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不⽂明旅游⾏为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措施 不⽂明的旅游⾏为是很多旅游景点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不⽂明⾏为是如何产⽣的呢?下⾯是店铺精⼼为你整理的不⽂明⾏为产⽣的原因,⼀起来看看。
不⽂明旅游⾏为产⽣的原因 ⼀是从我国⽂化的⾓度来看,我国⼀直奉⾏的是以“仁、义、礼、智、孝”为主体的传统⽂化,对于公民的公德⼼和⽂明修养⽅⾯的培养还较为薄弱,这就导致了公德⽂化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定的氛围,长期处于这种私德⽂化下的旅游者,往往只顾及⾃⼰或者家⼈的感受,⽽不会将精⼒放置在保护旅游资源、环境等⽅⾯,⼤部分景⾊优美的旅游胜地都会在长假过后变成遍地垃圾,这种“中国式”丢垃圾的现象,不仅表明了我国国民在公德⼼和⽂明修养还亟待提⾼,也暴露出我国教育传统中有关公民教育的缺失之处。
⼆是旅游过程中的“道德感弱化”也是引发不⽂明旅游⾏为的⼀⼤因素。
⼈们进⾏旅游消费时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种休闲、放松的感受,这种⼼境之下的旅游者往往会放松对⾃⼰⾏为的约束,道德的约束⼒也容易被⼤幅度减弱。
从这个⾓度来看,⼀些⽂化层次和个⼈修养都较好的旅游者,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发⽣的不⽂明旅游⾏为往往是受到这⼀因素的影响。
三是我国社会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环境保护意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随意性决定了⼈们并不重视由不⽂明旅游⾏为引发的后果,常常在⽆意当中就会造成旅游环境的⼈为伤害。
除此以外,我国旅游⾏业的兴起时间不长,短短⼏⼗年内,⼈们所积累的旅游经验尚浅,⼈们还不能平衡旅游资源保护与个⼈私⼼之间的关系,导致我国很多景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物品丢失情况,⽐如在深圳⼀个景点中,⼀些极具特⾊的泥塑被市民拿⾛或损坏,给景区造成了巨⼤的经济损失。
应对不⽂明旅游⾏为的措施 为了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形象,降低游客不⽂明⾏为的发⽣,则必须从多个⽅⾯对不⽂明旅游⾏为进⾏控制,这才能让“⽂明旅游”真正融⼊⼤众的⽣活当中。
通过⽂化和教育来根治不⽂明旅游⾏为 旅游过程中出现的不⽂明现象如同⼀⾯镜⼦,映射出我国的⽂化和教育中应该加强⼈⽂精神渗透,培养民众的公德⼼是杜绝不⽂明旅游⾏为的根本所在。
从自然美的角度分析不文明旅游行为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特性旅游业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性产业,而这也决定了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行为的复杂性和旅游者不文明行
为产生的普逼作,同时旅游者的行为必定受到其听在环境的坡(一》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复杂件旅游者的复合性需求本身决定了旅游作为一种行为的复杂性。
旅游者的行为涉及交通、饭店、旅行社、商场、景区等等行业和部门,每一个旅游者的需求都有独自的特性,同时行业上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也体现了行为的复杂性、旅游行为,特别是团队观光游类型的旅游行为,其产生的各项活动且有环境的陌生性、时间的计划性和人口的密集生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其行为产生的复杂性。
此外,旅游者行为是在旅游这一特定过程中,游客受其动机和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相关活动。
而思想和动机常常又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形成和产生的,根装于-定的文化土壤中,国民性则是文化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因而旅游者的思想和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旅游者行为的复杂性
(二)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普遍性旅递者的不文明行为现象普退在在于旅游业中、从空间上上看,旅游者不文明现象既涉及国内,又涉及国际,从时间上看,旅游者不文明现象有其长期性,在国内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出现旅游活动时就已经什现。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旅游者不文明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朝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曾在在过这现象,从旅游产品的类型来看,旅游
者不文明现象存在于各类旅游产品中。
从年龄构威来看,旅游者不文明现象存在于各个年龄B的旅游者中。
分析旅游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与建议本文就旅游过程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从旅游者自身、旅游机构或旅游区的引导和相 关奖惩制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然后对症药,并总结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当前旅游业的管理具有景区现拍马屁涂鸦” “多名中国游客在颐和园外墙小便 宫文物铜缸被刻字‘到此一游' ”及“长城青砖变签到簿等事件的报道,同时还公布了很多出境旅游的不文明行为,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存在? 、旅游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 一)旅游教育力度不够我国旅游消费教育工作长期滞后,造成国人旅游素质普遍较低。
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其最明显的特 征在于异地性和暂时性,它主要体现在旅游中游人道德感较 低,责任约束力不够,占有意识外显等特点。
而由于中国在最近看到一个网站上发布了一则“ 中国旅游不文明行为大盘点”的新闻,有“杭州西湖成了‘洗脚池'”“青岛浮山 ” “故 如“ 中国游客在卢浮宫前泡脚到此一游”现身埃及 3000 年前文物”“游客在法国薰衣草地为抢拍照位置互殴” 嚳嚳 ” ,等等。
旅游者消费教育工作的长期滞后,致使我国公民在旅游消费理念、旅游文化素养、旅游技能及习惯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成为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的根源。
旅游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旅游者要明白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并不属于个人,更加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公众,任何个人没有权利也不应该去破坏或占有,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每一位旅游者都应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养成这种意识,如果大家都能认识到公众东西的重要性,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去据为已有,随意丢弃废物,“到此一游” “西湖洗脚”等现象多源于此。
