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暴力犯罪心理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女性犯罪心理概述摘要:女性是一个完整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女性的犯罪率的提高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
本文将在分析女性犯罪的原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对预防女性犯罪的措施与对策提出个人观点。
引言:女性犯罪率逐年增长无论是国内范围,还是国际范围内,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当今女性,面对繁杂的人际交往,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女性犯罪现象日益增长,其中以性犯罪、财产犯罪与暴力犯罪较为突出。
关键词:女性犯罪心理犯罪特点正文:一、女性犯罪的特点(一)犯罪类型趋向多样化随着社会阶段的发展,女性涉及的社会领域越来越广泛,社会地位也逐步上升,女性犯罪也随之延伸到社会活动的各个层次。
近年来,女性犯罪从多发的性犯罪,开始蔓延到各种犯罪案件中,这其中包括秘密窃取、诈骗、卖淫、伪造公文、印章、证件等非暴力手段。
由于女性犯罪富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且女性犯罪又多发在从属性及犯罪配角位置,故而女性的犯罪年龄也发生了变化,犯罪年龄低龄化严重。
(二)外来打工的女性犯罪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各大中城市外来人口流动越来越大。
一些农村务工女性的进入,由于其专业技能的缺失,且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因为找不到工作或无固定的工作,在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便产生犯罪的邪念,周围的老乡或者不明实情的“朋友”并成为其“无可奈何”的牺牲品。
也有部分正处在年轻的花季少女,因为一时贪念,误入歧途,便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刺激性犯罪刺激性犯罪,是一种强烈情绪情感的表现形态,当女性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从而产生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控制性等特点的行为。
从犯罪主体上看,这类女性一般比较无知,具有性情暴躁、文化水平低、控制能力不强等特征,在无理智状态下无法控制自己情感及做法,尤其对配偶、亲人等对自己的欺骗难以忍耐和理性对待。
调查中,女性因故意伤害导致犯罪的案例中,均属于此类犯罪。
「犯罪心理学」女性犯罪人常见的犯罪心理女性由于先天的心理特点,社会角色被定位为弱势群体来依附于强势群体的男性,这种教育观念使得女性形成了较顽固的依附心理。
尤其是我国受几千年的男主外、女主内以及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这种依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一方面容易产生畸形的婚恋观,为了所谓的爱不惜付出一切,听从对方的摆布,认为为了所爱的人犯罪也是值得的;当得不到爱时,生活可能彻底垮塌进而疯狂地报复,毁灭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
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1.个性心理特征需要。
需要是犯罪动机产生的基础,是犯罪行为发生的源泉,高层次的需要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上的。
某些女性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参与度的影响,需要的类型主要集中在物质性需要方面,贪图物质享受,精神需要比较少,并且通常较低级。
其次是不正确的婚恋观产生的情感需要,女性大都需要情感寄托,爱情、婚姻在她们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有些女性就是因为不正确的婚恋观导致了行为的偏执,为了维护自己的情感需要走上犯罪道路的。
最后是自尊和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如果实现这种需要的手段不当就会导致犯罪行为,如高知女性的职务犯罪、少女为面子而实施的故意伤害等。
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引发女性犯罪的主要是物欲和情欲。
女性犯罪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由虚荣心、享乐主义引起的物质型动机。
②由情感需要、自尊和嫉妒心引起的报复性动机。
③由畸形性需要引起的性欲型动机。
法制观。
在我国,法制观念淡薄是很多女性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妇女中,法制观念相当朴素。
城市中的妇女虽然法律意识稍强,却经常被恶性的物质膨胀冲昏头脑,在侥幸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
性格。
