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_《农业》梯级评价(第1课时)(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10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资料《农业》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了解中国的农业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会分析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农业发展、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进行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的农业发展。
教学难点中国的农业发展。
教学方法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课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指定组长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大家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板书)第四章第一节农业(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板书)(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学生阅读83页教材,回答:农业仅仅指种植业吗,它还包括哪些内容呢?展示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图片,形象了解我国的农业各部门。
学生阅读教材,查找问题答案,得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浴液、畜牧业。
学生观看幻灯片,加深对我国农业各部门的形象理解。
(讲)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
那么在古代我国的农业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区呢?都有那些卓越的成就?(问)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但是你们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战争灾难,技术水平的限制,农业生产力相当落后。
学生观看解放前土地荒凉,人们贫苦的生活图片,了解当时农业生产现状。
(板书)(二)我国农业的发展(读图)第84页图4-2,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我国的粮食、棉花、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农业的主要部门;(2)通过读图分析、讨论探究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农业和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以及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图片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农业的概念和农业的分类;(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小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农业的分类及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教学难点】我国农业发展获得的成就及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图片:馒头、米饭、蔬菜、水果、鱼肉、猪肉等提问:这些都来自哪个产业部门?(学生回答:农业)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产业——《农业》。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提问:你觉得什么是农业?(学生回答)明确:在农田,人们种植庄稼;在牧场,人们放牧牲畜;在山野,人们植树造林;在河湖,人们撒网捕鱼……这就是农业。
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展示图片:种植业——种植业就是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渔业——渔业就是在河、湖、海上养殖或捕捞林业——林业就是在林地上植树造林畜牧业——畜牧业就是在草原放牧或者饲养牲畜归纳: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提问:你了解中国农业悠久的历史吗?(学生回答)明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中国是大豆、大白菜、芥菜、萝卜、韭菜、茭白、荔枝、梨、桃、橘、枇杷、麻等农作物的原产地;中国最早种桑养蚕,古代商人经“丝绸之路”将丝绸运往西亚和欧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叶一直是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提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情况如何?(学生回答)明确:1.中国的谷物、肉类、籽棉、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2.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3.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展示图片:繁华的农贸市场、农村新民居、农村健身设施、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变化图提问:在我国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还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回答)明确:原因1: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在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高产稳产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了新的农业基地;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还建立了许多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农产品基地。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的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区域差异,对农业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农业现代化等内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2.难点: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的成因、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策略等。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农业发展情况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思考,导入新课。
2.教学新知:介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农业区域的发展特点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进行整合和展示。
《农业》(第 1 课时)一课一练一、填空题1.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的家产。
2.广义的农业包含:、、、等。
狭义的农业是指。
3.新式农业主要包含:、、、。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种和的国家。
二、选择题1.以下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的是()①在田地里栽种庄稼②在牧场饲养牲口③在海上撒网打鱼④在山上开山采矿⑤在山野植树造林⑥把树木加工成家具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⑤D. ①②④⑥2.在农业大家庭中,最重要的部门是()A. 栽种业B.畜牧业C.渔业D.林业3.以下农业部门中,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环境效益的是()A. 栽种业B. 渔业C.林业D. 牧业4.我们平时生活中所需要的粮食、蔬菜、棉花、油菜等均根源于()A. 栽种业B. 渔业C. 林业D. 牧业5.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大提升,建设了大批高产稳产农田的地域是()A. 西南地域B.西北地域C.东部地域D.四大高原6.以下不属于我国农业面对的挑战是()A. 人口增加,耕地减少B.水土流失,环境污染C. 自然灾祸屡次D.发展农业多样经营7.几们同学来自不一样的地域,请依据他们各自的表达选择你以为正确的说法( )A.甲说:“我们村里多山,应当鼎力发展水稻栽种业”B.乙说:“我们城里的土地大多数都用于发展副业”C.丙说:“我们草原的草场广阔,应当鼎力发展畜牧业”D.丁说:“我们平原的滩涂多,应鼎力发展林业”8.以下地域,不属于农产品出口基地的是()A. 山东半岛B. 江汉平原C.长江三角洲D. 珠江三角洲9.以下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人均农产品据有量居世界首位B. 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提升C. 农业生产地域散布趋于合理D. 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0.以水果、蔬菜、花卉、畜禽等农产品的外向型经营为要点,产品面向国际市场,这种农业属于()A. 创汇农业B.参观农业C.绿色农业D.传统农业参照答案一、填空1.土地“土地奉献”2.栽种林畜牧3.色光精准4.水稻粟分析:在田,人栽种庄稼;在牧,人放牧牲口;在山野,人植造林;在水域,人撒网捕⋯⋯ 就是。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材分析】“让土地奉献的产业”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农业,要让他们理解我国农业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打好基础。