二)缺少正确的引导游客对景区的认识肯定是比较模糊的,一般是通过网络或别人的建议了解到景区的相关情况,如果对景区的情况知道得比较详细就没有必要去旅游了。
所以,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导游的引导。
导游不仅要向游客介绍景区的景色、亮点,更要对景区的注意事项、安全问题等进行详细引导。
景区不文明行为分析报告一、引言景区作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繁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一些景区出现了种种不文明行为问题,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景区形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篇报告将对景区不文明行为进行分析。
二、背景分析1. 不文明行为的定义景区不文明行为是指在游览过程中,游客或景区工作人员的行为不符合公序良俗和社会伦理,破坏了社会秩序、环境卫生或造成其他不良影响的行为。
2. 不文明行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不文明行为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如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涂写乱刻、高声喧哗、插队等等。
三、问题分析1. 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1)素质意识不足:部分游客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和文明素养,对景区规则和要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贪图方便:部分游客为了方便自己,不顾他人和环境,采取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
(3)管理不到位:景区管理者对不文明行为的管理和规范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执法手段和监管措施。
2. 不文明行为的影响(1)影响景区形象:不文明行为给景区形象带来负面影响,降低了游客对景区的评价和好感度。
(2)破坏环境卫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行为破坏了景区环境的整洁与美观,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3)影响游客体验:不文明行为给游客的旅游体验带来困扰和不满意,对景区的口碑产生负面影响。
四、解决方案1. 加强宣传教育(1)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提升游客的公德意识和文明素养,提醒游客关注不文明行为的危害。
(2)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引导,通过提示牌、宣传画册等方式告知游客景区的规则和要求。
2. 强化管理措施(1)加强景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执法能力,有效管理和处理不文明行为。
(2)设立监督投诉渠道,让游客能够及时举报违规行为,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强大的震慑效果。
3. 增加奖惩措施(1)对积极参与文明旅游、自觉遵守规定的游客进行嘉奖,鼓励他们成为文明旅游的表率。
桂林漓江景区游客不文明行为研究桂林漓江景区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来此游览。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日益增多,对景区的环境和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桂林漓江景区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研究,对维护景区环境和提升游客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原因1.乱扔垃圾:部分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丢弃垃圾,不顾环境保护和卫生。
这主要是由于游客教育意识不足,对环境保护缺乏正确的认识。
2.随地吐痰:一些游客在行走或者观景时随意吐痰,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
这可能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或者文化差异造成的。
3.随地吸烟:在桂林漓江景区的公共区域,一些游客在禁烟区域吸烟,破坏了景区的环境和卫生。
这些游客可能是不了解相关规定或者对规定不以为然。
4.随意涂鸦:有的游客在景区内的岩石、树木、设施上随意涂鸦,破坏了景区的美观。
这种行为可能与个人素质低下、对自然环境缺乏敬畏心有关。
5.扰乱秩序:部分游客在景区内喧哗、大声讲话,破坏了其他游客的观光体验。
这可能是由于个人行为习惯不良或者对公共场合的规则缺乏意识。
二、游客不文明行为对景区的影响1.破坏景区环境:游客乱扔垃圾、涂鸦等行为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环境,影响了景区的美观和原始感。
2.影响其他游客体验:游客的吵闹、吸烟等行为会干扰其他游客的观光体验,降低了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
3.增加景区管理难度:游客不文明行为给景区管理带来了困扰,增加了管理成本和难度。
4.损害景区形象:游客不文明行为会影响到整个景区的形象,可能导致更多游客对该景区的评价下降。
三、如何解决游客不文明行为问题1.加强游客教育:通过景区公告、导游解说等方式,加强对游客的教育,提高游客对不文明行为的认识。
2.设立执法人员:在景区内设置专门的执法人员,加强对游客的监管和管理,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
3.加强宣传:通过宣传栏、宣传片等方式,向游客宣传景区的美丽与文明行为的重要性,提高游客的文明素质。
桂林漓江景区游客不文明行为研究桂林漓江景区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也开始在景区内出现。
本篇文章将就桂林漓江景区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不文明行为的具体表现1.游客乱扔垃圾:漓江被誉为“活的千古名画”,一些游客却将垃圾随意扔弃在景区内,污染着漓江的水质和岸边的环境。
2.涂鸦破坏:一些游客在漓江的河岸、岩石和景区设施上随意涂鸦,破坏了景区的整体美观。
3.攻击野生动物:一些游客为了获取更好的拍摄效果,常常对于野生动物进行接触、骚扰甚至攻击,给野生动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上述行为都属于不文明行为,严重破坏了景区环境,损害了游客形象和景区的声誉。
二、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分析1. 缺乏文明素质:一些游客缺乏对自然环境和公共场所的尊重,不重视维护和保护景区环境的责任。
2.短视行为:一些游客为了满足个人好奇心和拍摄需求,不顾他人及景区的规定和保护,进行随意破坏。
3.监管不足:景区管理方在人员、信息和设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乏,难以有效监控游客的行为。
三、对不文明行为的对策1. 提升游客文明素质:通过加强游客教育和文明礼仪宣传,提高游客对自然环境和公共场所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加强景区管理:加大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举报机制,对违规游客进行公开曝光和限制进入景区。
