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典商业地产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3.83 MB
- 文档页数:60
日本TOD地铁与商业综合开发案例浅析摘要:通过对TOD模式的介绍和日本地铁与商业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案例分析,,总结建设经验。
关键词:地铁;商业办公综合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但是交通潮汐式拥堵和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在城市开发的时候更合理和集约的利用土地,尽量避免以往摊大饼模式带来的弊端,是摆在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们面前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20世纪涌现的诸多先进城市规划理念之中,TOD是一种应用较广,而且特别适合中国大城市的开发模式。
TOD模式是英文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的缩写,指的是以高铁、地铁等公共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在500米半径内进行物业开发,将工作、消费、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综合于一体,把公共交通节点变成新的生活目的地。
这一开发模式发源于美国,是纽约、东京和香港等人口和城市建设活动高度密集的世界级大都市近年来主流的城市开发模式。
世界银行首席都市专家铃木博明在日建设计编著的《站城一体开发》一书的序言中说到,更多人在公共交通的车站附近居住、工作、购物、娱乐,也就是通过所谓的绿色交通(徒步、自行车、公共交通)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地球变暖及废气排出等公害。
通过对土地高度且多功能利用,可以保全绿地,并增加公园及运动文化设施等,创出适合居住的环境和公共场所。
TOD使紧凑的城市空间得以可能,对基础设施投资不是以线性的扩展而是以面状的集中,提高了投资效率,且缩减了运营维护费用。
在紧凑的城市空间里,地域冷暖房的导入和太阳能发电通过智能网的能源连接使高效利用成为可能。
市民交通的改善使医疗保险福利等政府服务财政也得以削减。
TOD开发模式有五条原则:首先当然是绿色的公共交通网络,围绕高效便利的中心换乘交通进行城市开发,让更多人在公共交通的车站附近居住,工作,购物,娱乐,通过绿色交通(徒步,自行车,公共交通)就能完成日常的工作生活转换,可以减少拥堵和空气污染;第二是功能复合,集中高效率的利用土地、保留绿地、增建公园,运动文化设施,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公共空间;第三是立体化步行网络,TOD应考虑人行尺度上的街区建设,通过铁路车站与城市一体化提高城市的回遊性,形成又舒适又安全的步行者网络,创造充满生机的城市空间;第四是城市象征性,TOD开发的综合体项目一般都是城市的地标建筑,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应当充分应用地段的城市文化资源,活用都市文化,创造性发展独自的特征;最后是生态环保,在紧凑城市空间环境下应运而生的TOD模式,势必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纳入考虑,活用可再生、未利用能源,配合自然环境形成环境共生型社会。
经典商业案例篇一:商务谈判经典案例商务谈判经典案例有一个妈妈把一个橙子给了邻居的两个孩子。
这两个孩子便商量起来如何分这个橙子。
两个人吵来吵去,最终达成了全都看法,由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而另一个孩子选橙子。
结果,这两个孩子依据商定的方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欢快奋兴地拿回家去了。
第一个孩子把半个橙子拿到家,把皮剥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机上打果汁喝。
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来磨碎了,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
从上面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个孩子各自拿到了看似公正的一半,然而,他们各得意到的东西却未物尽其用。
这说明,他们在事先并未做好沟通,也就是两个孩子并没有申明各自利益所在。
没有事先申明价值导致了双方盲目追求形式上和立场上的公正,结果,双方各自的利益并未在谈判中到达最大化。
假设我们试想,两个孩子充分沟通各自所需,或许会有多个方案和状况消逝。
可能的一种状况,就是遵循上述情形,两个孩子想方法将皮和果肉分开,一个拿到果肉去喝汁,另一个拿皮去做烤蛋糕。
然而,也可能经过沟通后是另外的状况,恰恰有一个孩子即想要皮做蛋糕,又想喝橙子汁。
这时,如何能制造价值就特殊重要了。
结果,想要整个橙子的孩子提议可以将其他的问题拿出来一块谈。
他说:“假设把这个橙子全给我,你上次欠我的棒棒糖就不用还了〞。