“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应的课程内容是“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主要农作物分布”对应的课程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教学目标】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教学设计】一、单项选择1、下列备选答案中,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有()(对应目标1)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玉米2、下列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对应目标1)A.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居世界首位B.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C.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D.农业生产发展较快3、下图为中、美两国农业新增产值主要因素构成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对应目标2)A.美国主要依靠非科技投入增加农业产值B.中国主要依靠科技投入增加农业产值C.美国依靠科技投入增加的农业产值占农业新增总产值的60%D.中国依靠科技投入增加的农业产值占农业新增总产值的70%4、我国油菜的最大产区是()(对应目标3)A.淮河流域 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5、下列省份中,适宜生产热带经济作物的是()(对应目标3)A.海南 B.湖南 C.河南 D.山西二、读我国油料、糖料作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对应目标3)(1)图例中A、B、C、D分别代表的经济作物是: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2)我国农作物的分布以______——_______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同步教案:第1节农业第一课时让〝土地贡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开展教学目的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开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位置及目前存在的主要效果。
重点难点重点1.农业的概念及消费部门。
2.我国农业开展成就。
难点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位置及目前存在的主要效果。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方案①:同窗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消费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先生众口一词地回答:农业。
)对,下面我们就末尾学习我国的〝农业〞。
方案②:同窗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开展为本的经济史。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并且基本处置了广阔农民的温饱效果。
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观。
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方案③:同窗们,假设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形状,你会怎样?(先生会有各种回答,只需基本相符,都要一定。
)但是你们能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临时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
这是什么缘由形成的呢?(农业消费落后,粮食产量低。
)二、自主协作,感受新知〝预习导学〞。
三、师生互动,了解新知(一)让〝土地贡献〞的产业(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2)狭义的农业包括哪些消费部门?(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消费哪些主要产品?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消费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 池塘养鱼(答案为C)(二)中国农业的开展让先生齐声朗诵P84〝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资料。
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看法?先生议论回答:(略)讲述〝中国农业的开展〞时,可按以下步骤停止:(1)问〝中国农业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让先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质变化状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现图4-2〝中国稻谷、小麦产量〞图,或让先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3)查找资料,让先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课时1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区域认知)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综合思维)3.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通过资料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才能兴农的意识。
(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中国农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黑龙江抚远—亚洲最大蔓越莓基地?【设计意图】结合2023年热点事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调动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活动】什么是农业?玲玲和贝贝都有自己的看法,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师:什么是农业?生:结合图文回答。
师: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是指农林牧副渔5大部门。
其中副业是指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以外附带经营的事业。
如养猪、养鸡、编席、采集药材等。
主要产品:禽蛋、猪肉等。
师:种植业是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
我国种植业是南稻北麦。
林业是指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对林木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的农业生产部门。
我国有几大林区?生:三大。
师:是的,三大林区。
畜牧业是指在牧区—牧民靠放牲畜取得产品。
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
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呢?生:干旱半干旱的高原、草地等地。
师:没错。
渔业是指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农业生产部门。
第二节工业一工业的主导地位及发展能源工业、钢铁工业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1.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2.作用:提供生产资料(原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提供生活资料。
3.布局条件:(1)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和劳动力、市场因素、现有经济基础。
