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现场干预及其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520.49 KB
- 文档页数:4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目的和步骤与方法和技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调查方法,用于了解特定地区或群体中的疾病的发生、传播和影响因素。
它的目的是确定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因、以及相关风险因素,以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下面将详细介绍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步骤以及方法和技巧。
一、目的:1.了解疾病的流行情况:通过调查人群,了解疾病的发病率、传播规律和影响范围;2.确定疾病的病因:通过对发病人群的调查分析,寻找可能的病因和危险因素;3.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基于调查结果,确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包括宣传教育、疫苗接种、卫生保健等方面。
二、步骤:1.确定调查目标和范围:明确调查的目标人群和调查范围,例如特定地区、特定时间段内的疫情调查;2.设计调查方案:确定调查方法、样本规模和调查指标,以及调查问卷等调查工具;3.开展调查:根据调查方案,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包括集中式调查和分散式调查两种方式;4.数据整理和分析: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统计等;5.结果解释和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解释调查结果并进行报告,以便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6.预防和控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并进行宣传教育、卫生保健和疫苗接种等措施。
三、方法和技巧:1.集中式调查:选择特定地区或场所集中进行调查,取样方式可以是随机抽样或分层抽样;2.分散式调查:将调查对象分散在不同的地点进行调查,适用于人口分布较广的调查对象;3.问卷调查:采用面对面访谈或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通过问卷收集信息;4.数据采集和管理:使用统计软件或电子表格等工具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5.制定调查指标:根据调查目的和研究问题,确定具体的调查指标,例如发病率、感染率等;6.调查员培训:对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了解调查目的、调查方法和调查工具的正确使用;7.调查时注意事项:在调查过程中,尽量避免偏差,例如应该选择代表性样本、避免信息收集时的主观偏见等;8.数据分析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和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例如描述性统计、生存分析等。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技术[试题]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技术常用流行病学分析指标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工作常涉及到有关疾病的健康状况的测量,且多采用定量的分析研究方法,故常常需要使用一些测量指标。
一、疾病的发生和频率的测量指标(一)发病率(incidence rate)1、定义: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 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k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100%,1000/千,或10000/万,等。
观察的时间单位可根据所研究的疾病病种及研究问题的特点决定,通常多以年表示。
2、分子与分母的确定: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可以多次发病,则应多次计为新发病例数,如流感、腹泻等,对发病时间难以确定的疾病可将初诊的时间作为发病时间,如恶性肿瘤等。
分母中所规定的暴露人口是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对那些不可能患该病的人,如传染的非易感者,已接种疫苗的有效者,不应计入分母内,例如已患麻疹者或有效接种麻疹疫苗者。
但实际工作中不易做到,故当描述某些地区某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时,分母多用该人群时间内的平均人口。
观察时间以年为单位时,可用年初与年终人口之和除以2所得的平均人口数,或当年7月1日的人口数表示。
发病率可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此称为发病专率。
由于发病率的准确度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对比不同资料时,应考虑年龄、性别等的构成,进行发病率的标化。
(二)罹患率(attack rate) 该指标和发病率一样,也是描述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但测量的期间更灵活。
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或一个观察期为单位。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或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情况。
它可以根据暴露来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
罹患率= 某特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100%同时期暴露人口数(三)患病率(prevalence rate)1、定义:患病率也称现患率。
第十六章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包括:临床试验、现场试验,设计方法主要有随机化对照试验和类实验。
第一节概述一、概念实验:严格控制条件,人为采取措施,前瞻观察效应。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通过比较给予干预措施的实验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类前瞻性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比观察性研究能更好地控制各类偏倚,在同样的受控条件下容易重复。
“人为介入”(干预)存在突出的伦理问题。
二、特点1、实验法:必须控制研究因素和外部因素,研究对象分组要遵循随机化的原则。
2、对照:有平行对照组。
3、干预三、分类1、临床(治疗)试验在医院进行,研究对象高度选择(主要是病人),受控条件较好。
2、现场试验(1)个体实验:在一定区域或实地环境下进行,研究对象为定义明确的人群,包括病人和正常人,研究期间长,受控条件较差。
但研究对象处于真实生活环境中,外推普遍性好。
处理分配单位是个体。
(2)社区干预试验:与个体试验的主要区别是:处理分配单位是群体。