一般来说,女性具有以下性格特征:①温柔、文静;②感情色彩较浓,富于内心体验,往往不善于用意志控制感情,情绪的稳定性差,行为举止容易受心境的影响和支配;③细心,办事认真,但思路较窄,常对事物的局部或琐细小事感兴趣,看问题有时失之全面;④胆小,信心不足,有依从性;⑤嫉妒心强。
女性犯罪心理学资料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女性犯罪心理学则是对女性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及动机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女性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常见类型,以期加深对女性犯罪心理学的理解。
一、女性犯罪心理学概述女性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女性参与犯罪的心理原因和心理表现。
相较于男性犯罪,女性犯罪在数量上可能相对较少,但其犯罪类型和动机却与男性犯罪有所不同。
二、女性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心理测试:研究者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来评估女性犯罪者的认知特征、人格特征、情绪特征等,以揭示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2. 个案研究:通过深入研究个别女性犯罪者的案例,探索她们的个人生活经历、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3. 调查问卷: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女性犯罪者、潜在犯罪者或从业人员的意见和观点,作为研究的参考。
三、女性犯罪的常见类型1. 青少年犯罪:随着社会的变迁,女性青少年犯罪逐渐呈上升趋势,其中包括盗窃、欺骗、攻击等行为。
2. 家庭犯罪:女性在家庭环境中也存在一些特定的犯罪行为,比如虐待、儿童拐卖、家暴等,这些行为与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
3. 毒品犯罪:女性参与毒品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有的是受男性伴侣的影响,有的是为了追求刺激或逃避现实,也有的是出于经济需求。
4. 金融犯罪:女性在金融领域的犯罪行为也逐渐增多,比如贪污、挪用公款、诈骗等,她们可能出于个人的经济利益或权力欲望。
四、女性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启示女性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了解女性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预防和干预女性犯罪提供了一定的指导:1. 综合治理:对于女性犯罪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结合心理、教育、法律等多个领域的手段,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
2. 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对女性犯罪的影响,鼓励家长与学校加强对女性青少年的关怀和指导,提供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3. 心理干预:女性犯罪者通常存在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力度,帮助她们解决内心困扰,走上正途。
女性杀人犯罪的心理分析-学生作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逐渐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舞台。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犯罪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虽然女性的犯罪历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犯罪史,但近年来才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
女性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的特点,使其犯罪呈现出与男性犯罪不同的犯罪状况及特点,也是其犯罪心理带有明显的女性化心理特征。
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女性杀人犯罪有黑寡妇人肉炸弹袭击:1999年8月,俄联邦部队对车臣武装分子进行打击,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
2000年,俄境内发生第一起女人弹袭击事件。
2002年10月23日21时左右,约50多名车臣武装分子闯进莫斯科原国营轴承厂文化宫,当时那里正在上演音乐剧《两个船长》,演出现场共有700多名观众和100余名演职人员。
武装分子将剧院内所有的观众和演职人员扣为人质,并同时在楼内安放炸药。
