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3章

教育学第3章

教育学第3章
教育学第3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B )。

A.儿童中心说B.遗传决定论c.环境决定论D.教育万能论

2.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 C )。

A.预见性B.目的性C.创造性D.选择性

3.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 D )。?

A.生长B.发展C.成长D.成熟

4.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5.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B )。

A.顺序性B.个体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6.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C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7.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A )。

A.关键期B.机能期C.发展期D.差异期

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D )提出来的。

A.互补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

9.人的生理成熟的标志是( A )。

A.性机能成熟B.独立思考能力C.个性形成D.较稳定的自我意识

10.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B)。

A.个性差异B.年龄特征c.关键年龄D.心理特征

1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C )。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无关因素

12.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D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后天学习和训练B.遗传素质C.教师教学水平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13.“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霍尔B.华生C.高尔登D.格塞尔

14.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 )。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B.社会环境的要求c.教育要求的内化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15.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A )。

A.主导作用B.制约作用C.决定作用D.内部动力作用

16.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D )。

A.教育B.社会环境C.人的主观能动性D.遗传素质

17.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C )。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

1 8.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B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主张( B )。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二因素论D.教育万能论

20.“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 C )的言论。

A.卢梭B.洛克C.康德D.柏拉图

2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 B )。

A.内发论观点B.外铄论观点C.需要论观点D.实质论观点

22.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B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

2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

A.环境因素B.社会条件c.主观努力D.成熟机制

二、填空题

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主体活动的目的性、预见性、计划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和主体活动的----创造性。

4.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5.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提出来的。

6.人的生理成熟以----性机能成熟为标志。

7.心理成熟则以----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

8.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9.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规律。

10.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等。

1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环境决定论,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和人的自觉能动性。

13.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物质条件、--------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等方面。

14.教育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15.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感知运动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16.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17.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18.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第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第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

2.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学习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具有从先天而来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第二,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有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第三,由于社会发展对个体要求的提高,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期限后移,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成熟相应后移;由于食物营养的改善、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生理成熟的年龄相应提前,从而使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答: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的发展存在看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

第一,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不同。有些儿童身心某些方面的发展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表现出来,有些儿童则表现得较晚。

第二,同一个体的不同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同一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发展水平上是不一致的,有些方面发展水平较高,有些方面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第三,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存在着个别差异。同年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

5.简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1)人的先天素质是在发展在过程中逐步成熟的2人的集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出现特供了可能和制约;(3)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教育受成熟所制约,对人的发展又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4)格塞尔提出的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夸大了成熟的作用。

6.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7.为什么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其原因在于:

(1)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获得发展的。人在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2)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散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

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

8.简要评价“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首先,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一个范围限制,它是指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中,教育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起主导作用。没有其他几个因素综合作用,教育是不可能发挥出主导作用的。其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担任教育者,他们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因而能起主导作用。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教育就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9.简述家庭环境对于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所产生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于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第一,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职业类别不同,职业习惯、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就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学习条件和学习气氛,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道德面貌和个性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子女学习的指导能力、教育的自觉程度和教育方式也就不同。

第三,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与子女的物质生活、学习环境、健康条件相关。

第四,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结构在其完整性上可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非常态家庭是影响儿童学习和个性发展极不利的因素。

第五,家庭的气氛。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人的发展有利;专断、紧张、冲突、平淡的家庭气氛对人的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

第六,家长的期望水平。家长的期望水平对子女有一种隐蔽的强化作用,使他们受到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激励。

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家庭对于人的发展的各种影响,并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争取和改善家庭环境的影响,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四、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教育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试述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的意志可以改变的。教育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深入认识这些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最佳期或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的协调、统一的发展。

4.国外一项调查统计了某家族的8代136名家庭成员,发现其中有50名男子都是音乐家,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遗传素质决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素质只能为该家族的后代提供发展的物质前提,仅具备这样的物质前提而没有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缺乏个体的主观努力,是无法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该家族产生众多音乐家的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遗传基因为后代提供适合音乐才能发展的生理解剖特点:如声带、听觉器官等,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物质前提。