四、优缺点1、优点①人为控制条件,标准化评价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好③外部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小④验证因果关系的强度高2、缺点①设计和实施较复杂②结论外推到一般人的代表性较差③存在医德和伦理问题第二节临床试验的定义和特征一、定义按实验法的原理,运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实验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前者某种治疗措施,不给予后者该措施或给予安慰剂,经过一段时间同等观察后评价该措施产生的效应。
其目的是评价临床治疗和预防措施的效果和进行病因研究。
通常应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二、特征1、论证强度高2、前瞻性研究3、人道主义原则4、研究对象的依从性5、实施的复杂性第三节临床试验设计的组成部分一、研究因素1、性质研究因素主要是外界强加于研究对象的,其性质可是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社会的因素,也可是研究对象本身具有某些特征。
2、强度所使用的药物或措施的总量、次数、每次的剂量、疗程的数量等。
实验流行病学与现场干预CATALOGUE目录•引言•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现场干预策略•实验流行病学与现场干预案例•结论与展望01引言实验流行病学是一种通过在人群中开展实验或干预措施,研究疾病病因和预防措施效果的学科。
实验流行病学定义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较为可靠,具有前瞻性,能够客观评价干预措施对目标人群的影响。
实验流行病学特点实验流行病学定义与特点现场干预的定义现场干预是指在自然环境下,针对研究对象采取的一种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现场干预的重要性现场干预能够真实地反映实际干预效果,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现场干预的重要性实验流行病学历史实验流行病学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到实验性研究的演化过程。
现场干预发展现场干预是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单一的现场干预、多现场干预以及系统评价等。
实验流行病学与现场干预的历史与发展02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实验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相关事件的分布、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效果的科学方法。
通过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可以评估预防措施的效果,确定疾病和健康相关事件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概述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分类随机对照试验(RCT)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予干预措施,观察两组结局的差异。
队列研究根据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暴露程度分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
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是否患有某病分组,调查各组暴露于某因素的差异,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03伦理问题涉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问题;需要保护受试者权益和隐私;遵循不伤害原则。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优缺点与伦理问题01优点可以证明因果关系;可以确定干预措施效果;可以定量评估疾病负担。
02缺点实施难度较大;耗时较长;费用较高。
03现场干预策略现场干预是一种针对特定问题的干预措施,旨在减少或消除健康危害因素,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
现场流行病学概论(1)
现场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快速发生爆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下面就现场流行病学概论进行探讨。
一、现场流行病学的定义
现场流行病学是指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状况,对疾病的流行特点以及流行规律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
二、现场流行病学的意义
现场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能够提前发现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现场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
1. 常见传染性疾病疫情调查
2. 自然灾害后疾病的传播动态及其危害评估
3. 食品及水源性疫情调查
4.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及突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
5. 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解读和说明,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预警
6. 收集和处理疾病数据,建立疾病监测系统,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四、现场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1. 建立调查研究课题及方案,制定调查工作计划
2. 收集调查对象的资料,比如病人、疫区居民等
3. 掌握调查对象的时间、空间等流行病学特点
4. 对病例进行病因学检测和实验室检查
5. 编写调查报告,制定疾病控制措施。
总之,现场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防控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能够快速掌握疫情、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因此,加强现场流行病学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防控能力,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
流行病研究方法比较——by Ellipse
概念、应用、种类、随机抽样方法、设计、优缺点、偏倚
相对危险度降低RRR=(对照组事件发生率-试验组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事件发生率绝对危险度降低ARR=对照组事件发生率-试验组事件发生率
需治疗人数NNT=1/ARR
其他:有效率、治愈率、病死率、生存率、不良事件发生率
(1)精确法:以个人为单位
➢精确但计算复杂,需要知道每个人的加入和退出时间
➢适用:样本不太大时
(2)近似法:用平均人数乘以观察月(年)数得到总人月(年)数,计算简便,但不精确
➢适用:不知道每个队列成员进入和退出队列的具体时间
样本太大
对暴露人时精确性要求不高时
(3)寿命表法:当年进入队列的人作为1/2人年算,失访或出现结局的个人也作1/2人年算
➢适用:观察人数较多,要求有一定精度
➢计算简单,精确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