全球人口总数才接近18亿,也就是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西班牙流感”,而这场流感据保守预计至少造成2500万人死亡。
另外西班牙流感的大流行,加快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毕竟各国已经没有可作战的额外兵力了。
另外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西班牙流感发端于美国却被称为“西班牙流感”,这是因为当时正处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的各大交战国都有意限制“流感”的舆论,意图渲染为无足轻重的“小感冒”,只有西班牙媒体实诚的将流感称为灾难,甚至于西班牙国王也感染了流感,故这场源于美国的流感便戏剧性的称为“西班牙流感”20世纪另外两次流感,亚洲流感和香港流感分别在世界范围分别造成了200万和100万人死亡。
2023年公务员行测考试流行病知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公共危机频发,特别是医疗卫生事故,因而近年来在各类公职类考试中常识判断也经常出现一些医学常识题目。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流行病知识,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流行病知识流行病:指可以感染众多人口的传染病。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广泛蔓延的传染病。
下面介绍几种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史上的重大流行病。
1.天花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已经在人类社会传播了数千年,也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唯一一个传染病。
尽管在1796年天花疫苗已经出现,但是天花病毒仍在继续传播。
甚至在1976年,天花还造成了2万人的死亡和全球数百万人的恐慌。
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推行大规模接种天花疫苗。
1977年,天花病例彻底消失。
如今,这种病毒除了实验室外,在自然界已经不见踪影。
感染天花病毒后的潜伏期平均约为12天(7-17天)。
感染后的初期症状包括:高烧、疲累、头疼及背痛。
2-3天后,会有典型的天花红疹明显地分布在脸部、手臂和腿部。
在发疹的初期,还会有淡红色的块状面积伴随疹子而出现。
病灶在几天之后开始化脓,直到第2个星期开始结痂。
接下来的3-4周慢慢发展成疥癣,然后慢慢剥落。
天花是感染痘病毒引起的,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2.鼠疫(别名黑死病)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
黑死病现在还仍然存在,会在一些老鼠泛滥的贫穷地区发生。
但只需在发病的早期阶段进行一些简单治疗,就能大大减轻病情。
3.疟疾疟疾并不是新型传染病。
最早关于疟疾的记载出现在4000年前,当时的希腊人就记述了疟疾的破坏性影响。
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的种类2013年11月3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文件中诸如“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按甲类传染病控制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2、乙类26和丙类11。
甲类传染病: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人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指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15岁以下儿童出现以下病例、列为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4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024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知识一、什么是禽流感?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 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 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 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
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二、什么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 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不断进化的, 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 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 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加, 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
xx年, 在我国的香港地区,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型导致了18人感染, 6人死亡, 首次证实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以危及人的生命。
截止到xx年11月为止, 发现H5N1病毒的流行地区有:柬埔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印尼、日本、老挝、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越南、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罗马尼亚、希腊等国。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
三、人是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 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
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
如果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 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 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四、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有哪些表现?人类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 起病很急, 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
主要表现为发热, 体温大多在39℃以上, 持续1~7天, 一般为3~4天, 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流行性感冒和甲型H1N1流感及人禽流感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及人禽流感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人类发病率最高、传染性最强、危害最大、也最容易被轻视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传染病之一。
20世纪流行性感冒的三次世界性大流行1918-1919年:由H1N1亚型流感病毒引起,死亡人数约5000万(西班牙流感)1957-1958年:由H2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死亡人数约100万人(中国贵州,病毒可能是在1956年从苏联传来)1968-1969年:由H3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死亡人数约75万(从香港开始)目前流行性感冒仍呈周期性全球流行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50年代后的数次大小流行,多数都起源于我国,而且被怀疑与禽类病毒的变异、动物与人病毒的整合形成新的流感病毒株有关。
几次全球性爆发给人类留下了惨痛的教训;病毒的变异与整合使人类缺乏免疫力;与SARS 类似的呼吸道传播途径不容易控制;至今缺乏流感的特效药物和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甲型H1N1流感及禽流感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流行性感冒一、定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以冬春季多见,临床以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卡它症状较轻为特征。
二、病原学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的一种RNA病毒呈球形,外有包膜,直径80-120nm。
包膜上由血凝素(H)与神经氨酸酶(N)二种蛋白构成,H/N常常变异,根据H/N的亚型(H1-15,N1-9)进行分类,如H5N1,H1N1等。
(一)病毒包括:1.人流感病毒:甲、乙、丙型。
A型(甲型):最常见,可广泛流行及人畜共患,病毒因不定时的基因突变而衍生新品种。
B型(乙型):也会流行,症状较A型轻,无再分亚型。
C型(丙型):主要以散发病例出现;无再分亚型。
2.动物流感病毒:甲、丙型。
(二)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点1.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甲型流感可有动物传染源。
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为主,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大约存活半小时污染的日用品。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常突然发生,传播快,流行期短。
与人口密集程度有关。
流行沿交通线散播,现代交通使流行地区呈跳跃式。
冬春季多发。
甲型流感常以流行形式出现并引起世界流行或大流行;乙型流感常造成局部暴发或小流行;丙型流感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多侵犯婴幼儿。
三、发病机制流感病毒侵入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变形、坏死、脱落,产生过量干扰素,引起单纯型流感;如进一步引起全呼吸道粘膜病变及毛细血管损害,则导致肺炎型流感。
四、临床表现1.潜伏期:潜伏期1~3天,最短仅数小时。
2.单纯型流感:分普通型和轻型。
