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组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格式:pptx
- 大小:6.32 MB
- 文档页数:23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整理。
以下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的部分内容。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被誉为“东方巴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是侗族传统重大节日和宴请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
2.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以祭祀的方式纪念祖先和神灵的传统节日,举行时间在农历三月三日。
活动包括舞龙舞狮、侗戏、侗歌、竹竿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项目,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3. 侗族铜鼓舞侗族铜鼓舞是侗族人民在祭祀、庆典、宴会等重大场合中跳的一种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极富民族特色。
铜鼓舞的舞蹈姿态优美,舞者踏着节奏跳跃摆动,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4. 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是瑶族、苗族和侗族共同的民间舞蹈表演,是一个融合了苗瑶侗三族文化元素的舞蹈形式。
木鼓舞的表演形式活泼多彩,舞者们手拿木鼓,随着节奏欢快起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
5. 瑶族高秧舞瑶族高秧舞是瑶族人民在秋收季节举行庆祝丰收的重要仪式上跳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动作优美、舞姿舒展,具有独特的民俗传统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高秧舞是瑶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
6. 壮族歌仪壮族歌仪是壮族人民在举行婚丧嫁娶、祭祀、庙会等重大民俗活动时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包括歌唱、舞蹈、器乐等多种表演形式。
歌仪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7. 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是壮族、侗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析———以广东乳源县瑶族村寨为例王来辉(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广东广州510665)摘要: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广东乳源县瑶族村落通过口头传播、表演艺术、民间宗教信仰、节日活动习俗等方式传播瑶族文化,但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乳源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处于难以传承下去的危险边缘,希望这种现状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对于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保护与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途径;非遗保护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96(2019)04-034-071引言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和传统风俗息息相关,对于生命、生产、生活、信仰的独特理解,成为我们全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保护和传承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法,深入广东乳源县东坪镇雕子塘瑶族新村、游溪镇水源宫八一瑶族新村、大塘镇红新瑶族村、传统村落大岭村等瑶族人民聚居地,与当地瑶族村民及村里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搜集关于“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刺绣、民谣、服装、表演艺术、节日、传统工艺技能等有关的资料,乳源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分析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现状,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2乳源瑶族“非遗”传播方式瑶族没有瑶文字,而是借助汉字帮助传播瑶族文化。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我在这里归类于:口头传播、表演艺术、瑶族民间宗教信仰、节日活动习俗、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这些传播方式,使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的传递下来。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广西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不乏许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本文将围绕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展开介绍和讨论。
