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犯罪心理
- 格式:pdf
- 大小:555.76 KB
- 文档页数:26
女犯调查报告女犯调查报告近年来,女性犯罪人数逐渐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女犯的背景、动机和社会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调查结果,并对女犯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女犯背景分析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女犯的背景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由于家庭、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女犯在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
其次,家庭环境不稳定也是女犯形成的重要原因。
家庭暴力、离婚等问题对女性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经济困难也是女犯形成的因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很多女犯出于经济压力而选择犯罪。
二、女犯动机分析女犯的动机多种多样,但我们发现一些常见的动机。
首先是经济利益。
女犯往往因为贪图金钱或物质享受而犯罪。
其次是心理因素。
一些女犯由于个人心理问题,如自卑、嫉妒等,导致他们对他人产生敌意,从而犯罪。
此外,一些女犯也是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恶势力、犯罪团伙等,他们在这些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女犯的社会影响女犯的增加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女犯的增加给公安机关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由于女性犯罪人数的增加,公安机关需要增加相应的人力物力来应对。
其次,女犯的增加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女性犯罪的特点是隐蔽性较强,很多女犯以非暴力的方式进行犯罪,给社会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此外,女犯的增加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四、解决女犯问题的建议为了解决女犯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教育。
通过提高女性的教育程度,可以提高她们的素质和自我认知能力,从而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其次,加强家庭关怀。
建立健全的家庭关系,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女性的成长至关重要。
同时,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经济困难的女性脱离贫困,减少犯罪的诱因。
此外,加强法律和执法力度也是解决女犯问题的关键。
通过加大对女犯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可以有效遏制女犯的增长势头。
女性犯罪心理学资料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女性犯罪心理学则是对女性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及动机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女性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常见类型,以期加深对女性犯罪心理学的理解。
一、女性犯罪心理学概述女性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女性参与犯罪的心理原因和心理表现。
相较于男性犯罪,女性犯罪在数量上可能相对较少,但其犯罪类型和动机却与男性犯罪有所不同。
二、女性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心理测试:研究者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来评估女性犯罪者的认知特征、人格特征、情绪特征等,以揭示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2. 个案研究:通过深入研究个别女性犯罪者的案例,探索她们的个人生活经历、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3. 调查问卷: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女性犯罪者、潜在犯罪者或从业人员的意见和观点,作为研究的参考。
三、女性犯罪的常见类型1. 青少年犯罪:随着社会的变迁,女性青少年犯罪逐渐呈上升趋势,其中包括盗窃、欺骗、攻击等行为。
2. 家庭犯罪:女性在家庭环境中也存在一些特定的犯罪行为,比如虐待、儿童拐卖、家暴等,这些行为与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