中国工业的发展1.许多工业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煤炭、钢铁、水泥、发电量、棉布、汽车、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2.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3.工业布局趋于相对均衡: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由沿海→中西部→内地边疆,工业中心或工业东部沿海工业改造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西部工业基地遍布全国。
拓展升级;城市郊县新建工业园区。
中国工业的分布1.能源工业:(1)中国第一大能源是煤炭,第二大能源是石油。
(2)分布。
其他煤矿:省区河北河南黑龙江贵州安徽煤矿开滦、峰峰平顶山鸡西、鹤岗六盘水淮北、淮南等2.钢铁工业基地的分布及其发展:(1)发展条件:丰富的铁矿资源和焦煤资源。
(2)分布特点:东密西疏。
【知识回顾】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条件有自然要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和人文要素(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等)。
【质疑判断】1.不同的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不同。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3.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能源是石油。
(×)4.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水力资源就丰富。
(×)5.附近没有煤铁资源,就不能发展钢铁工业。
(×)【名师点睛】影响工业生产的地理要素(1)自然地理要素:矿产、水源、土地等。
(2)人文地理要素:科技、交通、市场、劳动力等。
探究主题:影响钢铁工业布局的因素北京的文嘉加入了一个“地理爱好者之家”的QQ群,星期天文嘉在群里聊天碰到了来自鞍山的晓慧、上海的依晨,这三个同学的爸爸都在钢厂上班,而文嘉的爸爸工作地址现在搬到了河北曹妃甸。
初中地理学习材料灿若寒星****编排整理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第1节《农业》同步检测与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列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A.肉类、油菜籽、水果B.水果、玉米、稻米C.大豆、小麦、肉类 D.甜菜、小麦、玉米2.如图示意福州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其中比重最大的是()A.林地 B.耕地 C.建设用地 D.未利用土地3.直接利用土地资源从事的生产活动,让“土地奉献”的产业是()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D.旅游业4.我国很多农产品区的耕作制度和种植品种差别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耕作习惯 B.地形 C.土壤 D.气候5.小芳追随“舌尖上的中国Ⅱ”镜头从上海出发,游览各地,品尝美食,结合图中信息,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A.①线路人们饮食习惯以大米为主B.②线路经过我国四类干湿地区C.③线路穿越地势第三、二、一级阶梯D.④线路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习俗6.湖南省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主要的粮食作物是()A.冬小麦B.青稞 C.春小麦D.水稻7.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是()A.东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C.华北平原 D.珠江三角洲8.造成南北方耕作制度和种植农作物差别的主要因素是()A.土壤 B.地形 C.气候 D.习惯9.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最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A.在新疆绿洲地区大力发展水稻生产B.在降水稀少的高原地区,宜发展粮食生产C.西北地区在地形陡峭的山地地区,宜发展林业D.在珠江三角洲发展耕作业和渔业10.下列关于东北三省农林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林区以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B.黑龙江省是全国著名的甘蔗产区C.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茶叶D.过量采伐、毁林开荒一直很严重11.我国四大牧区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共同特征是()A.都分布在降水量较少,有广阔的天然草场地区B.都分布在黄河以北地区C.都分布在降水丰富、河湖众多的地区区D.都分布在盆地和丘陵地区12.我国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是()A.400mm等降水量线B.200mm等降水量线C.50mm等降水量线D.800mm等降水量线13.我国海域辽阔,素有“天然鱼仓”之称并分布有我国最大渔场的海域是()A.黄海 B.东海 C.南海 D.渤海14.“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的是()A.气候与农业B.地形与农业C.气候与工业D.地形与工业15.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条件是()A.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B.气候复杂多样C.南北温差大D.温度带多16.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D.商业17.外向型农业指的是()A.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农业B.主要引进的是外国的品种和技术C.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农业D.劳动力主要来自外国的农业18.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行为属于不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是()A.采用无土栽培,节约耕地,省水省肥,绿色环保B.运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生产无公害产品C.将信息技术用于畜牧业,实现生产过程中全流程监控,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增加粮食产量19.读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图说明长江流域湖泊面积不断缩小B.乙图说明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C.两图反映出了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D.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在该流域兴建了“三北”防护林20.我国建设“三北”防护林的目的是()A.“三北”地区气候湿润,适宜树林的生长B.“三北”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的木材资源C.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严重,建设防护林是为了阻止风沙,保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受影响D.“三北”地区有漫长的国界,建设防护林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二.解答题(共6小题)21.将对应的相关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共连9条线22.“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不知从哪天起,春的画卷如火如荼次第展开,转眼间就醉了大半个中国”.下图是《中国国家地理》编辑社策划的“三纵一横”四条寻春路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四条寻春路线中,跨越了我国三级阶梯的是路线,能够欣赏到天山独特风景的是路线.(2)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农业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图中路线Ⅳ的摄影师经过的地区主要以业为主,同时也经过了我国三大林区中最大的天然林区林区.(3)路线Ⅲ经过的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被人们形象的称为“工业的”.该路线穿过了乙山脉,该山脉与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界线.(4)图中的甲是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的工业基地.23.下面是小欣微信朋友圈中的截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扎西妈妈心爱的美食“糌粑”是以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原料制作的,该作物主要分布在.(2)小欣分享的水乡民居图片反映了当地怎样的气候特点?.(3)古丽晒出的古老引水工程﹣﹣坎儿井,其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修建地下暗渠是为了.