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644.50 KB
- 文档页数:5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涵盖了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绘画、手工艺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要分类:一、传统音乐1. 民间歌曲: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民歌,如山歌、小调等。
2. 民族器乐:包括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和弦索乐等。
3. 戏曲音乐: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戏曲音乐,如京剧、川剧、粤剧等。
二、传统舞蹈1. 民间舞蹈: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民间舞蹈,如秧歌、龙舞、狮舞等。
2. 宫廷舞蹈:包括古代宫廷的舞蹈,如宫廷乐舞、舞蹈表演等。
三、传统戏剧1. 戏曲:包括京剧、川剧、粤剧等汉族戏曲,以及藏戏、蒙古剧等少数民族戏曲。
2. 曲艺:包括相声、评书等说唱艺术。
四、传统手工艺1. 陶瓷艺术:包括青花瓷、釉下彩等传统陶瓷制品。
2. 织锦刺绣:包括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织锦和刺绣技艺。
3. 木雕工艺:包括家具雕刻、建筑雕刻等传统木雕技艺。
4. 剪纸艺术:包括剪纸、刻纸等传统剪纸技艺。
5. 漆器制作:包括漆器家具、漆器首饰盒等漆器制作技艺。
除此之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传统医药、节庆民俗、民间文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传承人制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领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中国非遗知识一、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是指代代相传并不断创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和技能等。
非遗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民族的精神与智慧,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中国非遗的分类与特点1.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我国将非遗分为十大类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2.特点:中国非遗具有丰富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传承的创新性和生活的实用性等特点。
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非遗保护政策,如开展非遗普查、建立非遗名录、设立非遗传承人等。
2.传承方式:非遗的传承主要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区传承等,同时,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网络传播等途径,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四、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创新1.融入生活:非遗产品、非遗技艺等逐渐成为时尚潮流,非遗元素融入服饰、家居、工艺品等领域,让非遗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2.创新发展: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技艺,结合现代科技、艺术、旅游等产业,提高非遗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五、案例分享1.案例一: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宫廷御用织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如今,南京云锦不仅成为国内外高端市场的抢手商品,还通过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开发出各类时尚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2.案例二:福建木偶戏,传承千年的表演艺术。
近年来,福建木偶戏团走进校园、社区,培养新一代观众,还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传播,扩大了影响力。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而非遗课作为一门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传授,让学生了解、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遗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保护方法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非遗课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生和老师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存在,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代表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每种分类下都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中国的昆曲、京剧、茶道、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项目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二、非遗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 非遗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涵,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非遗保护的方法和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包括调查研究、认定保护、传承发展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分类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的、传承并表达其文化身份的一切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它包括各种传统的知识、技能、表演艺术、仪式、习俗和传统的表达方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宇宙观念有关的实践。
