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房颤动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分析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发生率逐年上升,心房颤动对临床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
脑栓塞及周围动脉栓塞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并发症,具有一定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因此加强房颤病人血栓栓塞的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本文通过对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观察,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用华法林长期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资资料:选取2003年8月至2006年1月,我院住院及门诊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共168例,随机分两组:华法林治疗组和阿斯匹林对照组。
治疗组84例:男性47例,女性37例,年龄69 ~83(平均73.1)岁。
对照组84例,男性43例,女性41例,年龄65~84(平均69.8)岁。
病种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糖尿病、和特发性房颤。
观察时间6个月~1年。
入选标准:经病史、体检、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房纤颤,经心超检查排除心瓣膜病,房颤持续2周以上,剔除标准:心瓣膜病;血液系统疾病;上消化道溃疡;糜烂性胃炎;房颤为阵发性,病程<2周;甲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两组治疗前在年龄、性别、体重,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病种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在服药前常规进行血、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凝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及心超检查。
治疗组采用华法林片2.5mg/片,上海九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晚服 2.5mg。
服药后每3天复查INR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保持在1.6~3.0。
用药范围1.25mg ~5mg/日,稳定后1~2月复查INR。
对照组拜阿斯匹林(德国拜耳公司生产),晚饭后即口服100mg。
随访6个月~1年。
观察两组在血栓栓塞和出血方面的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两组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华法林组与对照组血栓栓塞与出血情况:见表1。
3 讨论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华法林对老年房颤患者抗凝疗效及安全性的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华法林在老年房颤患者中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年龄≥65岁房颤患者1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华法林,inr保持在20~30。
结果:2年时15例均能坚持服用华法林,用量15~6mg/日,平均335±105mg/日。
观察期间无1例出现栓塞并发症,无死亡。
出血发生率266%,均为小量出血,停用或减少华法林用量使inr保持在20~30,未再发生出血现象,能继续服药。
服药前与2年后肝、肾功能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通过监测患者的inr,并根据inr数值调整用量,在老年房颤患者中应用华法林预防栓塞并发症安全有效。
关键词老年心房纤颤华法林 inr资料与方法2001年1月~2002年5月收治心房颤动(af)患者,符合以下条件:年龄≥65岁,持续性心房颤动,无抗凝禁忌证,能够定期监测inr,能坚持服药者。
符合以上条件者共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65~81岁,平均695±112岁。
其中,基础疾病为风湿性瓣膜病者4例,高血压病6例,冠心病4例,肺心病1例。
研究方法:服药前均查肝、肾功能、inr、血常规、尿常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华法林,起始剂量均为3mg,1次/日。
服药3天后复查inr,以后每周复查inr 1次,1个月后改为每月复查1次inr。
根据inr数值,调整华法林用量,当inr30时,减少华法林05mg/日,使inr保持在20~30。
发现出血并发症时,暂停华法林,3~5天复查1次inr,出血停止、inr保持在20~30,继续从小剂量开始口服华法林,并每周复查inr 1次,1个月后改为每月复查1次inr。
另外,每月复查1次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尿常规。
观察其栓塞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采用t结果栓塞发生率:随访2年,15例患者皆能坚持使用华法林。
2年期间最小服药剂量15mg,1次/日,最大服药剂量6mg,1次/日,平均每日用量335±105mg。
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观察与护理华法林是一种常见的口服抗凝药物,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心房颤动等疾病所引起的血栓并发症。
虽然华法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但是其用药需要密切监测和调整剂量,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着重介绍华法林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一、检测血凝指数(INR)华法林的治疗需要依据血液凝血指标(INR)进行监测和调整剂量。
在使用华法林的初期,需要每周至少检测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检测的频率可以逐渐降低。
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以间隔1-3个月检测一次。
如果INR超过治疗目标值,可能会导致出血等副作用,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应及时调整剂量或者暂停用药。
二、控制饮食华法林的治疗需要注意饮食的控制。