3. 毒品犯罪:女性参与毒品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有的是受男性伴侣的影响,有的是为了追求刺激或逃避现实,也有的是出于经济需求。
4. 金融犯罪:女性在金融领域的犯罪行为也逐渐增多,比如贪污、挪用公款、诈骗等,她们可能出于个人的经济利益或权力欲望。
四、女性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启示女性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了解女性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预防和干预女性犯罪提供了一定的指导:1. 综合治理:对于女性犯罪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结合心理、教育、法律等多个领域的手段,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
2. 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对女性犯罪的影响,鼓励家长与学校加强对女性青少年的关怀和指导,提供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3. 心理干预:女性犯罪者通常存在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力度,帮助她们解决内心困扰,走上正途。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终结版)《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
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
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
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
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
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
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
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
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
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
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
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
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
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
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
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
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
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
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
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
女性杀人犯罪心理的分析摘要:故意杀人罪是典型的暴力犯罪,不论在全球的哪个国家,暴力犯罪一向都是以男性为主体,但是,其中有些犯罪确实典型的女性犯罪。
如,女性勾结情夫杀害丈夫,女性杀死自己丈夫的情人,等等。
在人们对女性犯罪活动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女性暴力犯罪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
本文将从女性自身性格特点、外部因素等方面丢女性杀人犯罪心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女性;杀人犯;犯罪心理;解决办法一、女性自身的性格特点先从古代说起。
从中国古代的诗歌就可以看出来,首先在汉代时,古代女性心思细腻,感情真切,内心活动丰富,典型的代表就是当垆卖酒的卓文君;然后,唐宋时期,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风俗的开化,女性相比较过往,便有了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女性的心理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接着,到了宋后期,因为程朱理学取得了“官学”的地位,再加上政治高压,人们的思想被禁锢起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性收到尤其严厉的打击,身心都受到尤其严厉的打压。
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女性都是性情温和,心思细腻温柔的。