在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根据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通过代际传承的方式得以保存并传递下去。
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积累,而是包含了人们对于其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成员之间的互动。
2. 与社群认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定的社群和群体认同紧密相关。
它反映了这些社群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社会组织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
3. 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群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交、经济和环境活动密切相关。
它有助于维持社群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
4. 传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的表达方式,反映了特定社群的历史和传统。
这些传统是代际传承的,同时也是不断演变和适应的。
根据UNESCO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被划分为五类:1. 口头传统和表达:包括语言、方言、歌唱、故事、谚语、诗歌等以口头方式传承和表达的文化遗产。
2. 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包括婚礼、葬礼、庆典、宗教仪式、习俗等社会活动和仪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节庆。
3. 表演艺术:包括舞蹈、音乐、戏剧、戏曲、杂技等表演艺术形式,具有特定的叙事和表演方式。
4. 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包括手工艺技艺、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渔业技术等。
5. 自然与宇宙知识和实践:包括传统农历、天文观测、天文仪式、非物质遗产与自然环境保护相关的实践等。
这些分类不是相互独立的,往往会有一定的交叉和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分类有助于认识和保护多样性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不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分类及具体内容一、民间文学(一)口头神话:天地开辟神话、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自然变化神话、图腾神话、族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英雄神话(二)民间传说1、人物传说:英雄传说、帝王传说、名人传说、文人传说、艺人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仙道传说、英烈传说、革命先烈传说2、风物传说:史事传说、山川传说、名物传说、风俗传说、特产传说、工艺传说3、动植物传说:动物传说、植物传说(三)民间故事l、幻想故事:天女下凡故事、神奇故事、宝物魔法故事、变形故事2、动物故事:野兽故事、家畜故事、飞禽故事、水生动物故事、人与动物故事3、鬼狐精怪故事:鬼故事、狐故事、精怪故事4、生活故事:长工地主故事、工匠斗智故事、爱情婚姻故事、巧女故事、笨人故事、学艺故事、持家故事、处世故事、公益义行故事、民与官的故事5、机智人物故事:民间智者故事、机智文人故事、游侠智者故事、聪慧少年故事6、民间笑话7、民间寓言(四)民间歌谣1、劳动歌:田歌、牧歌、渔歌、猎歌、采茶歌、伐木歌、船工号子、矿工歌、夯歌、搬运歌、工匠歌2、时政歌:颂歌、讽刺歌、革命斗争歌3、仪式歌:婚嫁歌、生育歌、祝寿歌、丧葬歌、建房歌、造船歌、祭典歌、盛宴歌、诀术歌4、情歌:诂问歌、相思歌、相爱歌、热恋歌、情物歌、送别歌、思别歌、情变歌、抗婚歌5、生活歌:世态歌、家庭歌、劝世歌、常识歌、叹世歌6、风物歌:节令歌、风俗歌、风情歌、物产歌7、传说故事歌:传说歌、故事歌8、儿歌童谣:摇篮歌、事物歌、情趣歌、游戏歌、绕口令歌、谜语歌、盘歌(五)史诗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六)长诗抒情长诗、叙事长诗(七)谚语事理谚、修养谚、社交谚、时政谚、生活谚、风土谚、自然谚、农林谚、工商谚、文教谚(八)谜语二、民间美术(一)民间绘画l、年画:木版年画、手绘年画、半印半绘年画2、民间木版年画:版印窗花、彩印窗画、灯画、风马旗、版印挂笺、佛尘纸、木版神像、纸马、纸钱、牛印、纸牌、叶子、版印玩具、版印绣稿、版印扇面、酒牌、历画3、民间工艺画:堆绢画、布贴画、铁画、烙画、布画、软木画、羽毛画、通草画、闺绣画、油漆画、角骨雕画、印花画、竹帘画、蛋画、花鸟字、织画、唐卡、堆绣(二)民间剪纸镂刻1、民间剪纸:剪纸、刻纸、镞花、铰花、剪字、纸幡、单色剪纸、分色剪纸、拼色剪纸、衬色剪纸、点色剪纸、勾绘剪纸、窗花、墙花、团花、角花、顶棚花、门笺、挂笺、喜笺、烛台花、帽蜡、衣袖花、花幡、鞋花2、皮影:灯影戏、驴皮戏、羊皮戏、纸影戏、牛窑戏3、民间镂刻:剪革、镂金、贴绫、雕花饯、剪极花(三)民间印染织绣民间丝织:染织、丝织、锦、缎、绸、绢、绫、罗、纱(四)民间棉毛葛麻织1、棉纺:飞花布、花布、斑布、云布、提花布、色织布2、织锦:诸葛锦、武侯锦、绒锦、洞锦、瑶锦、苗锦、傣锦、土家锦3、毡毯:氆氇、地毯、花毡、葛布、麻布(五)民间印染1、染缬:蜡染、夹缬、绞缬、蜀缬、印花漏版、扎染、瑶斑布2、印花布:蓝印花布、浇花布、药斑布、彩印花布、木模印花布、木版擦印、蓝白印染花布(六)民间刺绣挑花1、民间刺绣:针绣、扎花、闺绣、龙绣、画绣、乱针绣、彩锦绣、双面绣、锁绣2、民间挑花:挑花、挑织、花边、抽纱、抽丝、涤子、络子、织花带(七)民间雕塑l、石雕:石人、石马,石狮、拴马桩、石羊虎、镇庄兽、石猴、石敢当、石碑、石砚雕、石印纽、石旗杆、石麒麟、石辟邪2、砖雕:屋脊鸟兽、土陶、地砖、画像砖雕、骑马武士砖雕、戏曲人物砖雕、装饰砖雕、门楼砖雕3、玉雕:玉观音、玉器、夜光