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 格式:ppt
- 大小:371.50 KB
- 文档页数:11
如何提高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问题的表达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把握程度的手段。
表达的过程是重新梳理问题和再认识问题的过程,能够逻辑清晰、简单明了地对地理事物、规律和研究结论进行阐述,是对地理问题进行进一步科学论证和探讨的基础。
学生表达能力是建立在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基础上的,也就是前面所述如何加强地理原理、规律、成因、过程的教学以及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参考以上论述。
在此基础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平时答题中语言表述的训练。
要求:①正确表述没有歧义,尽量用规范科学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答题。
科学规范的地理概念和规律、原理来自于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和理解。
具体讲这些来源于教材、规范的试题(如高考试题)答案等。
②尽量完整地表述。
做到没有信息遗漏,尽量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分析,不遗漏知识点和试题中的有用信息。
③逻辑严谨,推理严密。
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2.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对比分析试卷中的典型答案,表达能力强的优秀答卷请学生作者分享经验;表达能力差的试卷和同学一起分析失分原因和提高措施。
3.根据地理核心知识点、高考常考知识点、常考试题类别(意义类、原因类、过程类、特征类、开放类等等)建立储存一定量的答题范式并不断进行变式训练。
4.努力提高学生面对高考试题的应变和迁移能力。
高考往往选取新素材、创设新情境、提供新信息,进行关键能力考查。
所以学生要具备面对新问题的分析能力、迁移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编制答案能力。
新问题的切入点不会是教材的原文照搬。
高考命题取材于当代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发展现实或者以时政热点为背景,从地理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不能照搬课本,而是根据试题要求在新情境、新问题下重新整合建构新的知识网络并表述问题。
综上所述高三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准确提取有效信息,正确运用所学地理规律、原理、成因、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表达能力。
地理学习基本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都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呢?你对地里的学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地理学习基本能力,希望对你有用。
地理学习基本能力(一)一、地图运用能力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
借助地图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
1、地图的阅读要运用地图,首先必须会读地图。
这也是考试大港中能力要求的重要部分。
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先看一下这些要素。
接下来要根据提供的图表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分布图、原理图、统计图、景观图还是其他的图。
根据具体图类,运用具体方法读图。
如等高线图,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等高距为多少,何处为山峰,何处为山谷,何处为山脊线,何处为集水线,等等。
究竟读哪几个方面要视题目要求而定。
2、地图运用地图的运用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1)运用政区图,记国家、省(区)、市的空间分布及彼此相对位置关系。
读政区图,要注意观察国家、省(区)的轮廓特征,境内河流等地理事物在此基础上多次重复阅读,渐渐的在自己同形成有关国家与地区图。
这样当时卷中出现某国家图形时,头脑中存储有关国家的图形会立刻浮现出来,经过联系、核对,片刻即可判断出该图所示国家。
(2)运用地形图、记地势变化、地形区分布、河流流向、河流形状。
现行的图册中的地形图均为分层设色法所绘制,给人的感官刺激强,印象深,反复运读后,可在头脑中形成立体感很强的地形图,借此科教容易地记注大洲、国家、地区的地势起伏、地形区分布及受制于地形的河流流向、水系形状。
(3)运用示意图,及有关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
在复习中要记的概念、原理、规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还较相似,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麻烦。
若能借助于示意图,寓文于图,则十分简单得一幅示意图就会把有关概念、原理的本质反映的淋漓尽致、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二、空间分析能力由于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空间性特点,因此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以空间有关的知识内容。
技能三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叙述问题。
它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三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述,意义完整。
会和谐稳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2012~2013年我国经济结构(部分指标)状况表。
个产能利用率低于75%。
材料二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或低价手段招商引资,扭曲了市场价格要素;有的还对GDP拉动大、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在环保监管上网开一面,弱化了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这不仅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也制约了我国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材料三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山东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改进完善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降低了“GDP考核”权重,加大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科技创新等方面指标权重。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重点听取审议了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等项工作报告。
民建中央调研组到山东就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推动了问题解决长效机制的建立。
(1)揭示材料一(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上述行为主体在促进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中发挥的职能作用。
答案(1)2012~2013年,我国需求结构明显改善,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但净出口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突破,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城乡结构继续优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缩小。
这表明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但是我国行业产能存在严重过剩问题。
(2)①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②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原则,加快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历史高考考查的四种能力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能够从试题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中获取所承载的信息,并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2)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提炼、梳理与整合。
(3)能够将所学学科知识与试题的有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对相关问题作出恰当的判断。
例如:可以给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新中国成立后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等几段有关中国近代史上政治民主化道路探索的材料,让学生读材料,理解材料中心思想,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出近代百年历史的政治民主化道路。