一、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1.广西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南部,地处亚热带地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生活着,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色。
2.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传统歌舞、手工艺品、民间技艺、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表现了当地民族的特色,也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概述1.壮族黄姚古镇苗侗族民俗节日黄姚古镇苗侗族民俗节日是广西柳州市黄姚古镇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化节日活动。
该活动以苗族、侗族的传统文化为主题,涵盖了祭祀、表演、民俗游戏等多个方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011年,这一项目成功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瑶族牵草龙传统技艺牵草龙是瑶族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它融合了舞蹈、音乐和工艺制作等多种元素,是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编织、绘画、表演等方式,瑶族人民将草龙制作和表演技艺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瑶族牵草龙传统技艺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壮族壮锣鼓鼓乐壮锣鼓鼓乐是壮族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通过锣鼓的演奏和表演,壮锣鼓鼓乐展现了壮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成为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亮点。
关于瑶族文化的资料-回复题目:探寻瑶族文化: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文化遗产摘要: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广东、云南等地区。
本文从民族简介、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全面探寻瑶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并深入分析其对瑶族人民身份认同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一部分:民族简介1. 瑶族的来源和分布:瑶族的历史渊源和分布范围。
2. 瑶族人口和语言:瑶族的人口统计和使用的语言。
第二部分:风土人情1. 居住地环境:瑶族地域特点和区域分布。
2. 传统村落和建筑:瑶族村落的特点和建筑风格。
3. 衣着特色:瑶族人民常见的服饰和饰品。
4. 饮食习惯:瑶族人的饮食文化独特之处。
第三部分:传统习俗1. 祭祀仪式:瑶族人民重要的祭祀活动和仪式。
2. 婚俗和婚礼仪式:瑶族人婚姻制度和婚俗仪式。
3. 舞蹈和音乐:瑶族人民的舞蹈和音乐表演。
第四部分:文化遗产1. 传统手工艺品:瑶族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性作品。
2. 口头传统:瑶族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歌谣。
3. 传统医药:瑶族的传统医药知识和治疗方法。
4. 文学和书法艺术:瑶族的文学作品和书法艺术发展。
最后一部分:瑶族文化对瑶族人民的影响1. 身份认同:瑶族人民对自己族群身份的认同感。
2. 社会生活:瑶族文化对瑶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3. 文化传承:瑶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问题。
结论:通过认真研究瑶族文化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瑶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并加强对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多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瑶族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1.音乐舞蹈:瑶族民间音乐和舞蹈丰富多样,以合唱和舞蹈
最为著名。
他们经常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2.瑶族服饰:瑶族的服饰绚丽多彩,特点鲜明。
男子通常穿
着黑色长衫和长裤,头戴白色头巾;女子则穿着华丽的长
袍和长裙,头戴彩色的头巾和发饰。
3.米酒:瑶族人民喜欢饮用米酒,它是瑶族特有的传统酒品。
瑶族人民认为米酒神圣而美味,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祝活
动中饮用。
4.母系社会:瑶族传统上属于母系社会,家族的继承权和财
产权由母系传承。
女性在瑶族家庭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
威。
5.瑶族婚俗:瑶族有着独特的婚俗习惯。
他们崇尚群居婚制,
即多个夫妻一起生活。
在婚礼上,会进行盛大的仪式和传
统舞蹈,以示喜庆和祝福。
6.瑶族节日: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采玉节、开辟节、按
锦节等。
这些节日是瑶族人民重要的庆祝和祈福活动,通
常会进行祭祀仪式、舞蹈表演和传统的竞技活动等。
以上是瑶族的一些特点和风俗习惯。