古丽说:“令人担忧的是家乡山上的积雪每年都在减少”.请你帮着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4)五一假期,古丽应小欣之约来她的家乡南京游玩.她乘火车从乌鲁木齐出发,沿途经过的主要铁路干线有线和京沪线.下面四张照片哪些是古丽沿途可能拍摄到的景观(双选).24.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读我国地形区分布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A是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耕作制度(熟制)是;(2)B是高原,该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治理的措施包括;(3)C是平原,该平原春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列举三项即可,每项1分);(4)D是盆地,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25.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面临资源枯竭,能耗高,经济效益差等问题.自从中央做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定以来,该地区已成为我国西部开发后又一个投资热土.材料二:如图为东北地区简图(1)A是(邻国);D是海.(2)阴影区B是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该区域的糖料作物是.(3)C是(港口),由哈尔滨的气候坐标图判断该区域主要气候类型是.(4)根据图上信息,从交通和矿产资源两方面说明辽中南地区发展重工业的有利条件.(5)为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你建议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至少答两点)26.我国西北部草原辽阔,牧场宽广,这里的许多地方水草肥美,适宜放牧.读图,我国四大牧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A是牧区,其所在省区行政中心是,A牧区与西藏牧区的分界线甲是山脉.(2)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位于中国地势第阶梯,其所在的地形区是,请说出这两个牧区牧业生产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有.(3)读图,比较阿拉善骆驼和三河牛的分布差异.(4)内蒙古牧区东部的放牧方式多为定居放牧,西部以游牧为主,请从气候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5)近年来我国西部草原退化、沙化,导致沙漠面积不断扩大,根据你所学知识,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湖南省澧县张公庙中学2016—2017学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第1节《农业》同步检测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列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A.肉类、油菜籽、水果B.水果、玉米、稻米C.大豆、小麦、肉类 D.甜菜、小麦、玉米【分析】在农田,人们种植庄稼;在牧场,人们放牧牲畜;在山野,人们植树造林;在水域,人们撒网捕鱼…这就是农业,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解答】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目前,中国的谷物、肉类、籽棉、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故选:A.【点评】考查我国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农产品.2.如图示意福州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其中比重最大的是()A.林地 B.耕地 C.建设用地 D.未利用土地【分析】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各类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总量中的比例是不同的,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面积较大,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解答】解:读图可得,福州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中比重最大的是林地,占52%.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福州的土地利用类型,读图解答即可.3.直接利用土地资源从事的生产活动,让“土地奉献”的产业是()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D.旅游业【分析】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解答】解: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含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学生应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变通,举一反三的看问题.4.(2016•咸宁)我国很多农产品区的耕作制度和种植品种差别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耕作习惯 B.地形 C.土壤 D.气候【分析】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耕作制度和农作物种类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解答】解: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和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异,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是小麦,作物可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其中,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耕作制度和农作物种类不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气候条件的显著差异.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耕作制度有明显差异的原因,要认真分析.5.(2016•凉山州)小芳追随“舌尖上的中国Ⅱ”镜头从上海出发,游览各地,品尝美食,结合图中信息,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A.①线路人们饮食习惯以大米为主B.②线路经过我国四类干湿地区C.③线路穿越地势第三、二、一级阶梯D.④线路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习俗【分析】读图可得,①路线主要经过我国的北方地区;②路线经过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经过我国四类干湿地区;③路线经过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经过我国地势三级阶梯;④路线经过南方地区,赛龙舟和吃粽子是南方地区居民的风俗习惯.【解答】解:①路线主要经过我国的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选项A叙述错误,符合题意,选项BC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不同路线经过地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后解答即可.6.(2016•长沙)湖南省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主要的粮食作物是()A.冬小麦B.青稞 C.春小麦D.水稻【分析】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历史悠久,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南方属水稻集中产区,北方属小麦集中产区,玉米、豆类、薯类的种植则相对分散.【解答】解:湖南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历来较为发达,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由东、西、南洞庭湖和大通湖四个较大的湖泊组成.湖内鱼类资源丰富,芦苇分布面积很广.湖区农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还盛产棉花、油菜、苎麻、茶叶、莲、藕等.故选:D.【点评】考查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要理解记忆.7.(2016•成都)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是()A.东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C.华北平原 D.珠江三角洲【分析】东北三省粮食产量近年来不断提高,东北“粮仓”作为我国粮食市场“稳压器”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解答】解:东北平原地势坦荡,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黑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是我国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该区域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故选:A.