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29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二、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三、诊断标准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1)疑似病例:具备1与2。
(2)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或4。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5。
四、治疗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成人量磷酸氯喹2g 3日分服(第1日1g、第2、3日各0.5g),加磷酸伯氨喹316.8mg 8日分服(每日39.6mg)。
2、恶性疟治疗(1)对磷酸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2g 3日分服(第1日1g,第2、3日各0.5g),加磷酸伯氨喹316.8mg 8日分服,每日39.6mg。
(2)对磷酸氯喹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a、哌喹1.5g 3日分服,加磷酸伯氨喹79.2 mg(6片)或118.8mg (9片)2日或3日分服。
b、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磷酸伯氨喹79.2 mg(6片)或118.8mg (9片)2日或3日分服。
c、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
d、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磷酸伯氨喹118.8mg(9片) 3日分服。
疟疾诊断技术进展与应用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疟疾对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威胁,尤其是在非洲地区。
疟疾的及时诊断对于病患的治疗和预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疟疾诊断技术经历了许多进步和应用,使得疟疾的诊断变得更快捷、准确和便利。
本文将重点讨论疟疾诊断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一、传统的疟疾诊断方法传统的疟疾诊断方法主要包括镜检和快速诊断试纸。
镜检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寄生虫来诊断疟疾,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确定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但缺点是需要经过训练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且需要较长的时间。
快速诊断试纸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疟原虫特异性蛋白来进行诊断,操作简单,结果快速,但对于低感染量和混合感染的敏感度较差。
传统诊断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操作复杂、耗时长、准确性不高等,因此需要开发出更加快速、准确和便捷的疟疾诊断技术。
二、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检测技术逐渐应用于疟疾的诊断当中。
传统的疟原虫检测方法需要经过繁琐的血样制备、DNA提取和PCR扩增等步骤,操作复杂且耗时较长。
近年来,一些基于基因检测技术的疟疾诊断产品逐渐问世,例如LAMP技术、PCR技术等。
LAMP技术是一种基于等温酶链反应的核酸检测技术,相比于传统PCR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时间短、准确性高等优点。
通过LAMP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出疟原虫的DNA,对于疟疾的早期诊断和快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经有一些商业化的LAMP试剂盒用于疟疾的诊断,相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且不需要昂贵的实验室设备,可以在基层医疗单位和偏远地区使用。
PCR技术在疟疾诊断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传统PCR技术需要昂贵的实验室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限制了它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应用。
但是随着PCR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商业化产品的推出,一些快速PCR仪器和试剂盒已经可以实现短时间内进行疟疾的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一、疟疾概述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该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尤其以亚非地区为高发区。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寒战、恶心、呕吐等,并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因此,疟疾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疟疾的诊断常规的疟原虫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涂片法、血红蛋白盖屑法、引物扩增法等。
1.血液涂片法血液涂片法是一种直接检测疟原虫的方法,其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因此常被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
该方法仅适用于血液中疟疾特异性的镜检。
血液涂片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较低,可能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血红蛋白盖屑法血红蛋白盖屑法是通过制取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的盖屑,进行热凝集试验来检测疟原虫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出初步结果,但因为检测的是血红蛋白盖屑中的疟原虫结晶,因此也可能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
3.引物扩增法引物扩增法是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疟原虫检测方法,能够检测低至 5 疟原虫/ml 的浓度。
该方法可通过多重引物扩增-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或寡核苷酸微芯片技术实现。
引物扩增法有较高的检测效率,但因为需要分离DNA,因此操作较为复杂。
三、疟疾的治疗疟疾的治疗依据疟疾的类型、患病程度以及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选择。
1. 氯喹和羟氯喹(4-氨基喹啉)氯喹和羟氯喹是目前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可用于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并常与其他抗疟药物合用。
两种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疟原虫代谢途径的酵素活性,使其不能正常进行生存和分裂繁殖。
2. 阿莫洛芬阿莫洛芬是一种新型的抗疟药物,其抗疟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疟原虫的代谢途径和蛋白质合成途径来发挥。
阿莫洛芬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口服吸收性,适用于恶性疟和间日疟的治疗。
3. 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素类药物是目前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之一,其具有较快的抗疟效果和良好的耐药性。
青蒿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氧化反应作用于疟原虫代谢途径,引起其死亡。
疟疾诊断的标准
疟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
1.临床症状诊断:间歇性定时发作上述临床症状,恶性疟为每日或隔日发作1次,间日疟为隔日发作1次。