杯4、术雕:木雕、椰雕、桦皮工艺、葫芦器、核雕、食模、果盒5、牙雕6、骨雕7、角雕8、微雕9、捏塑:泥塑、彩塑、面塑、灰塑、堆塑、油塑、糖人、糖画、纸塑、绸塑10、模印:月饼模、果模、墨模、陶模、泥模、孩模、扑满(八)民间陶瓷1、陶器:彩陶、墨陶、彩绘陶、白陶、釉陶、砂器、印纹陶、红陶、灰陶、土陶2、瓷器:青瓷、青白瓷、白瓷、琉璃、料器、鼻烟壶、料扣(九)民居四台院、干阑、船屋、碉房各地各民族民居(十)民间建筑鼓楼、寺观庙堂、亭台楼树、牌楼石坊、桥梁碑塔、戏台园林三、民间音乐民歌、民调、民间器乐等四、民间舞蹈民间歌舞、民间乐舞、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产习俗舞蹈、民间高跷、旱船、龙灯、舞狮、舞龙、棍会等五、戏曲民间小戏、地方戏、傩戏、木偶戏、皮影戏、汉族民间小戏、少数民族戏曲、傩戏、皮影戏、木偶戏、傀儡戏等六、曲艺民间说书、民间弹唱、民间曲艺、鼓曲、弹词、遭情、莲花落、评书、评话、相声、宝卷、子弟书、少数民族曲艺等七、民间杂技杂技、魔术、马戏、乔妆戏、滑稽等八、民间手工技艺(一)民间髹漆工艺漆艺、漆饰、油饰、金漆、脱胎漆艺、油泥塑、雕漆、金漆镶嵌、骨嵌、推光漆器、漆沙砚、彩绘漆器布胎漆器、纸胎漆器、皮胎漆器、嵌银丝漆器(二)民间扎彩1、风筝:伞翼风筝、串类风筝、软拍子风筝、软片风筝、硬拍子风筝、软翅风筝、硬翅风筝、立体风筝2、灯彩:龙灯、影灯、灯轮、灯树、藕丝灯、盒子灯、伞灯、剔墨纱灯、走马灯、阴灯、萝卜灯、谷壳灯、花灯3、纸扎:冥器、纸轿、纸龙、华盖、搭彩、彩结4、广告幌子:酒帘、惊闺、酒旗、铁鞋幌、欢门(三)民间生产生活器具l、生产工具:采集工具、容器及加工器具、狩猎工具及加工器具、渔业工具及加工器具、农业工具及加工器具2、交通工具:背负工具、舟桥担运具、车辆及鞍饰3、生活器具:锅碗瓢盆、筷勺筐篓、袋桶柜架、烟袋、小刀、汤婆子、接水盆(四)民间金属工艺铜镜、铜器具、景泰蓝、长命锁、搪瓷、接水笳、烟袋小刀、珐琅器、锡壶、汤婆子(五)民间家具1、家具:红木家具、硬木家具、朱漆家具、腊杆家具、骨嵌家具、百宝嵌家具、红木小件、藤制家具、桦木家具、竹制家具、漆艺家具2、器具:竹编,竹刻、皮雕,竹器、藤编、草编、葵制品(六)民间服饰l、服装:各民族男女老幼四季服饰、各民族男女老幼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服饰、盛装、节日装、特殊职业人员服装、游艺表演服饰2、冠履佩饰:男女老幼冠帽、男女老幼四季鞋袜、头饰首饰发饰、颈饰、臂饰、腰饰、脚饰、荷包、布袋、挎包(七)民间面具脸谱、面具(八)民间木偶提线木偶、线戏、大杖头木偶、中杖头木偶、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杖木偶、掌中戏(九)民间玩具陶瓷玩具、蔬果玩具、草编动物、木玩具、空竹、响轮、虎枕、不倒翁、泥玩具、鬃人、纸玩具、陀螺、竹玩具、泥哨、万花筒、七巧板、土偶、鼓玩具(十)民间乐器管乐器、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九、生产商贸习俗l、农业民俗:农具制造民俗、农事生产管理民俗、农耕礼仪、农耕节气民俗、农作技法民俗2、狩猎民俗:狩猎组织民俗、狩猎技术、器械民俗、狩猎规约、猎物处置民俗3、畜牧民俗:游牧民俗4、渔业民俗:捕捞民俗、渔业作业民俗5、矿业民俗:五金采矿民俗、采石挖煤民俗6、林业民俗:采伐民俗、搬运民俗、护林民俗7、采集民俗:采山野菜野果民俗、采中草药民俗8、工匠民俗:工匠业民俗、技艺传承民俗9、贸易民俗:集市民俗、行商贩卖民俗、坐商店铺民俗、水陆商旅民俗、叫卖吆喝、幌子招牌、老字号及其影响、民间消费习俗10、信贷民俗:钱庄行业民俗、典当行业民俗、民间借贷习俗十、消费习俗l、服饰民俗:衣着类别民俗、修饰装束民俗、服饰礼仪民俗2、饮食民俗:日常食制民俗、节日祭日食俗、调制烹饪食俗、特色风味食俗3、居住民俗:房屋建造民俗、宅院格局与居住民俗、室内陈设民俗4、交通民俗:道路桥梁民俗、运载工具民俗、驿站码头民俗、旅店货栈民俗十一、人生礼俗1、生育民俗:诞生礼俗、养育民俗、教育民俗、成年礼仪、人生礼俗2、婚嫁民俗:恋爱民俗、定婚民俗、媒妁民俗、婚姻俗制、结婚礼仪3、敬老民俗:祝寿民俗、尊老民俗、养老民俗4、丧葬民俗:报丧民俗、祭奠民俗、出殡民俗、服丧民俗5、家庭民俗:长幼尊卑民俗、家庭起居民俗6、家族民俗:家族亲族民俗、宗族群体民俗、亲属称谓、亲邻关系民俗7、两性民俗:性别民俗、孤寡民俗、两性交往民俗、性教育民俗8、社团民俗:同业行会民俗、结义结社民俗9、乡规民约民俗:社交礼俗、村寨组织俗制、村民协力俗制、习惯法规十二、岁时节令1、岁时民俗:生产时令民俗、生活时令民俗2、节庆民俗:春节过年民俗、四季节日、村落庆典、家族典礼、家庭与个人喜庆十三、民间信仰l、图腾禁忌:图腾民俗、占卜民俗、巫俗、禁忌民俗2、民间宗教:巫术巫师巫教、民间神俗、民间宗教、民间鬼狐、民间迷信3、神灵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儒道佛崇拜、民间庙会、其他宗教十四、民间知识1、生态民俗:气象生态民俗、山川生态民俗、动物生态民俗、植物生态民俗2、民间科技:天文历法、气象谚语、生产经验、技艺技术发明、民间算术、民间测试、民间制造3、民间医药:民间医疗习俗、民间用药习俗、民间清洁习俗、民间验方十五、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游戏、民间角力摔跤、民间棋艺、斗牛、赛马、叨羊等。
非遗知识课堂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社会实践、节日庆典、手工艺技能、表演艺术、文化习俗、自然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其特点和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口述和表演艺术类:如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说唱艺术、传统曲艺等。
2. 社会实践类:如传统医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传统建筑、传统农耕等。
3. 节日庆典类:如传统节日、宗教活动、民间婚丧嫁娶等。
4. 手工艺技能类:如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手工艺品、传统美食等。
5. 自然知识类:如传统农耕知识、传统药材知识、传统渔猎知
识等。
分类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 1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具有地域特色、传承历史、具有独特精神价值的文化形态、传统技艺、民俗习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民间艺术以及其他相关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人类在不同时期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精神、审美、艺术、宗教价值及关联的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习俗、重要节日、传统美食等;“龙舞、草堂舞”等传统手艺技艺;手工艺品的制作;乐器演奏技艺;互动式民间戏剧表演等等,可以说这些被收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的项目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到的各个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促进全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从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间文化的保护有助于领会中国人文特色的民俗文化,培养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的理念,这有助于形成多元文化的新现实。
