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F)的临床抗血栓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309.51 KB
- 文档页数:2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
因此,抗凝治疗在AF患者中十分重要。
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脏学会(ACC)发布了心房颤动的最新指南,特别是针对抗凝治疗的指导。
本文将对2024年心房颤动指南中关于抗凝治疗的要点进行解读。
首先,指南中对抗凝治疗的适应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AF患者,根据卒中风险评估的结果,患者被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不同的风险层次。
对于高危患者,即CHADS2分数≥2或者CHADS2-VASc分数≥3的患者,强烈推荐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进行长期抗凝治疗。
而对于低危患者,即CHADS2分数为0或CHADS2-VASc分数为0-1的患者,则不建议进行抗凝治疗。
对于中危患者,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来综合判断是否采用抗凝治疗。
其次,指南中对口服抗凝药物的选择和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目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VKAs)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
对于AF患者,在口服抗凝治疗的选择上,VKAs如华法林仍然是首选药物。
对于无法耐受华法林或不能控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值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NOACs,如达比加群(Dabigatran)、利伐罗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等。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NOACs的使用细节,包括口服剂量、用药时间等方面的建议。
另外,指南中也强调了抗凝治疗的监测和管理问题。
对于使用VKAs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INR值,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饮食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而对于使用NOACs的患者,虽然无需定期监测,但也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在使用NOACs期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最后,指南中还强调了特殊情况下的抗凝治疗。
比如对于年龄≥75岁的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冠心病或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的抗凝治疗选择。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心房颤动(AF)的临床抗血栓治疗心房颤动(房颤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且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栓塞并发症尤其是栓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老年患者年发病率可高达5%,为无房颤者的6倍。
对伴有高危因素如近期有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史等的患者其脑卒中的发病率更高。
房颤的病因,过去主要由瓣膜性心脏病引起,而近年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引起的房颤远远超过了瓣膜性心脏病,非瓣膜性心脏病AF(NV AF)成为血栓栓塞的重要原因,防治NV AF血栓栓塞成为重要的课题。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高的致死和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损失。
目前已证实抗血栓可明显减少NV AF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临床上主要用于NV AF抗血栓治疗的药物有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而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规范应用,尤其是患者的依从性问题,还是值得商榷。
1病因与发病机制1.1病因: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和高心病最为常见。
亦可见于原发性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其他病因的心脏病。
低温麻醉、胸腔和心脏手术后、急性感染及脑血管意外也可引起,少数可发生在洋地黄中毒及转移性肿瘤侵及心脏时。
部份长时间阵发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又称为特发性房颤。
1.2.1症状可有心悸、胸闷与惊慌。
心室率接近正常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但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尤其是心室率快而心功能较差时,可使心搏量明显降低、冠状循环及脑部血供减少,导致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昏厥或心绞痛发作。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大多在并发房扑或房颤后,劳动耐量明显降低,并发生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肺水肿。
房扑或房颤发生后还易引起房内血栓形成,部份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动脉栓塞,临床上以脑栓塞最为常见,常导致死亡或病残。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的抗凝治疗状与未抗凝的原因。
方法调查资料完整的af患者417例。
查阅病历资料,全面收集血栓栓塞高危因素、抗凝禁忌证、抗凝药物选择与用法以及未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原因等信息。
结果: 217例af患者中,88.3%为慢性af,85.1%的患者具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
分析af患者未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原因,21.6%有抗凝禁忌证,25.5%为医生过分担心出血并发症,15.0%为患者不能按要求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6.8%为阵发性af,尚有11.1%原因不明。
结论:华法令在af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应用不足,加强医生对华法令抗凝知识的继续教育及采用更安全有效的抗凝新药可能更好地促进af患者的抗凝治疗。
【关键词】心房颤动;华法令;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72-02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约占总人群的1%,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可为5%以上[1],af可产生心悸、心功能不全以及血栓形成与栓塞等不良后果,从而显著增加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
由于af成功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较小,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已成为当前治疗af的主要策略。
为此,我们总结了2002年6月~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af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并对未抗凝治疗的原因作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凡2002年6月~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且资料完整的af患者均纳入分析,其间反复住院者只统计首次住院资料,共入选217例,其中男121例,女96例。
年龄16~89岁,平均年龄(54.3±18.4)岁。
瓣膜病性af175例,非瓣膜病性af42例。
详细查阅病历资料,全面收集与抗凝治疗有关的信息,包括:(1)是否具有下列血栓栓塞高危因素;高龄(>65岁)、心瓣膜病、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以及曾有脑卒中/tia与其他动脉系统栓塞史。