发作多次的患者出现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病人可出现昏迷。
2.病原诊断:发热病人从耳垂取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玻片上涂制厚血膜,用吉氏染液染色,显微镜油镜检查见疟原虫。
这是目前最简单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3.血清学诊断: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查疟疾抗体,抗体阳性者说明曾患过疟疾。
疟疾诊断标准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15)规定了疟疾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疾的诊断。
术语和定义: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等四种。
重症疟疾是指疟疾确诊病例出现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或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等一项或多项临床表现。
无症状感染者是指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者。
诊断依据: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有夜间停留史或2周内输血史。
临床表现包括典型临床表现和不典型临床表现,典型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寒颤、发热、出汗等症状。
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
不典型临床表现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重症临床表现指重症患者可出现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或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和疟原虫核酸检测阳性。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诊断标准:无症状感染者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a)无临床表现,同时符合3.3.1;b)无临床表现,同时符合3.3.2;c)无临床表现,同时符合 3.3.3.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a)有流行病学史,同时符合3.2.1;b)有流行病学史,同时符合3.2.2.确诊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a)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1;b)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2;c)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3.重症病例为确诊病例,同时符合3.2.3.鉴别诊断详见附录E。
疟疾诊断技术进展与应用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据估计每年有3000万人感染,而且有大约400万人夭折死亡,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极度残酷的局面。
疟疾诊断是及早发现并消除疟疾的最根本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疟疾的诊断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般的疟疾诊断技术分为两个类别:最先进的技术是基因诊断,它可以用于检测细菌中所含有的基因片段,来判断其是否为疟原虫。
第二种技术是微生物分析,例如传统的Widal试验或新型的ELISA试验,根据人体血液或血浆中细胞外抗原的含量,以判断疟疾病人是否存在。
基因诊断技术是目前诊断疟疾最先进、最有效的技术,它在最近多年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诊断方案。
早期基因技术是把所有的基因片段放在一起,再分析基因是否存在疟原虫抗原,这种技术效率比较低。
目前,利用芯片技术进行疟原虫基因诊断,可以达到一次检测多种结果的目的,检测速度同时提高,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疟原虫的诊断和筛查。
目前,微生物技术也在逐渐健全。
传统的Widal试验检测人体血清中细菌的抗原,这是一种常用的疟疾初步诊断方法。
然而,它结果受到血浆抗原反应的影响,其诊断准确性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ELISA试验利用抗血清抗体的特异性来诊断疟疾,比传统的Widal试验更准确、更安全,而且只需要一次检测就能获得准确的结果,目前已经作为疟疾检测常用方法之一。
疟疾诊断技术正在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容易准确诊断出病人,从而给病人以及受疟疾病人急需的护理。
结合特定的流行病学情况,快速、准确、安全的诊断工具可以帮助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准确识别病患并采取及时的处理措施,从而积极地控制疟疾的流行。
疟疾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诊断标准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重症疟疾)。
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4.间接荧光抗体实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疑似病例:具备1与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或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5。
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按照以上标准,只有血检查见疟原虫,在诊断判定上才能写为确诊疟疾,不然,只能写为疑似疟疾或临床诊断疟疾。
诊断方法1.血涂片检查吉氏液染色--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同时涂制薄血膜和圆形厚血膜,薄血膜须用甲醇固定,用吉氏染色液(Giemsa stain)进行染色。
吉氏染液用pH7.0-7.2的水配成3%的稀释液,可将血片插入染色缸内染色,或用滴管将稀释液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30min,若需快速染色,可在2ml水中加吉氏染液3滴,染色6min 。
对临床诊断为脑型疟者,宜用快速染色法,以便能尽快获得确诊依据。
现症患者至少检查100个厚血膜视野,带虫者应查完整个厚血膜,未发现疟原虫才判为阴性。
薄血膜可用于原虫形态鉴定。
以薄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红细胞中的原虫数,或厚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白细胞范围内的原虫数,推算每微升血中的原虫密度。
染色血片中的原虫核呈红色,胞浆呈兰色。
除环状体外,其他各期均可查见褐色的疟色素。
除恶性疟病例外,均可查见各期疟原虫。
一般恶性疟病例,仅查见环状体,或可见配子体。
但脑型疟病例,不仅原虫密度高,查见的环状体比一般的粗大,而且可查见大滋养体和裂殖体,疟色素呈黑褐色,这些特点对明确诊断很有帮助。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是: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
1. 症状:疟疾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乏力和恶心等。
疟疾症状可能会周期性地出现和消失,与感染者的疟原虫感染周期有关。
2. 实验室检查:疟疾的确诊需要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血液标本来检测疟原虫的存在。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血涂片染色法和快速诊断试纸法。
血涂片染色法是将血液标本涂于玻璃片上,用染色剂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疟原虫的形态和数量。
快速诊断试纸法使用抗原抗体反应来检测疟原虫。
3. 流行病学史:疟疾的诊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包括旅行史和居住地点。
疟疾主要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
因此,如果有旅行史或居住在这些地区,并且出现了疟疾的症状,就需要考虑疟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