瑶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在中国的多民族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瑶族的文化传统是他们保持自我身份认同并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
千年瑶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浴目前为了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瑶浴),中央电视台连续三天专访贵州从江——瑶浴传承最完善的地点。
各地二十四家电视台集体专访从江,千年瑶浴作为从江瑶浴的一个大品牌倍受媒体关注,经千年的瑶族人民验证,因瑶浴养生的安全可靠,效果独特,瑶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国家保护与大力推广,近来,贵州媒体以及全国各大电视台都对瑶浴的进行了专题报道。
当地政府也积极响应,保护以及宣传文化遗产。
中国人一向把洗澡当作一件大事的。
古人主张:养生修身,顺应自然。
泡浴则能达到“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养神之道,泡浴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泡浴养生,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唐宋为最盛。
唐明皇、杨贵妃游戏华清池,慈禧每日牛奶浴身是中国泡浴文化典型的写照。
泡浴在古时还代表着吉祥和喜庆,凡遇在大喜之事或盛大活动等,古人必先“香汤泡浴”,以表示神圣、庄重和虔诚。
“香汤”,即古人泡浴用的汤水,多由鲜花、天然香物、中草药、牛奶等调制而成,因此中国古泡浴可分为“中药浴”、“花浴”、“香汤浴”、“奶浴”、“雪浴”、“天浴”等,均有香身、洁身、修身、嫩肤、美肤、美体、治疗疾病的功效。
无怪乎古时的皇族后宫、富家小姐、贵妇人对泡浴如此偏好。
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养生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泡浴养生更为众人所青睐。
目前养生盛行,瑶浴为什么能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与汗蒸又有哪些区别呢:首先是区别,汗蒸主要是出汗,依靠电能使室内温度上升,人在里面出汗,电离子的影响可能会使人产生不适,室内一般是密闭的,不透气不能风,一般汗蒸一个室内的人数比较多,这个不利于空气流动。
而瑶浴呢,是以药物浸泡洗浴进入人体微循环,惨透肌肤,达到一个治病强身健体的功效,在洗浴的过程中是一种身体的放松与享受。
长期泡瑶浴的人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出汗排毒:使汗腺分泌加快,加速毒素代谢,通过出汗达到排毒的作用。
◆护肤止痒:可使毛孔打开、排出皮肤毒素、加速色素还原代谢,使皮肤瞬间变得细腻光滑,白皙红润,娇艳动人。
瑶族伞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的《瑶族伞舞》只是瑶师的个人独舞,其舞蹈内容就是高擎五彩凉伞,恭请盘王下界,护佑瑶王后裔吉祥平安。
后来,这种舞蹈有了更多的形式,其中有双人舞、长鼓伞舞、伞龙舞。
在中国舞蹈史上,伞几乎成了一种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道具,它几乎就是中国舞台艺术的一种附丽意象。
然而,同样是伞,同样是舞,同样是由伞这种最普遍的舞蹈语言来叙述和抒发其艺术表证的《瑶族伞舞》,却并不是在舞台上舒展的,而是在恶浪滔天的大海上完成了它的第一个酸楚苦难的造型。
这就牵出了一个跟瑶族“奏铛”如出一辙的传说。
这个传说,说的还是瑶族同胞因为无法忍受封建统治者残酷的欺压而被迫举族迁徙的经历。
在“漂洋过海”时,瑶胞们突然遭遇一场大风大浪,无法靠岸的船只眼看就要被海浪打翻。
无奈中,船上的瑶王子孙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先祖,于是全部跪拜船中,祈求始祖盘王赐伞挡御,并许愿到达彼岸立即还愿。
在叩拜中,海面上渐渐风平浪止,瑶胞们终于平安靠岸,并立即还愿感恩盘王。
在举行还愿的仪式中,瑶胞们将伞看作是盘王施予他们的护身符,于是便跳起了“瑶师”伞舞,以此来感恩盘王。
从《奏铛》和《瑶族伞舞》这两个基本类似的传说中,我们不难颖悟到瑶族曾经历过的一场举族大迁徙的历史事实。
由一段苦难的命运,演绎和派生出《瑶族伞舞》这么一个绝妙的舞蹈艺术,这也是瑶族大迁徙留给我们的一种遥远而又真实的文化影像。
其实,最初的《瑶族伞舞》只是瑶师的个人独舞,其舞蹈内容就是高擎五彩凉伞,恭请盘王下界,护佑瑶王后裔吉祥平安。
后来,这种舞蹈有了更多的形式,其中有双人舞、长鼓伞舞、伞龙舞。
内容也由原来反映民族大迁徙中瑶人持先祖盘王恩赐的宝伞与风雨狂浪搏击的情景,逐步演绎成反映太平盛世,国富民强,文明和谐,瑶族人民愉悦、欢乐的乐神舞。
这样的舞蹈语言,更彰显和接近了当代舞蹈艺术的清新语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之乡——高华瑶寨高华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翠里乡,距县城60公里,是一个瑶族村寨,村寨四周林海涛涛,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6%。
瑶族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族。
相传瑶族祖先在迁徙的过程中,一直缺医少药,加上瑶族一般居住在高坡上,常年云雾缭绕、湿度大,极易引发风湿、伤寒等疾病。
为了生存,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瑶族人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植物,进行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抵御病毒侵害,形成了重防病、保健、养生、长寿的生活理念,他们独创和保持的一整套洗药浴习俗——瑶族药浴,被视为与著名的芬兰桑拿浴、土耳其蒸汽浴相媲美的世界三大洗浴文化之一。
瑶族药浴以多种植物药配方,经过烧煮成药水,用药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内熏浴浸泡,让药水深入五脏六腑。
