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22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二、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三、诊断标准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1)疑似病例:具备1与2。
(2)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或4。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5。
四、治疗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成人量磷酸氯喹2g 3日分服(第1日1g、第2、3日各0.5g),加磷酸伯氨喹316.8mg 8日分服(每日39.6mg)。
2、恶性疟治疗(1)对磷酸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2g 3日分服(第1日1g,第2、3日各0.5g),加磷酸伯氨喹316.8mg 8日分服,每日39.6mg。
(2)对磷酸氯喹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a、哌喹1.5g 3日分服,加磷酸伯氨喹79.2 mg(6片)或118.8mg (9片)2日或3日分服。
b、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磷酸伯氨喹79.2 mg(6片)或118.8mg (9片)2日或3日分服。
c、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
d、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磷酸伯氨喹118.8mg(9片) 3日分服。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一、疟疾概述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该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尤其以亚非地区为高发区。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寒战、恶心、呕吐等,并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因此,疟疾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疟疾的诊断常规的疟原虫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涂片法、血红蛋白盖屑法、引物扩增法等。
1.血液涂片法血液涂片法是一种直接检测疟原虫的方法,其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因此常被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
该方法仅适用于血液中疟疾特异性的镜检。
血液涂片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较低,可能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血红蛋白盖屑法血红蛋白盖屑法是通过制取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的盖屑,进行热凝集试验来检测疟原虫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出初步结果,但因为检测的是血红蛋白盖屑中的疟原虫结晶,因此也可能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
3.引物扩增法引物扩增法是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疟原虫检测方法,能够检测低至 5 疟原虫/ml 的浓度。
该方法可通过多重引物扩增-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或寡核苷酸微芯片技术实现。
引物扩增法有较高的检测效率,但因为需要分离DNA,因此操作较为复杂。
三、疟疾的治疗疟疾的治疗依据疟疾的类型、患病程度以及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选择。
1. 氯喹和羟氯喹(4-氨基喹啉)氯喹和羟氯喹是目前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可用于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并常与其他抗疟药物合用。
两种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疟原虫代谢途径的酵素活性,使其不能正常进行生存和分裂繁殖。
2. 阿莫洛芬阿莫洛芬是一种新型的抗疟药物,其抗疟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疟原虫的代谢途径和蛋白质合成途径来发挥。
阿莫洛芬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口服吸收性,适用于恶性疟和间日疟的治疗。
3. 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素类药物是目前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之一,其具有较快的抗疟效果和良好的耐药性。
青蒿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氧化反应作用于疟原虫代谢途径,引起其死亡。
疟疾的临床诊断及治疗2012-03-24 09:02 来源:爱爱医我要评论(热)[导读]常见有间日疟和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后者数量很少。
主要通过感染蚊虫的叮咬,在疟疾流行区有通过输血传播的,疟疾一般认为带虫免疫,具有株的特异性,抗体有一定的保护力,但作用不强。
(一)临床表现1.间日疟典型的发作为每48h一个周期,所以是隔天常见有间日疟和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后者数量很少。
主要通过感染蚊虫的叮咬,在疟疾流行区有通过输血传播的,疟疾一般认为带虫免疫,具有株的特异性,抗体有一定的保护力,但作用不强。
(一)临床表现1.间日疟典型的发作为每48h一个周期,所以是隔天发热一次,如有双重间日疟感染也可天天发热。
