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行为与组织匹配【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 格式:pptx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56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715010【开课对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学分】:3【总学时】:48【实践学时】:16【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理论课。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管理能力。
为其管理活动提供心理依据和新的视角,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三、课程教学要求《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导论,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发展脉络等;第二单元个体行为,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与组织的匹配等等;第三单元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的基础,沟通,冲突,团队等等;第四单元组织行为过程;第五单元组织行为,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等等.第一单元导论(一)教学要求1、掌握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2、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
3、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二)重点、难点第二单元个体行为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管理中的个体差异分析、个体行为的变化、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一部分管理中的个体差异分析(一)教学要求1、掌握个体的需要与动机的概念,以及它们和行为之间的管理,了解组织中每个个体的需要和动机的差异.2、掌握认知的概念和认知差异,把握影响认知准确性的因素.3、了解个性的概念、各种个性特征之间以及它们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掌握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应用员工的气质、能力和性格差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掌握价值观的概念、作用,明确态度差异基本因素,理解改变态度个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1、重点:认知的概念和认知差异,把握影响认知准确性的因素.2、难点:价值观的概念、作用,明确态度差异基本因素,理解改变态度个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第8章领导第一部分本章概要1.1 重要概念1. 领导(Leadership):本书采用赫塞和布兰查德给出的定义,即领导就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个体与群体的行动来成功实现目标的过程。
2. 领导者(Leader):指在特定情境中,通过支配、控制和影响组织中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角色。
3. 领导权力(Leader Power):指领导者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包括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
4. 定规维度(Initiating Structure):领导者更愿意建构和建构自己和下属的角色以实现组织目标。
5.关怀维度(Consideration):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更愿意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双向交流的工作关系。
6. 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指那些通过个人能力的力量对追随者们产生深刻而非凡影响倾向的个体。
7.交易型领导理论(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theory):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领导与下属间的关系是以一系列的交换和隐含的契约为基础。
该领导理论指当下属完成特定的任务后,便给予承诺的奖赏,整个过程就像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一项交易活动。
8.变革型领导理论(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是一种领导向员工灌输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并激励员工的过程。
9.服务型领导理论(Servant Leadership Theory):是一种将员工的需求、愿望和利益的满足置于首位,并以此为手段去领导下属的领导类型。
10.共享型领导理论(Shared Leadership Theory):是一种团队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加强学习并以团队成员期望绩效共同致力于团队目标实现的过程。
1.2 关键知识点1. 领导特质理论又称领导素质理论,着重于研究领导者的人格特性,并且认为这些人格特性是天赋的或者是先天决定的。
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部份本章概要重点概念1.组织(Organization):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分工和不同品级的权利和责任的制度化,有打算地和谐活动的工作群体的集合。
2. 组织行为(Organization Behavior) : 组织行为是指在必然组织环境中,全部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依照分析水平的不同,组织行为能够被分为:微观组织行为、中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3.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忙治理者更好地预测、明白得、引导和操纵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绩高绩效组织。
4.组织有效性(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当组织知足“组织和外部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拥有高绩效和灵活的内部子系统(高绩效工作系统);能够知足大股东的要求”的条件时,能够以为组织是有效的。
5.全世界化(Globalization):信息技术和交通系统使得加倍紧密的全世界联接和依托成为可能。
6.多元化(Diversity):组织的组成在性别、年龄、种族、国籍等方面正变得愈来愈多样化。
7.工作/生活平稳(Work/Life Balance):来自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是等量的一种均衡状况。
8. 虚拟工作(Virtual Work):员工利用信息技术在传统的工作场所之外工作,最多见的形式是在家工作。
1.2关键知识点1.组织行为学的介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必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从研究对象来看,组织行为学对行为的分析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个体、群体和组织。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组织行为学由多个领域的研究功效进展而来,要紧的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意理学、工程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应用科学,它们的奉献一起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并使其慢慢进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陈春花)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跨科学性;多层面性;情境性;科学性2.价值观的概念: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对正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但一旦形成和稳定,就难以改变。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3.人格的概念: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人格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
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包含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以及性格和心理能力等。
4.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家庭情境、群体特征、生活经历);情境因素。
5.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知觉具有选择性,总是过滤掉大多数的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只注意几种关键的刺激,通过感官接收,再根据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的兴趣选择注意的焦点,然后结合个体自身特征赋予刺激以意义。
6.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
7.刻板印象: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地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
它是基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
刻板印象来自人的本能。
8.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9.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
情绪的特征:情绪是短暂的经历,而不是一种特质;情绪指向客体,而心境不指向特定事物;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经历情绪。
情绪的三个维度:情绪种类、情绪强度、情绪频率和持久性。
10.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生活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第2章组织中的个体不同第一部份本章概要重要概念1. 人口统计学特点(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也叫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是指能够从员工的人事档案中直接取得的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
2. 能力(ability):反映了个表现有的能够完成给定要求的不同任务的技术。
3. 人格(personality):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人格是一个包括了先天分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进展的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和社会化进程的自我概念。
