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 湘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25.64 MB
- 文档页数:44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的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区域差异,对农业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农业现代化等内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2.难点: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的成因、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策略等。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农业发展情况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思考,导入新课。
2.教学新知:介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农业区域的发展特点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进行整合和展示。
农业第1课时农业的含义及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设计说明本节课我们以“自主学习+读图”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理解农业的广义定义,并能说出不同部门的主要产品;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农业的发展;通过读图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学习目标1.结合相关实例了解农业的概念、主要农业部门及其主要产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2.能够运用资料说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3.能够运用地图和文字资料归纳、掌握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4.能够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1.结合相关实例了解农业的概念、主要农业部门及其主要产品,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及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能够运用地图和文字资料归纳、掌握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及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民以食为天”一句道出了粮食的重要性,粮食来源于哪个部门呢?学生:种地。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激发教师:我们平时说的种地,其实是种植业,是农业的狭义概念,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一节《农业》。
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1.农业的定义教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读图4-1,说说什么是农业,有什么产品。
学生1:第一幅图是种庄稼,主要产品是粮食。
学生2:第二幅图是种果树,主要产品是水果。
学生3:第三幅图是放牧,主要产品是肉、奶。
学生4:第四幅图是捕鱼,主要产品是鱼。
教师总结:这四幅图解释了农业的广义定义。
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要的各种食物,如作为主食的小麦和水稻等,大家喜欢的各种水果、肉、蛋、奶及各种水产品和海产品。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中国的农业》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农业-中国的农业》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的类型、分布、生产特点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中国农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楚。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中国农业的多样性,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并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农业的类型、分布、生产特点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增强对农业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农业的类型、分布、生产特点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难点: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文字材料等,直观地展示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中国农业的类型、分布、生产特点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如水稻种植业的分布、畜牧业的养殖条件等。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国农业的理解和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节《农业》主要介绍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地理环境、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农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对农业问题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定义、分类及其重要性。
2.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农业案例,使学生了解农业的特点和问题。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案例材料,如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发展问题等。
2.制作PPT,内容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PPT 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使学生对农业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农业案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北方的小麦种植等,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
第一节农业【课标分析】课标要求及解读:进行野外考察并利用图文资料,描述家乡典型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归纳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形成过程及原因。
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对农业知识有调整,将2011年课标中“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和“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两节的内容调整为“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我国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1]。
根据以上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对农业的知识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将重点放在了家乡典型的气候、地形、湖泊、农业的生产条件和脱贫攻坚的成功之路上。
通过问题为情境,设计地区脱贫致富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思考区域农业与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脱贫为目标导向,达到增强家国情怀的目的。
【教学目标】1.通过对家乡所在地区的大量图文资料,对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地理特征建立起初步的区域认知。
2.构建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气候与农业、农业与生产生活方式、农业与国家政策、农业与科学技术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思维。
3.通过问卷调查的图文资料,了解家乡地理事物和现象,提出脱贫攻坚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渗透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使用信息技术软件记录行程的能力、现场问卷调查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重难点】1.通过充分挖掘图文信息,归纳出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2.提出脱贫方案,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根据图文资料判断香山村的纬度位置和气候类型,根据图片判断该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什么?包括哪些农业部门?材料二:香山村地处娄底市双峰县沙塘乡,经度约东经112.28°,纬度北纬27.45°。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的基本认识,为后续学习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技术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农业有所了解,但可能对农业的重要性和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掌握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分类和重要性。
2.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调查法:让学生调查身边的农业产业,了解农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资料和图片,用于课堂展示。
2.设计调查问卷,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农业调查。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农业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定义和分类。
2.呈现(10分钟)讲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3.操练(10分钟)发放调查问卷,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农业调查。
4.巩固(10分钟)分组讨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享调查结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农业政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短文。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农业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主要农业区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了解我国牧区的分布及优良品种。
会分析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
5、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6、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主要农作物的分布2、我国主要牧区的分布和主要的优良畜种教学难点:主要农业区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板书)第一章第一节农业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讲)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问)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但是你们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问)农业包括五个部门,分别是哪五个生产部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问)下面我说出三个选项,大家看哪个选项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C)(朗读)第2页“阅读” (板)二、中国农业的发展(读图)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讲)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中国的农业》是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农业的现状、特点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现状。
教材从农业的定义、农业的分类、农业的分布、农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我们身边的农业》,对农业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农业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特别是对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农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大多数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分类和分布。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制作课件,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分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2.准备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划分学习小组,便于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农业的分布。
然后提问:“你们对农业有什么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什么角色?”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农业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让学生初步了解农业的基本情况。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