她们贤良淑德,温文尔雅,既大方得体又善解人意。
但因为中国封建文化的迫害,这一时期的女性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言,“在家从夫、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完全就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的。
该时期,几乎没有女性杀人犯罪的存在,更多的时候,女性是作为杀人犯罪的受害者存在的。
经过近代女性权利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迅速,女性开始广泛接受教育,大部分甚至都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知女性阶层迅速崛起。
女性由原来典型的家庭主妇开始向职场女性转换。
但是,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女性犯罪数量迅速上升,尤其近些年来有向高学历高层次蔓延的倾向。
这是受女性一直是温柔、贤淑代表影响的中国人所无法接受和理解的。
二、女性杀人犯罪的现象和产生的原因故意杀人罪,属于典型的暴力犯罪,而在暴力犯罪中,男性是毫无争议的主体。
女性犯罪心理主讲:刘建清01 女性犯罪概述1.1 女性犯罪基本情况犯罪率:10% ,发展中国家:3-5%中国:5-8%;年增长率 35%[美国]年龄分布:中年居多(职务犯罪/人际冲突犯) (18-40岁),25-40岁高峰时期;少年化(女性少年约20-24%);“粘合剂”式犯罪团伙主要类型:性犯罪与经济犯罪女性犯罪概述1.2 女性犯罪率的解释1.21“冰山”理论(或侠士精神假设)1950年美国犯罪研究者奥托·波拉克使用和发展了龙勃罗梭(C . Lombroso)的冰山理论,以解释女性犯罪率低的现象。
生物学的掩饰性 > 社会性特征间接方式犯罪侠士精神的作用(以男性为主的司法制度下) 1.22 社会进步(新女性犯罪人):1970S F. Adler男女平等观念,女性参与社会的机会增加。
1.3 女性犯罪人分类[美国]玛格丽特·沃伦标准:社区治疗计划中的资料和女性犯罪人(特别是犯罪少女)的社会成熟水平。
A. 冲突型女性犯罪人B. 权力型女性犯罪人C. 消极遵从型女性犯罪人A.冲突型女性犯罪人:又称为神经过敏的女性犯罪人焦虑型:44% 身心疾病\有罪感行为紊乱型:29%,被弃感\无能感B. 权力型女性犯罪人又称为病态人格者或社会病态者,占女性犯罪人总数的14%。
她们经常以攻击性的方式试图反抗权力,试图损害和阻绕权威人物的意图;不愿意遵守任何别人确定的规范,并且经常独自地扮演一种权力角色。
C. 消极遵从型女性犯罪人占所有女性犯罪人的7%几乎自动地屈从她们当时认为有权力的人;过高地估计别人的权力和能力,把自己看成是无助的、孩子般天真的人;她们的犯罪行为之动机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或主要是为了)赢得同辈朋友的承认、赞许。
02 影响女性犯罪的因素犯罪学研究低劣体质结构:C.龙勃罗梭1895年《女性犯罪人》阉割情结:精神分析女权主义:制度+男权;精神疾病“新女性犯罪人”影响女性犯罪的因素2.1 女性生理因素与犯罪2.2 女性犯罪的心理因素2.3 女性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2.1 女性生理因素与犯罪女子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不可塑性与心理发展的可塑性之间的矛盾。
性别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分析在犯罪心理学领域中,性别视角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性别视角的犯罪心理分析旨在探讨男性和女性犯罪者之间的心理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性别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并分析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一、性别差异对犯罪心理的影响1. 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不同的社会化教育,从而导致了性别差异的形成。
男性通常被灌输具有“男子汉”的形象,强调力量、竞争和冒险精神;而女性则被期望保持温柔、关爱和合作的特质。
这些社会化的期望对个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影响了犯罪心理的发展。
2. 自尊心理研究表明,男性通常在自尊心方面更加注重与其他男性的竞争,而女性更关注与其他女性的合作与亲密关系。
基于自尊心的需要,男性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竞争心理,而女性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和合作心理。
这种心理差异在犯罪行为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3. 犯罪动机男性和女性的犯罪动机也存在差异。
男性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刺激,如金钱、权力、地位等,而女性更多地受到内部因素的驱使,如报复、保护自己的家人等。
这些差异反映了性别在心理层面上的不同需求和动机,进而导致了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