3.强化监管措施:加强对景区内的监控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及时发现和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还应鼓励游客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文明行为的倡导,例如设置提示标语、增设垃圾桶、加强巡逻监管等措施,提高景区整体管理水平,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教育。
桂林漓江景区作为我国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在游客不文明行为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提升游客文明素质、加强景区管理和监管措施,共同构建和谐的旅游环境。
对旅游不文明行为的看法
参考答案:
国家旅游局曾提出要推进以文明旅游为导向,坚持以礼仪之邦为目标,加强旅游行业的礼仪素质,把旅游文明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理念。
对于旅游不文明行为,我认为首先要树立文明旅游意识,尊重地方的文化习俗,遵守景区的秩序、规则;其次要维护公共秩序,遵守旅游出行守则,不要随意乱扔垃圾,不做伤害动物的事;再次要尊重历史文化,不破坏景点遗址,更不能乱涂乱画,同时要尊重当地居民,不损坏居民财物,保护当地环境;最后,要爱护景区,不破坏自然美景,不做危害景区环境的行为,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只有每个人都具备文明旅游意识,坚守旅游行为准则,遵守景区规则,方可实现以文明旅游为导向,把旅游文明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理念。
文明旅游,促进文明社会,共创美好未来。
- 1 -。
浅谈中国游客出境游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中国游客出境游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1. 文化差异:中国游客往往缺乏文化素养和对当地文化差异的了解,因此可能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
2. 旅游热潮: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产阶层的增长,中国游客的数量迅速增加,这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3. 缺乏规范: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尚不成熟,缺乏有效规范和管理,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对策:
1. 提高游客文化素养: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明旅游意识,以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2. 强化监管:建立健全旅游管理制度和规范,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和执法。
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和惩戒。
3. 加强合作:加强国际间的旅游合作,加强文化交流,增强游客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最终实现互相尊重和和谐共处。
总之,提高旅游文化素养和合理管理旅游产业,是减少和预防不文明行为的重要途径。
旅游不文明行为诱因分析及措施引言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不文明行为现象却频频发生。
2018年,河北游客在马来西亚水上清真寺的矮墙上跳热舞,造成水上清真寺暂停接待游客。
同年,湖北游客驾车到大理市游玩过程中,用儿童玩具击打红嘴鸥,造成一只红嘴鸥受伤。
上述旅游不文明行为不仅对旅游目的地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
为了整治旅游不文明行为,2006年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颁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来对游客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和警示,但是实际效果甚微。
在学术界,旅游不文明行为的研究多是基于理论的探讨,缺少实证的研究。
对于旅游不文明行的发生,除了游客自身素质外,景区建设、服务水平都是影响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除了注重理论探讨外,对旅游不文明行为的研究还应结合具体的景区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
1相关研究综述国内学术界对文明旅游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如任理德(1985)对乱涂乱画行为进行了批判,田勇(1999)对旅游道德方式的建立进行了研究。
进入21世纪,学术界对旅游不文明行为的研究开始更加深入,主要集中探讨以下几方面问题:旅游不文明行为的种类、成因和解决措施。
例如在种类方面,蔡雪莉(2008)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旅游不文明行为分为6种,包括不讲卫生、不讲秩序、不懂尊爱、行为粗俗、法制观念薄弱和不守规则。
胡华(2014)根据旅游不文明行为对客体的影响分为三大类,包括旅游不文明行为对公共场合、对环境以及对他人交往。
李涛(2015)发现,我国游客的一些不良习惯、破坏式留念以及恶意破坏是游客不文明行为的主要形式。
在旅游不文明行为发生的成因方面,胡传东(2008)基于社会学,认为游客自身道德标准弱化和道德素质不高是产生旅游不文明行为的主要原因,苏小燕(2016)基于教育学视角,认为文化背景、教育和生长环境等个人因素是旅游不文明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胡华(2014)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认为从众心理、游客素质低下以及旅游景区管理不善等问题是旅游不文明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之分析作者:郑江宁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2期[摘要]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体现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是一个国家整体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文章主要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特性、负面影响因素及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期望能对提高旅游者的文明素质,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分析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体现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是一个国家整体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在这方面与旅游发达的国家相比较确实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公民在出国出境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因此,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文明素质,不仅是旅游业快速、稳健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提高我国公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迫切需要,同时,这也是展示中国"文明礼仪之邦"风采和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客观要求。
