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传输型便秘的方法及选穴规律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931.57 KB
- 文档页数:4
从滞论治慢传输型便秘标签:慢传输型便秘;气滞;理气导滞;通腑泻下1概述慢传输型便秘为顽固性的功能性疾病,主要特点为结肠传输缓慢,结合中医理论,病机以大肠气机壅滞为本,病程中可郁热、津亏、气虚、血虚、血瘀等并存。
以“通”为治疗指导原则,根据病情变化,还应联合清热、养阴、润燥、升阳、益气、活血、养血各治法,通过恢复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使疾病痊愈。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临床较常见一种结肠动力不足,蠕动功能减弱而致的顽固性的功能性便秘,主要特点为结肠传输缓慢,“便秘”曾被称为“闭”、“脾约”、“后不利”、“大便难”、“燥结”等。
祖国医学对便秘认识由来已久,从先秦至今,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摸索实践,认识相当丰富深刻。
对应病机“各种原因导致大肠气机壅滞,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形成便秘”,慢传输型便秘当属中医“便秘(气秘)”范畴,关于气机壅滞导致便秘自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开始就出现许多相关文献记载,如《黄帝内经》记载“寒邪、热邪及湿邪为患,脾、肾、肝、胃、小肠等脏腑受累,气机上逆发病”;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便秘统论》中首次提出“气内滞而物不行”,提出气机失调而导致的便秘[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之十四·大便病诸候·一、大便难候》对“大便难”论述:“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
”,“五脏三焦既不调和,冷热壅涩,结在肠胃之间。
其肠胃本实,而又为冷热之气所并,结聚不宣,故令大便难也。
”[2];如宋代《太平圣惠方》载“胃气壅滞,上焦虚热,流注大肠,故令秘涩也”[3];《金匮翼·便秘》[4]认为:“气秘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
纵观古今不同医家的记载,因滞致病,理气导滞即贯穿了治疗的全过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大承气汤证、大柴胡汤证、四逆汤证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本病的特征,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提出:“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慢传输型便秘中医有方慢传输型便秘中医有方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时间过久,秘结不通,让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症状。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顽固性便秘,是因结肠传输功能减弱致使肠内容物滞留于结肠而引起的,具有慢性、原发性、功能性的特点,以便意感减弱、腹胀、长期服用泻药为主要临床郑州。
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较难治的慢性肠道疾病,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等;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的肠道传导失司所致。
与脾、肺、肝、肾的生理功能有关,病位在大肠,常以虚实论治。
通过临床观察,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200例,疗效显着。
现报告如下:1、慢传输型便秘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便秘一症虽在大肠,但却是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失调的一种局部表现,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情志皆有密切关系。
如肠胃积热,津液耗伤,导致肠道失润;肝气郁结,不能宣达,则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肺脾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肾阴不足则津液亏乏,传导无力,肾阳不足则不能蒸化津液,湿润肠道;皆可影响大肠的传导而发为本病。
便秘的病性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燥热内结于胃肠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实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属实,气血不足属虚秘,阳虚者谓之冷秘,临床上常见多种证型同时出现。
2、慢传输型便秘的中医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诊治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便秘的临床诊治水平和基础研究都在不断提高。
运用中医综合疗法辩证分析对症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显着。
目前用于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中医疗法可分为分型证治、中药敷脐治疗、针灸推拿治疗、行为疗法、饮食疗法、外科治疗等。
2.1 分型证治①热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则:清热润肠;方药:麻子仁丸加减。
慢性功能性便秘又可称为慢性特发性便秘,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大便干燥,排便频率>3d/次,但其又是器质性病变不明显的排便功能异常[1]。
该疾病主要是由于结直肠动力下降、盆底肌肉功能异常或者高敏感性肠道所导致的,并且使患者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2]。
长时间便秘会导致患者痔疮、肛裂,提高肠道肿瘤的发生率,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3]。