【点评】考查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要理解记忆.8.造成南北方耕作制度和种植农作物差别的主要因素是()A.土壤 B.地形 C.气候 D.习惯【分析】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耕作制度和农作物种类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解答】解: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和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异,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是小麦,作物可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作物可一年两熟到三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气候条件的显著差异.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有明显差异的原因,要认真分析.9.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最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A.在新疆绿洲地区大力发展水稻生产B.在降水稀少的高原地区,宜发展粮食生产C.西北地区在地形陡峭的山地地区,宜发展林业D.在珠江三角洲发展耕作业和渔业【分析】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解答】解: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体现了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容易水土流失的坡地应发展林业,在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在降水较少的草原发展畜牧业,在河湖众多的水乡发展渔业.A、在新疆绿洲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故不符合题意;B、在降水较少的高原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故不符合题意;C、西北地区在地形陡峭的山地地区,适宜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故符合题意;D、在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适合发展渔业,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因素.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理解解答即可.10.下列关于东北三省农林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林区以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B.黑龙江省是全国著名的甘蔗产区C.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茶叶D.过量采伐、毁林开荒一直很严重【分析】东北三省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在山地之间分布着东北平原,因此,人们常用白山、黑水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东北三省主要是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以肥沃的黑土著称.【解答】解: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林区,林区以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故A正确;黑龙江省是全国著名的甜菜产区,甘蔗最大的产区在广西,故B错误;东北三省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故C错误;东北三省曾经过量采伐、毁林开荒很严重,现在国家实行了严格的保护措施,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东北三省的相关知识点,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11.我国四大牧区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共同特征是()A.都分布在降水量较少,有广阔的天然草场地区B.都分布在黄河以北地区C.都分布在降水丰富、河湖众多的地区区D.都分布在盆地和丘陵地区【分析】我国有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属于温带草原牧场,主要的牲畜是三河牛、三河马;新疆牧区,属于山地牧场,主要的牲畜是细毛羊;青海和西藏牧区,属于高寒牧场,主要的牲畜是牦牛和藏绵羊.【解答】解:我国的四大牧区都分布在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西地区,其自然条件的共同特征是降水量较少,有广阔的天然草场.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的四大牧区的特点,理解解答即可.12.我国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是()A.400mm等降水量线B.200mm等降水量线C.50mm等降水量线D.800mm等降水量线【分析】400mm年等降水量线把我国大致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地区.东南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雨热同期,以农耕为主;西北气候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地区.【解答】解:我国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该线以东是农耕区畜牧业,以西是牧区畜牧业.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牢记即可.13.我国海域辽阔,素有“天然鱼仓”之称并分布有我国最大渔场的海域是()A.黄海 B.东海 C.南海 D.渤海【分析】熟记我国的主要渔场分布是解题关键.【解答】解: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与千岛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齐名,位于我国的东海海域内.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主要渔场的分布,学生应多结合地图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14.“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的是()A.气候与农业B.地形与农业C.气候与工业D.地形与工业【分析】农业的发展既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又受市场需求量、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的影响.【解答】解: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淮南淮北的温度、湿度存在很大差异,造成了“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故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根据造成淮河南北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筛选出正确选项.15.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条件是()A.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B.气候复杂多样C.南北温差大D.温度带多【分析】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解答】解: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适合多种农作物的发展,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雨热同期是对我国农作物生长有利的气候条件.16.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D.商业【分析】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我国培育了品种繁多的农作物,是小麦、大豆、大白菜、葱、芥菜、萝卜、韭菜、茭白、荔枝、梨、桃、橘、枇杷、麻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我国最早种桑养蚕,古代商人经“丝绸之路”将我国所产的丝绸运往西亚和欧洲.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叶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解答】解:在农田,人们种植庄稼;在牧场,人们饲养牲畜;在山野,人们植树造林;在水域,人们撒网捕鱼…这就是农业,一种直接利用土地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故选:A.【点评】考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7.