一些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奶制品等,可以影响华法林的吸收和代谢。
因此,需要避免过量食用这些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同时,需要注意避免变化过大的饮食,以免影响INR的稳定性。
三、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华法林的治疗还需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可以影响华法林的代谢和吸收,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在使用其他药物的同时,需要咨询医生并进行注意监测。
四、避免创伤和出血使用华法林的病人需要注意避免创伤和出血。
由于华法林可以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和代谢,因此可能会导致出血的风险增加。
在进行手术、牙科治疗、注射等操作之前,需要告知医生使用了华法林,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五、注意副作用使用华法林的病人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华法林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头痛、疲乏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需要及时告诉医生,并进行治疗调整。
六、定期复查使用华法林的病人需要定期进行复查。
定期复查可以帮助监测治疗效果、调整剂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也能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和安全性。
建议定期进行血液常规和肝功能等相关指标的检测。
综上所述,华法林的抗凝治疗需要注意监测血凝指数、控制饮食、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创伤和出血、注意副作用并定期复查。
华法林和地高辛的功能主治一、华法林的功能主治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也被称为华法令。
它主要用于抗凝治疗,以下是它的功能和主治:1.预防血栓形成:华法林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性,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2.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华法林在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它可以帮助溶解血栓并预防再栓塞的发生。
3.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对于患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抗凝治疗药物。
它可以减少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栓形成,降低中风风险。
4.机械瓣膜置换后的长期抗凝治疗:对于植入机械瓣膜的患者,华法林常被用于长期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5.深静脉血栓的二次预防:华法林可以用来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再次发生。
它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和扩散,降低复发风险。
二、地高辛的功能主治地高辛是一种钙离子转运抑制剂,常用于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地高辛的功能和主治:1.增强心肌收缩力:地高辛可以增加心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这对于心衰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2.控制心房颤动:地高辛可以通过抑制房室结传导,延长房室结传导时间,从而控制心房颤动的发作。
3.减少心衰患者的症状:地高辛可以降低心衰患者的心悸、气短、水肿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改善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地高辛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增加患者的活动量。
5.减少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地高辛的使用可以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以上是华法林和地高辛的功能主治,它们分别用于抗凝治疗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使用这些药物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监测血液指标和药物副作用,以确保安全有效地进行治疗。
龙源期刊网 房颤患者不可回避华法林抗凝治疗作者:廖志云来源:《家庭医学》2009年第04期心房颤动是引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它可使卒中的发生率增高3~4倍。
阿司匹林和华法林是房颤患者预防卒中最常用的两种抗凝药物。
临床试验证明,阿司匹林可使卒中的危险性降低约20%,华法林可使卒中的危险性降低60%。
但华法林引发出血的危险性也远高于阿司匹林,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检测其抗凝强度,及时调整药量。
资料表明,国内房颤患者目前主要应用的抗凝药物为阿司匹林(约占38%),使用华法林抗凝的仅为2%,而60%的患者尚未使用任何抗凝药。
这对我国房颤患者防治血栓栓塞是极为不利的。
哪些房颤患者应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是否该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主要依据卒中风险程度确定。
2006年,美国心脏学会推出了根据危险因素确定卒中发生率的简易评分法,简称CHADS2评分,不同字母代表影响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5项,前4项均为1分,第5项为2分。
0分属低危,卒中发生率为1.0%/年;1分属低一中危,卒中发生率为1.5%/年;2分属中危,卒中发生率为2.5/年;3分属高危,卒中发生率为5.0%/年;≥4分属极高危,卒中发生率为>7.5%/年。
评分为0者用阿司匹林;评分为1者,阿司匹林、华法林均可选用;评分为2、3或≥4者,以华法林为宜。
如何正确使用华法赫抗凝现状:华法林的抗凝作用主要是干扰肝脏合成与维生素K有关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以抑制血液凝固。
既然是抗凝剂,就可能存在出血合并症的风险。