可分寒战、发热及多汗三期,寒战期时全身颤抖,面色苍白,唇指发绀,盖棉被也感不暖;历2h开始发热,体温可达40~41℃,面红,口渴,气短,心跳快,病重者可有抽搐、昏迷;经4~6h体温急剧自动下降,大汗淋漓,症状缓解,自觉舒服,乏力入睡。
两次发热间歇期完全正常,如不经治疗,第一周症状较重,以后逐渐减轻,经6~8周的反覆发作多自行缓解。
体检可有黄疸,贫血,肝、脾肿大。
2.恶性疟发热的周期不规则,症状多种多样,可有黄疸合并肝功能不正常,而误诊肝炎;亦可有严重溶血,黄疸,尿呈酱油色,有颗粒管型,血尿素氮升高,发生黑尿热。
严重的恶性疟常表现为脑型疟,可有抽搐,昏迷,脑膜刺激症状,病死率较高,体检亦有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
(二)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偏低,涂片可见在红细胞中的疟原虫滋养体。
(三)诊断根据去过疟疾流行区,有典型的发冷、发热、出汗症状,肝、脾肿大,白细胞低,血涂片有疟原虫滋养体,可以诊断。
恶性疟需要和肝炎、脑炎等鉴别,黑尿热除了上述症状外,常有用抗疟药物治疗史,有助诊断。
(四)治疗1.抗疟药物①奎宁由于毒性大现已少用,仅用在耐药的恶性疟。
疟疾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一、疟疾的概述疟疾是一种虫媒性传染病,即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一般具有两种感染途径:1、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2、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可以分为四种: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我国主要常见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的出现比较少,有也少见于国外的一些输入型病例。
疟疾在中医里还有“正疟”、“温疟”之称,它在夏秋两季的发病率较高,对于体质较弱的人群例如儿童等感染几率更大。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该病都比较盛行,在这些人群受感染的几率会大幅度提升。
其主要表现有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其中较为严重的是由恶性疟原虫致病的重症疟疾,其病死率高、风险大。
但经我国大规模地防治,近年疟疾发病率已大为降低.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讲,疟疾传染源分为疟疾病人及无症状感染者,即病人和无症状的血中有配子体的人是疟疾的传染源。
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按蚊,共200种左右,但传疟者并不多,只有吸人血、对疟原虫易感、群体的数量大、生活期较长、子孢子可在其体内发育成熟的蚊种才可成为媒介。
疟疾的传播方式有:被有传染性的按蚊叮咬(数量居多)、经胎盘的先天性感染、输血、麻醉药成瘾的人打麻醉针时针头或注射器消毒不良等传染(较少见)。
所有人群均易感,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即:1.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
2.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不被感染者极少。
3.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由于受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二、疟疾的临床表现疟疾的临床表现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潜伏期、畏寒期、高热期、出汗期、间歇期。
潜伏期是指从被蚊叮咬、孢子体进入人体到第一次疟疾发作从而表现出现临床症状时的阶段。
这阶段包括了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疟原虫在体内占据红细胞进行大量繁殖。
疟疾诊断的标准
疟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
1.临床症状诊断:间歇性定时发作上述临床症状,恶性疟为每日或隔日发作1次,间日疟为隔日发作1次。
发作多次的患者出现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病人可出现昏迷。
2.病原诊断:发热病人从耳垂取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玻片上涂制厚血膜,用吉氏染液染色,显微镜油镜检查见疟原虫。
这是目前最简单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3.血清学诊断: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查疟疾抗体,抗体阳性者说明曾患过疟疾。
五、疟疾的诊断
病原学诊断:
血涂片吉氏或瑞氏染色法:
•取外周血制成厚、薄血膜,经吉氏或瑞氏液染色后光镜检查疟原虫。
采血时间:
•恶性疟:发作时、查环状体,发作数小时后因晚期滋养体寄生虫的红细胞滞留下皮下脂肪及内脏微血管中,不易查见。
•间日疟和三日疟:发作后10h内,太久后原虫数量要下降。
厚血膜涂片:从指尖取三大滴血,然后用涂片在盖玻片上涂成一个圆,待风干后放到自来水下溶血。
疟原虫变形,且红细胞已溶,鉴别有困难,但虫体集中,易发现。
薄血膜涂片:从指尖取一滴血,用推片推成舌状,待风干后用Giemsa染液染色。
原虫形态结构完整,清晰,可辩认原虫的种类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适用于临床诊断,但虫数较少易漏检。
免疫学检查:
1.查抗原
可诊断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血中有疟原虫时才能查出其抗原,一旦治愈,抗原在短期内即行消失。
2.查抗体
适用于多次寒热发作又未查明原因者。
原虫血症后1周可查出抗体,故早期无诊断价值。
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间接免疫荧光,间接血凝试验,ELISA,目前应用得最广的Rapid diagnostic test(RDT)试纸条诊断。
3.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疟原虫DNA扩增和特异性探针杂交等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如PCR技术,可以用检测DNA的方法,DNA探针诊断的技术等等。
疟疾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诊断标准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重症疟疾)。