一、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特性旅游业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性产业,而这也决定了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行为的复杂性和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普遍性,同时旅游者的行为必定受到其所在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复杂性旅游者的复合性需求本身决定了旅游作为一种行为的复杂性。
旅游者的行为涉及交通、饭店、旅行社、商场、景区等等行业和部门,每一个旅游者的需求都有独自的特性,同时行业上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也体现了行为的复杂性。
旅游行为,特别是团队观光游类型的旅游行为,其产生的各项活动具有环境的陌生性、时间的计划性和人口的密集性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其行为产生的复杂性。
此外,旅游者行为是在旅游这一特定过程中,游客受其动机和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相关活动。
而思想和动机常常又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形成和产生的,根源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中,国民性则是文化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因而旅游者的思想和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旅游者行为的复杂性。
(二)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普遍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现象普遍存在于旅游业中。
从空间上看,旅游者不文明现象既涉及国内,又涉及国际。
从时间上看,旅游者不文明现象有其长期性,在国内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出现旅游活动时就已经出现。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旅游者不文明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曾存在过这一现象。
从旅游产品的类型来看,旅游者不文明现象存在于各类旅游产品中。
从年龄构成来看,旅游者不文明现象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的旅游者中。
(三)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包容性旅游者行为的不文明现象应该说首先出现在国内旅游范围中,其愈演愈烈与国内环境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
所谓环境的包容性,是指整个社会的旅游文明程度较低,大家对于旅游过程中行为的不文明现象见怪不怪,既无舆论谴责,也无行为规范,当部分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大行其道,不受处罚与谴责时,易于使其它一些道德修养不健全的旅游者误以为该种行为是正当允许的、可行的,从而诱发其从众行为,使旅游不文明行为呈现出行为增多、队伍扩大的趋势,从而败坏整个旅游市场环境。
二、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原因旅游者不文明行为虽然表现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但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差异、旅游者自律意识、社会宣讲教育和旅游业的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其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历史文化传统原因文化决定了个体旅游消费观念和旅游消费标准,造就和影响了旅游者的消费习性和具体旅游消费行为。
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已经稳固地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性格中。
在价值取向上,中国文化常常只强调“大义”,而“不拘于小节”,没有接受教育的普通民众自不用说,就算接受儒家教育的知识阶层也都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理念。
这种模糊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人对以细节为根本的社会公德,没有足够的敏感性。
在社会结构上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家庭、家族和国家这样一个结构层次,这一结构使“社会”这一部分,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要性,从而造成了社会公共空间的缺乏。
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决定了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的自己人的社会。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观念只局限于国与民之间,个人与家族之间,以及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朋友之间,是一种典型的熟人关系伦理。
至于社会公共空间以及陌生人,中国人要么不知如何面对和相处,要么不以为然。
因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注重讲私德,不讲公德。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有些不懂礼仪、违章违规、破坏习俗、触犯禁忌等不文明行为,固然与旅游者缺乏文化素养、旅游常识及旅游规范意识等因素相关,但很大程度是由于本民族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发生碰撞,形成文化差异而出现文化冲突造成的。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别或不同的人类信仰和行为的差别。
文化差异固然是吸引旅游者重要因素之一,但旅游者在进入一个具有不同文化的环境中时,必将引起一定的文化冲突,使旅游者与旅游地的民众在思想形成隔阂,对旅游者的一些行为的认识不同,进而引发文化冲突。
旅游活动中,尤其是在出境游中,作为异质文化的负载者旅游者的一言一行在国际旅游场景中都意味着一种“文化展现”,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常会使人们对一些行为产生误解。
如外国人对中国人询问年龄、收入、婚否颇为反感,还有国人一般没有给小费的习惯,而在外国人看来这则是一种不文明行为。