对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便于调整用量和观察治疗反应。
在没有监测条件时,不能用华法林。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房颤患者中,多数并未认真监测INR;已实行监测的患者中,大部分INR均徘徊在1.5以下,未能达到有效水平。
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作者:黄丽君周娟华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年第02期[关键词] 心房颤动;华法林;抗凝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2_0178_02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239 心房颤动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缺血性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并发症。
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67%风险[1],但其引发的出血目前仍然是华法林应用的最大顾虑,我国目前仅有2%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2]。
如何降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同时减少出血的发生一直是老年心房颤动治疗的研究热点。
为提高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依从性,现将本科收治的112例心房颤动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本科收治112例心房颤动患者,男76例,女36例,年龄60~75(670±51)岁。
其中高血压52例,糖尿病25例,冠心病53例,风湿性心脏病16例。
所有患者均口服给药,给药前常规化验凝血功能,无口服华法林禁忌证者开始给药,华法林钠(山东齐鲁制药),始服25mg/日。
12 护理方法:121 健康教育:入院后向患者介绍心房颤动的疾病知识,口服华法林的目的及必要性。
给药时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讲解药物疗效,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恶心、牙龈出血、血尿、皮肤瘀斑等);服药后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并询问和观察有无出血的倾向。
如出现不良反应时给予必要的解释,如告诉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都有一定的自限性,适应后不良反应会减轻或消失,以增加患者对服药治疗信心。
同时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与家属进行沟通,使家属理解并安慰患者,以减轻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认识。
122 用药护理:①介绍服药方法,固定时间服药,每日中午空腹服药。
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心房颤动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心房颤动临床疗效,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于2008年4月份到2010年4月份收治的6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含34例。
针对对照组,提供阿司匹林治疗,针对观察组提供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病程等方面的资料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针对所有68例患者,进行基础治疗,控制患者血糖、血压与心率,纠正心肌缺血症状,严格防控心力衰竭。
随后依据分组的不同提供相应的治疗: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每天晚饭之后进行口服,剂量为3.0mg,每七日进行一次inp测定,准确记录数值。
观察组接受华法林治疗,起初同样是每日口服3.0mg,但其剂量需随着患者inp水平的变化而调整。
在inp2.5时,即日起减少剂量,减少量为0.5mg,直至患者达到正常标准[2]。
在inp 标准达到预期水平之后,需定期测定,观察用药的达标剂量、达标耗时、维持剂量以及药物副作用等方面的资料。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选取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差异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终点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具体数据结果见表1。
3 讨论临床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属于持续性心律失常的一种,且发病率高,十分常见。
医学研究证实,房颤的发病率会伴随人们年纪的增加而上升。
心律失常患者中,合并房颤的患者面临的生命威胁更高,而且,房颤患者易于并发栓塞,严重时引发患者伤残,甚至死亡,对其生命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华法林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摘要目的:探讨华法令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2006年5月~2007年7月收治60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和脑栓塞的发生率。
结果:随访3年内,治疗组患者脑栓塞1例(3.33%),脑出血3例(10%),对照组患者脑栓塞4例(13.33%),脑出血2例(6.67%),两组患者脑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房颤动华法林阿司匹林临床疗效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多发,患者易并发脑栓塞和周围动脉栓塞,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并发脑栓塞的几率明显升高[1],因此对患者应用抗凝药物十分必要,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本研究重点介绍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凝预防脑栓塞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报告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6年5月~2007年7月收治老年心房颤动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47~77岁,平均56.8±3.4岁;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48~76岁,平均59.7±3.2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心房颤动时间>1年,心功能在ⅰ~ⅲ级(nyha分级),患者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无慢性肝肾功能损伤,无重要脏器损伤和出凝血机制障碍。
