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会贞烈风气的社会文化背景阐释
- 格式:pdf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9
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与思想风尚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与思想风尚对当时的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那些在农村中的普通百姓,他们的思想和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分析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和思想风尚,并探讨它们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民间文化的传承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正是这个传承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间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传统的文化形式、民间故事、戏曲、习俗等非常丰富多样。
同时,民间艺术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有很多的民间艺人,他们以吹笛子、唱戏、说书等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自然而然的文化形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传承。
二、思想风尚的转变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风尚的转变是密不可分的。
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文化和思想上,人们开始对传统思想提出质疑,发现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方式。
一些思想家和学者也开始将这些新的思想体系整理成为学术体系。
同时,一些新的文化形式也逐渐形成,如小说、新诗等。
这些新的形式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构成了重要的挑战。
三、民间文化与思想风尚的相互作用在民间文化与思想风尚方面,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传统的民间文化也对当时的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们通过民间故事和表演来传达正义、公平、平等、尊严和和谐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
同时,新的思想和文化形式也刺激了民间文化的发展。
许多新的文化形式、习俗和观念也被认为是“新潮流”或“新风尚”。
四、影响和启示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与思想风尚对当时社会以及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这些文化形式和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启示与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的贞节观念摘要:贞节观的产生是为专制主义统治模式寻找合理性的依据。
自从人类社会跨入私有制的大门 ,女性的贞节就不再是她们单纯的个人修养问题 ,而演化成了整个社会的问题 ,演变成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安定社会的政治手段。
所以在封建社会中,贞节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鼓吹 ,并从道德伦理上升为政治伦理,成为统辖全民思想的核心之一。
所以 ,从贞节观产生的目的来看 ,它对婚姻家庭的稳定具有维护功能;从它产生的男尊女卑的基础来看 ,它必然对女性、对女性的人性具有极大的压制作用。
同时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 ,贞节观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女教 ,已外化为一种社会行为规则。
关键词:贞洁观、古代的发展历程、贞洁观与婚姻家庭发展历程:1、贞节观念萌芽于先秦时期。
宗法制度确立以后 ,妇女地位不断低落,婚姻也开始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来决定,然而氏族社会婚姻生活的流风余韵至周代还很浓重,周代男女恋爱择偶尚有一定自由,男女活动的天地极为广阔,当时妇女改嫁之事颇多,甚至存在着“人尽夫”的观念。
但是,随着宗法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儒家礼教的产生,周代后期特别是战国时期,贞节观念开始萌芽 ,守节被定为妇女应该恪守的道德教条。
2、秦汉至五代是贞节观念由宽泛到严格的过渡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为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继续强化宗法制度,维系父系血统的继承权要保证父系血统的纯正,就要重视女子的贞洁,保守女子的节操。
于是社会上的贞节观念开始明确。
刘汉王朝,尊崇儒术,推重礼法,沿袭了秦代褒奖贞节的传统,并以官方名义正式褒奖贞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又十分尖锐和复杂,各统治集团,包括汉化少数民族统治集团,都要起劲地表彰节烈,企图让人们像妇女守节那样效忠于他们自己以维护其政权的稳固。
因此,这一时期的贞节观念仍呈一种日渐增强的趋势。
南北朝时期还出了不少烈女。
隋唐时期从一而终的贞妇已经受到社会舆论的推崇,由于社会上以贞节作为判断妇女善恶的重要依据,格守贞节,从一而终的观念已经浸透妇女们的心坎,不少中毒很深的妇女,甘心为封建贞节观殉葬。
题目:明代社会风气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
社会风气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反映,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明朝初期,士风唯谨,民俗敦朴,反映了明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而明朝中后期,逐利与奢侈之风的盛行,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经济的衰落。
同时,日下的世风又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元朝末年,法度日弛,纪纲不振,统治阶层贪赃枉法,苟且因循。
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明初官场一度沉渣泛起。
经过明太祖的严厉整肃,同时随着政治的由乱而治,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风尚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士风唯谨。
官吏注重政治利益和封建体制的整体利益,约己谨慎,办事效率提高。
官僚大多能够节俭保身,一般士大夫亦多不置巨产,即使当了高官,家产也只如寒士。
第二是民风敦朴,明初豪强富户受到打击,小农经济复苏,农村社会较为安定,民风敦朴。
经过短暂升平的仁宣之治,正德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
经济上出现了土地兼并和商品生产,政治上出现了太监干政和阁臣争权,农民起义不断,同时,出现了北虏南倭之患。