四天后,俄特种部队强攻剧院,至少129名人质在此过程中丧生,41名武装分子被击毙。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这次行动的恐怖分子中,女性占了一半。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最紧张的几年,俄罗斯一直为车臣女人弹头疼不已。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车臣女人弹大多是在车臣战争中被俄联邦军队击毙的车臣匪徒的遗孀,加上她们平常总是蒙着黑色头巾、身着黑色长袍,心怀黑色的仇恨,动辄带来黑色的死亡,所以被称为“黑寡妇”。
她们中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仅15岁;卡车装炸药和“自杀腰带”是“黑寡妇”的“杀手锏”。
从2002年到2004年的两年间,一些袭击事件就是为“黑寡妇”量身定制的。
2003年12月的一天,两名女子在距克里姆林宫几米远的地方引爆了藏在身上的炸弹,炸死炸伤12人。
这起恐怖袭击的前两天,俄南部靠近车臣的地方发生一起针对电气客运火车的自杀式爆炸袭击,炸死至少44人。
俄罗斯紧急情况部怀疑那次爆炸也是由一名妇女实施的自杀式恐怖袭击。
从飞机、火车到运兵卡车,“黑寡妇”几乎袭击了俄罗斯的每一类交通工具。
产生这些“黑寡妇”的原因,是基于女性犯罪心理因素中认知的狭窄性,情绪的易感性,意志的薄弱性;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依附性,受暗示性以及人格的缺陷性。
女性杀人犯罪心理的分析摘要:故意杀人罪是典型的暴力犯罪,不论在全球的哪个国家,暴力犯罪一向都是以男性为主体,但是,其中有些犯罪确实典型的女性犯罪。
如,女性勾结情夫杀害丈夫,女性杀死自己丈夫的情人,等等。
在人们对女性犯罪活动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女性暴力犯罪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
本文将从女性自身性格特点、外部因素等方面丢女性杀人犯罪心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女性;杀人犯;犯罪心理;解决办法一、女性自身的性格特点先从古代说起。
从中国古代的诗歌就可以看出来,首先在汉代时,古代女性心思细腻,感情真切,内心活动丰富,典型的代表就是当垆卖酒的卓文君;然后,唐宋时期,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风俗的开化,女性相比较过往,便有了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女性的心理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接着,到了宋后期,因为程朱理学取得了“官学”的地位,再加上政治高压,人们的思想被禁锢起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性收到尤其严厉的打击,身心都受到尤其严厉的打压。
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女性都是性情温和,心思细腻温柔的。
她们贤良淑德,温文尔雅,既大方得体又善解人意。
但因为中国封建文化的迫害,这一时期的女性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言,“在家从夫、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完全就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的。
该时期,几乎没有女性杀人犯罪的存在,更多的时候,女性是作为杀人犯罪的受害者存在的。
经过近代女性权利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迅速,女性开始广泛接受教育,大部分甚至都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知女性阶层迅速崛起。
女性由原来典型的家庭主妇开始向职场女性转换。
但是,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女性犯罪数量迅速上升,尤其近些年来有向高学历高层次蔓延的倾向。
这是受女性一直是温柔、贤淑代表影响的中国人所无法接受和理解的。
二、女性杀人犯罪的现象和产生的原因故意杀人罪,属于典型的暴力犯罪,而在暴力犯罪中,男性是毫无争议的主体。
小议女性暴力犯罪的原因和对策女性暴力犯罪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女性整体发展水平。
剖析女性暴力犯罪的原因和对策,我们深深地感到关注女性犯罪,尤其是防治女性暴力犯罪是当前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标签:女性暴力犯罪原因对策一、女性暴力犯罪的成因(1)自身性格方面的原因心理障碍,偏执自私,处事极端。
女性暴力犯罪大多存在某些心理障碍,性格上自私,因而在遇到冲突时,易采取极端的方式。
如在某一案例中,本来是姐妹关系的两人,姐姐由于妒忌妹妹,便残忍地将硫酸泼向妹妹,导致妹妹毁容,给妹妹及其妹妹的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痛苦,自己也受到了应有的刑事处罚。
