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的若干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661.00 KB
- 文档页数:32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报告书写一、引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关键任务,旨在揭示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通过及时、准确地进行调查和报告,可以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保护公众健康。
本文将探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报告书写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1、确定调查目标:明确调查的目的和预期结果,以便制定合适的计划和策略。
2、收集基本信息:收集与调查目标相关的基本信息,如人口特征、地理环境、卫生条件、疫情历史等。
3、设计调查方案:根据调查目标,制定可行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方法、样本量、调查内容等。
4、实施调查:按照方案进行现场调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模式和趋势。
6、撰写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撰写详细的流行病学报告。
三、报告书写1、标题页:包括调查的标题、作者、日期等基本信息。
2、摘要:简明扼要地总结调查结果,以便读者快速了解报告的核心内容。
3、引言:介绍调查的背景、目的和相关理论依据。
4、方法:详细描述调查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过程。
5、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的结果,包括图表和表格等。
6、讨论: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提出可能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7、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概述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是医生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是患者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诊断报告的书写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的基本规范,包括报告内容、报告格式和报告语言等方面。
二、报告内容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检查编号等信息。
2、检查信息:包括检查日期、检查时间、检查设备、检查部位、检查方法等信息。
3、影像学表现:详细描述影像学图像上的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等信息。
4、诊断意见: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给出初步诊断意见。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1、现场工作准备(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
(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2、现场工作实施(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
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案例解析今天咱们就像侦探破案一样,来解析几个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案例。
案例一:神秘的学校流感爆发。
话说有这么一个学校,突然好多学生都感冒发烧了。
这可不得了,就像一阵阴霾突然笼罩了整个校园。
首先呢,调查人员就像一群超级侦探赶到了现场。
他们要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到底是不是流感啊?”于是,就开始对患病的学生进行症状询问。
那症状可真是五花八门,什么头疼、咳嗽、流鼻涕,还有浑身没劲儿。
这些症状看起来很像流感,但不能光凭这个就下结论呀。
接着呢,调查人员就开始采集样本了。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寻找犯罪证据一样。
他们从患病学生的喉咙里采集了一些分泌物,然后送到实验室去检测。
这时候,调查人员可没闲着,他们开始调查这些患病学生的活动轨迹。
结果发现,很多患病的学生都参加了学校的一场大型室内活动。
哇,这就像是找到了一条重要线索!原来这个活动的场地通风不太好,而且人员密集。
这就为流感病毒的传播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就像一个“病毒乐园”。
实验室结果出来了,果然是流感病毒在作祟。
那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就像给这个“生病”的校园开药方一样。
学校加强了通风,对患病学生进行隔离,还让没生病的学生多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就这样,慢慢地,这场流感风波就平息下去了。
案例二:村子里的奇怪腹泻病。
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子里,突然很多村民都开始拉肚子。
这就像是平静的湖水突然泛起了涟漪,而且是很不好的涟漪。
调查人员赶到村子后,就开始一家一家地询问。
发现这些村民有的喝了村里的井水,有的没喝,但是患病的村民大部分都喝了井水。
这时候,井水就被列为了“头号嫌疑犯”。
他们对井水进行了检测,这一检测可不得了,水里有好多细菌呢!原来啊,村子里的一口井旁边最近有个小动物的尸体,可能是这个污染了井水。
这就好比是一个“坏蛋”偷偷潜入了村民的水源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调查人员赶紧让村民停止饮用井水,并且对井水进行了消毒处理。
同时,对患病的村民进行治疗。
慢慢地,村民们的腹泻病就好了,村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与资料分析若干问题探讨【中图分类号】r 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455- 01食物中毒事故是最严重的食品卫生事件,也是衡量一个地方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
但在实际工作中对食物中毒的调查往往存在专业方面的不足。
现着重对食品卫生监督员在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的薄弱点进行探讨。
1 食物中毒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的性质及其法律效力食物中毒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是流行病学理论在卫生防病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从方法学的角度来看,是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综合应用,整个调查过程都属流行病学调查。
对病例的调查是为了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布,以建立病因假设;结合对非病例的调查是为了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检验病因假设;对现场卫生学的调查是为探索病因提供线索;对样品的检验是为了确证疾病的病因。
总之,整个调查过程都是为了食物中毒的病因研究和评价。
从流行病学病因理论看,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揭示疾病因果关系的科学论证强度都远不如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
从法律上说,我国《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689—1996中明确规定:由于取不到样品或取到样品已经无法查出致病物质或者在学术上中毒物质尚不明的食物中毒,其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包括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
因此,流行病学调查结论作为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是充足的;从科学上说,虽然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但其调查结果的科学价值(如验证暴露和疾病是否确实存在联系、联系的性质和程度等)不能否定和怀疑。