其实,他的牙齿被蛀得一塌糊涂,父母上星期就不让他吃糖了。
另一个孩子想了一想,很快就容许了。
他刚刚从父母那儿要了五块钱,预备买糖还债。
这次他可以用这五块钱去打玩耍,才不在乎这酸溜溜的橙子汁呢。
两个孩子的谈判思考过程事实上就是不断沟通,制造价值的过程。
双方都在寻求对自己最大利益的方案的同时,也满足对方的最大利益的需要。
商务谈判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样。
好的谈判者并不是一味固守立场,追求寸步不让,而是要与对方充分沟通,从双方的最大利益动身,制造各种解决方案,用相对较小的让步来换得最大的利益,而对方也是遵循违反的原那么来取得交换条件。
东京六本木新城案例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意义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二、六本木新城概述 (6)1. 六本木新城简介 (8)2. 六本木新城的发展历程 (8)3. 六本木新城的地理位置与交通优势 (9)4. 六本木新城的主要建筑与设施 (10)三、六本木新城的成功因素分析 (11)1. 独特的经营模式 (12)2. 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13)3. 丰富的文化与娱乐资源 (14)4. 高品质的建筑与设施 (16)5. 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营销策略 (17)四、六本木新城在行业中的地位与影响 (18)1. 对东京市的经济贡献 (19)2. 对日本房地产市场的启示 (20)3. 对全球商业地产市场的借鉴意义 (22)五、六本木新城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23)1. 面临的挑战 (25)2. 发展战略调整 (26)3. 未来展望 (27)六、结论 (28)1. 研究总结 (2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30)一、内容概述本文档旨在全面分析东京六本木新城的案例,包括其规划背景、设计理念、实施过程、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六本木新城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城市更新和规划项目提供参考。
这一部分将介绍东京六本木新城的规划背景,包括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区域特征以及规划前的状况等。
还将探讨当时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如人口密度过高、基础设施落后等。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六本木新城的设计理念,包括其规划目标、设计原则、空间布局以及功能性混合等。
还将探讨其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融入当地文化和历史元素。
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六本木新城规划实施的整个过程,包括项目筹备、资金筹措、政策支持等方面。
还将重点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本部分将分析六本木新城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包括房地产开发、商业活动、就业机会等方面。
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日本经济为什么会衰退?这个问题就如同日本为什么会成功一样是个吸引人的话题。
在七嘴八舌的争论后,人们几乎一致认为,从80年代中期开始越吹越大的房地产泡沫,是把日本经济推向深渊的罪魁祸首。
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房地产泡沫事件20世纪50年代起的30多年是日本的黄金岁月,其高速的经济增长甚至连美国都感到羡慕或者说嫉妒。
全世界都在研究和学习日本,希望知道这个国土面积如此狭小、自然资源如此匮乏的二战战败国,如何能够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出一个“经济神话”。
然而,还没有等研究有结果、学习出成绩,日本的经济增长就在1991年戛然而止,并从此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衰退,至今仍无起色。
日本经济为什么会衰退?这个问题就如同日本为什么会成功一样是个吸引人的话题。
在七嘴八舌的争论后,人们几乎一致认为,从80年代中期开始越吹越大的房地产泡沫,是把日本经济推向深渊的罪魁祸首。
从日本奇迹到衰退陷阱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在1953~1973年那样迅速实现经济的转型。
在短短20年里,日本从一个大型的农业经济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和汽车出口国,东京成为全球最大、最充满活力的国际都会。
1969年,未来学家赫尔曼·卡恩在《即将出现的超级强国》一书中预测,日本将在2000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1973年末的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强烈冲击。
