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动,幡动,心动

风动,幡动,心动

风动,幡动,心动
憨山大师:

六组慧能大师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我也时常思量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世界本没有变,变的只是我们观看世界的心。
《肇论》中有一篇《物不迁论》,这里的“物不迁”,就是说事物是根本不动的。时间是链状的连接,如果把这些链子解开,就会发现,在每个时间点上,都有相应的东西,他们都是不会动的,所以僧肇最后的结论是: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丽天而不周。意思就是:在人们的经验常识中,过去的事物和如今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常人以为这是过去的事物发生了变化(动),其实是过去的事物留在过去,如今的事物留在如今(静)。换言之,时间并不是流动的,事物也并不是在流动的时间中发生变化,而是每一时刻都是一个独立的“平面”,事物在每一个平面上都是静止的。如果是能动的话,现在的事物可以回到过去,过去的人事物也可以来到现在,古人和今人可以相互串门走动了。

憨山大师看到这里就开悟了。大师在五台山修行时,由于风大,定不下来。妙峰禅师就对他说:境由心造,是你自己的心没有静下来啊,于是,憨山大师就在水涧旁坐下来禅修。久而久之,他就听不到流水的声音。再进一步,又听不到了风声、鸟声。为什么呢?一般人把一个一个的时间点连结起来,就能听能见,如果功夫专一,止在一个时间点上不动,就什么也听不见了。这里一起变化,那边宇宙也在变化。境与心是一种微妙的关系,是活的。憨山在这个时候想休息一下,出去走走,在走时,就感到风吹过来时,这个身体好像是空的,对风没有阻力,走到一个地方,忽然间一念脱落,就得定了。
得定之后,憨山大师发现外境与自己的内心分不开,内心就是外境,外境就是内心,整个宇宙与我融为一体。他在定中做了一首诗: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这时,时间和空间都不存在了。憨山大师出定之后,回去一看,在他感到只过了一会,刚才吃完饭没有洗的锅碗上积了一层灰,就这么一瞬间,竟经历了二十多天。“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爱因斯坦说时空与速度有关,而在定中的时间,又与什么有关呢?祖师们说虚空粉碎,我们不能破,就在虚空里面,破了,你就在虚空之外。但这一切,都归摄在一心之中。

六祖大师的“仁者心动”,让印宗法师觉得很惊奇,向他询问说:听说黄梅衣法已经传到南方,莫非你就是这位得衣法之人。慧能说:不敢当。印宗法师更进一步询问

五祖所传的法,慧能的回答更是让人匪夷所思:指授既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在这里我们知道,禅宗的传承,实际上是没有秘密可传的,只是让人认识自己。五祖不但没有传给慧能大师什么秘法,甚至连禅定解脱都没有说。
以见性为重,是禅宗的根本点,这在唐代祖师中表现最为突出。曾有一位长官曾问临济大师:你这庙上的僧众还看经不?临济说:不看经。那位长官又问:那么他们坐禅不’临济说:不坐禅。这位长官大为惊讶说:经也不看,禅也不坐,那你们这些人出家到底干什么?临济说:总要叫大家成佛作祖去。禅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让大家不看经,不坐禅,而是让大家不要执著在经书文字和禅坐形式上,不要死在句下,而要看准佛性,认识自性。

三祖见到二祖时说:望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二祖说:哪个把你束缚了呢?三祖说:没有人束缚我呀!二祖说:好,既然没有人束缚你,你又求什么解脱呢?三祖于是言下大悟。佛法是不二法门,有两样法就不是佛法。“唯此一真实,余二皆非真”。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而且具足完满不欠分毫,还须要去修证吗?自性本不动摇,还需要去“定”吗?自性本自清净,还需去律范吗?自性本不生灭,还需要去解脱吗?所以祖师说: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既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金刚经》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2001年我在柏林禅寺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夜不能寐,以致不能继续读书而回到常住寺院,当时的一个好友门辉法师给我写过一封信,信中说:万境本闲,心自如如,这句话真是良药,此后的失眠毛病竟靠这句话好了起来。

一直说自己在修心,因为发生过无数事情让自己心神动荡,总是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让自己能够平静下来,如今想起想起“仁者心动”,想起“万境本闲”,忽然觉得:人,总要静下心来,净下心来。宽慰别人的时候,我经常说这样的话:“外面碧水蓝天,花开满山,这么美丽的季节里,居然有人会因为悲伤,而看不到任何风景,烦恼是不是自找的啊,抓紧出去逛逛……”说这句话时,此时的我停下手指的敲打,看着窗外的阴霾天气,忘记了原因,却记住了那句话和那副场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