第二,良好的家庭环城的熏陶,有利于后代音乐兴趣的培养。

第三,音乐世家子弟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较多,受教育条件较好。

第四,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作用等等。

所以,该家族出现众多音乐家,并不完全是遗传决定的。

教育学第三章教案

第周星期第节(课时)年月日 第1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课时2 第1节人的发展的含义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识记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年龄特征的概念。 2.描述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阐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应用本章所学原理,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理论课教学方法讲授、自由讨论、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运用 第一节人的发展的含义 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的 身心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具体指人作为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 长,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增 加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生理方面,包括人 的各种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成熟;心 理方面,它包括各种心理(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等)的发展,也包括个性的形成。 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发展的统一性 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 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身体的正常发展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特别 是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人 的心理的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又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物特点。它包括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与机能特征,运动器官、感觉器官、语言器官等方面的结构与机能,以及肌体结构、形态等方面的特征。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二)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阶段 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 达到的一般程度。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物和物质基础,它在人的一生中都会持续发挥作用。人之间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别的,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某些差异,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上的差别等。这些差别会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环境包括两种:一是社会环境;二是自然环境。 (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生活的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种。宏观环境如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精神文化等等。微观环境如家庭、邻里、亲友、娱乐场所、工作单位等等。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其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小学教育学第三章大纲

第三章小学学生第一节小学生概述 一、小学生的概念 (一)定义:小学生专指用专门时间在小学校里从事专门学习活动的人。 (二)地位:小学生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小学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本依据。 (三)构成:一是按学习阶段划分,小学生可分为低年段(1~2年级)学生、中年段(3~4年级)学生和高年段(5~6年级)学生。二是按学习水平划分,小学生可分为学习困难生、学习中等生和学习优秀生。 二、多维视野中的儿童观 (一)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 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国际组织或国家政府提出的对儿童应有的观念,通常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表达。 (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所持的儿童观,通常以学术理论的形式予以表达。主要有如下四种: 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观 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观 3.辐合论的儿童观 4.后现代理论的儿童观 (三)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 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广大社会成员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它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与行为方式,通常以“隐喻”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有儿童是“花朵”和“小天使”等。 第二节小学生的基本特征 一、小学生的入学特征 (一)学生入学特征的六大要素 环境、已有知识、认知风格、志向与期望、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情绪与情感 (二)小学生入学特征的两大状态 一是入学准备不足; 二是入学准备充分。 二、小学生的发展特征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是体质发展特征。 二是认知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水平和方式。 三是人格发展特征。主要包括兴趣与动机、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具体特征 一是小学生的学习感受; 二是小学生的学习策略; 三是小学生的学习逆反心理。 (三)了解小学生特征的有效策略 确定学生特征指标 三大类指标:第一类是学生的入学特征;第二类是学生的发展特征;第三类是灵活设置的特征指标。 入学前的资料搜集 有效方法主要有:查看档案、家访、前任教师访问、学生作品搜集。 入学后的日常调查 有效方法主要有:现场观察、平时交谈、访问调查、作品分析。 形成学生特征概念图 精心搜集、调查和分析学生三大类特征指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明确归纳出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征,形成相应的概念图,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学生特征概念图,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他是教育活动的出发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联系: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较多,它不仅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还包括“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除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外,还有以下两方面。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一是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总体上都内在地含有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二是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也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四、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馆、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应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认为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公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应使二者一致,并在实践中统一。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的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前者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必由之路。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的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二者为互为依据的关系。 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内在教育目的: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外在教育目的: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 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 1. 个体自身的因素 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 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 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2. 活动是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实性的力量 3. 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是有目的设计的,是特殊的主体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三章 学生(含答案)

第三章学生 一、名词解释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在遗传决定论这一思想中,有代表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3、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4、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和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5、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6、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7、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要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尊重儿童的选择、尊重儿童的感受和鼓励学生的创造. 8、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 三、选择题 1、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体现的是(⑵)观点. ①教育万能论②遗传决定论③中国古代儿童发展观 2、“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体现的是(⑶)观点. ①二因素论②遗传决定论③环境决定论 3、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主体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⑶)的结论. ①洛克②华生③皮亚杰④杜威 4、“教育即增长”、“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是(⑷)的理论. ①柏拉图②华生③皮亚杰④杜威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班级管理 【名师视频讲解本节考点出题】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考生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高频考点提要 1.班集体的发展阶段;2.班集体的基本特征;3.班级管理的内容;4.班级管理的模式;5.班级管理的原则;6.班级管理的方法;7.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8.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高频考点速记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在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其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班集体从其初步形成到巩固成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 1.组建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全体学生尽管在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教师个体自身要求。 2.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也尚未形成。 3.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需外在监督,已能自我管理和教育。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大家勤奋学习,各项活动表现良好。 4.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