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2.5mg,3次/日,口服,服药3~5天复查inr,根据患者的inr调整华法林的剂量,病情稳定无特殊情况,1~3个月复查一次[2],使患者的inr维持在2~3,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100mg,1次/日,观察患者病情。
老年心房颤动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目的:了解临床实践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具体情况。
方法:每日晚饭后服华法林,起始剂量3.0 mg/d,每5~7天测量1次INP,使INR在2.0-2.5。
INP<2.0时,华法林剂量每3-5天增加0.5 mg,直至达标,当INP>2.5时,当日起药物剂量减0.5 mg,直至达标。
结果:维持剂量为(2.35~0.44)nag,最高3.5 mg,最低1.5 mg,其中87.5%患者维持用量为2.0-3.0 mg。
达标时间为(10.5±3.4]d,最高21 d,最低5 d,其中74.5%在14 d内达标。
结论:当前基层医院房颤抗凝治疗率极低,应提高广大医务人员与患者对房颤并发栓塞的危险性的认识,减少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的发生。
标签:心房颤动;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050-02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
房颤患者的病死率是无房颤者的2倍。
而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其中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抗凝是治疗房颤的重要目标。
我们对106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8月-2007年8月老年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共106例,男57例,女49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61岁,平均(67.7±4.1)岁,其中61-64岁36例,65-69岁38例,70-75岁32例,病史平均(3.3±1.8)年。
冠心病68例,风心病17例(其中二尖瓣金属瓣置换术后3例,生物瓣置换术后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8例,肺心病2例。
全部患者中并发高血压病19例。
1.2入选标准
年龄60-75岁,依据病史、体检及心电图诊断为永久性心房颤动,病史>0.5年。
排除标准:①明确的易出血性疾病,如活动性溃疡、支气管扩张等;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③血液病,凝血系统障碍;④脑卒中2.5时,当日起药物剂量减0.5 mg,直至达标。
达标后每月复查1次INR,观察华法林达标剂量、维持剂量、达标时间和副作用,观察期为6个月。
对于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高血压等给予相应治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样本间比较采用£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2.1用药及监测结果,
达标剂量为(3.10±0.47)mg,最高 4.5 mg,最低 2.0 mg。
维持剂量为(2.35±0.44)nag,最高3.5 mg,最低1.5 mg,其中87,5%患者维持用量为2.0-3.0 mg。
达标时间为(10.5±3.4)d,最高21 d,最低5 d,其中74.5%在14 d内达标。
2.2不良反应与年龄分布关系
1例少量咯血,1例肉眼血尿,2例黑便,2例皮下瘀斑。
5例牙龈和鼻黏膜出血,出血总发生率为10.4%。
按年龄分布计算,61-64岁组出血1例,发生率2-8%;65-69岁组出血3例,发生率7.9%;70-75岁组出血7例,发生率21.8%。
按是否出血分组,未出血组年龄(67.54±4.0)岁,出血组年龄(70.2±4.2)岁,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年龄与出血发生率呈正相关。
2.3血栓栓塞事件
1例75岁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72岁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
3讨论
心房颤动患者人群脑卒中的年平均发生率为4.5%,80岁以上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高达8%,房颤已成为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预防房颤引起的栓塞性事件,是治疗房颤策略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较多、结果比较肯定的治疗策略。
在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中,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是目前唯一可明确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治疗手段。
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证实。
华法林能使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性降低61%。
华法林属于香豆素类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合成,延长凝血酶原活化时间,达到抗凝目的。
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X在体内半衰期分别长达60-72 h和40 h,故华法林要在口服3-4 d后才能充分发挥抗凝效应,因此,我们选择服药后5 d测量INR是合理的。
本研究结果也证明是安全的。
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益和安全性取决于抗凝治疗的强度和稳定性。
华法林抗凝治疗需达到何种抗凝强度报道不一,欧美国家十分强调需保持INR在2.0-3.0。
本研究结果显示,维持INR在2.0~3.0比INR在1.5~1.9具有更显著的降低栓塞发生率。
虽然前者出血发生率有所升高,但为不严重的轻微出血,因此,我们支持华法林抗凝时的目标值需保持在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