其次,各级政府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制定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确保民俗文化能够真正延续和发展。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这是维护民族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民间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此外,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还应加强与民间文化相关的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让更多人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把保护文化传统看作是责任,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守护感及尊重之心,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民间文化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发展。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培养和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和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祖先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审美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之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与文化相关的非物质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知识和实践、手工艺技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归类和管理的方式,有助于保护、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按照地理位置、表现形式、实践性质、历史发展等。
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包括以下几类:1.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表演艺术形式。
口头传统是通过口述传承的文化表现形式,例如神话、传说、故事等。
表演艺术则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来展现,例如戏曲、音乐、舞蹈等。
不同表演艺术形式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和联系,比如戏曲有唱念做打的四种表现形式,各自承载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2.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类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如祭祀、婚礼、葬礼、传统节日等。
这些活动都是人们基于特定文化传统而进行的,有着特定的规定和标准。
不同的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之间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促进社会团结,传承文化,并且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3.知识与实践: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医药、农耕技术、技艺传承等。
这些知识和实践传承了人们多年来对于生活的经验和智慧,是人类对于某种技能领域的总结和传承。
比如传统医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中草药治疗为特点的医疗系统,其中包括对于疾病的认知、草药的使用及其制剂方法。
这些知识和实践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手工艺技艺: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工艺、技艺和艺术性手工制作等。
传统工艺是指人们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来创造出器物、工艺品等物品,这些物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比如中国的蜡染、剪纸、陶瓷等都是传统手工艺的代表,它们传承了人们对于工艺美术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分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同时具备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知识与实践、手工艺技艺的特征,分类只是将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和管理。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中华民族创造、传承并保护的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时代风貌的非物质文化实体和文化现象。
它们主要包括传统技艺、民间文学、口述历史、音乐舞蹈、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传统技艺:包括制陶、制瓷、制绸、制锦、制革、制酒、制茶等各种领域。
这些技艺历史悠久,技法独特,艺术价值极高。