教育学第三章 学生

第三章学生★★★ 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除了儿童发展的概念以外,还包括关于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目的等重要内容。关于儿童人性和儿童在个体人性展现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原因的问题,历史上有三派不同的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辐合论。 一、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性的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性恶论等等。 在柏拉图的儿童发展观中,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生来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柏拉图关于儿童天生素质不等的观点,为教育实践中的阶级差别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中世纪的西方教育中,基督教的“原罪说”成为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在这种理论中,儿童被视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成了人生的目的,教育成了帮助他们尽快赎罪的手段。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和董仲舒、韩愈提出的性分上中下三等的观点。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在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中,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洛克在其所著的《教育漫话》中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行为语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之为养育论。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重视教师权威和书本知识、学校纪律的等特点,此外,“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

教育学第三章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学生 识记: 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节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他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他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论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他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 儿童的个体发展是指儿童有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生理和心理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领会: 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现代教育学第三章练习(1)

《现代教育学》练习三: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一、单项选择题 1、“满堂灌”、“题海战术”、“节假日补课加班”违背了现代教育的( A )。 A、人道性原则 B、个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活动性原则 2、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是( C )。 A、教育系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B、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的矛盾 C、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D、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3、将“稳重”、“规矩”视为成熟懂事而倍加推崇,将“出格”“异想天开”视为不成熟、不懂事而加以排斥,忽视了教育的( B )。 A、人道性原则 B、个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活动性原则 4、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 C ) A、人道性原则 B、创造性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个性原则 5、教育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B ) A、情感性 B、双边性 C、创造性 D、审美性 6、( A )是创新的开端,是创新活动最原始、最有力、最持久的内驱力。 A、好奇心 B、求知欲 C、惯性 D、宽容的氛围 7、( D )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必然性。 A、教育原则 B、教育艺术 C、教育目的 D、教育规律 8、下列属于教育的表层结构的是( C )

A、教育目标 B、教学 C、教育体制D教育思想 9、( D )是教育民主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体现,也是激励教师的教育民主观念的重要途径。 A、因材施教 B、长善救失 C、抓住关键期 D、启发式教育 10、( B )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和人的发展的基本前提。 A、民主 B、活动 C、创新 D、幸福 二、多项选择 1、自主性包括(ABC )三个方面。 A、独立思考 B、自主选择 C、承担责任 D、自由 2、在教育上,所谓尊重个性,是指(AB ) A、一是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和独特性 B、二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C、个人有做自己愿意做事情权利 D、发展个人特长 3、运用系统的方法,可以把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ABC ) A、教育结构规律 B、教育功能规律 C、教育发展规律 D、教育活动规律 4、教育的深层结构包括(ACD ) A、教育目标 B、教育形式 C、教育思想 D、教学 5、教育的民主性原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有(ABCD ) A、受教育权是每一个公民法定的基本权利 B、培养民主精神的需要 C、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D、教育民主化已成为世界潮流

教育学测试第三章

万全县职教中心 教育学卷(第三章一) 班级姓名分数 一、名词解释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幼儿体育: 智育: 幼儿智育: 二、填空题 1、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其中是其核心。 2、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属于智力活动方面之一:。 3、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和的总和。 4、成语“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反应的是对智力发展的影响作用。 5、幼儿体育的目标是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进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和。 6、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自我保护能力,有规律的生活,以及 等习惯。 7、实施幼儿智育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和。 三、判断题(请在“()”里用√表示正确,用×表示错误并改正) 1、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期开始。() 2、获得的了知识就等于发展了智力。() 3、幼儿体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兴旺发达。() 4、智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简答题 1、简答幼儿园体育的内容 2、简答幼儿智育的内容 3、简答幼儿智育的实施应该注意的问题

万全县职教中心 教育学卷(第三章二) 班级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1、道德的功能有:。 2、五爱是指:、、、、。 3、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核心和导向力量。 4、品德是由、、、组成。 5、转移是指:。 6、美被认为既是客观的,又取决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它是 统一。 7、幼儿美育的目标是、表现美的情趣和。 8、幼儿德育的重点是:。 9、幼儿德育的实施可以从、、等方面着手。 10、 二、简答题 1、请简述德育规律应该注意哪些内容 2、简答幼儿美育实施的途径