轻型:类似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型:全身症状重:头痛、肌痛、乏力;呼吸道症状轻:部分病人有鼻塞、流涕和干咳等。
急起高热,于1~2天内达高峰,3~4天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
3.肺炎型流感:起病相似,但于发病1~2天内迅速加重,分轻型和重型。
轻型:症状较轻,无明显体征,X线呈肺炎,1~2周后恢复。
重型流感:全身衰竭、剧烈咳嗽咯血性痰、呼吸急促,抗菌治疗无效。
双肺呼吸音低,满布湿罗音、哮鸣音。
4.中毒性流感:以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为特征。
表现为高热不退,血压下降,瞻望、惊厥、脑膜刺激征等脑炎脑膜炎症状。
5.胃肠炎型流感:少见,以腹泻、腹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
6.并发症:继发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肺外并发症。
五、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加,2.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① IFA法检测鼻黏膜印片抗原;② RT-PCR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RNA;③病毒分离:起病3天内标本接种于鸡胚。
3.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流行期根据典型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较易,散发病例不易与其它病毒感染。
1.诊断分类:(1)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2)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病原学检查。
2.鉴别诊断:普通感冒。
七、治疗(一)一般治疗:.呼吸道隔离。
2.注意休息,高热时应卧床休息。
3.鼓励患者多饮水。
(二)对症处理: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解热镇痛、止咳、补液等。
(三)抗病毒治疗:病毒唑等。
(四)抗菌药物:根据实际情况,勿滥用抗菌药物。
(五)中医中药:辨证施治。
八、预防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患者呼吸道隔离一周,及时报告疫情。
2.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换气;暂停集会。
3.保护易感人群:(1)药物预防:金刚烷胺预防甲型流感;板兰根、大青叶等中药。
(2)疫苗接种:减毒活疫苗只用于15岁以上健康人;灭活疫苗可用于儿童。
九、护理(一)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
2.疼痛:与病毒感染有关。
3.气体交换受损:与病毒性肺炎有关。
(二)专科评估1.体温: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尤其是高热不退者。
2.并发症:观察有无高热、剧咳、呼吸困难、发绀等。
(三)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1)隔离:呼吸道隔离至退热后2天。
(2)消毒:室内每天进行空气消毒或开窗通风;物品煮沸或在阳光下曝晒2小时左右。
患者分泌物随时消毒。
(3)休息:发热期卧床休息。
(4)饮食:多饮水,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
2.对症护理:高热护理、呼吸道护理等。
3.心理护理。
4.健康教育(1)一般知识指导:诱因、病因、传播途径、隔离方式、临床特征等。
(2)心理指导:耐心解释,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3)饮食指导:多饮水,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4)护理方法指导:消毒、休息、饮食等。
(5)隔离知识指导:呼吸道隔离至退热后2天;陪护或探视者戴口罩;家庭空气消毒方法等。
甲型H1N1流感及禽流感一、病原学1.甲型HlNl流感病毒基因含有4种不同片段:北美猪流感、北美禽流感、人类流感和欧亚猪流感病毒,是一种特殊的基因序列杂交体。
2009年暴发的甲型HlNl流感在最初被称为“猪流感”,正是出于上述原因,但其本质上不是猪流感,而是一种人类甲型HlN1亚型的新毒株。
该病毒的来源尚未知,世界动物健康组织(OIE)报告尚未在猪身上分离出该病毒。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7N7等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近年来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全球蔓延,不断引起人类发病,并且推测这一病毒可能通过基因重配或突变演变为能引起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因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病毒抵抗力:流感病毒不耐热,56℃30min 即被灭活,0~4℃则可存活数周,-70℃以下或冻干可长期保存。
病毒对碘伏、乙醇、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流感病毒存在患者的鼻涕、痰和唾液中,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目前尚无动物传染人类的证据。
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易感动物:火鸡、鸡、鸭、鹅、鹌鹑、鸵鸟、野鸟)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通过飞沫或气溶胶传播。
接触传播: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在已经发现的H5N1感染病例中,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病情较重。
(四)甲流高危人群1.妊娠期妇女;2.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 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 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3.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 可能是高危因素);4.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5.年龄≥65岁的老年人。
三、临床表现甲型H1N1流感和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4天。
(一)症状: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
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
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
(二)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
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三)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2.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3.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或禽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
(2)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或禽流感病毒。
(3)血清抗体检查:动态检测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或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3.其他辅助检查:可根据病情行胸部影像学等检查。
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斑片状炎性浸润影。
四、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
(一)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1.发病前7天内与传染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2.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地区;3.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尚未检测病毒亚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二)甲型H1N1流感临床诊断病例仅限于以下情况作出临床诊断:同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中,未经实验室确诊的流感样症状病例,在排除其他致流感样症状疾病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甲型H1N1流感暴发: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
(三)甲型H1N1流感及禽流感确诊病例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1.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或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或禽流感病毒;3.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四)重症病例条件:1.持续高热>3天;2.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3.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4.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5.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6.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7.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迅速增高;8.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五)危重病例条件:1.呼吸衰竭;2.感染中毒性休克;3.多脏器功能不全;4.其他需监护治疗情况。
(六)甲型H1N1流感住院原则:1.优先收治重症与危重病例;2.危重病例,及时转入具备防控条件的ICU治疗;3.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转运不适宜转诊时,就地救治;4.高危人群宜安排住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