洗浴后,可消除疲劳、舒筋活血,祛骨节风寒、杀菌止痒、祛风除湿,消炎镇痛和防治感冒等。
同时可使皮肤得到疏通,富于弹性,达到美容效果。
洗瑶族药浴对治疗妇科病症有特殊疗效,瑶族妇女产后必洗药浴,三天后可下地劳作。
据初步统计,瑶族药浴药方有188种,主要由追风伞、半边枫、九龙藤、血藤、节节草等30多种中草药组成,主治47类疾病。
2008年,从江县瑶族药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华瑶寨人居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风民俗纯朴浓厚。
寨中每家每户门前屋后都栽种着竹林、茶林等各种树木,使用竹筒将山泉引进家中,都有杉树加工而成的浴桶。
每当有客人进寨,乡亲们都会用油茶和药浴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
除盛行瑶族药浴外,还保存有与药浴并称为“瑶族三大文化宝典”的传统造纸、瑶族长鼓舞等传统技艺、舞蹈。
瑶族传统造纸工艺在高华瑶寨一代传一代,一直流传至今,其纸主要有2种,一种是写经书或绣花,用构皮作原料,一种是祭祀用钱纸,其原料是禾把草。
两种纸张制作工艺流程一致。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的一种祭祀舞蹈,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游耕、狩猎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祭祀民间舞蹈,其历史悠久。
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以及越南等地。
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传统,其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充满了独特的风情和魅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瑶族的传统节日。
一、东山寨石板节东山寨石板节是瑶族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在广西阳朔举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节日以石板为主要特色,石板被用来扛在头上,体现着瑶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民会穿着传统的服装,头戴鲜花编织的发饰。
他们会在村庄的广场上跳起石板舞,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整个节日的气氛非常热闹,节目精彩纷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二、莲花山清明节莲花山清明节是瑶族人民祭祖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他们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和怀念的传统方式。
每年农历清明节,瑶族人民会前往莲花山寻找先人的墓地,并进行祭拜和纪念活动。
在节日当天,瑶族人民会提前准备祭品,如水果、食物和酒水等,放置在祖先的墓地上。
他们会烧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同时,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如舞狮、竹竿舞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谢之情。
三、白篦节白篦节是瑶族人民在丰收季节举行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举行,为期三天,以庆祝农作物丰收和感恩大地的慷慨馈赠。
在白篦节当天,人们会穿着瑶族特色的服装,戴上装饰华丽的饰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瑶族人民会集体跳舞、歌唱,并进行一些传统的竞技活动,如踩篦子、丢球等。
这些活动既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勇敢和智慧,也增强了族群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四、瑶族三山三寨节瑶族三山三寨节是瑶族人民举行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瑶族人民感恩祈福、庆贺丰收的盛大活动。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举行,为期三天。
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拜、舞狮、花车巡游等。
在瑶族三山三寨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瑶族的三大山寨,即广西的“凤凰寨”、湖南的“姑婆山寨”和贵州的“雾灵山寨”,进行祭祀和朝拜。
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云南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众多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和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更是代表着云南省非常特殊的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意义。
二、云南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哈尼族撒尧节撒尧节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
在这一天,哈尼族人民会穿上节日盛装,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表达对土地、自然和先祖的敬仰之情。
撒尧节以其独特的仪式和民俗风情而闻名,是哈尼族非常重要的文化节日。
2. 瑶族火把节瑶族火把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瑶族人民会点燃盛大的篝火,围绕火堆跳舞、歌唱,展示瑶族特有的歌舞艺术和民俗风情。