其中,中国的制瓷技艺因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享誉世界。
2.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等口头文学作品。
它们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3.口述历史:指通过口头传统方式传承的历史记忆,如家族史、地方史、民族史等。
口述历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来源,对于了解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4.音乐舞蹈:包括民间歌曲、舞蹈、戏曲等各种形式。
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民间艺术:包括剪纸、年画、皮影、刺绣、编织等各种形式。
这些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工艺价值,是
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6.民俗风情:包括节日习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风格等各种民间风俗。
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志。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多样性,同时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基础。
非遗技艺分类
非遗技艺分类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各种技艺的分类。
根据其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将非遗技艺分为以下几类:
1. 传统表演艺术类: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
这些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传统手工艺技能类:包括传统制茶技艺、传统酿造技艺、传统泥塑技艺、传统雕刻技艺等。
这些手工艺技能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3. 民俗文化类:包括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节庆习俗等。
这些民俗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4. 传统体育类:包括武术、气功、龙舟等。
这些传统体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传统生产生活知识类:包括农业、渔猎、畜牧、制陶、纺织等生产技艺,以及民间医药、民间建筑等生活技能。
这些生产生活知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以上是非遗技艺分类的几种常见形式,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形式,比如口头传统、民间艺术等。
这些技艺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文化遗产传统分类
文化遗产传统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自然遗产:指自然环境中具有文化价值的遗产,通常是指地质、生态、生物、地貌等自然要素。
2. 史前遗产:指人类历史前期的遗产,包括古代居住地、石器制作遗址、洞穴壁画、岩石艺术等。
3. 历史遗产:指历史时期的建筑、建筑群、城市遗址、遗迹等。
4. 乡村传统:指乡村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乡村建筑风格等。
5. 民俗遗产:指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节庆活动、工艺技术等。
6. 宗教遗产:指与宗教相关的建筑、寺庙、教堂、清真寺、神坛等。
7. 艺术遗产:指艺术品、艺术作品和艺术技术等。
8. 文学遗产:指具有文学价值的遗产,包括古代书籍、手稿等。
9. 音乐遗产:指具有音乐价值的遗产,包括乐器、音乐作品等。
10. 口述传统和表演艺术:指通过口头传统或表演艺术形式传
承的文化遗产,如神话故事、传说、舞蹈、音乐等。
以上仅为常见的文化遗产传统分类,实际上,文化遗产的分类还有很多其他的细分和变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分类可能存在差异,具体分类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摘要: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主要类别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现状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际影响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未来发展正文:【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中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受到保护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主要类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繁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祝活动、手工艺技艺、与自然和宇宙有关的知识和实践、传统医学等。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同时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保护工程。
目前,我国已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名录,部分项目还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传承方面,我国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同时也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
【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际影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吸引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学习。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增进了国际间的友谊和合作。
