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病诊断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疟疾【概述】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现居流行区或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居住、工作、旅行等。
2.临床表现(一)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周左右,但各种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各有不同,恶性疟最短(8-15天)),间日疟和卵形疟次之(12-20天),三日疟最长(18-40天)(二)普通型疟疾其临床发作包括发冷、寒战,继之发热,可达39-40℃,持续2-6小时后出汗而体温迅速下降。
间日疟与卵形疟患者间隔1天发热1次,三日疟则间隔2天发热1次,恶性疟疾发热不规则,每日均有发热。
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患者肝脾逐渐肿大,而以脾肿大尤为明显,同时贫血也逐渐加重。
(三)重型或凶险型疟疾疟疾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临床表现时,可诊断为重型疟疾:1.脑型疟主要症状有昏迷、头痛、全身性抽搐、烦躁、谵妄等,病死率可达10%-30%。
2.休克成人的收缩压低于70mmHg,儿童低于50mmHg,并伴有冷而黏湿的皮肤,皮肤与中心体温相差>10℃。
3.急性肾衰竭多见于感染严重的患者,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常在10%以上。
患者出现尿少,24小时尿量成人<400ml或儿童<12ml/Kg,继而无尿,且在补充液体后仍无改善,血清肌酐>265umol/L,尿素氮也明显升高。
4.血红蛋白尿(黑热尿)大多因患者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使用奎宁、伯氨喹或氨基比林等药物后发生血管内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及急性肾衰竭。
5.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出现呼吸加速、气短、呼吸困难、青紫,咳血性泡沫痰等,双肺散在水泡音。
重型疟疾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在本篇文章的引言部分中,我们可以概括地介绍一下“重型疟疾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和研究的目的。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部分的内容:在全球范围内,疟疾仍然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和死亡。
尽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重型疟疾仍然是疟疾的一种严重形式,其病情严重,对患者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准确和及时地诊断重型疟疾对于有效治疗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重型疟疾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形式的疟疾相似,往往很难进行准确的诊断。
因此,制定一套准确和一致的重型疟疾诊断标准对于医生和临床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的目的是,回顾已有的研究文献,并评估当前的重型疟疾诊断标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我们将深入探讨已经提出的不同诊断标准,并考虑现有标准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
此外,我们将展望将来可能的研究和诊断方法的发展,以提高重型疟疾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为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关于重型疟疾诊断的重要参考,以促进疟疾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其次,在正文部分,将介绍重型疟疾的定义和背景,重型疟疾的临床表现,以及重型疟疾的诊断标准。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强调重型疟疾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并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此外,还将对未来的研究和诊断方法进行展望。
通过以上的结构,本文将全面地介绍重型疟疾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
每个部分都将有详细的说明和论述,以确保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重型疟疾诊断标准的重要性、临床表现等方面的知识,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认识。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重型疟疾诊断标准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研究和诊断方法的展望。
【GB 15989—1995】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2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3诊断标准3.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3.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附录C)。
3.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3.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详见附录B)。
3.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具备3.1与3.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或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5。
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4处理4.1治疗4.1.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
4.1.2恶性疟治疗4.1.2.1对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每日22.5mg)。
4.1.2.2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哌喹1.5g3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以上均为成人量)。
疟疾诊断标准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15)规定了疟疾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疾的诊断。
术语和定义: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等四种。
重症疟疾是指疟疾确诊病例出现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或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等一项或多项临床表现。
无症状感染者是指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者。
诊断依据: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有夜间停留史或2周内输血史。
临床表现包括典型临床表现和不典型临床表现,典型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寒颤、发热、出汗等症状。
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
不典型临床表现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重症临床表现指重症患者可出现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或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和疟原虫核酸检测阳性。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诊断标准:无症状感染者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a)无临床表现,同时符合3.3.1;b)无临床表现,同时符合3.3.2;c)无临床表现,同时符合 3.3.3.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a)有流行病学史,同时符合3.2.1;b)有流行病学史,同时符合3.2.2.确诊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a)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1;b)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2;c)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3.重症病例为确诊病例,同时符合3.2.3.鉴别诊断详见附录E。
疟疾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诊断标准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重症疟疾)。
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4.间接荧光抗体实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疑似病例:具备1与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或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5。
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按照以上标准,只有血检查见疟原虫,在诊断判定上才能写为确诊疟疾,不然,只能写为疑似疟疾或临床诊断疟疾。