瑶族火把节的举办,不仅能增进瑶族人民的文化认同,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是瑶族文化的重要传承项目。
3.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五举行。
在这三天里,傣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水仗活动,相互泼水以祈求好运和祈年。
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境内规模最大的泼水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傣族独特的文化风情。
4. 傈僳族吹箫音乐傈僳族吹箫音乐是傈僳族的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傈僳族人民会利用竹制乐器吹奏箫音,演奏出悠扬的旋律,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傈僳族吹箫音乐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傈僳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积淀。
5. 彝族鼓龙舞鼓龙舞是彝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鼓乐和龙形舞蹈而闻名。
彝族人民会在节庆或婚礼等重要场合舞动鼓龙,表达对生活和未来的美好祝愿。
彝族鼓龙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三、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和传承云南省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政策。
广西瑶族长鼓舞编排广西瑶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俗风情。
而瑶族长鼓舞则是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还展现了瑶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广西瑶族长鼓舞的编排。
一、背景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是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瑶族长鼓舞在这里尤为盛行。
瑶族长鼓舞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
长鼓舞是瑶族男女参与的舞蹈形式,通常在一些节日、婚礼、祭祀等重要场合上演。
它的音乐和舞蹈元素具有极强的瑶族特色,是瑶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二、编排要点长鼓舞的舞蹈动作要求整齐划一、舒展大方,能够充分展现出瑶族人民的豪情壮志和崇高情感。
长鼓舞的编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舞蹈动作长鼓舞的舞蹈动作主要包括步伐整齐的行进、手臂和腰部的摆动、头部的点缀等。
在编排长鼓舞时,要求舞者们能够协调一致地进行各项动作,舞姿飘逸、舒展大方。
同时还要求敏捷、灵活、有力地表现出瑶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2. 音乐节奏长鼓舞的音乐节奏快速有力,通常伴随着鼓声和管弦乐器的伴奏。
编排长鼓舞时,要求音乐与舞蹈动作相协调,使得整个舞蹈更加有力、震撼人心。
3. 舞台布景在长鼓舞的编排中,舞台布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可利用绿色的灌木、花树等自然素材来搭建舞台背景,以展现瑶族人民和谐与自然的关系。
4. 舞者服饰长鼓舞的舞者服饰一般为瑶族传统的民族服装。
男性通常穿着蓝色的吊裤、白色长袍,头戴白色毡帽;女性则穿着青色蓝色的长裙,头上戴着银饰。
这些服饰风格典雅大方,能够增添舞者的舞蹈魅力。
三、演出流程长鼓舞的演出一般分为开场表演、中间过渡和结束表演等几个部分。
1. 开场表演开场表演是整场长鼓舞的亮点,通常由男女舞者们整齐划一地进行步伐整齐的行进,双手摆动,身姿飘逸。
此时音乐节奏快速有力,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使得观众置身其中无法自拔。
2. 中间过渡中间过渡是长鼓舞演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可以安排一些悠扬优美的舞曲或者独奏,以让观众在热烈的氛围中稍作休息,更好地欣赏整个演出。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耍歌堂于粤北山区西北部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惟一的排瑶聚居地,也是耍歌堂流传的地区。
耍歌堂是瑶族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是瑶民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三排(含南岗)、涡水、大坪、香坪(含盘石)、三江(含金坑)等6个镇的排瑶村寨。
瑶族耍歌堂据《广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曰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
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简单"。
由此可见,瑶族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传播历史知识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
具体表现形态包括有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
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排瑶鼎盛时期已有完整的耍歌堂,至今也有600多年的历史。