为探究针灸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优势与选穴规律,本文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2013-2017年收录的关于针灸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均为与功能性便秘罗马Ⅱ、Ⅲ诊断标准或者国内诊断标准相符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4],将其进行针灸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对照组采取具有确切疗效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取针灸治疗或者以针灸治疗为主并搭配其他治疗方案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根据“便秘、针灸、穴位、随机对照试验”等关键词进行中文检索。
根据“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acupuncture”、“acupoint”等进行英文检索。
搜索2013-2017年间收录的关于针灸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文献。
检索的数据库网站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质量评定标准:文献资料的筛选分别交由两名评估人员独自开展。
依据Cochrane Handbook5.1文献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
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Ravman5.1.6对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
结果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可参考的文献共有10篇,使用穴位共有23个。
根据检索所得的10个研究结果得出,除了其中1项研究未进行有效率和痊愈率对比外,其余均进行了相关对比。
一共有3项研究进行了西医与中医的疗效比较,Meta分析得出,针灸在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上的临床治疗更优于常规西药治疗[有效率OR=4.89,96%CI(2.56,10.24)];痊愈率[OR=3.63,96%CI(1.98,6.75)]。
便秘艾灸哪个穴位文章目录*一、便秘艾灸哪个穴位*二、便秘治疗偏方*三、便秘高发人群便秘艾灸哪个穴位1、便秘艾灸哪个穴位天枢【标准定位】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2寸处。
【主治疾病】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大横【标准定位】大横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疾病】泄泻,便秘,腹痛大肠俞【标准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支沟【标准定位】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取穴。
【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习惯性便秘,呕吐泄泻。
承山【标准定位】承山穴在小腿被测正中线上,伸小腿或上提足跟时,可以看到在小腿背侧中间肌肉(排肠肌)收缩时会形成一个人字形的分叉,承山穴就在这个人字形沟的顶点处。
【主治疾病】痔疮、便秘、脱肛、腰腿痛等2、便秘的临床表现便秘的主要表现是排便次数减少和排便困难,许多患者的排便次数每周少于3次,严重者长达2~4周才排便一次。
有的患者可突出地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或每日排便多次,但排出困难,粪便硬结如羊粪状,且数量很少。
此外,有腹胀、食欲缺乏,以及服用泻药不当引起排便前腹痛等。
体检左下腹有存粪的肠袢,肛诊有粪块。
3、便秘怎么检查腹部平片能显示肠腔扩张及粪便存留和气液平面,可确定器质性病变如结肠癌、狭窄引起的便秘。
钡灌肠可了解结肠、直肠肠腔的结构。
结肠镜及纤维乙状结肠镜可观察肠腔黏膜以及腔内有无病变和狭窄,还可发现结肠黑变病。
便秘治疗偏方白术散治疗便秘取生白术适量,粉碎成极细末,每次服用白术散10克,每天3次。
此法对虚性便秘疗效颇佳,一般用药3~5天,大便即可恢复正常,大便正常后即可停药,以后每星期服药2~3天,即可长期保持大便正常。
芍甘汤加味治便秘取生白芍30克,生甘草20克,枳实15克,加水2碗煎成大半碗,每天1剂,分2次服用。
艾灸治疗便秘取穴位和方法(附彩色穴位图)便秘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大便涩滞,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者均称为便秘。
正常人肠道总蠕动每天发生3-4次,使粪便迅速进入直肠,当粪便充满直肠后,通过排便反射引起排便。
便秘发生的常见因素有进食过少,食品过于精细缺乏残渣,幽门或肠道梗阻,结肠张力过低,乙状结肠过度的和不规则的痉挛性收缩及腹肌,膈肌、提肛肌和肠壁平滑肌收缩力减弱等。
饮食入胃,先经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华之后,所剩糟粕,最后由大肠传送而出,形成大便。
中医学认为,若津液不足症见排出干涩,粪便成块,味臭量少,伴有口臭,舌干口燥。
气机郁滞特点是粪便虽不结燥,但排出困难,虽感腹胀,肛门下坠,尊厕所后无粪便,或排不干净,肠张腹鸣,屁多,嗳气,脾肾双虚症见粪虚肠见,无便意,虽有便意排出十分艰难,排时汗出短气,不服泻药数日不行。
艾灸治疗取穴(主穴)1、天枢【标准定位】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2寸处。
【主治疾病】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2、大横【标准定位】横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疾病】泄泻,便秘,腹痛3、大肠腧【标准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4、支沟【标准定位】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取穴。
【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习惯性便秘,呕吐泄泻。
配穴:津液不足加曲池、上巨虚、太溪气机郁滞加太冲、气海脾肾双虚假脾俞、肾俞、太溪艾灸方法:用艾条或灸盒做温和灸,腹部推荐3孔灸盒,背部推荐用单孔灸盒,支沟用艾条直接灸,每次每穴15-20分钟,7日一个疗程。