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爱好、价值观,和性格和心理能力等。
4. 价值观(values):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整体评判和信念,包括了正误、好坏、取舍的判定偏向。
5. 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又称权术主义,表示为达目标而产生的不顾道德观念约束的机遇主义、权利操纵行为。
6. 操纵点(locus of control):用来表征个人感觉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操纵自己的生活。
若是相信情形大体由自己操纵,确实是内控型,此类人对自己所发生的情形负责。
若是以为命运的操纵点是位于外部世界的,如社会和自然条件,如此的人属于外控型。
7. 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样性熟悉。
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的熟悉更踊跃,相信自己的优势比缺点更重要。
自尊心弱的人更易受到他人评判的阻碍,进而去恭维给予自己踊跃评判而去贬抑给予自己消极评判的人。
8. 多元化(diversity):是指组织中人的不同,包括表面层次的多元化,如年龄、性别种族等方面的不同;和深层次多元化,如人格、价值观等更为重要的特点的不同。
关键知识点1.霍兰德工作适应性理论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将职员人格特质和工作环境划分为六个类型:一是社会型。
第5章激励第一部分本章概要1.1 重点概念1.激励(motivation):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的意愿,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
2.需求层次理论(needs hierarchy theory):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可以大致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它们是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形成和发展的。
3.ERG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分别是生存的需要(Existence)、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的需要(Growth)。
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4.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从外在需要、内在需要的区分及两者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起着不同作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
5.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个体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一种期望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的个体来说所具有的吸引力。
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期望值(E)6.公平理论(justice theory):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7.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喜欢感到自己对事物具有控制力,若人们感到以前有兴趣的工作变成一种义务而不是自主选择的活动,这样激励程度就降低了。
8.目标设置理论:是从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来对行为动机进行研究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9.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陈春花:如何与组织建立积极的价值关系?导语:常常有学生问我,我在组织中如何被肯定,然后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其实需要你从个体的认知推升到组织的认知,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过程。
从个体到组织,我希望你能清晰地掌握两个东西:第一,你到底怎么认识你自己,这是个体的部分;第二,你到底怎么认识组织,这是将来与别人合作的部分。
当你将这两个部分很好把握的时候,我相信在你进入职场后,从理性的角度看,你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很好地处理。
1自由意志到正式组织首先,我们从概念开始,一点点递进,梳理清楚从个体到组织的整体过程。
整个组织理论的起点,其实是源于个体的自由意志,当个体没有自由意志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激励他或者让他承担目标。
如何理解组织的概念,其实我们是从叔本华的自由意志作为起点。
叔本华的「自由意志」理论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且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的,在追求的过程中,人的满足很短暂。
为什么?个体在不断释放、放大自己的自由意志的时候,他会受到别人对他的冲击和约束,所以满足很短暂,整个过程令人痛苦。
很多人会问:一个完全自由意志的人能实现自由意志吗?答案很清楚,一个完全自由意志的人,实现不了他的自由意志。
因此,巴纳德提了一个概念——自律行为。
他发现个体行为在本质是自我约束,为什么个体会有这样的自律行为,是因为个体能在责任与能力之间找到一个边界。
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个体的自由意志,他需要与别人合作,如果他不与别人合作,整个过程都是痛苦的。
因此,巴纳德发现人的行为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有节制的选择,要求个体与别人合作。
我们接着往下讨论,一个人的行为,与多个人协同的时候,会不会让他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更大?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与多个人发生协同行为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协同体系。
在协同的体系中,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克服多样性的个体动机以及行为所带来的障碍。
假设你能克服多样的行为带来的障碍,与更多的人协同,形成协同体系,会让你个体目标实现得更大。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读后感近日,重读陈春花教授的《组织行为学》,以通过自我阅读,理解组织中的种种行为,日后用于管理经营中。
此次通过阅读,倒也是颇多受益。
一方面是陈教授书中颇多案例,有声有色,借以巩固每一章节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本人工作多年,以联系所经历的公司,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来进行理解就感触更深。
待读罢,才知老师用心良苦,因此以下做少许感悟,以加深对组织中的行为的理解。
一、对组织概念的理解和对组织行为学的理解通过学习,组织的真正含义是为实现个人生存目标和组织目标而存在的。
首先,组织是多种多样的,有企业组织,政府组织,事业组织,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但是不管什么组织,都是由人、目标和规则构成的,人是组织的基础,目标是组织的纽带。
而人在组织中是公平的,而不完全是平等的。
组织有层级,就不可能是人人平等的。
组织会依据各种因素,能力、技术、知识等,根据组织目标把不同的人安排到不同的位置和层级上去,因此人在组织中是公平的。
而每个人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位置,为组织的目标共同努力。
当目标发生变化,或者组织的发展受到环境、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等限制时,就需要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
其次,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应该保持一致;我认为,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是一个组织赖以存在乃至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也是最为重要的条件。
当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悖时,个人的力量就会成为组织的一股阻力,个人能力越强,力量越大,其对组织的破坏性就越强,组织的目标就越难以实现。
因此,在一个组织中,首先要保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那如何来保持目标的一致性,或者至少要保证个人目标不与组织目标相悖呢?这就需要一个组织有一贯的企业文化,并且从成员进入组织的第一天起就进行宣传,领导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文化,从而去感染组织中的人。
这样慢慢的大家对组织就会有归宿感和凝聚力。
所以,组织应该为个人生存目标和企业目标而存在,否则就是空壳。
个体行为及其与组织的匹配一、个体行为及其规律(一)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提倡客观观察法,主张心理学应该有两种基本效用:一是准确预测人的活动;二是凭借各种规律和原则,组织控制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
华生的观点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人行为的影响,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这些观点对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全面的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作是对外界其反应的机器人,因而招致了后来新行为主义的批评。
2.新华生主义新华生主义认为个体里面包含需要变因如认识变因。
个体行为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
这个思维加工系统即心理加工过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
3.勒温的观点勒温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
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勒温认为,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不是孤立的两个因素,而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因个人情绪好坏对同一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环境又会影响个人情绪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
勒温把个体和所处的环境统称为生存空间”,他认为在解释某种行为时,不同时研究环境和个体是没有意义的。
(二)个体行为规律人的行为受思想和心理的支配,思想和心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1.人的刺激反应机理从心理学角度经研究,不同个体的行为特征不同以及态度等都有差异,加上个体的社会经历不同,不同个体会对同一种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即不同的知觉。
刺激反应机理:刺激一个体心理特征一对刺激的个人理解一行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