再如:可以给出拿破仑时期、一战前夕、二战后初期和六、七十年代的欧共体等欧洲形势在几个时期的变化地图,让学生读图,归纳四幅政局图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并能理解全组图显示出的信息是欧洲统一趋势日益加强,显着的变化就是欧共体到欧盟。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做出科学的辨别和分析。
(2)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相关信息,理解和解决问题。
(3)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对相关事物和现象进行辩证地、历史的分析,准确把握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下列有关清朝取代明朝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清朝是新型先进力量的代表②明末统治集团极端腐朽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导致军事形势逆转④关外清军强于明军及农民军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调动知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必须对明末清初的局势、两个政权的性质有明确的认识。
三、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准确的描述人文与社会、自然环境等领域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观点等。
纵观近年来的政治高考试题,都坚持了"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
从高考试题来看,虽然每道试题总是侧重于对某一方面的能力的考查,但总体上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读政治试题的信息,一要全面,二要准确。
政治试题的信息主要从背景材
料、设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获得。
设问是研究背景材料的主题和灵魂,是关
键信息;而背景材料的信息则需要具体把握,通过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及每一层次
来获取。
另外,不仅要掌握试题的显性信息,还要注意挖掘其隐性信息,通过一
些关键字眼或注释来把握题意。
总之,准确地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是科学解题的
前提,决定着“答什么”和“如何答”。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一能力要求能够将所学政治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就
是说解题时.能够针对不同试题,链接到与此相关的经济、政治常识知识或哲学
原理;能够综合运用政治、地理和历史三科知识去分析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考生不仅要能够正确地解释政治概念和原理,正确揭示经济、政治和社会现
象中蕴含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运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与相关学科术语对社会
现象和事物进行阐述。
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不仅能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政治问题,而且能
够综合运用政治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政治问题,具有创新
思维能力。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能够从试题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中获取所承载的信息,并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2)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提炼、梳理与整合。
(3)能够将所学学科知识与试题的有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对相关问题作出恰当的判断。
例如:可以给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新中国成立后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等几段有关中国近代史上政治民主化道路探索的材料,让学生读材料,理解材料中心思想,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出近代百年历史的政治民主化道路。
再如:可以给出拿破仑时期、一战前夕、二战后初期和六、七十年代的欧共体等欧洲形势在几个时期的变化地图,让学生读图,归纳四幅政局图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并能理解全组图显示出的信息是欧洲统一趋势日益加强,显著的变化就是欧共体到欧盟。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做出科学的辨别和分析。
(2)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相关信息,理解和解决问题。
(3)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对相关事物和现象进行辩证地、历史的分析,准确把握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下列有关清朝取代明朝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清朝是新型先进力量的代表②明末统治集团极端腐朽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导致军事形势逆转④关外清军强于明军及农民军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调动知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必须对明末清初的局势、两个政权的性质有明确的认识。
三、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准确的描述人文与社会、自然环境等领域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观点等。
(2)能够准确的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对有关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作出客观的叙述和说明。
地理高考中的四大能力要求解读地理高考中的四大能力要求解读: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1.正确表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特征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表述、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一是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二是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
⑴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定性概括要求有足够的地理基础名词、基本地理数据、基本地理图形语言等。
基础地理名词指常见性、多用性、稳定性、独特意义的地理事物名称、地理概念等。
⑵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这能力有二,一是从试卷上获取的地理信息中,解读出定量的信息,加以应用;二是要熟记终身有用的地理数据,如绝对数据、相对数据——比例数据、顺次数据等。
绝对数据是指明或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或数量范围的数据;相对数据只有在绝对数据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2.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该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功底和能力从众多的概念地理区位信息中通过分析取舍、综合、归纳、概括的思维过程,准确地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后按题意进行简洁、明了的阐释。
地理区位信息分显性和非显性的区位信息,显性地理区位信息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事物的相互位置关系,主要是地理坐标和相对地理区位。
如北京市东经120°、北纬40°,与河北和天津相临。
非显性地理区位信息是指那些具体的地理事物和抽象的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抽象地理事物与抽象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地理事物通过第三方与地理事物表现出来的位置关系和由这种位置关系所伴生的其他关系。
如长江中下游流域,平原地形、亚热地区、湿润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等。
3.辨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实现的地理事物是历史的地理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地理事物本身发展过程,及人们对它的认识都是辨证的。
历史高考考查的四种能力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能够从试题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中获取所承载的信息,并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2)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提炼、梳理与整合。
(3)能够将所学学科知识与试题的有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对相关问题作出恰当的判断。