然而,日本人却借此机会大力开发节能技术,发展汽车、半导体、计算机等消耗石油较少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但缓解了石油价格暴涨带来的打击,而且恢复和强化了高速发展的基础。
此后十几年,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从前二十年的9.25%下降到4%左右,但还是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比起美国更是高了整整一倍。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步入了令人眩目的鼎盛时期。
日本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投资和收购。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案例:广场协议
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985年日本GDP占美国GDP 的比重达到32%,日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达到8%。
随着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
1985年,美日等国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引发日元急剧升值,并伴随着资产价格的迅速膨胀和经济结构的较快调整。
90年代初,日本资产泡沫破裂,经济增长戛然而止,并出现长达十年左右的停滞。
一、“广场协议”诞生与日元升值历程
1、“广场协议”诞生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
面对双赤字,里根政府的政策选择是维持高利率,通过逐利性的外资流入既解决赤字国债的购买者问题,又得以维护国际收支失衡。
然而,高利率进一步加剧了美元强势,使得本已脆弱的美国制造业更加举步维艰。
1982年和1983年,美国出口额连续出现负增长,1984年贸易逆差已高达1090亿美元,其中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约占50%。
为此,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等相关利益集团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升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
2、“广场协议”内容
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干预,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
3、“广场协议”后日元急速升值
“广场协议’,揭开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
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1美。
国外案例借鉴│存量时代,社区商业还可以这样玩!核⼼提⽰2020,都知道商业地产难。
企业在经历了⼀波贷款逾期、信托未兑付、倒闭潮以后,江湖上似乎已分为以恒⼤、泰⽲为⾸的“逃跑派”,和龙湖、万科、新城等⼀系列强化内功继续深耕的“坚持派”。
7⽉7⽇,恒⼤相关⼈⼠透露,恒⼤计划集中出售旗下部分商业物业,出售项⽬为全国范围内1000平⽅⽶以上的写字楼、酒店、商业等物业,涉及恒⼤集团在全国各地约200个商业项⽬。
7⽉8⽇,为应对债务,泰⽲已经考虑出售持有的260亿商办物业,其中不乏其颇为优质的购物中⼼项⽬。
深陷存量竞争之苦的房企也在⾯对同样的问题,但也有房企搭建了独⽴于地产开发之外的商业管理体系,在招商运营、投融资安排、退出⽅式上,不间断地进⾏投⼊和探索。
华润、龙湖、新城、⼤悦城等企业也都形成了城市综合体、区域商业中⼼、社区商业中⼼等覆盖不同客群的丰富产品线。
在这些头部房企形成⼀体化的商业资产管理模式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盘活存量的新选择——社区商业。
但社区商业却是块“难啃的⾻头”。
旧改项⽬做社区商业,各种不规则的空间如何改造设计是难点;社区商业定位“⼩⽽精”、主要辐射周边1-3公⾥社区范围内相对固定的客群,其招商运营逻辑与城市及区域级商业有着很⼤区别;同时社区商业是陪伴型物业,承担了多重⾓⾊。
⽆论从哪⼀⽅⾯,社区商业开发运营者都应该有全新的思考维度。
1社区商业+图书馆在国外,图书馆与社区商业的融合可以分为3种模式:1图书馆+商业街商业+图书馆模式在国外由来已久。
在英国,上世纪30年代,Leytonstone图书馆⾸次打破了“城市⽂化中⼼”的⾓⾊,将分馆开设到传统商业街的⼆层,借⽤⼀层零售空间作为⼊⼝。
由于充分融⼊商业环境,距离社区和消费者更近,图书馆使⽤率升⾼,⼤⼒提振了城市居民⽂化⽣活活跃度。
后来,这种零售+图书馆模式在全英复制开来,贝德福德郡、诺丁汉郡、卡迪夫等城市均采⽤这种⽅式。
2图书馆+购物中⼼70年代起,公共图书馆开始进⼊购物中⼼,1972-2005年间,英国共有27家购物中⼼拥有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