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 农业
- 格式:ppt
- 大小:13.39 MB
- 文档页数:30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农业》这一章节位于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农业生产的布局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基本情况,掌握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农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农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领域,学生对其认知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生产布局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知度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生产布局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及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农业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农业生产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介绍典型的农业生产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3.农业生产布局: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农业可持续发展: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6.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关注。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一次深入,旨在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农业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学生对农业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农业问题的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难点: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农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农业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识。
2.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农业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农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农业知识材料,制作好PPT,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本,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以便进行课堂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农业现象,如丰收的场景、农业工具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业在我国如此重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农业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如: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的农业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的内容。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的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区域差异,对农业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农业现代化等内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2.难点: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的成因、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策略等。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农业发展情况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思考,导入新课。
2.教学新知:介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农业区域的发展特点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进行整合和展示。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中国的农业》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农业-中国的农业》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的类型、分布、生产特点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中国农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楚。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中国农业的多样性,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并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农业的类型、分布、生产特点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增强对农业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农业的类型、分布、生产特点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难点: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文字材料等,直观地展示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中国农业的类型、分布、生产特点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如水稻种植业的分布、畜牧业的养殖条件等。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国农业的理解和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基本知识,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农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农业的区位因素、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农业的相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农业的区位因素,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农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与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农业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案例材料,制作PPT。
2.准备小组讨论的话题,制定讨论规则。
3.准备农业知识测试题,用于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农业的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农业的区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农业案例,让学生结合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农业》这一节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的主要类型和作用,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和特点,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农业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农业的分类、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农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分类、地位和作用。
2.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地位和作用。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农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的发展问题和解决办法。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他们对农业知识的理解。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养殖的生产活动•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作用:提供食物、原料、就业岗位等•现状: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点:地域性强、周期性长、风险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来进行。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此外,学生对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认识较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学会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难点: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发展的案例资料和图片。
2.制作课件,展示我国农业现状、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准备问题讨论的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农业的现状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的农业生产案例,如水稻种植、畜牧业发展等,让学生学会分析农业生产区位因素。
湘教版中国农业教案篇一: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说课稿《农业》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
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
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
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中国的农业》是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农业的现状、特点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现状。
教材从农业的定义、农业的分类、农业的分布、农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我们身边的农业》,对农业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农业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特别是对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农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大多数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分类和分布。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制作课件,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分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2.准备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划分学习小组,便于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农业的分布。
然后提问:“你们对农业有什么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什么角色?”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农业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让学生初步了解农业的基本情况。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一、单选题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这幅图反映的是农业生产部门是()A. 种植业B. 渔业C. 畜牧业D. 林业2.在此地种植的粮食作物是()A. 小麦B. 玉米C. 水稻D. 青稞3.有关该耕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地可能在我国季风区内B. 该地主要位于湿润区C. 该地的地势不平坦D. 该地气候干早,降水稀少小麦成熟时间受热量的影响。
近20年我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增幅全球领先。
如图示意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分布及收割顺序。
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4.冬小麦主产区主要分布在()A. 亚热带B. 暖温带C. 中温带D. 寒温带5.影响冬小麦收割顺序由甲→乙、乙→丙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别是()A. 纬度、地形B. 纬度、海陆C. 土壤、地形D. 土壤、海陆6.对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最大的农业技术是()A. 麦种培育B. 无人播种C. 智能收割D. 粮食储运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读“我国棉花主要产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题目。
7.下列不属于我国棉花主产区的是()A. 珠江三角洲B. 华北平原C. 长江中下游平原D. 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区8.新疆是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棉区,主要是()9.①光照充足10.②灌溉条件好11.③降水丰富12.④棉花品质优良,单产较高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如图是我国北方沿海某区域示意图,其中①为城市郊区②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③为山地④为海洋。
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13.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土地利用,不合理的是()A. ①种植蔬菜B. ②种植小麦C. ③开辟农田D. ④发展渔业14.温室大棚可明显改善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图示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最合适的季节()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但各地农业发展的条件差异很大,农业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农业-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农业及其发展历程;2.了解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3.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及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4.了解农业对于社会经济的重要性;5.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农业的发展历程;2.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1.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及其适应性。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2.实验法;3.讨论法。
五、教学内容1.农业及其发展历程1.什么是农业;2.农业的发展历程;3.农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及意义。
2. 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1.玉米:–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中国等地;–地理环境要求:温度较为适宜,耕种的土地要求较为广泛;2.小麦:–欧洲、北美洲、中东、中国等地;–地理环境要求:适宜温度为-3℃至25℃,耕种的土地要求较为广泛;3.水稻:–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日本、朝鲜半岛、菲律宾等地;–地理环境要求:不太适宜寒冷气候,需耕种湿润的土地;4.稻谷:–非洲、欧洲、印度、中国、美洲等地;–地理环境要求:不适宜寒冷气候,耕种的土地要求肥沃。
3. 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及其适应性1.农业的分类:–自然农业;–半自然农业;–半人工农业;–人工农业;–现代化农业。
2.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及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
4. 农业对于社会经济的重要性1.农业对于经济的贡献;2.农业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六、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介绍地理课本中的有关农业的内容,并让学生讨论农业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2. 学习环节1.农业及其发展历程;2.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3.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及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4.农业对于社会经济的重要性;5.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实践环节安排有关粮食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种植不同作物的难度,并探究其原因。
第一节农业一、教学目标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运用资料,说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5.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分布”、“畜牧业分布”四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布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我国农业是近14亿人口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可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同时,农业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教材将“农业”放在本章中第一节讲述。
“让‘土地奉献’的产业”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对应的课标,但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必要。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不了解农业,要让他们理解我国农业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等课程内容会比较困难。
因此,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先了解农业,为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打好基础。
教材通过正文和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农业现象入手,形象地了解农业——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应的课程内容是“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这一课程内容可细化为: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何好处,我国农业在因地制宜方面做了哪些事情,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有何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如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