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得知,作为姐姐的犯罪嫌疑人,从小和妹妹一起长大,形影不离,共同生活,共同学习,但妹妹几乎事事都比姐姐优秀,这让姐姐接受不了,妹妹在考取了理想的大学后又找到称心的工作,获得了美满的婚姻,姐姐在这几方面一无所有,加之母亲常常以此来刺激姐姐,在妒忌的心里和不良的刺激的影响下,姐姐采取了非常极端的手段,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同时,很多女性由于缺乏法律知识,经常感性地分析事物,即使在犯了罪之后也没有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如在上述案件中,姐姐服刑期间接受当地电视台法制频道采访时还天真地认为,自己和妹妹是一母同胞,时候妹妹出于同胞之情可能会原谅自己,而妹妹原谅自己就没事了。
(2)家庭和环境原因1.家庭暴力是女性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男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要高于女人,很多男人都存在大男子主义,同时由于一些女性文化水平低,在经济能力方面不独立,过度依赖于男人,造成其在家庭中没有地位,处于附属地位,在遭受到家庭暴力之后也缺乏相应的救济意识和救济途径。
在一些案件的调查中我们得知,很多女性在遭遇到丈夫的家庭暴力后,大多忍气吞声,基于“家丑不能外扬”的心里,羞于向别人提起,更不用说向居委会反映或向司法部门起诉,顶多向娘家人进行哭诉。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女性的容忍态度也纵容了丈夫的暴力行为。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学年论文题目:论女性杀人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法学院法学专业 2011 级 5 班学号 **********姓名林婉君指导教师胡江成绩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制2013 年 11 月 20 日论女性杀人犯罪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林婉君法学院2011及学号:2011031270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问题不断增加,女性犯罪率也不断增长,关于女性杀人方面的犯罪越来越多,其巨大的社会危害性严重危及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以,研究女性杀人犯罪显得日益重要。
本文通过对女性杀人犯罪概述,女性杀人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的探讨与分析,进一步了解女性杀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行为特征,并针对预防女性杀人犯罪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女性的杀人犯罪率,达到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
关键词:女性杀人犯罪;犯罪心理;心理成因;犯罪行为;行为特征;预防措施一、女性犯罪与女性杀人犯罪概述女性犯罪,即指女性实施的犯罪。
传统的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都是以男性犯罪进行研究的,但是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逐渐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尽管女性犯罪在犯罪中的总体比重还是比较低,但在发展趋势上,女性犯罪比过去有了明显的变化,犯罪类型日益多样,手段更加高明,危害越来越大。
根据我国有关统计,1987年女性案犯只占全部案犯的2.5%[1]左右,然而近年来,女性犯罪已经占到全部犯罪的10%[2]左右。
因此,对女性犯罪群体给予关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女性杀人犯罪的含义女性犯罪尽管涉及的类型比较多,但是主要集中在性犯罪、财产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等方面,女性杀人犯罪,是指犯罪主体为女性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权利的犯罪类型,显然其从属于女性暴力型犯罪,是女性犯罪的类型之一。
虽然女性犯罪的类型以性犯罪和侵犯财产罪居多,但由于这两类犯罪引起的其他暴力性犯罪也对社会有巨大的危害,比如女性杀人犯罪,尽管其比例没有性犯罪和侵犯财产犯罪的比例大,但由于其社会危害性大,特别是有些大案、要案对社会的负性影响面大,因此,对女性杀人犯罪的研究意义重大。
女性犯罪现状调查女性是家庭的纽带,女性犯罪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
从2004年至2005年沙坪坝区法院审理的刑事案件统计来看,女性犯罪占整个犯罪比率不断上升,对当前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笔者将在分析女性犯罪的特点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预防女性犯罪的措施与对策,目的在于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帮助女性,共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一、女性犯罪的特点(一)犯罪类型多样化。
随着女性涉及的社会领域愈来愈广泛,女性犯罪也随之延伸到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