张居正改革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工商业的繁盛,由于腐败政治的影响,日下的世风在明朝中后期日趋恶化。
首先是是逐利拜金。
由于商品经济和货币的影响,社会各阶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锱铢共竞”的风气。
社会上下竞相逐利,到处为金钱奔走呼号,钱在人们的观念中成了崇拜的对象。
在金钱至上的时代氛围下,地方官僚们亦无不竞相追逐金钱,营私枉法。
士大夫以往所标榜的清操廉耻,此时大多已荡然无存,谄谀请托之风大行。
社会上人伦纲常,也逐渐被这种机槭相争的风气所冲决。
本是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关系,如今是“比族忌嫉,富贵贫贱,上下欺虐”。
过去“卑幼遇尊长,道旁拱让先履,今冠人财主,驾车乘马,扬扬过闻里;刍牧小奚,见仕官辄指呼姓名无忌惮,贵贱皆越矣”。
连父子兄弟之间也缺乏情谊,“今或弟强兄弱,横臂驺途,眇目布老,车马簇从.赫奕临之。
”人际关系也以金钱为标准。
明清时期的社会道德及其演变历程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朝代的时期。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道德面临了很多的挑战和变革,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围绕明清时期的社会道德及其演变历程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一、明清时期的社会道德概述明朝时期,礼仪文化非常盛行,社会道德对人们的行为、言语、服饰等都有严格的规范。
比如,吃饭需要注意礼仪,遇到长辈要行大礼,不能穿绣花衣服等。
而清朝时期,道德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由于满族的入主,使得清朝对于传统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承认渐渐减少,逐渐倡导满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因此,在明清时期,社会道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一定的发展和变革。
二、明清时期社会道德的变迁1. 文人重视个性自由的提倡明清时期,文人的自由恋爱、个性追求等推进了社会道德的变迁。
在传统的社会道德体系之外,文人主张自主意识和个性解放。
在这一背景下,文学、诗歌、绘画、戏曲等文化艺术更显得自由和多元化。
2. 家庭纲常观念的强化在明清时期,家庭观念承担了更为重要的社会道德作用。
如明朝之中,因为吕洪模和黄宗羲等人的倡导,弘扬了家和国的重要性,父母养育和教育子女的责任显得更为重要。
清代中,道光帝在位时,就注重家庭的道德建设,将家庭建设纳入了整个国家的任务之中。
他倡导了家庭纲常功用,强化了家庭对于社会道德的作用。
3. 信仰和道德由“奉而不祀”向“奉祀合一”转变明清时期,中国也面临着信仰和道德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信仰和道德逐渐弘扬起来。
在明朝时期,王阳明倡导“心学”,要求人们以“心”为宗旨,追求“知行合一”,并将道德提升到了至高的地位。
清朝时期,康熙帝大力弘扬儒教文化,强调“国之大事在于儒”,要求人们奉祀忠信的信仰。
三、明清时期社会道德的发展1. 社会的变革促进社会道德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较大的政治变革,这使得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也随之发展。
因此,社会道德也受到了促进。
在这一背景下,大量的新意识和新精神带给了人们启迪,而依照传统道德之外的新道德观念也出现了。
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贞节观的研究综述【摘要】:近二十年来(1985-2006年)学术界对于明清贞节观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贞节观念与贞节制度研究、区域贞节观研究、对人物和文学作品的贞节观研究、贞节观与明清妇女生活等四个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明清时期; 贞节观; 研究综述近二十年来,学术界有关明清代贞节观的研究从少到多,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贞节观念和贞节制度、区域贞节观,对人物和文学作品的贞节观研究,贞节观与明清妇女生活等方面上。
当然,目前对贞节观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以及以后如何加深相关方面的研究我们还需要近一步努力。
鉴于明清时期处于一个较为特别的阶段,文章将明清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一)贞节观念与贞节制度研究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考察较多,但是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却不够,这反映了目前学术界对清代贞节观的研究还属于初步阶段。
以专著形式对明清贞节制度和贞节观念这两方面进行探索的是今人章义和和陈春雷两位学者,其《贞节史》一书是第一部对贞节史进行系统梳理的研究成果,他们指出:”在以男性权利为中心的历史时期,男尊女卑、夫贵妻贱是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之一”。
他们又指出:贞节是”一种观念,一种制度,一种习俗,一种社会生活,甚至一种文化”,是女性”一副套在脖颈上的枷锁,一张笼罩社会生活的铁幕和网罗,一堵封闭的厚墙,一个囚禁的牢笼,一把戕害诛戮、杀人不见血的屠刀,而支撑贞节的则是社会特别是男性的罪恶”。
陈九如通过考察中国的婚姻历史指出,节烈妇女的存在是对女子再嫁的严格约束,整个封建社会对女子再嫁的态度是苛刻多于宽容。
其指出,宋明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也越来越紧,到清代终于达到极致。
他还认为,女子从出生起就处于男性的统治之下,封建礼教束缚了无数女子的自由,葬送了她们的幸福。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贞操观成为残害妇女,剥夺妇女应有幸福生活的凶残工具,然而”强调女性端庄典雅,重视贞操,对于反对淫乱,反抗强暴凌辱,维护爱情的忠贞专一和高尚性、神圣性,其积极作用也是不能一概抹煞的”。
学号 20100204050112密级________________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明清妇女贞节观的形成原因学院名称: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专业名称:历史学学生姓名:李洁指导教师:张娟二○一四年五月BACHELOR'S DEGREE THESIS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Caus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women's chastityCollege :School of Urban Economics and Tourism Cultuer Subject :HistoryName :Li JieDirected by :Zhang JuanMay 2014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摘要中国历史上的女性,曾经经受了巨大的苦难。
在以男性权力为中心的历史时期,男尊女卑、夫贵妻贱是道德伦理的原则之一,对女性贞节的要求在私有制产生以后就得以确立。
在古代社会早期,贞节观念对宗法制度的确立、子嗣的明确、财产的继承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所有的贞节之锋只指向女性。