康复保健:(1)平时多食蔬菜、水果,养成定时解大便的良好习惯。
(2)热病后期或久病,由于饮食少而不大便者,需抚养胃气,待饮食逐渐增加后,则大便自然通畅。
(3)大便心情舒畅,坚持锻炼身体,如气功、太极拳等。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便秘结肠慢传输型的门诊患者。
一、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编码:BNP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ICD-10编码:K59.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19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2.疾病分度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量用药;中度:指介于轻度和重度两者之间;重度:指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临床常见证候:肠胃积热证肝脾不调证肺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
—1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的患者。
2.疾病分度属于中、重度。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不进入本路径。
5.患者合并肠梗阻、结肠扩张等需外科手术治疗不进入本路径。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诊治慢传输型便秘又称慢通过性便秘或结肠无力,是指结肠的传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传输缓慢所引起的便秘。
临床上比较常见症状为大便次数减少,便意消失,伴腹胀,其病因不明,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多伴有长期服用大剂量泻剂史。
大多数患者接受内科治疗,部分患者最终还需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标签:结肠;慢性传输型便秘;诊治1病因1.1饮食纤维素含量减少饮食纤维素含量减少时,消化道缺少生理刺激物,粪便的含水量和容积减少,对肠壁的刺激减弱、腸蠕动降低,肠道菌群失调,肠内容通过时间延长,水分过度吸收,大便秘结,可产生便秘。
饮水量〈500ml/d 的人群便秘患病率高(21.6%),少吃水果、喜欢少纤维蔬菜人群便秘患病率高。
1.2阿片类麻醉药、止痛剂、抗精神病药,特别是单氨茎叶绿醇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副交感生理作用的药物、铁剂和其他重金属药物、抗酸剂、抗惊厥药、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泻药等。
泻剂结肠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肌间丛嗜银性神经元数目减少,平滑肌层变薄,结肠黏膜黑变等。
有人报道长期使用刺激性泻剂可导致肠层神经丛及平滑肌病理性改变,包括神经元缺失,神经节被施旺细胞代替,剩余的嗜银细胞萎缩、杵状变,电镜发现一系列受损现象:轴突膨胀、神经特异性细胞结构缺失、溶酶体增加、整个神经纤维退行性变。
1.3内分泌紊乱慢传输型便秘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病因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可能与激素代谢有关。
研究发现,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血清孕酮浓度升高,能使胃肠道平滑肌舒张,推进性蠕动减弱,肠内容物传输缓慢。
甲状腺功能低下、嗜络细胞瘤,多可引起肠蠕动减慢导致便秘,也可能伴有肠肌间神经丛的病变或水分过度吸收。
1.4代谢性疾病低钾血症、高钙血症、卟林病淀粉样变性。
1.5神经系统疾病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肠道平滑肌被大量的胶原纤维取代,肠动力紊乱,肠段的传输功能迟缓导致便秘发生。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时结肠通过时间延长、直肠排便感觉阀值增加、肛门直肠抑制反射减弱或消失,易产生便秘。
个体化深刺天枢穴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目的分析个体化深刺天枢穴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68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并将这1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个性化深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84例患者,常规针刺组主要对患者进行浅度针刺治疗,个性化深刺组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深刺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在临床治疗前,两组患者每周排便次数无差异,临床治疗后,个性化深刺组患者每周排便次数为(4.83±1.29)次,常规针刺组患者每周排便次数为(3.97±1.31)次,个性化深刺组患者每周排便次数明显多于常规针刺组。
个性化深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常规针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个性化深刺组临床治疗的安全性要高于常规深刺组。
结论个体化深刺天枢穴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效果显著,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采用个体化深刺天枢穴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天枢穴;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疗效;安全性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结肠动力不足,肠蠕动功能减弱导致的,该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针刺治疗等方式,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主要采用个体化深刺天枢穴的方式进行治疗,并且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观察,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68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并将这1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个性化深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84例患者,个体化深刺组患者的年龄在20~55岁,平均年龄为(37.1±1.1)岁。