两年来,本院审理的各类女性犯罪的罪名多达19种,集中表现为侵犯财产、涉黄、职务犯罪、毒品、暴力等五大类。
其中侵犯财产案件主要包括盗窃、抢劫、诈骗、职务侵占、敲诈勒索;涉黄案件主要包括组织卖淫、强迫卖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职务犯罪案件主要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暴力案件主要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
(二)犯罪主体年轻化。
2004年至2005年共判处110余名女性罪犯中,50岁以上的仅有7人,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47人,占43%;30岁—40岁的有28人,占26%;两项合计共占71%。
其中少年刑事审判庭审判的年龄最小的仅有15岁,因与他人合伙抢劫被判刑。
(三)外来打工的女性侵犯财产案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繁荣,人口流动越来越大。
一些农村女性进入城市,由于缺乏专业技能,且受自身文化水平所限,要么因为找不到工作或无固定的工作,一旦身上的钱没有了,便产生犯罪的邪念,把周围的同伴或者老乡作为犯罪的对象进行侵害;要么因为进城后,思想发生变化,爱慕虚荣,贪图享受,不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而是采取非法手段获取。
(四)非暴力犯罪增多。
女性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大多采用秘密窃取、诈骗、介绍容留卖淫、伪造公文、印章、证件等非暴力手段。
(五)与他人结伙共同犯罪的案件多。
女性由于生理、心理素质及自身体力条件等因素,为了在精神上相互安慰、依赖,减少恐惧心理,寻求强势暴力作为后盾,往往倾向结伙作案、共同犯罪。
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综述李贵文(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摘要近年来女性犯罪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开展女性犯罪心理研究成为国际女性犯罪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本文将对国内外对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的进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女性犯罪心理1 引言女性犯罪是当今世界引人注目、特殊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以性犯罪、财产犯罪与暴力犯罪较为突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女性犯罪仅占整个犯罪的6%-7%,据200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犯罪率己占整个犯罪的10%-20%,女性犯罪问题从而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2 定义女性犯罪就是指女性实施的犯罪。
日木学者菊田幸一在其所著《犯罪学》中指出:“因为犯罪的是女性,所以才说成女性犯罪的。
”我认为,正确理解和把握“女性犯罪”的概念,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女性犯罪是以犯罪主体的性别特征为根据分析犯罪现象的一种,它是与男性犯罪相对称的;二是女性犯罪不是指只有女性才可能实施的犯罪,或者说并不是专指女性犯罪的特殊原因;三是女性犯罪这个用语。
表明女性犯罪与男性犯罪确实存在差别。
[1]3 西方对女性犯罪心理研究在西方,早在19世纪已经开始了对女性犯罪的研究。
如1895年,意大利的犯罪学研究者龙勃罗梭(Lombroso)和费雷罗(Ferrero)合著的《女性犯罪人》(The Female Offender)一书,代表了女性犯罪研究的生物学观点,是西方女性犯罪研究的开始,也是当时研究妇女犯罪的经典著作;龙勃罗梭(Lombroso)和费雷罗(Ferrero)指出,女犯在生理和心智方面拥有许多男性的特质。
1925年,托马斯(Thomas)在其《适应不良的少女》(The Unadjusted Girl)一书中指出,女性犯罪的关键在于女性对于安全感、爱的追求和接受,所以女性犯罪者多为追求新经验、刺激和生活的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
奥托·波拉克(Pollak)1950年所著《女性犯罪》(The Criminality of the women)一书也从。
女性犯罪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一、我国女性犯罪的概况1、女性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2、女性犯罪的涉案领域增多,但仍以财产犯罪和性犯罪为主。
3、犯罪手段方式多样化,但以非暴力性为主。
4、女性犯罪者呈现出低龄、低收入和低文化的特点。
二、女性犯罪的成因1、心理成因。
与男性相比较,女性表现得更易爱慕虚荣,意志力较为薄弱,依附心理较强,自制力较差,禁不住各种需要、欲望的诱惑。
2、家庭成因。
家庭的破碎、家庭教育的不当、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行为或违法行为等这些不良的家庭因素有可能成为女性犯罪的诱因。
