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共2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29
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摘要: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迅猛发展,其质量问题却日益凸显,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立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成了刻不容缓的必然诉求。
一些发达国家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是有很大参考和借鉴意义的。
我国建立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该注意的问题: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调整和规范政府、学校和社会行为;充分整合教育资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制约因素;建议与对策现代远程教育是远程教育的“第三代”,它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指导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信息文明的结晶。
现代远程教育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现代远程教育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浪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十分重视远程教育的发展,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了6个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1999年教育部开始进行远程教育试点,发展至今,已有68所试点高校,这些高校都在积极制定自己的规划,以保证远程教育事业稳定有序可持续的进行。
然而如何提高我国远程教育的质量,始终是教育界乃至社会一直十分重视的问题。
教育质量始终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旨在加强远程教育的质量。
当前关于质量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质量、质量保证体系、综合管理质量、教学资源质量等方面。
在实践中,如何确保学生多层次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从而成为具有多才能的应用型人才,这才是远程教育的关键,也是现代远程教育应有的质量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助理总干事丹尼尔教授曾指出,质量是衡量一所现代远程教育大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计划标准版按照省、市、县委关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根据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我乡农村____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需求,特制订本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1、指导思想:以____和____为指导,认真____和____、____,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于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有计划地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科技常识和文明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以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为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乡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
2、基本目标:通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掌握____的主要精神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知识,了解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学会和掌握____种实用技术或从业技能,及时掌握有关农民致富的新经验、新信息,了解常用的经营管理和科普、文化、卫生知识,熟悉文明常识,努力培养大批有觉悟、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
二、教学内容根据我乡农村实际,本着系统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主要安排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国内外农业介绍、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经营管理、市场信息、致富经验、农村卫生、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文化体育、公民道德和影视戏剧欣赏等____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具体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是:1、政治理论主要包括:____和____和____、____辅导、保持____先进性教育、____基本知识、组织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农村基层政权建设、____群众工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优秀党员干部先进事迹等。
2、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党和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粮食安全、资源与环保、土地承包、农村费税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农产品流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就业、集体资产管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乡乡企业发展、小城乡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农村基本法律制度等。
现代教育技术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活动。
第三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合理的原则,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根本目的。
第二章教育技术设施和设备管理第四条各级教育机构应加强对教育技术设施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
第五条教育技术设施和设备的采购应符合教育部门相关规定,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更新升级。
第六条教育技术设施和设备的使用人员应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严禁未经授权和未经培训的人员操作。
第七条教育技术设施和设备的使用要符合安全规范,避免擅自进行破坏和改动,确保师生安全。
第八条教育技术设施和设备的使用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章教育技术应用管理第九条各级教育机构应根据教学需求,结合学科特点,制定教育技术应用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
第十条教育技术应用活动应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第十一条教育技术应用要遵循信息化教学的原则,结合教学实际,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方式。
第十二条教育技术应用要重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第十三条教育技术应用要与教师专业发展和评价相结合,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
第四章教育技术安全管理第十四条各级教育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教育技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教育技术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十五条教育技术安全工作应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和应急预案演练。
第十六条教育技术安全工作要加强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建立健全的安全反馈机制。