诊断方法1.血涂片检查吉氏液染色--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同时涂制薄血膜和圆形厚血膜,薄血膜须用甲醇固定,用吉氏染色液(Giemsa stain)进行染色。
吉氏染液用pH7.0-7.2的水配成3%的稀释液,可将血片插入染色缸内染色,或用滴管将稀释液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30min,若需快速染色,可在2ml水中加吉氏染液3滴,染色6min 。
对临床诊断为脑型疟者,宜用快速染色法,以便能尽快获得确诊依据。
现症患者至少检查100个厚血膜视野,带虫者应查完整个厚血膜,未发现疟原虫才判为阴性。
薄血膜可用于原虫形态鉴定。
以薄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红细胞中的原虫数,或厚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白细胞范围内的原虫数,推算每微升血中的原虫密度。
染色血片中的原虫核呈红色,胞浆呈兰色。
除环状体外,其他各期均可查见褐色的疟色素。
除恶性疟病例外,均可查见各期疟原虫。
一般恶性疟病例,仅查见环状体,或可见配子体。
但脑型疟病例,不仅原虫密度高,查见的环状体比一般的粗大,而且可查见大滋养体和裂殖体,疟色素呈黑褐色,这些特点对明确诊断很有帮助。
疟疾诊断技术研究概况疟疾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病原形态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DNA探针检测和PCR检测。
以形态学检测为主要内容的血涂片显微镜检查,是一种传统的诊断技术,迄今仍是多数基层医疗单位主要或唯一的诊断手段,其检测敏感度可达到10~20个原虫/μl血,方法简便、经济,适于基层应用,目前疟原虫镜检仍然是WHO推荐的疟疾诊断金标准;缺点是结果判断受检验人员镜检水平和视力疲劳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低原虫血症或混合感染病例容易漏诊或误诊,且检查效率不高。
一个镜检员每天最多只能检查70~80张血片。
免疫学诊断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检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为疟疾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
1 免疫学检测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疟疾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已在疟疾防治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目前用于疟疾诊断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
1.1 检测血中抗体在间日疟的检测中,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的敏感性虽然不是最高(82.5%)但特异性最好,与正常人血清,华支睾吸虫病人和囊虫病人血清均不出现交叉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也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比而言,胶体金凝集试验(CGAT)和胶乳凝集试验(LAT)检测效果较差。
研究显示,用斑点ELISA法检测恶性疟时,敏感性达100%,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检测血清抗体在流行病调查和监测疟防效果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血清抗体往往在疟疾发作1周以后才开始升高,故该项检查只能判断疟史,不易用于现症病人的诊断。
1.2 检测血中抗原Mackey和Avraham检查p.f.感染者血中抗原,敏感度达到了8个原虫/106红细胞,接近镜检水平。
但在实际应用时,假阳性却高达14.0%。
研究显示抗p.c.抗体可以替代p.v. 混合抗体用于血中p.v.抗原检测。
单克隆抗体在疟疾检测中的研究和应用,为疟疾血清学诊断提供了新的材料。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
疟疾是由疟原虫属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它被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疟疾的准确和及时诊断对于治疗和控制该病至关重要。
以下是疟疾诊断的三个主要标准:
1.症状标准:疟疾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疼痛和乏力等。
这些症状在感染后通常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出现,具体时间取决于感染的疟原虫种类。
症状标准对于怀疑疟疾的初步筛查非常有用,但这些症状不具特异性,也可能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似。
2.血液检测标准:确诊疟疾的关键是通过实验室检测检测到感染者体内的疟原虫。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显微镜检查染色的血液标本。
这种方法允许观察到疟原虫的形态特征,确定感染的种类。
血液检测的准确性取决于经验丰富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和标本质量。
3.分子诊断标准:分子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已经成为疟疾诊断中的重要工具。
PCR可以检测和鉴定疟原虫的DNA或RNA,其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其成为一种快速且准确的诊断方法。
PCR技术特别适用于低感染水平和疟疾流行不稳定的地区。
疟疾病例的分类有那些一、病原学分类1、间日疟病例:感染了间日疟原虫的病人。
2、恶性疟病例:感染了恶性疟原虫的病人。
3、三日疟病例:感染了三日疟原虫的病人。
4、卵性疟病例:感染了卵性疟原虫的病人。
5、混合感染病例:只少感染了两种疟原虫的病人。
二、临床分类1、带虫者: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者。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即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例。
3、临床诊断病例:在无实验室诊断条件下,根据临床症状典型或假定性治疗诊断的病例。
(1)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症状典型,有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2)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试治有效。
4、确诊病例:经实验室检查(镜检、快速诊断试纸RDT)阳性的病例为确诊疟疾。
(1)、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症状典型,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血检阳性或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2)、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症状不典型;血检阳性或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在世界卫生组织疟疾病例监测标准中,根据疟疾患者的临床症状把病例分为无症状疟疾病例(带虫者)、单纯疟疾病例(普通疟疾病例)、重症疟疾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并需住院治疗的病例)和死亡疟疾病例。
三、流行病学分类1、当地原发病例由当地传染源在当地传播而感染的病例。
2、复发病例间日疟或卵形疟患者在适当治疗后,停止发作,症状消失,外周血中已检不出原虫,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肝细胞内迟发性子孢子经过一段休眠后复苏,进行裂体增殖,产生的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大量繁殖,达发热阈值后,再次出现疟疾临床发作的病例。
3、输入病例在其它疟区感染的病例,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在传播季节到疟区感染回归后发病的病例。
4、输入继发病例由输入病例在当地传播感染的第1代病例。
5、血传病例通过输血或注射等方式而感染的病例。
6、原因不明病例原因不明、无法区分的孤立病例。
疟疾(Malaria)【WS 259-2006】
(2006-04-07发布,2006-12-01实施)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
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3.2 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
3.2.1 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
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3.2.2 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3.3 假定性治疗(参见附录B)
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d内症状得到控制。
3.4 实验室检查
3.4.1 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见附录C)。
3.4.2 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见附录D)。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5 诊断标准
5.1 带虫者
无临床症状,同时符合3.4.1.
5.2 疑似病例
应同时符合3.1和3.2.2.
5.3 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
5.3.1 应同时符合3.1和3.2.1。
5.3.2 应同时符合3.1、3.2.2和3.3.。
5.4 确诊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
5.4.1应同时符合3.1、3.2.1和3.4.1;
5.4.2应同时符合3.1、3.2.1和3.4.2;
5.4.3应同时符合3.1、3.2.2和3.4.1;
5.4.4应同时符合3.1、3.2.2和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