3、社会成因。
(1)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三、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一)心理特征1、需要。
需要是犯罪动机产生的基础,是犯罪行为发生的源泉。
导致女性犯罪发生的需要主要是物质需要和情感需要(或是畸形的性需要)。
2、动机。
因为有强烈的个人需要,所以产生出犯罪动机。
根据学者研究,女性犯罪动机主要有三种:(1)由虚荣心、享乐主义引起的物欲型动机。
(2)由情感需要、自尊和嫉妒心引起的报复性动机。
(3)由畸形性需要引起的性欲型动机。
3、法制观。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有些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
这些法盲、文盲占女性犯罪者中的大多数。
4、能力。
男女两性在能力上有所区别,例如:女性体力不如男性,体格不如男性健壮,因此女性攻击性较弱,常以非暴力犯罪为主,进行盗窃、诈骗等较少体力的犯罪,或是依附于男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二)认识特征女性犯罪人的认知范围狭窄,社会化认识系统薄弱,目光短浅,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容易受表面现象迷惑。
(三)情感特征女性一般都表现为温柔、文静、细心,因此与男性相比,情感都比较丰富、细腻,自尊心较强,也容易嫉妒。
另外,女性情绪波动也较大,容易受他人或外部环境影响,忽喜忽悲或忽冷忽热。
(四)意志特征意志受情绪影响较大,意志力薄弱,行为举止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和支配。
四、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1、依附性2、欺骗性3、非暴力性4、隐蔽性5、手段方式多样化,性犯罪的形式增多。
女性犯罪之特征原因及预防对策在当今社会,犯罪现象日益复杂多样,女性犯罪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与男性犯罪相比,女性犯罪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其背后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深入研究女性犯罪的特征、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女性犯罪的特征1、犯罪类型相对集中女性犯罪多集中在盗窃、诈骗、卖淫、贩毒等领域。
盗窃和诈骗往往与经济需求有关,而卖淫和贩毒则可能涉及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个人价值观的扭曲。
2、暴力犯罪比例较低一般来说,女性在犯罪中使用暴力手段的情况相对较少。
但近年来,女性参与暴力犯罪的比例有所上升,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3、犯罪动机多为情感和经济因素女性犯罪的动机常常与情感纠葛、家庭矛盾、经济压力等相关。
例如,因感情受挫而报复他人,或者为了满足家庭的经济需求而走上犯罪道路。
4、犯罪手段相对隐蔽女性在犯罪时往往更加注重隐蔽性,她们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和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来实施犯罪,从而增加了侦查和打击的难度。
二、女性犯罪的原因1、社会因素(1)社会转型带来的压力: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女性面临着就业、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
如果无法适应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心理失衡,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2)不良文化的影响:一些不良的文化,如宣扬物质享受、暴力等,可能对女性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容易受到诱惑而犯罪。
2、家庭因素(1)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争吵、虐待等不良关系,可能使女性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寻求外界的不良刺激,甚至犯罪。
(2)家庭教育缺失: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或者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放纵,都可能导致女性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经济因素(1)贫困:经济贫困是导致女性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摆脱贫困,一些女性可能会选择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获取财富。
(2)消费观念扭曲:一些女性追求高消费、盲目攀比,当自身经济条件无法满足时,可能会通过犯罪来获取资金。