例如:可以给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新中国成立后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等几段有关中国近代史上政治民主化道路探索的材料,让学生读材料,理解材料中心思想,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出近代百年历史的政治民主化道路。
再如:可以给出拿破仑时期、一战前夕、二战后初期和六、七十年代的欧共体等欧洲形势在几个时期的变化地图,让学生读图,归纳四幅政局图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并能理解全组图显示出的信息是欧洲统一趋势日益加强,显着的变化就是欧共体到欧盟。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做出科学的辨别和分析。
(2)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相关信息,理解和解决问题。
(3)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对相关事物和现象进行辩证地、历史的分析,准确把握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下列有关清朝取代明朝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清朝是新型先进力量的代表②明末统治集团极端腐朽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导致军事形势逆转④关外清军强于明军及农民军A.①③????B.②④????C.①④??? ?D.②③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调动知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必须对明末清初的局势、两个政权的性质有明确的认识。
阐述清晰,客观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是高考热衷考查的一种能力,其实,学生如果深入理解这项能力的内涵,哪怕知识水平不如人意,高考政治的主观题也不会低于25分。
因为这项能力从名称就不难看出描述准确就有分,这个跟高考的选拔功能密切相关。
描述事物就是让你描述概括事物现象,要求描述清晰,阐释事物就是阐释事物本质,要求阐释全面。
基本能力立意的意图在于淡化过去的模板化思维,所以在真题中,几乎见不到所谓答题模板里面的原因、措施、影响、体现,取而代之的都是谈谈看法,加以说明。
这就要求对于一个话题,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何意义全面阐释。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客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扞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囚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杭战精神。
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0分)解析:从基本能力来看,首先要描述设问中的文化符号,中华民族精神、抗战精神。
所以组织答案时候,首先应该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描述清楚,这是基础分。
然后阐释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关系,抗战精神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之后阐释抗战精神的意义,继承抗战精神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激励中华儿女继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北京高考重点考察能力解析及示例北京高考文综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明确的能力要求。
本文简要的、主要是从我们练习过的大题的角度解析一下这四种能力要求如何在试卷上体现。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这项能力其实就是审题,包括审材料、也包括审设问,还有就是同学们较易遗漏的大题的“帽子”,也就是最开始的那句话,有些题目,这句话对整个题是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的。
这项能力是基础能力,练习的很多,不再赘述了,只是再强调一下模考中的常见失误。
1、“根据材料”就是大部分分数在材料之中,需要将材料的信息利用全面,逻辑分析完整;“结合所学”就是大部分分数在记忆的知识中,材料只是提供一个知识指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是两者兼容。
2、注意种种限定条件例:西城二模39题“结合所学,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繁华都市的历史条件。
”“结合所学”、“近代”、“历史条件”,三个关键信息,偏离这个方向答当代的浦东开发或地理条件,就没有分数。
上面两项可以说是达到80分基本要求,必须达到;要想达到更完美,追求拿满分的审题水平,还需要做到下面两点:3、准确例:朝阳二模,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4000多年的文明史中,渭河流域曾是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的中心。
据《商君书》记载,在公元前4世纪的早期,“秦之地,谷土不能处什二,田数不满百万,……食不足以待役实仓,而兵为邻敌臣,故为世主患之。
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
”依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并说明其影响。
(8分)颇有一部分同学为了保险起见,答题时将“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等几乎所有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全答了。
在你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这样乱枪打鸟无可厚非,但在你要求追求最高分数的时候,这样做既是在浪费时间,也是给判卷老师一个“这孩子脑子不清楚,写了也是蒙上的”不好印象,不太可能给满分。
此题材料内只涉及“重农”和“什伍”这两项商鞅变法内容,其他的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高考地理应试必须具备的四大能力(知识综述+真题再现+解题过程+答案解析)能力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力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高考地理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
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能力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1.地理信息的分类(1)数字信息:数字信息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绝对数值,体现某地理要素的状态,该类问题多从地理要素的定性角度进行考查;另一类是变化数值,一般由一组不同数字组成,体现地理要素的变化特征,该类问题多考查地理要素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及区域差异。
(2)自然地理要素信息:包括材料中涉及的所有自然地理要素,这些信息包含在题干、图示、图例中。
如气候、河流、植被、湖泊、地质构造、地形、气压、风向等要素。
(3)人文地理要素信息:包括材料中涉及的所有人文地理要素,如城市、居民点、农田、工业区、道路、桥梁、建筑等要素。
2.地理信息的获取(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文字材料承载着试题的重要信息,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每一组试题的文字材料都是经过精选的,材料中隐含着重要的解题信息。
审题时要特别关注文字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
(2)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地理图表在高考中非常常见,它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
在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一是读图,包括读图名、读图例,判断规律,训练从提示中获取信息(包括显性及隐性信息)及加工、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二是说图,就是把读图的思维过程及读图所获取的信息说出来。
三要记图,注意把重要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记在脑海里。
如何描述和阐释事物
仲崇辉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年(卷),期】2015(0)7
【摘要】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要细致、全面,表达要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仲崇辉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二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谈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培养——以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为例
2.例谈如何提高r"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3.“能力提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湘教版)--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原理和规律为例
4.例谈初中学生政治学科描述阐释事物能力的养成方法
5.从多个方面入手,准确描述事物特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