蒙古族老年人慢性房颤(AF)319例抗凝治疗分析近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颁布的心房颤动指南指出,所有心房颤动均应抗凝治疗。
有任何一种高危因素和≥两种中度危险因素的心房颤动患者选择华法林抗凝的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
但华法林不良反应是有出血的风险,且需要监测[1]。
目前,国内蒙古族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尤其是年龄≥75岁高龄老人选择何种药物抗凝,有效预防血栓形成,特别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减少抗凝药物的副作用,仍是急需解决的难题,国内对此研究较少[2]。
本文通过三种药物对比蒙古族老年及年龄≥75岁的高龄心房颤动高危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索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药物及剂量选择。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a均为蒙古族族老年人慢性房颤,药物或电复律无法维持窦性心律,或医患双方决定不再尝试转复af并维持窦性心律者;b性别不限,年龄≥75 岁;c经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排除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者;d就诊时间为2009年1月至2011 年1月。
排除标准:a可逆性病因引起的af,如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未经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由于血管造影、电生理检查、起搏器手术引起的af、近期心胸手术史等,经治疗后af未再出现;b持续性af经药物或电复律后未复发;c感染性心内膜炎;d心脏外因素:①患恶性肿瘤;②血小板<100 ×109 /l;③确诊或可疑的血液系统疾病(轻、中度贫血除外);④其他栓塞性疾病,需服用华法林;⑤严重肝、肾疾病。
1.2 观察方法华法林组对319例房颤患者给予抗凝方法(选用华法林)。
于同期选取120例房颤者给予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组),32例房颤者给予基础治疗作为对照组。
同时对参加本次研究的所有房颤患者基础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与分析。
参考临床试验设计标准,设计《房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随访观察表》,指定专人对表中相关内容进行观察与数据整理、统计、分析。
表中主要内容:患者姓名、年龄、基础疾病、治疗方法、给药情况、生存质量和不良事件等。
抗凝药预防血栓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血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以引发各种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抗凝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的重要药物。
本文将介绍抗凝药物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一、抗凝药物的适应症1.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由于血栓形成和栓塞引起的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E)。
对于患有DVT或PE的患者,抗凝药物是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2. 心房颤动(AF)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常导致血液在心房中滞留,易形成血栓。
对于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可以预防中风和血栓形成。
3. 人工心脏瓣膜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
4.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血液疾病,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并导致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在TTP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抗凝药物的使用说明1. 选择适当的抗凝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理特点,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
常见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
2. 用药剂量和频率的确定在使用抗凝药物时,剂量和频率的确定非常重要。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和病情等因素来调整剂量。
患者必须按照医生嘱咐的剂量和频率进行用药。
3. 定期检测血液凝血功能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液凝血功能检测,例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
通过监测,医生可以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患者达到理想的抗凝状态。
4. 注意可能的副作用和风险抗凝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和风险,包括出血、药物相互作用等。
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反应。
5. 遵循医生的建议在使用抗凝药物时,患者必须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示。
不得擅自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以免引发问题。
结论抗凝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适应症的患者,正确合理地使用抗凝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血栓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心房颤动(AF)的临床抗血栓治疗
发表时间:2011-06-27T11:55:15.05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徐国慧[导读] 阿司匹林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及出血等,但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
徐国慧【中图分类号】R6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222-01 心房颤动(房颤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且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栓塞并发症尤其是栓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老年患者年发病率可高达5%,为无房颤者的6倍。
对伴有高危因素如近期有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史等的患者其脑卒中的发病率更
高。
房颤的病因,过去主要由瓣膜性心脏病引起,而近年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引起的房颤远远超过了瓣膜性心脏病,非瓣膜性心脏病AF(NVAF)成为血栓栓塞的重要原因,防治NVAF血栓栓塞成为重要的课题。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高的致死和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损失。
目前已证实抗血栓治疗可明显减少NVAF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临床上主要用于NVAF抗血栓治疗的药物有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而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规范应用,尤其是患者的依从性问题,还是值得商榷。
1病因与发病机制 1.1病因: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和高心病最为常见。
亦可见于原发性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其他病因的心脏病。
低温麻醉、胸腔和心脏手术后、急性感染及脑血管意外也可引起,少数可发生在洋地黄中毒及转移性肿瘤侵及心脏时。
部份长时间阵发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又称为特发性房颤。
1.2发病机制: 1.