因此.必须纠正对流行病学不了解的人士,尤其是法律界人士的片面观点:他们从证据学的角度认为,只要菜肴未采集到或菜肴致病菌未检出的情况存在,就不能靠流行病学来推导、判定某饭店是食物中毒事故的肇事单位。
对这些人士务必耐心向其解释:虽然未能取得直接证据,但运用科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大量间接证据仍能认定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设计及相关问题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沈洪兵第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设计第一节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原则流行病学研究通常是在人群中实施的。
在对人群中疾病发生的频率或因素与疾病发生的联系强度进行估计时,有许多因素可能会影响其准确性,使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差,有时甚至会得出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的结论。
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二:一是随机误差(random error),二是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即偏倚(bias)。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就是既要保证整个研究切实可行,又要尽可能减少这两类误差,以达到准确的参数估计。
减少随机误差可提高研究的精确性(precision),减少偏倚可提高研究的真实性(validity)。
一、提高研究的精确性减少随机误差可以使研究的精确性提高。
导致随机误差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来源于对研究对象的选择过程,即抽样过程。
这种随机误差被称为抽样误差或抽样变异。
所有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队列研究中都有可能存在抽样误差,因为用于研究的对象,实际上总是一个样本。
即使研究对象包含了一个特定人群的所有个体,其也可被视为是更大范围人群的一个样本。
抽样误差仅是流行病学研究中随机误差的来源之一。
其他如对研究变量进行测量时也易产生随机误差,从而影响研究的精确性。
提高研究精确性的方法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增加研究的样本含量,二是提高统计效率。
(一)增加样本含量增加样本含量是减少随机误差、提高研究精确性的最基本方法。
但样本过大可导致人力、物力、时间和费用的增加,提高研究成本。
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研究目的来确定适宜的样本大小,并通过合理的抽样,使样本的特征能代表目标人群。
样本大小一般是用统计学中样本大小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或者从由这些公式计算制成的“样本含量表”获取。
目前一些常用的资料处理软件包如Epi Info 等,都具备样本含量的计算功能。
(二)提高统计效率在不增加样本含量的情况下,可通过细致的研究设计而从研究对象获取尽可能多的统计信息。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技术常用流行病学分析指标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工作常涉及到有关疾病的健康状况的测量,且多采用定量的分析研究方法,故常常需要使用一些测量指标。
一、疾病的发生和频率的测量指标(一)发病率(incidence rate)1、定义: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 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 ×k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100%,1000/千,或10000/万,等。
观察的时间单位可根据所研究的疾病病种及研究问题的特点决定,通常多以年表示。
2、分子与分母的确定: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可以多次发病,则应多次计为新发病例数,如流感、腹泻等,对发病时间难以确定的疾病可将初诊的时间作为发病时间,如恶性肿瘤等。
分母中所规定的暴露人口是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对那些不可能患该病的人,如传染的非易感者,已接种疫苗的有效者,不应计入分母内,例如已患麻疹者或有效接种麻疹疫苗者。
但实际工作中不易做到,故当描述某些地区某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时,分母多用该人群时间内的平均人口。
观察时间以年为单位时,可用年初与年终人口之和除以2所得的平均人口数,或当年7月1日的人口数表示。
发病率可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此称为发病专率。
由于发病率的准确度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对比不同资料时,应考虑年龄、性别等的构成,进行发病率的标化。
(二)罹患率(attack rate)该指标和发病率一样,也是描述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但测量的期间更灵活。
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或一个观察期为单位。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或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情况。
它可以根据暴露来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
罹患率= 某特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 ×100%同时期暴露人口数(三)患病率(prevalence rate)1、定义:患病率也称现患率。
摘 要:动物流行病学调查是收集动物群体信息,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动物疫情的主要影响因素,尽快为疫病的早期预防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查寻传染源,切断疫病传播途径,以及控制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动物疫病的关注和披露,动物疫病引起的动物疾病和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流行病学调查不仅可以有效掌握疫情动态,还可以为提高科学防御能力提供重要的参考。
因此,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对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问题;建议1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1.1 询问询问是流行病学调查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该调查主要针对养殖户。
调查结果按照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记录在调查问卷中。
询问和座谈时要耐心细致,但不要根据主观意图提出暗示性问题,尽量使调查结果客观真实。
在询问时,重要的是要问:这种疫病来自何处,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病态动物是否可能传染给其他健康动物。
1.2 现场调查这是对产生疫病的畜禽周围环境的实地调查。
了解疫病发生时周围的环境状况,分析传播的原因和方式。
调查内容应根据不同疫病传播途径及特点确定。
例如,在调查肠道疫病时,应重点关注畜舍,水源,饲料等场所的环境状况,以及防止和消灭蚊蝇的措施;在调查呼吸系统疫病时,应重点关注畜舍的卫生条件和养殖空间条件(是否拥挤);在调查昆虫传播疫病时,应重点关注媒介昆虫的种类,密度,繁殖地点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并分析这些因素对疫病产生的影响。
1.3 实验室检查为了明确可疑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确定受感染畜禽周围环境的污染以及接触畜禽的感染情况等,必要时相关标本可进行细菌培养、病毒隔离和血清学检查。
1.4 收集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该地区疫病近年来的年度和月度发病率;(2)动物疫病报告表,门诊登记和过去的防治经验;(3)本地区周围动物疫情发生情况,卫生习惯,环境卫生状况等;(4)当地的地理,气候和野生动植物,昆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