3、简述幼儿美育的内容 4、列举教师指导幼儿行为的常用技巧 三、开放题 小明的父母因工厂加班,没能按时来接孩子。你如果是孩子的老师,该怎么办?为什么 万全县职教中心 教育学卷(第二章) 班级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1、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称为。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学生 一,单选题; 1.联合国于()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提出了儿童“发展权利“的问题。A1979年B1989年C2000年D2001年 2.发表《发生人事论原理》,《结构主义》等著作,主张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题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教育家是() A 布鲁纳B皮亚杰C杜威D华生 3.“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是() A 布鲁纳B皮亚杰C杜威D华生 4. 因材施教原则是一句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 A顺序性B不均衡性C个别差别性D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5. 教师教育学生不能“拔苗助长“,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差异性 6. 主张“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是()的观点。 A辐合论B多因素论C环境决定论D遗传决定论 7. 主张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式影响其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的教育家是()A皮亚杰B杜威C洛克D苏霍姆林斯基 8. 当代儿童发展观认为()是儿童发展的源泉。 A主体的活动B遗传C家庭D学校教育 二.多选题: 1. 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有()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辐合论D三因素论 2. 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柏拉图B洛克C施太伦D华生 3. 儿童身心发展的2个高峰期时() A出生第一年B2.3。岁至5.6岁C13.14岁至15.16岁D18岁至20岁左右 4.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结构包括() A自主性B主动性C创造性D能动性 5. 较辩证地论述遗传,环境,儿童主体三者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的是() A皮亚杰B卢梭C杜威D施太伦 6.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7. 下列关于儿童发展的正确观点有() A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B发展不是单纯的心理成熟C教育不等于发展 三.名词解释: 1. 儿童个体发展 2 辐合论 3. 主体性 四.简答题 1. 简述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2. 如何正确理解儿童个体发展这一概念? 3. 简述皮亚杰(或杜威)儿童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 1. 儿童个体发展有哪些普遍特点?(即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他们对骄傲与工作提出了怎么样的要求?(或教育如何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内容提要 本章节介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和特殊性。内发论和外烁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二、考点指南 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 领会: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应用:运用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普通中学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和特殊性 1、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的发展 心理:认知(感知、记忆、思维等)和意向(兴趣、情感、意志)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原因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 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弗洛伊德-----性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赛尔-----成熟机制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代表人物: 我国古代的荀子 英国洛克(“白板说”) 美国毕生 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教育学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参考答案 单选题 D 2.B 3.A 4.D 5.C 6.C 7.B 8.C 9.D 10.A 11.D 12.B 13.D 14.C 15.A 16.D 17.A 18.A 19.A 20.C 21.C 22.A 23.D 24.A 25.B 26.C 27.A 28.B 29.D 30.C 31.A 32.D 33.A 34.A 35.A 36.A 37.B 38.C 39.A 40.C 41.A 42.D 43.C 44.A 45.B 46.D 47.A 48.A 49.B 50.A 51.C 52.C 53.C 54.C 55.B 56.D 57.C 58.D 59.B 60.A 61.B 62.A 63.D 64. 65.D 66.D 67.C 68.A 69.B 70.C 71.B 72.A 73.C 74.D 多选题 AB 2.ACE 3.DE 4.ABCD 5.BD 6.ABCD 7.BCD 8.ABCD 9.ABD 10.ABD 11.ABC 不定项选择 BC 2.C 3.B 填空 1.初中教育 2.教育目的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4.人的全面发展 5.国民素质实践能力 6.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调控功能 7.赫尔巴特涂尔干 8.生产劳动相结合 9.建设者和接班人 10.面向现代化 11.教育 12.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3.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 14.九年一贯制 15.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判断题 1—5 对对对错对 2—10 错对错对错 11—15 错对错对错 16—20 对错对错对 21-26 错对对错错 六、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七、简答

教育学第三章

一、单选题: 1.教育现象广泛存在于动物界,这是()的基本观点。 A.劳动起源论B,模仿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心理起源论 答案:C 2.我国最早将“教”和“育”两个字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A.荀子B.许慎C.孔子D.孟子 答案:D 3.“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出自()。 A.《四书集注》B.《说文解字》C.《论语》D.《中庸》 答案:B 4.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是教育应教导的一件大事,这是()的观点。 A.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B.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C.英国教育家斯宾塞D.美国教育家杜威 答案:C 5.教育是()。 A.生理现象B.社会想象、生物现象 C. 社会现象D.生物现象 答案:C 6.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 A.人类固有的B.教育本身固有的C.生物固有的D.社会固有的 答案:B 7.教育内容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客体B.主客体的统一C.受教育者的客体D.教育者的客体