瑶族耍歌堂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喜庆丰收、崇拜英雄、传播知识的隆重活动,同时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和人们会亲结友的载歌载舞等娱乐活动的民间盛会。
大歌堂历时三天,每三年或五年举办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会期在农历十月十六盘古王婆生日这一天。
为这个节日的到来,瑶族同胞通常都要作精心的准备。
早在六七月间,各家各户就开始积蓄粮食、大豆、催肥猪、牛、鸡、鸭等食品,而"天长公"、"头目公"等长辈必须预早聚会,商定歌堂开支款项,然后摊派到各家,作为修缮庙宇之用,同时还要油漆翻新盘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购买酒肉、香烛等歌堂用品。
而各家各户则事先告知亲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上排来凑热闹。
到了节日的前一天,寨中就开始杀猪宰牛,备好鸡鸭鱼肉,磨豆腐,做糍粑,酿米酒,招待四方来客。
现在的耍歌堂活动与古代的做法略有不同,主要是增加了一些新时代的内容。
耍歌堂的这一天,瑶家户户早起,清晨先鸣土铳三响,接着铜锣叮当,牛角嘟嘟,长鼓梆梆,喜迎传统的节日。
【精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壮族竹鼓舞
2. 兴安木偶戏
3. 钦南板凳舞
4. 北海龙舟艺术
5. 广西荔浦竹编
6. 广西红山文化
7. 广西钟山狮子舞
8. 山歌艺术(壮族、瑶族、苗族、侗族)
9. 群众擂鼓文化(高龙擂鼓、深红擂鼓、保安擂鼓等)
10. 大海南瑶族歌舞
11. 广西柳州市“三月三”民俗活动
12. 广西罗城苗族芦笙
13. 广西中山石鼓文化
14. 全州坭兴瓷
15. 广西百色蒙族织锦
16. 广西瑶族银饰制作技艺
17. 广西龙母山周边傣族风情及“撒欢节”活动
18. 广西南宁区域文化
19. 广西田阳侗族大歌
20. 广西那坡侗族赛牛歌
21. 广西苗族长鼓舞
22. 广西壮族音乐及“船歌”文化
23. 广西伶俐话
24. 广西防城港市银州古城文化遗产
25. 广西桂林山水画
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了广西地方特色的艺术、音乐、文化、手工艺等领域的项目。
这些独特的文化艺术反映了广西多民族的文化遗产,传承了
广西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壮族竹鼓舞是广西壮族地区重要的民间舞蹈之一,被誉为“南国第一舞”。
广
西荔浦竹编、全州坭兴瓷等手工艺品则是广西独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反映了广西古老而多
彩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广西的文化艺术还包括了广西山歌艺术、广西龙母山傣族风情
及“撒欢节”等,这些项目具有丰富的景观性和地方性的特色。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05.30
•【字号】桂政发[2012]48号
•【施行日期】2012.05.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桂政发〔2012〕4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98项)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公布。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05〕47号)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传承工作,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五月三十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单
(共98项)。
广西瑶族长鼓舞编排广西瑶族长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音乐器乐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长鼓舞是以长鼓为主要乐器,配以竹管、锣等乐器演奏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下面是一个关于广西瑶族长鼓舞编排的文本,全文约1000字。
编排目的:展现瑶族长鼓舞的优美形式,推广瑶族传统文化。
编排时间:大约8分钟。
音乐编排:1. 开场音乐:选用瑶族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用以烘托出整个节目的氛围和主题。
2. 独奏表演:选派一位长鼓演奏家进行长鼓独奏,展示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鼓点韵律。
3. 伴舞表演:演奏者一边演奏长鼓,一边伴随着瑶族特色的舞蹈动作,配合音乐进行表演。
舞者要以优美的身姿、舞步和手势表现出瑶族人民的欢乐和团结。
4. 集体舞蹈:整个团队进行集体舞蹈表演,舞蹈动作要与音乐节奏相协调,展现出瑶族人民的朝气和活力。
5. 乐器合奏:长鼓演奏者与其他乐器演奏者一同演奏,展现出瑶族传统乐器的绝妙搭配和和谐声音。
6. 高潮部分:整个编排达到高潮,舞蹈、音乐和乐器合奏达到最高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7. 结尾部分:编排以舞者们形成一个圆圈的形式结束,象征着瑶族人民的团结和和谐。
音乐要恢复到开场的音乐,以回归的方式结束整个节目。
服装编排:1. 长鼓演奏者:穿着传统的瑶族服饰,戴着瑶族的特色头饰。
2. 舞者:男舞者穿着传统的上衣和裤子,女舞者穿着瑶族的传统服装,头戴花饰。
3. 乐器演奏者:穿着统一的演奏服装,颜色可以与整个节目的主题相协调。
灯光编排:1. 开场:通过灯光烘托出整个舞台的氛围,用较暖色调的灯光打造温馨的感觉。
2. 舞蹈表演:配合音乐和舞蹈的节奏变化,通过灯光的明暗变化来增强整个舞台的效果。
3. 高潮部分:通过灯光的变化,突出舞者、乐器演奏者的形象,营造出整个编排的高潮场面。
表演编排:1. 团队编排:整个编排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注重整体的协调和统一性。
2. 动作编排:舞蹈动作要与音乐的节奏相协调,通过舞蹈动作的精准和协调,展现出瑶族舞蹈的韵律美和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