【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未来发展面对未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在保护、传承、创新、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发展。
首先,继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物质⽂化遗产的分类21世纪初,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将长期以来进⾏的民族、民间、民俗⽂化的保护⼯作整体纳⼊⾮物质⽂化遗产保护体系,开展了⾮物质⽂化遗产保护⼯作。
这项意义深远的⽂化建设在⼀个新的层次和⽔平上得到迅速、长⾜的发展。
随着⾮物质⽂化遗产保护⼯作的逐步深⼊,社会各界都认识到,保护⾮物质⽂化遗产是⼀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代⼀代做下去,需要法律、科技、⾏政和财政各项措施环环相扣,持续不断。
我国于2004年8⽉加⼊联合国教科⽂组织《保护⾮物质⽂化遗产公约》。
2011年2⽉,我国颁布了《中华⼈民共和国⾮物质⽂化遗产法》。
从此,我国的⾮物质⽂化遗产保护步⼊依法保护阶段。
⽬前,我国已经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物质⽂化遗产名录体系。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我国已有四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名录,共计1372个代表性项⽬,涉及3154个保护单位。
中国列⼊联合国教科⽂组织⾮物质⽂化遗产名录(名册)项⽬共计40项,总数位居世界第⼀。
其中,⼈类⾮物质⽂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2项;急需保护的⾮物质⽂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
40个项⽬的⼊选,体现了中国⽇益提⾼的履约能⼒和⾮物质⽂化遗产保护⽔平,对于在国际层⾯宣传和弘扬博⼤精深的中华⽂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1 昆曲艺术⾮物质⽂化遗产的分类不仅是⾮物质⽂化遗产保护实践⼯作的基础,也是⾮物质⽂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于⾮物质⽂化遗产的分类,⽬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式。
1《中华⼈民共和国⾮物质⽂化遗产法》中的分类该法第⼀章总则第⼆条对⾮物质⽂化遗产做出如下定义:本法所称⾮物质⽂化遗产,是指各族⼈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传统⼝头⽂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传统美术、书法、⾳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物质⽂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范围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被视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资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庆典活动、知识与实践、自然与宇宙知识与实践等方面。
分类保护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编目、整理、分类和保护的过程。
保护范围的设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合理的保护范围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范围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保护范围的设定对于保护和传承其独特价值和内涵非常重要。
保护特定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设定保护范围,可以有重点地保护特定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设定保护范围可以确保这些特定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地域性保护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背景。
通过设定保护范围,可以保护并传承各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
传承行动的指导保护范围的设定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行动提供指导。
通过明确保护范围,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振兴工作。
设定保护范围的考虑因素设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应该考虑以下因素:代表性保护范围应该包括那些能够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和特点的项目。
这些项目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能够最好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可持续性保护范围的设定应该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
选取那些能够持续传承和发展的项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应该具有多样性。
保护范围的设定应该尽可能地包括各个不同领域、类型和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得到适当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范围划分的实施方式设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需要有明确的实施方式。
制定保护计划为了明确保护范围,可以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计划。
保护计划应该提供明确的保护目标、范围划定的标准和具体操作步骤。
中国非遗产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