外向型农业指的是()A.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农业B.主要引进的是外国的品种和技术C.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农业D.劳动力主要来自外国的农业【分析】我国沿海的山东半岛、太湖平原、闽南、珠江三角洲等地,盛产花卉、水果、蔬菜、水产、畜禽等产品.近年来,这些地区的农产品出口不断增加,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解答】解:“外向型农业”是指以出口创汇为主体的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这就要求具有与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生产基地、技术支持、运作机制和服务体系.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外向型农业的含义.18.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行为属于不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是()A.采用无土栽培,节约耕地,省水省肥,绿色环保B.运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生产无公害产品C.将信息技术用于畜牧业,实现生产过程中全流程监控,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增加粮食产量【分析】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嫁接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栽培无病虫害的棉花种子,克隆优良牲畜等都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解答】解:采用无土栽培,节约耕地,省水省肥,绿色环保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故A正确.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中,运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生产无公害产品,故B正确.科学技术应用于畜牧业,实现生产过程中全流程监控,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故C正确.科技兴农应尽量少使用化肥农药来增加粮食产量,选项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解答即可.19.读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图说明长江流域湖泊面积不断缩小B.乙图说明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C.两图反映出了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D.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在该流域兴建了“三北”防护林【分析】依据图中信息,根据长江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解答.【解答】解:从图中得知,甲图说明长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的面积不断缩小,乙图说明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加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造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在该流域兴建了“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工程.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考查了长江的支流、开发利用及存在的环境问题等,认真阅读图示不难解答,属于基础题.20.我国建设“三北”防护林的目的是()A.“三北”地区气候湿润,适宜树林的生长B.“三北”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的木材资源C.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严重,建设防护林是为了阻止风沙,保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受影响D.“三北”地区有漫长的国界,建设防护林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分析】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8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
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农业
一农业的含义及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1.定义: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
2.主要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
3.发展条件:
(1)自然地理条件如:光、热、水、土等。
(2)经济社会状况如:劳动力、技术、交通条件、市场需求等。
中国农业的发展
1.农产品产量大:谷物、肉类、籽棉、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
2.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1)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高产稳产农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了新的农业基地。
(2)新型农业蓬勃发展。
城郊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
3.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1)农田灌溉和农业机械化逐步普及。
(2)农业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农产品育种、储存、保鲜技术等。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1.种类: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为主。
2.分布:
【读图指导】
·描画秦岭—淮河一线。
发现: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1)东北平原小麦类型为春小麦。
(2)华北平原主要小麦类型为冬小麦。
(3)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知识回顾】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生产活动
耕地——种植庄稼;
草地——放牧牲畜;
林地——植树造林。
【质疑判断】
1.农业生产一定离不开土地。
(×)
2.创汇农业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
3.冬小麦是在冬季播种,春小麦是在春季播种。
(×)
4.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主要是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无关。
(×)
5.小麦种植区不种植水稻,水稻种植区不能种植小麦。
(×)
【漫画思考】
我国四大创汇农业基地是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闽南和珠江三角洲,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答:都濒临海洋,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如山东半岛与韩国、日本相望;闽南、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消费市场广阔),海陆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探究主题:自然因素对农业地区分布的影响
小麦成熟时间受热量的影响。
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植的品种,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
下图示意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分布,农民张大年收麦团队打算分别到甲、乙、丙三地收割小麦。
冬小麦的生长习性;甲、乙、丙三地收割;冬小麦主产区分布图、太行山脉、纬度。
1.说出甲、乙、丙分别所处的地形区。
答:华北平原、江淮地区、黄土高原
2.图中甲、乙、丙所处的温度带、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
答:暖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3.你给张大年收麦团队设计的最佳收麦顺序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你的顺序设计?
答:乙→甲→丙。
气候和地形。
影响农业地区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地形和气候。
【发现地理·素养提升】
根据图中黄河、宁夏平原位置信息,请你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探究影响农业分布的其他因素。
宁夏平原地处半干旱区;黄河水可提供水源。
黄河对宁夏平原发展农业有何影响?