2.1症状可有心悸、胸闷与惊慌。
心室率接近正常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但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尤其是心室率快而心功能较差时,可使心搏量明显降低、冠状循环及脑部血供减少,导致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昏厥或心绞痛发作。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大多在并发房扑或房颤后,劳动耐量明显降低,并发生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肺水肿。
房扑或房颤发生后还易引起房内血栓形成,部份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动脉栓塞,临床上以脑栓塞最为常见,常导致死亡或病残。
1.2.2体征房颤主要是心律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心室率多快速,120~180次/min。
当心室率低于90次/min或高于150次/min时,节律不规则可不明显。
排血量少的心搏不能引起桡动脉搏动,因而产生脉搏短绌(脉搏次数少于心搏次数),心率愈快则脉短绌愈明显。
2抗血拴药物 2.1 华法林的临床应用: 2.1.1 药理作用华法林是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为维生素K拮抗剂,在肝脏抑制维生素K由环氧化物向氢醌型转化,从而阻止维生素K的反复利用,影响含有谷氨酸残基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羧化作用,使这些因子停留于无凝血活性的前体阶段,从而影响凝血过程。
对已形成的上述因子无抑制作用,在体内需要待已合成的上述四种凝血因子耗竭后,才能发挥作用,故抗凝作用出现较慢,另外其半衰期为40小时,故停药后抗凝作用仍可维持数天。
2.1.2 抗凝监测华法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所以用药过程中必须监测。
WHO要求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替代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来衡量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并根据INR调整华法林的剂量。
目前主张服用华法林开始阶段每天检测INR,至INR连续2天在目标范围后逐渐延长检测间期,从每周2~3次,每周1次至每4周1次。
2.1.4 剂量通常从小剂量开始,一般起始量为2mg~3mg,根据INR调整其剂量。
剂量调整应谨慎,若INR连续测得结果位于目标范围之外再开始调整剂量,可升高或降低原剂量的5%~20%[1],并密切监测。
因华法林半衰期较长,若剂量调整幅度较小时,可以采用计算每周剂量,比调整每日的剂量更准确。
我国房颤的抗栓研究中,华法林的维持剂量大约为3mg[2]。
2.1.5 影响因素影响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因素较多,有①药物;如广谱抗生素等使其作用加强,而口服避孕药等可使其作用减弱。
②食物;③输新鲜血或血浆;④肝功能不全等。
2.1.6 不良反应及处理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与剂量有关。
轻者表现为牙龈出血,鼻衄等,可减少剂量或停用。
实际上,绝大多数患者经短期减量或暂停服1~2次后出血得以控制并逐渐吸收,出血控制后可恢复治疗剂量的INR水平,这种出血多不影响继续治疗[3]。
重者出现脑出血,必须停服华法林,并用维生素K对抗,必要时输新鲜血浆或全血,以补充凝血因子,出血停止后观察1~2天,可重新抗凝。
华法林治疗NVAF的大出血年发生率为2%~4%,所以必须严密检测。
2.1.7 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规范使用华法林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剂量调整和长期监测的繁琐性及对出血事件的担忧,因而患者不能坚持长期服药;另外因患者观察不到近期效应而怀疑预防用药的必要性,因此,提高患者的知晓率是提高依从性的关键。
通过专业人员对患者随访和教育进行系统化管理能够明显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和用药的安全性,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2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作用。
近年来广泛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
预防AF栓塞协作组(SPAF)的试验结果提示:阿司匹林组(325mg/d)比安慰剂组减少了42%的栓塞发生率(P<0.01)。
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与剂量密切相关。
75mg/d无预防作用;推荐剂量为325mg/d。
而我国的阿司匹林使用率比较低,即便使用也不规范,使阿司匹林处于无效应用状态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阿司匹林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及出血等,但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
2 房颤病人抗血栓治疗方案目前华法林在预防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中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临床医生面临的一难题是如何平衡预防中风的效益与并发症的风险,最主要的还是要严密监测INR,使其维持在2.0~3.0之间,以发挥最大的抗栓效果,且出血率最低。
对年龄65岁以上有危险因素及75岁以上不管有无危险因素患者抗凝治疗获益明显大于风险;而小于65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抗凝治疗获益不明显。
总之,多个大规模随机试验荟萃分析显示,在NVAF患者口服华法林能使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从4.5%下降为1.4%,脑卒中的发病率下降了68%,总死亡率下降33%,抗凝治疗的患者大出血没有显著增加,且疗效明显优于阿司匹林。
而我国NVAF患者给予抗血栓治疗情况却不容乐观,胡大一等进行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仅为2%,阿司匹林使用率为38%,60%两者均未使用,因此,在此对华法林、阿司匹林做一综述,以便在基层医院就诊的具有抗凝药使用适应症的房颤患者得以及时应用和长期坚持,从而获益。
参考文献
[1]孙艺红.华法林的临床应用与监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9):657~659
[2]卫生部心房颤动研究课题协作组.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4):295~298
[3]王岚,蒋天武.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服用抗凝药依从性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3(6):14~15 作者单位:15140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