自宋以后,贞节观逐渐强化,明清时期,随着宋代的理学思想正统化,针对女性的贞节观念也开始宗教化。
那么,为什么明清时期贞洁观对妇女的束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呢?明清贞节观的强化有哪些影响?本文从“贞节”两字入手,着重探讨明清妇女贞节观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ABSTRACTChina women in history, has suffered great hardship . In the male power center historical period, think that women are inferior to men, your wife's base is one of the principles of moral ethics, of women's chastity requirements after the private ownership has been established. Early in the ancient society, the concept of chastity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establishment, children's clear, property inheritance aspect to have the positive function. But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feudal society, all the front only to female chastity. Since the Song Dynasty, the chastity view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h the Song Dynasty Neo Confucianism orthodoxy, the feminine chastity concept is beginning to religion. So, why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astity of women bound to incapable of further increase it? What is the effect of strengthen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astity?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word "chastity",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women's chastit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auses.Key words: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oman; Chastity view目录第1章绪论1.1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念研究现状 (1)1.2明清妇女贞节观形成原因研究意义 (2)1.2.1学术价值 (2)1.2.2现实意义 (2)1.3 研究方法 (2)第2章贞节的含义与贞节观的演变2.1 贞节的含义 (3)2.2贞节观的演变 (3)2.2.1先秦时期贞节观念的萌芽 (4)2.2.2秦汉至隋唐贞节观念的淡薄 (4)2.2.3宋元时期贞节观念的强化 (6)第3章明清妇女贞节观的形成原因3.1统治阶级的鼓励 (8)3.1.1旌表贞节的范围 (9)3.1.2旌表贞节的手续和方法 (10)3.2宗族、家庭的共同塑造 (11)3.2.1严格的家庭教育 (11)3.2.2家族内部的表彰制度 (12)3.2.3家族内部残忍的制裁措施 (12)3.3道德教化的影响 (13)3.3.1理学的正统化 (13)3.3.2女教的再发展 (14)3.4贞节牌坊与贞节堂制度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强化 (15)3.4.1贞节牌坊 (15)3.4.2 贞节堂制度 (16)3.5 妇女对贞节思想的认同 (16)3.5.1女性的自卑心理与自缚行为 (17)3.5.2 明清妇女的依附心理 (17)结语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第1章绪论1.1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念研究现状对女性苦难的关注,已有相当长的历程,而对贞节的考察,却起步较晚。
古代贞烈女子的形象及其文化价值古代贞烈女子,是指那些以忠贞不渝的爱情、家庭、才能或信仰为主题的女性形象。
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地区,这些女性都以其崇高的品质、责任感和牺牲精神而闻名。
她们的形象,不仅展现了个体的不屈与坚贞,更彰显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首先,古代贞烈女子的形象承载着对婚姻忠诚的情感。
在古代社会中,妇女被寄予许多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其中之一便是成为忠诚的妻子。
而贞烈女子通过她们对丈夫的无私爱护和坚定不移的承诺,塑造了婚姻忠诚的理想形象。
西汉时期的王昭君,明代的文贞、曹仁妃,她们无论在遭受艰难困苦还是面临生死考验时,都坚守着对丈夫的忠诚。
贞烈女子们的形象给予了那些妇女们勇气,使她们理解到真挚的婚姻是需要付出与努力的。
其次,古代贞烈女子的形象凸显了母亲和家庭的重要性。
古代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母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贞烈女子们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守护家庭的尊严和幸福。
如明代的文贞,在丈夫遇害后,她不仅独立抚养孩子,还致力于为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这种母亲的形象激励着那些现代女性,使她们更加珍视并负责任地履行母亲的角色,为下一代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
此外,古代贞烈女子的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女性的独立和聪慧。
这些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为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尤其是崇尚知识和文艺的古代社会,贞烈女子们往往以自身的才华和热诚,为社会作出杰出的贡献。
比如唐代的文学家杜牧所作《古妇言》,为古代贞烈女子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和反思的平台。
古代贞烈女子的形象不仅令人难忘,也为后世提供了文化上的借鉴和启示,鼓励着女性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
最重要的是,古代贞烈女子的形象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贞烈女子们代表了崇高的道德和伦理标准,她们的形象告诉我们忠诚、奉献和责任感在一个健康社会中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我们容易忽视这些古代形象所代表的价值观念。
然而,正是这些古代贞烈女子的形象,引导了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牢记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保持着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