答案:A 8.教师是()。 A.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B.教育内容的主体C.教育过程的主体D.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答案:D 二、多选题: 1.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A.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B.教育具有经济功能C.教育具有政治功能 D.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E.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答案:ADE 2.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A.复杂性B.意识性C.目的性D.社会性E.规律性 答案:BD 3.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因素有() A.教育形式B.教育者C.教育环境D.教育内容E.受教育者 答案:BDE 4.在教育构成要素中,() A.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B.受教育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C.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D.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复合主体 E.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答案:ABCDE

学前教育学第三章第二节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自从产生之日起就从两个方面为社会服务:即传授生产斗争经验——为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传授社会生活经验——为生产关系的维持服务。 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推动社会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及促进人的社会化去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又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培训,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作水平的流动,改变其环境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纵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训育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作纵向的提升,包括职务升迁、薪酬提级等。 【选择题】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特点表现在( D ) A、间接性 B、隐含性 C、潜在性 D、迟效性 E、超前性 【填空题】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推动社会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 【填空题】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又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 【名词解释】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名词解释】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我们所应重点掌握的就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即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方面的功能。 一、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指教育所具有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作用。 当代经济的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运用经济发展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了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的结论。丹尼森把教育和知识的进展看做单位投入产量长期持续增长的最大的和最基本的原因。美国经济学家桑德伯格对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跨国的动态比较,表明:各国经济发展路径和速度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差异的结果。识字率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就可能快;相反,识字率水平低的国家,尽管有的起始收入水平很高,但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可能越慢。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得出了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为33%的结论。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运用以受教育的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所以,现代社会经济的增长证明了: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即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 【名词解释】教育的经济功能 ㈠、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一些研究表明,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工人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工人在技术创造上的积极性,比没有受过同等教育而工龄相同的工人要多4—5倍。教育正是通过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不仅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合格的工人,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经济发

教育学第三章重点总结

教育学第三章重点总结 1、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2、影响人心的发展因素:遗产、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3、遗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物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物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物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物质具有可塑性 4、遗传素质仅仅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并不最终决定或预订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而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可能性,只有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才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5、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环境对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也做出一定限制 b、环境对人的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 c、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d、环境作用的局限性 5、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主导作用是指能够调控青少年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制约青少年发展的范围和程度,影响青少年未来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6、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总之,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是通过教育,特别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学校教育在年轻一代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7、制约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在青少年的发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教育的自身情况。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能力的大小,与教育自身的条件有巨大的关系。这些条件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精神条件。 第三、家庭环境的效应 第四、社会发展状况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但这是由条件的,也就是有限度的,因此,不能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 8、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3、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要求教育者注意两点:1、要紧紧的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教案资料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四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总体性的、高度概括的 培养目标——学校 教学目标——教师(课堂):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的教育理想;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马斯洛、赫钦斯;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等;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杜威 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马克思辩证统一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重要使命。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基础、灵魂、前提、保障、动力; 培养要求:政治方向:良好思想品德、道德品质 正确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 智育:智力基础、为其他各育奠定基础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一)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如果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再好的客观杜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也起不了作用。 (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主观努力。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内发论者认为,人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柏拉图则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梦肯定来自内)美国:威尔逊(E o.W/lson, 1929-)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猛虎威胁啦) (二)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英国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外部的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华生甚至这样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寻(荀)找落(洛)花(华)生)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困与外罔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学生的成长是在教育、环境等多种外部因素加上学生自身不懈努力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发展关键期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

教育学第三章 现代教育目的

第三章现代教育目的 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教育目的含义 ?理解和掌握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问题 ?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的及素质教育的问题。 重点 教育目的的含义 难点 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规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等。 培养目标,广义上说就是教育目的,即全社会的总的培养目标;狭义上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在一定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 (三)教育目的的意义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 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技术人员、专家,数以千万计的管理干部。 二、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 第一层次 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它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 第二层次 学校培养目标。由于各类型学校的性质及各个教育层次中的需求和任务是不同的,学校教育要因校制宜。第三层次 课程目标。这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通过上述多个层次的、逐层向下的结构,把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总体的教育目的贯彻到学校,贯彻到课程、教材,贯彻到课堂,从而在具体措施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三、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 通过上述多个层次的、逐层向下的结构,把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总体的教育目的贯彻到学校,贯彻到课程、教材,贯彻到课堂,从而在具体措施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定性——指明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提示教育目的的本质; 定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作出凝练概括; 定位——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 定点——对受教育者的人才规格作出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