小议女性暴力犯罪心理
——从刘栓霞案说起
刘栓霞,1990年经人介绍认识张军水,并嫁到宁晋县东马庄村。
从结婚第二年开始的12年里,她一次次地遭到丈夫的毒打,她一次次地选择了忍让和迁就。
在这12年里,丈夫用尽了家里可以使用的工具来打她,包括:木棍、铁棍、皮带、椅子、铁锹、斧子、搓板、叉子、擀面杖等。
2003年1月15日,刘栓霞再次被丈夫用斧头砍伤。
刘栓霞终于忍无可忍了,17日,她在给丈夫做饭的过程中投入毒鼠强,张军水吃后不久就咽气了。
2003年7月上旬,宁晋县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刘栓霞有期徒刑12年。
二审维持原判。
刘栓霞遭受的暴力让我们愤怒,她的遭遇让我们同情,而她使用的较偏激的手段也给我们留下了声声叹息。
她由一个暴力犯罪的受害者转变为一个暴力犯罪的施害者,其犯罪心理变化值得我们研究分析。
首先暴力犯罪追根溯源是从古时候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转化而来的,迄今是危害严重,数量最多的犯罪类型之一。
暴力犯罪者的心理有很多种,每一种都与其性格息息相关。
对于女性,实施暴力犯罪行为的多数人是被他人暴力犯罪抑制过度的受害者,大多女性的性格特点为温柔善良,较为感性,比较沉默,且逆来顺受,对暴力行为具有抑制力。
有学者亦持此观点,内部的抑郁使得她们对于挫折或挑衅保持沉默,当超过一定的忍耐限度时,这些温顺的人们便会爆发,实施极其残忍的暴行。
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而刘栓霞的经历则是这种暴力犯罪的活生生的写照。
再从女性犯罪心理的层面看,从情感的角度看,女性的情感较为丰富与细腻。
这和她们高级神经的兴奋过程较强与抑制的强弱有较大关联。
因此,对于人际关系和婚恋纠纷则极为敏感。
任何感情关系的不协调与挫折都可能引发行为人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或报复对方,实施暴力犯罪的女性因此而产生犯罪动机。
刘栓霞的案子恰好说明这一点。
从犯罪的动机角度看,女性犯罪的动机的产生不进受需要产生,更大程度上受诱因的引发。
有时,女性对于被害人的刻骨仇恨,如刘栓霞对于其丈夫的仇恨则是她起杀人动机的直接诱因,她希望能摆脱她丈夫的压迫与虐待,希望能摆脱这种非人的生活。
因此,当她抓住了能下药毒死丈夫的机会时,便果断的实施了此行为,时机会促生动机,行为人泽在这种动机下实施了暴力行为。
再从受教育程度看,女性犯罪,尤其是像刘栓霞这样的农村妇女犯罪,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她们的法制观念淡薄,这些女性接受的教育少,处于文盲与半文盲状态,因此她们的法制观念相当朴素,只知道杀人要偿命,因此当其自身利益受损时,她们不是求助于国家司法机关,而是求助于村委会,乡政府若是调节不当,又往往使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更为不利。
这种情况下,她们极易由被害人转化为施害人。
综合上诉因素,我们再结合刘栓霞的案件进行综合评析。
刘栓霞因长期受到丈夫的毒打与虐待,忍无可忍,在村委会的调解无用与她欲起诉离婚不能的情况下,终于用投毒的方式毒死了丈夫。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受害人转化为施害者的犯罪者。
她的忍受与沉默使得她的内心的积郁越来越多,最终在一时刻爆发。
这与她自身性格,经历的失败的婚姻,遭受的虐待息息相关。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促成了她杀人的这一行为。
刘栓霞在被迫将丈夫杀死之后,当地数百名村民要求对其从宽处罚。
这个案子在河北引发了一场轰动,随即一个新的观点被提了出来,即“受虐妇女综合症”。
法律援助律师陈敏接受河北省妇联的委托,提出对刘栓霞进行“受虐妇女综合症”专家鉴定的主张,试图在把“受虐妇女综合症”作为一种合法的证据形式导入刑事诉讼,这个理论在学界争议很大,在国外一些国家,此理论已被肯定,并认为是受虐妇女在极度恐惧下杀死施暴人的行为认定为受虐妇女的正当防卫。
但检察院、法院均认为在司法实践中导入受虐妇女综合症的专家鉴定“于法无据”,并提出如果要导入这种证据,必须有上级检察院或法院,或者最高检或最高法的批复。
最终这一尝试因“基层司法部门怕承担没有法律依据”而带来的后果导致失败。
然后,很明显,在刘栓霞这个案例中,她长期受到暴行的虐待,与“综合症”理论相符,法院在判决时候应考虑种种因素,从轻或减轻处罚。
因为这类女性,其人身危害性仅限于施暴人,一旦施暴人消失,则其危害性不会延及其他人,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对于刘栓霞杀父一案,我们还应思考,如何避免此类悲剧重演。
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对于家庭暴力事件的频频上演,首先,我们要呼吁夫妻之间多一点关爱,多一点体谅,多一点宽容。
只有每一个家庭都和谐温馨,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才能更和谐、更繁荣,而我们的法制也才能发展的更健全。
其次,我们也应呼吁社会上多一些弱势保护群体的机构,对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里加以保护,使得他们在遭受不法侵害时能及时有效的得到救济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从大的环境下来说,这些无疑是从根本上保护人权和抑制犯罪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