二、性别视角下的常见犯罪行为分析1. 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男性犯罪普遍较为突出的领域。
男性犯罪者通常在攻击性和竞争心理方面有显著优势,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卷入暴力犯罪行为。
而女性在暴力犯罪中更多地表现出被动和间接的特点,如间接伤害、耶稣复活之前去埃及亚历山大等。
暴力犯罪的性别差异源于社会化的教育和心理差异的影响。
2. 经济犯罪经济犯罪在男性和女性犯罪者中均有一定比例。
然而,男性更多地参与到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经济犯罪行为中,如贩毒、抢劫等;而女性通常更多地参与到低风险和低回报的经济犯罪中,如诈骗、盗窃等。
性别的心理差异和社会化因素使得男性和女性在经济犯罪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动机。
3. 性犯罪性犯罪是男性犯罪行为中的一大类别,虽然也有女性犯罪者,但相对较少。
“留守贤妻”手刃丈夫——女性犯罪心理案例分析一、案发背景冯朵(化名),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
这名声音柔弱、神态悲伤的中年女囚,曾是一位温柔善良的贤妻良母,连她自己都没想到,深爱多年的丈夫会死在她的手下。
冯朵和她的丈夫是村里“青梅竹马”式的恋人:小时候,男孩子背着冯朵上学放学,像是一对兄妹。
男孩子长到成年,离开了乡村外出打工,却因参与走私被判了六年有期徒刑,冯朵不听别人劝说,一心要等心爱的人回来。
六年后,浪子回头。
久别重逢的一对恋人义无反顾地结成夫妻。
刚结婚的日子,生活特别艰难,还欠下了不少债务。
男人靠着做根雕的生意带着妻子到处挣钱,根雕生意给他们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回乡后,他们第一件事就是还债,紧接着就盖房子。
后来,日子越过越好了,冯朵的丈夫在外面承包起建筑工程,在家乡给冯朵开了一家猪行叫她打理。
“头几年的日子真好啊,人们都羡慕我们有福气,他特别有本事,一般人处理不好的事情只要找他都能摆平;我呢,是人家嘴里有名的贤惠女人,我们夫妻俩从来不拌嘴。
”然而,这样的时光并没有维持太久,冯朵说:“我们是好不容易走到一起的患难夫妻,可是没想到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
”不知从何时起,冯朵开始不断地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起初,她不相信,可是后来,丈夫连续几个月不再交给她工资,这种变化让她陷入恐惧。
二、案发经过忍气吞声了六个月之后,冯朵遭遇了无法想象的局面。
在她的逼问下,丈夫不但承认了有婚外情,而且第三者已经怀孕八个月了,并且腹中是个男孩!而冯朵只带给丈夫一个女儿。
她决定让步:“你想要男孩?那我把她接来把孩子生了,然后你让她走。
”丈夫没好气地说:“我的心不是肉长的吗?你把我放在什么地方了呢?”冯朵气愤地说着,“人心都是肉长的。
”骂起了那个女人。
没想到,从来没碰过她一根手指头的丈夫竟然打了她一耳光。
这一记耳光,让冯朵彻底崩溃了,她的脑子一片空白:“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是我一手捧起来的,我也能一手把你拉下去!我不想跟你过了,我跟你拼了!”她抓起一把水果刀就奔向了丈夫,瞬间,丈夫已经捂着鲜血淋漓的腹部跑出了家门求救,她这时才清醒过来……她真的没有想到,爱人会因此命丧黄泉。
女性犯罪的特点、心理原因及矫正思路探析目录摘要┅┅┅┅┅┅┅┅┅┅┅┅┅┅┅┅┅┅┅┅┅┅┅┅┅┅┅┅┅┅┅1 前言┅┅┅┅┅┅┅┅┅┅┅┅┅┅┅┅┅┅┅┅┅┅┅┅┅┅┅┅┅┅┅1 一、女性犯罪的主要特点┅┅┅┅┅┅┅┅┅┅┅┅┅┅┅┅┅┅┅┅┅┅1 (一)被动性犯罪┅┅┅┅┅┅┅┅┅┅┅┅┅┅┅┅┅┅┅┅┅┅┅┅┅1 (二)激情犯罪┅┅┅┅┅┅┅┅┅┅┅┅┅┅┅┅┅┅┅┅┅┅┅┅┅┅2 (三)无知犯罪┅┅┅┅┅┅┅┅┅┅┅┅┅┅┅┅┅┅┅┅┅┅┅┅┅┅2 (四)高知女性犯罪┅┅┅┅┅┅┅┅┅┅┅┅┅┅┅┅┅┅┅┅┅┅┅┅2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2 (一)物欲型犯罪心理┅┅┅┅┅┅┅┅┅┅┅┅┅┅┅┅┅┅┅┅┅┅┅2 (二)情绪型犯罪心理┅┅┅┅┅┅┅┅┅┅┅┅┅┅┅┅┅┅┅┅┅┅┅4 (三)无知型犯罪心理┅┅┅┅┅┅┅┅┅┅┅┅┅┅┅┅┅┅┅┅┅┅┅5 (四)恶逆变型犯罪心理┅┅┅┅┅┅┅┅┅┅┅┅┅┅┅┅┅┅┅┅┅┅5 三、弱化女生犯罪心理的矫正思路探析┅┅┅┅┅┅┅┅┅┅┅┅┅┅┅┅┅6 (一)心理矫治┅┅┅┅┅┅┅┅┅┅┅┅┅┅┅┅┅┅┅┅┅┅┅┅┅┅6 (二)社会帮教┅┅┅┅┅┅┅┅┅┅┅┅┅┅┅┅┅┅┅┅┅┅┅┅┅┅7 (三)构建社会和谐,宏观防控女性犯罪┅┅┅┅┅┅┅┅┅┅┅┅┅┅┅8 (四)加强法制教育┅┅┅┅┅┅┅┅┅┅┅┅┅┅┅┅┅┅┅┅┅┅┅┅9 结论┅┅┅┅┅┅┅┅┅┅┅┅┅┅┅┅┅┅┅┅┅┅┅┅┅┅┅┅┅┅10 参考文献┅┅┅┅┅┅┅┅┅┅┅┅┅┅┅┅┅┅┅┅┅┅┅┅┅┅┅┅┅10摘要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女性犯罪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从而导致了女性犯罪行为。
本文首先介绍女性犯罪的特点,分析了形成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在此基础上引用了相关的心理学方法与技术,初步探讨了针对女性犯罪特点可以采取的矫正策略,以期抛砖引玉,掀起全社会各界对女性犯罪的更多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