答:提供灌溉水源。
水源也是影响农业的重要因素。
(2020·娄底学业考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航拍中国》解说词:一山一水决定了陕西的格局,把陕西一分为三……早春时节,自北向南,黄土高原大雪飘飞,关中平原小麦滴翠,陕南山地鲜花怒放。
“关中平原小麦滴翠……”试简述关中平原种植小麦有利的自然条件。
答: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
②位置:纬度较低。
③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④水源:渭河、泾河流经,水源充足。
【思路破解】
(1)先看设问:明白所考查内容为“有利的自然条件”。
(2)从图文资源中提取有效信息:陕西自北向南,三个区域,纬度不同,景观不同:地图中找出关中平原所处的位置。
(3)调取储备知识:影响种植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耕地类型、气候、河
流、灾害、交通等方面。
【得分破解】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
②位置:纬度较低。
③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④水源:渭河、泾河流经,水源充足。
【命题延伸】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分布的影响,如市场、生态人口、城市分布、交通等。
(2)不同区域农业布局案例比较分析,例如:埃及与新疆长绒棉的分布。
【触类旁通】
读江西省有关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南昌气候资料,南昌近郊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从图文材料中可以看出,南昌近郊种植该粮食作物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暖湿)。
1.【时事链接题】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为“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粮食、蔬菜来源
于下面的哪个部门(D)
A.渔业
B.畜牧业
C.林业
D.种植业
2. 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C)
A.扩大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
B.大量进口农作物,满足人们的需求
C.实行科学种田,走“科技兴农之路”
D.增加粮食产量
3.(2021•百色质检)阅读我国某地气候资料表,关于该地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D)
①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②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
③农作物一年一熟
④农作物两年三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0•昆明学业考)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科技兴农手段说法错误的是(D)
A.利用无土栽培、生物育种、节水灌溉,发展生态农业
B.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可视化远程诊断、控制、预警等智能管理
C.智能机械代替人的农业劳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最大限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5.(2021•厦门质检)中国是水稻的故乡,如图示意我国水稻分布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水稻集中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秦岭(山脉)——淮河(河流)以南地区,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2)新疆稻作区和宁夏稻作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受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宁夏稻作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地区,便于引水灌溉。
新疆稻作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来自附近高山的冰雪融水是其主要的水源。
(3)东北地区是我国水稻分布最北的地区,原因是夏季气候高温多雨。
6.下图为我国某一种典型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气候资料图,请依据图判断该农作物及其生长地区(D)
A.柑橘四川盆地
B.春小麦东北平原
C.水稻长江中下游
D.冬小麦华北平原
【生活情境题】近几年,我们冬季的餐桌上也能吃到夏季的蔬菜。
山东、河北两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冬季蔬菜大棚生产,为京津地区提供大量蔬菜。
结合示意图回答7、8题。
7.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可以改善(B)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8.影响山东、河北两省大力发展冬季蔬菜大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B)
A.交通便利
B.市场需求
C.气候条件好
D.土壤肥沃
9.读“我国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示意图”。
该地区位于(A)
A.南部沿海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10.(2021·青岛市质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地区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逐渐趋同,过去北面南米的饮食差异也越来越小,大米饭
已经成为北方年轻一代的主食,此外,优质水稻也备受人们的青睐。
读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图及有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表: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
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0.31 0.20 0.10 0.02 0.07 0.04 0.10 谷物单位面积产量
5 377 7 06
6 5 929 6 929 6 366 6 42
7 5 322 (千克/公顷)
(1)我国水稻种植广泛,其中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呈片状分布,而北方地区水稻产区分散,呈点状分布。
(2)甲地自古享有“塞上江南”的美称,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分布区,该地发展水稻生产的主要水源来自黄河。
(3)图中信息显示,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中属于双季稻区的是
珠江三角洲,导致上述地区水稻熟制不同的主导因素是纬度(热量)。
(4)与南方稻产区相比,东北地区谷物单位面积产量相对较低,但商品率较高,分析原因人少地多,消耗粮食少,商品率高。
(5)五常稻花香大米成饭食味清淡略甜,棉软略粘,芳香爽口,饭粒表面油光艳丽,是日常生活中做米饭的佳品。
据材料信息,分析东北地区出产优质水稻的原因。
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适合水稻生长;气温较低、生产期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