常规针刺组患者年龄在25~68岁,平均年龄为(43.2±1.5)岁。
1.2方法个体化深刺组的治疗过程:取天枢穴,在进行首次治疗之前,要先测量患者腹围并进行记录,采75mm毫针快速破皮,再对此处进行缓慢的垂直深刺,将毫针深刺突破腹膜为止,大约深入长度在1.9~2.4寸,在这里需要注意破腹膜的标准需要操作人员熟练的掌握,一般情况下,操作者在深刺并突破腹膜时会产生破空感,而且,患者也会有明显的揪痛感,然后再连接电针仪[1]。
一针疗法丨便秘穴便秘穴【位置】相当于传统腧穴支沟穴。
《针灸甲乙经》中载: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
【取法】伸臂俯掌。
在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取之(图2-45)。
【作用】具有清泻三焦、润肠通腑的作用。
【主治】大便干燥及习惯性便秘。
【治法】取便秘穴常规消毒后,用毫针直刺0.8~1.5寸用泻法使针感向指端传导,个别病人针感可传导至腹中或出现肠鸣音,留针20~3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1次,每2~3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交替取穴。
【注释】所谓便秘。
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粪便坚硬,难以排出的一种症状。
古代文献中的“大便难”、“大便鞭”“燥结”等均指便秘而言。
古人有五秘之说,谓之:风秘、气秘、寒秘、湿秘、热秘。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多发病。
支沟穴为手少阳三焦经所行之经,有“火”之称。
所以,针刺支沟穴有泻三焦之火热、疏通三焦之脉气、润滑六腑之秘结的作用,是治疗便秘的有效穴位。
古代医书《玉龙歌》《类经图》《玉龙赋》等均记载支沟穴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而《十四经要穴主治歌》中更有详细的记载:“支沟中恶卒心痛,大便不通胁肋疼,能泻三焦相火盛,兼治血脱晕迷生。
”凡此种种,都不难看出支沟穴在医治便秘方面确实具有明显的作用。
近10年来,很多从事中医临床研究的医务人员对支沟穴的润肠通便功能做了许多工作,认为支沟穴确有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肠液分泌,使胃肠蠕动增强,肠内容物及时排出体外。
【病例】李某,女,41岁,工人。
于1996年8月24日就诊。
病人大便干燥4个多月,每3~5日排便1次,常伴便血、腹胀等症状。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涩。
取便秘穴针刺5次后,自觉大便干结及腹胀明显好转,8次后大便畅通,诸症消失。
4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针灸治疗便秘的穴位及预防方法由于生活、饮食的不规律,如今有不少朋友备受便秘的困扰,治疗便秘的方法也有很多的,其实中医针灸的治疗还是很好的哦。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针灸治疗便秘的穴位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针灸治疗便秘的穴位“天枢穴”可以疏通大肠腑气,腑气能恢复传导功能,从而改善便秘症状;“支沟穴”为三焦经火穴,这个穴位可以宣泄三焦之火,主治便秘、泄泻,配合照海穴能治疗答辩秘结,配合足三里穴则能改善习惯性便秘;“曲池穴”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穴位,当你出现便秘的时候,可以用针直刺这个穴位1-2寸,直到局部出现酸胀感即可。
预防便秘方法养成每日固定时间排便的习惯。
早晨起床可喝一杯温开水,以利排便。
多吃含高纤维质的蔬菜和水果,例如:菠菜、地瓜叶、蒟蒻、香蕉、木瓜、柳丁等。
避免烧、烤、炸、辣、干酪、巧克力、马铃薯等容易造成便秘食物。
多运动,每天至少走路30分钟,一天至少饮用1,500cc以上的水,且少量多次。
便秘患者可在腹部以肚脐为中心作顺时针方向按摩。
缓解便秘的方法多喝凉白开早上起床后喝2~3杯凉白开,即能消除便秘。
因为冷水进入胃部后引起胃-大肠反射,开始了大肠蠕动,同时也能补充大便所不足的水分,促进排便。
在没有限制饮水的条件下,每天喝1500至2000ml的饮用水,从而增加粪便内含水量,有利于粪便的排出。
揉肚子促进肠蠕动每天早中晚揉腹,坚持一周就可见效。
揉肚子主要是按摩人体肚脐周围和肚子上的五个穴位,促进胃肠平滑肌的收缩,使腹内蠕动加强。
按摩时,可以将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顺时针方向揉腹,再逆时针方向。
尽情开怀地大笑人在大笑的时候,肚皮会发生轻微的震动,别小看这些轻微的震动,它可是有利于防止1至2天内的便秘。
而且还对肠胃有着一定的按摩作用,不但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而且还能够缓解压力和紧张的感觉。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排便时间不规律的人,多数是饮食节奏紊乱,因为食物在进入人体后,需要停留一段时间,这也会影响排毒时间。
治便秘最好用的5个穴位,跟图做,一学就会冬天干燥、寒冷,肠道蠕动缓慢,便秘者日见增多,很多人又为此发起愁来。
便秘的症状主要有三种:一是粪便干结;二是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需要辅助排便、排便阻塞感、排便肛门疼痛或烧灼感、排便时间长等症状;三是每周排便次数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少于3次。
有些人吃了很多药、用了很多方法效果都不太好,其实,只要每天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按摩以下穴位,就能有效缓解便秘。
1、天枢穴【标准定位】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神阙穴(脐中)两侧2寸(约3指宽)处。
【功能主治】具有调理肠胃、行气活血之效,尤适宜气滞所致之便秘。