(三)旅游者自律意识薄弱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不强、生态道德素质低下是产生不文明旅游行为的首要原因。
文化素养低、环保意识差的游客很少会考虑自己行为的环境影响,因而最容易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不文明行为。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游客有着相当高的文化素养,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明确的环保意识,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但是当他以旅游者的身份在异地游览时,往往想摆脱日常生活中的“清规戒律”,道德的约束力量远不及在他日常生活圈子中那样强大,一些平时讲究卫生、举止文明的人在旅游时却毫无环境道德。
这是因为旅游是一种暂时性、异地性的活动,旅游者摆脱了日常生活圈子中众多熟人的目光的监督,所以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便少了许多顾忌与约束。
这种解脱的感觉,使人们感到轻松,是旅游者、无姓名和无责任的结合,特别是在集体心理作用的情况下,那种倾向更加增强。
上述的这些是由于无意识状态下旅游者自律意识的薄弱所引起的,这一点在我国游客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三、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危害性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影响涉及到旅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和阶段,无论对环境和社会,还是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减弱了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正常发展秩序。
(一)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目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热点景区的环境承载力正面临严重的考验。
而部分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更是直接加重了旅游资源的毁坏及旅游基础设施的提前损耗,加之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下降等因素,使旅游地形象受到损害,众多旅游者在此难以建立应有的旅游印象,使旅游产品吸引力逐步下降,游客减少,使该旅游产品提前进入衰退期。
(二)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社会影响中国是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对中国国际旅游形象的损害作用不可低估。
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伴随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日益频繁,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冲突和矛盾,尤其是对当地居民来说,这种不适和矛盾会更明显。
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接待地社会的冲击是全方位的。
在以往的国外报道中经常会提到,中国的游客经常会给旅游带来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而他们所指的不和谐之处就是一方面咱们游客对旅游内在的东西追求不足,大多走马观花不象真正懂旅游;另一方面是总会伴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与行为,如吃饭时喜欢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不注意卫生等,这些不文明行为与现象对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形象产生巨大的损害。
可见,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深化与当地民众的矛盾。
而旅游接待地民众的态度,又是现代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此双方这种对立矛盾对旅游业的发展损害是深远的。
(三)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对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影响旅游不文明行为,涉及到旅游活动的各个不同阶段,总体危害极大。
特别是在新世纪,我们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经济一体化等一系列挑战,在道德领域出现了许多函待解决的新问题。
诚然,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的物质社会生活条件。
道德观念形成的长期性和道德观念形成之后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往往由此产生的道德观念变化的相对滞后现象是不容忽视的。
良好的道德观念能够塑造人,规范人的行为,而道德发展的滞后又会反过来阻碍社会的进步。
事实上,旅游者不文明业已构成对旅游环境、道德环境营造的破坏因素并成为中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可喜的是关于旅游者的行为规范, 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WTO)通过了《旅游者守则》,要求旅游者“应该尊重过境地和逗留地的政治、社会、道德和宗教,遵守当地的现行法律法规”,并明确提出了具体要求。
世界旅游组织(WTO)于1999年制定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
同时在一些地区和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旅游者的行为,如美国旅行商协会制定的《生态旅游十戒》、加州制定的《旅游者伦理规范》等来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经过认真调研,于2006年10月由中央文明办与国家旅游局制定出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行为公约》,对公民的旅游行为作出了明确规范。
便于完善相关监督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构与人员,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监督和对不文明行为的执行力度,从而约束和引导人们的旅游行为,确保人们的旅游更符合现代规范,以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杨瑞霞,传统文化对我国旅游者的影响,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2]邱剑英,旅游非道德行为与新世纪的道德建设[J],长春大学学报,2001,(2):83-86[3]张建萍,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冲击综合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4]吴章文,刘民坤,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03)[5]于文兰,世界旅游机构指南[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