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4.间接荧光抗体实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疑似病例:具备1与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或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5。
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按照以上标准,只有血检查见疟原虫,在诊断判定上才能写为确诊疟疾,不然,只能写为疑似疟疾或临床诊断疟疾。
诊断方法1.血涂片检查吉氏液染色--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同时涂制薄血膜和圆形厚血膜,薄血膜须用甲醇固定,用吉氏染色液(Giemsa stain)进行染色。
吉氏染液用pH7.0-7.2的水配成3%的稀释液,可将血片插入染色缸内染色,或用滴管将稀释液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30min,若需快速染色,可在2ml水中加吉氏染液3滴,染色6min 。
对临床诊断为脑型疟者,宜用快速染色法,以便能尽快获得确诊依据。
现症患者至少检查100个厚血膜视野,带虫者应查完整个厚血膜,未发现疟原虫才判为阴性。
薄血膜可用于原虫形态鉴定。
以薄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红细胞中的原虫数,或厚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白细胞范围内的原虫数,推算每微升血中的原虫密度。
染色血片中的原虫核呈红色,胞浆呈兰色。
除环状体外,其他各期均可查见褐色的疟色素。
除恶性疟病例外,均可查见各期疟原虫。
一般恶性疟病例,仅查见环状体,或可见配子体。
但脑型疟病例,不仅原虫密度高,查见的环状体比一般的粗大,而且可查见大滋养体和裂殖体,疟色素呈黑褐色,这些特点对明确诊断很有帮助。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是: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
1. 症状:疟疾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乏力和恶心等。
疟疾症状可能会周期性地出现和消失,与感染者的疟原虫感染周期有关。
2. 实验室检查:疟疾的确诊需要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血液标本来检测疟原虫的存在。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血涂片染色法和快速诊断试纸法。
血涂片染色法是将血液标本涂于玻璃片上,用染色剂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疟原虫的形态和数量。
快速诊断试纸法使用抗原抗体反应来检测疟原虫。
3. 流行病学史:疟疾的诊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包括旅行史和居住地点。
疟疾主要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
因此,如果有旅行史或居住在这些地区,并且出现了疟疾的症状,就需要考虑疟疾的可能性。
疟疾的检查方法有哪些依据WHO的标准,实验室诊断是疟疾病例确诊的基础。
一、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2周内有输血史),发病时有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大等体征,以及实验室结果,予以诊断。
二、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和全国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所制定的疟疾诊断标准,凡符合以下任何一点即为疟疾:血液中查见有疟原虫;临床症状典型;抗疟药物治疗有效。
三、临床诊断要点1、病人每日发热。
2、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
3、体温短时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后很快下降,然后有不同程度的出汗。
4、发作有定时性,发热与无热期交迭,出现且有规律。
5、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6、发热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发作者较少。
7、有溶血性贫血症状,其程度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
8、脾肿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肿大。
9、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轻,有“自愈”的趋势(未见有此类病例)。
四、实验室诊断1、Dipstick方法: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应用Dipstick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恶性疟原虫能够合成、分泌一种稳定的水溶性抗原-富组蛋白Ⅱ(histidine rich proteinⅡ,HRP Ⅱ),以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滴于免疫层析条上,经过吸附、洗涤与显色,检测血中富组蛋白Ⅱ的存在。
据国外比较Dip-stick及其他几种方法的报道,Dipstick方法诊断疟疾的敏感性(84。
2%~93。
9%)和特异性(81。
1%~99。
5%)均较高;且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稳定、易学的特点,适用于镜检或实验室技术质量难以保证、及待确定疟疾的流行范围、疟疾呈低度传播、需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抗性发展的地区。
必须指出的是,应用Dipstick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此法难以检出尚处于潜伏期或血中仅含有成熟配子体的恶性疟原虫。
2、PCR检测:目前公认,在各种疟疾检测方法中,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