可治疗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按摩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之后用手指在皮肤穴位上有节奏地按压,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日两次。
2、支沟穴【标准定位】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取穴。
【功能主治】具有清三焦热、通关开窍、疏经活络之效,适用于习惯性便秘。
【按摩方法】以一侧拇指指腹按住支沟穴,轻轻揉动,以酸胀感为宜,每侧按压5分钟,共10分钟,每日两次。
3、大肠俞穴【标准定位】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主治】具有理气降逆,调和肠胃的功效。
适用于肠炎,痢疾,便秘,消化不良等。
【按摩方法】取俯卧位,每侧按压5~8分钟,每日两次。
按摩此养生穴位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4、足三里穴【标准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功能主治】具有调理脾胃、疏通经络、解痉止痛之效,并有强壮作用,尤适宜气血亏虚所致之便秘。
【按摩方法】端坐凳上,四指屈曲,按放在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作点按活动,一按一松,连做36次。
两侧交替进行,每日两次。
5、三阴交穴【标准定位】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功能主治】具有健脾益气、调补肝肾之效,应用极为广泛,尤适用于女性便秘患者。
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性便秘临床观察(一)【摘要】目的剖析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性便秘的优势,探讨穴位埋线改善结肠传输功能的机理。
方法遵循随机、对照、重复原则,将90例慢传输性便秘患者均分为埋线组、针刺组、西药组各30例。
埋线组用号羊肠线植入穴位,针刺组针刺治疗,西药组果导片(酚酞片)治疗,疗程两周。
以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指数评定近期疗效,结肠传输指数评定结肠传输功能,以治疗后7,15,30d复发率评定远期疗效。
结果3组近期疗效等同,结肠传输功能穴位埋线组与针刺组相当,二者均优于西药组。
复发率依次是西药组>针刺组>穴位埋线组。
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性便秘疗效持久稳定,无副作用,可作为治疗慢传输性便秘的首选方案。
【关键词】慢传输性便秘穴位埋线针刺果导片慢传输性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主要因结肠平滑肌运动缓慢,传输功能下降,食物残渣停留时间相对延长所致。
目前西医常用泻药对症治疗,往往用药期间症状缓解,停药后造成对泻药的依赖性和便秘进行性加重,长期服用泻药还可导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我们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性便秘,并设立了针刺和西药两个对照组,旨在观察疗效,探讨机制,比较优劣利弊。
1资料1.1诊断和排除标准参照2003年南昌全国便秘专题讨论会制定的“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标准〔1〕并结合临床表现制定:①5~10d排便1次,便时费力,便质坚硬,时间延长;②长期依赖泻剂方能排便;③结肠传输功能实验证明结肠传输功能下降;④排除肛门畸形、肿瘤、异物等器质性疾病。
1.2分组情况见表1。
3组一般情况基本均衡,具有可比性。
表13组一般情况比较(略)2方法2.1治疗方法2.1.1穴位埋线组①选穴:天枢(双),左水道,左归来,足三里(双),大肠俞(双);②9号普通注射针头,3-0号无菌羊肠线,28号针灸针,持针器,手术剪,手术镊,生理盐水;③操作:采用注射式埋线,按无菌操作要求,把羊肠线剪成约2cm长的线段在生理盐水中浸泡5min,置于9号注射针头前端,后端插入针灸针(前端磨平),右手执持针器,将注射针快速刺入穴位,缓慢送至所需深度,得气后,便退针将羊肠植入穴位。
针灸治疗慢传输型便秘
郑娇;樊志敏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6(036)003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疗法对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针灸疗法对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的文献。
探讨针灸疗法对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机制的临床疗效。
结果针灸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机制是否在于调节相关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达到对直肠动力与感觉的改善,其与针灸疗效的相关性如何,在目前的研究中尚没有明确答案。
结论针灸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针灸调节内分泌激素,使机体产生整体非特异性效应、调节机体对结肠c-kit和SCF的基因表达、激动人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改善结肠蠕动等方面实现。
【总页数】3页(P307-309)
【作者】郑娇;樊志敏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00;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
京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66
【相关文献】
1.针灸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方法及选穴规律浅析 [J], 雷丽萍;零佩东;梁芮瑾;刘春强
2.微生态制剂配合针灸治疗老年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观察 [J], 余英
3.化瘀通便汤联合针灸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观察 [J], 常青
4.莫沙必利联合针灸治疗慢传输型便秘256例 [J], 侯立新;李爽;沈芳
5.基于血瘀病机下探讨化瘀通便汤对慢传输型便秘血瘀证患者血清相关胃肠激素表达水平的影响 [J], 王永;陈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