第十七条教育技术安全工作要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二OOO年五月目录关于规范的说明1. 前言*2. 国外研究资源建设标准的现状*1.LOM模型*2.Dublin core *3.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系统体系结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1. 术语定义*1.1媒体素材*1.2题库*1.3案例*1.4课件与网络课件*1.5网络课程*2. 媒体素材*2.1总则*2.2文本素材*2.3 图形(图像)素材* 2.4 音频素材*2.5 视频素材*2.6 动画素材*3. 题库*3.1 理论模型*3.2 试题组织*3.3 试题的分布结构* 3.4 试题质量要求* 3.5 试题的参数标注* 3.6 试题的抽样测试* 3.7 网络题库基本功能*3.8 题库运行环境要求*4. 网络课件库* 4.1体系*4.2 软件的功能要求* 4.3 设计原则*4.4 输入/输出标准* 4.5 运行的平台要求* 4.6 开发的要求*4.7 提交的产品要求*4.8 软件的属性标准*5. 案例库*5.1编写要求*5.2 案例组成*5.3属性标注*6. 文献资料库*6.1入选的文献资料必须符合如下要求之一*6.2属性标注*7. 网络课程*7.1基本要求*7.2 课程教学内容*7.3 课程导航*7.4 教学活动设计*7.5 教学设计原则与开发要求*7.6 基本教学环境设计*7.7 网络课程的属性描述*8. 教学支持系统功能要求*8.1授课系统*8.2 适应性学习系统*8.3 辅导答疑系统*8.4作业发布、批阅系统*8.5 网络题库系统*8.6 远程考试及评价系统*8.7师生交流工具*8.8虚拟实验环境*8.9 远程教学管理系统*8.10 教育科研搜索引擎*8.11 教学资源编辑制作工具及管理系统*8.12 远程教学评价系统*9. 管理系统功能要求*9.1 系统设计原则*9.2 教学资源库的管理*9.3 远程教育的系统管理*10.数据结构说明*10.1结构类型*10.2编码类型*关于规范的说明1. 前言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充分利用和优化我国教育资源,普及与提高全民素质,降低教育成本与让全民享有充分受教育权利的一次重大工程。
一、名词解释1、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
2、多媒体课件:应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根据教学或学习的需要有机的组合为一体,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信息传递的软件。
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丰富的表现力;交互性强;共享型号;有利于知识的同化。
3、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指主讲教师负责的、通过互联网开放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以讲课短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有一定时长的教学过程。
4、微课: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类型和制作方法)5、学习需要: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6、信息化教学: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
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7、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8、信息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以及能力与情意等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
9、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10、教育技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透视我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ELTS)体系
张屹;闫寒冰;沈中南;祝智庭
【期刊名称】《全球教育展望》
【年(卷),期】2002(031)010
【摘要】为了提高网络教育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有关学习技术标准的标准化组织一直致力于网络教育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本文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的研发程序,提出了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制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阶段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标准的开发流程.文章还构建了我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ELTS)的体系框架,并进一步阐明了标准体系框架中子标准间的相互关系,为制订网络教育技术标准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总页数】5页(P37-41)
【作者】张屹;闫寒冰;沈中南;祝智庭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武汉,430079;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上海,200062;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浅析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网络教育
2.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全景透视(上)
3.集思广益共探我国工程模板及支撑体系改革发展方向——工程模板及支撑体系改革
与发展暨《施工脚手架安全统一技术标准》研讨会召开4.集思广益共探我国工程模板及支撑体系改革发展方向工程模板及支撑体系改革与发展暨《施工脚手架安全统一技术标准》研讨会召开5.我国建筑节能低碳技术标准体系现状与发展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远程网络教育标准体系结构刘可勇!,马静波"(!#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哈尔滨!$%%&%;"#哈尔滨无线电监测站,哈尔滨!$%%&%)摘要:伴随着网络和远程教育的发展,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系统的互操作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的问题。
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我国开始了远程教育技术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着重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对国际上的教育技术规范作了简单的介绍,着重阐述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系列规范(’()*)的总体框架,对各个子标准作了简要的介绍,同时阐明了各个子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还对标准的应用作了相关的说明,并给出了一个应用的实例。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育技术;标准化;子标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0%%&%0%&!"#$%&’()(%*&"&+$(’,&-)-+.#$%&/%*/(123456789!,:/;<895=7"(!#0-))(+(-10-234$(*5’"(&’(%&/64$-2%$"-&,7%*8"&9&":(*#"$.-15’"(&’(%&/;(’,&-)-+.,7%*8"&!$%%&%,0,"&%;"#7%*8"&<%/"-=-&"$-*"&+5$%$"-&,7%*8"&!$%%&%,0,"&%)68#$*%’$:><?@?@4A4B4C7DE48?7F84?G7HI J8A A<K?J8L4C4JH8<89,K@JH<897F C4JH8<89H4K7MHL4K J8A<8?4H7D4H5 J?<897F C4JH8<89K6K?4EK=4L7E4K J B4H6<ED7H?J8?J8A<ED48A48?<KKM4#NMH L7M8?H6JCK7=49J8?@4H4K4JHL@ J8A?@44K?J=C<K@E48?7F A<K?J8L4C4JH8<89?4L@87C796K?J8AJHAK M8A4H?@4C4JA7F?@4:<8<K?H67F OAMLJ?<78?7 K7CB4?@4J=7B4DH7=C4EK#)@<K DJD4H A4C<B4HK J=H<4F<8?H7AML?<78?7?@4C4JH8<89?4L@87C796K?J8AJHAK<8?@4 G7HCA J8A F7LMK4K78?@4FHJE4G7HI7F A<K?J8L4C4JH8<89?4L@87C796K?J8AJHA(’()*)7F7MH L7M8?H6#/CK7<? <8?H7AML4K4B4H6KM=0K?J8AJHA<8=H<4F J8A EJI4K?@4H4CJ?<78K@<D=4?G448?@4E LC4JH#P<8JCC6,<?D7<8?K7M? @4JDDC<LJ?<78K7F?@<K K4H<4K7F K?J8AJHAK J8A9<B4K J84QJEDC4G@<L@<K L78F7HE4A?7?@4K4K?J8AJHAK#>(.?-*/#:A<K?J8L4C4JH8<89;C4JH8<89?4L@87C796;K?J8AJHA<RJ?<78;KM=0K?J8AJHA;’()*%引言网络化教育,即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技术的多媒体远程教育,是当今国际国内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
浅论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论文摘要: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建设好数字化教育资源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了界定,并且描述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发展策略。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教育的基础,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要求。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存在总体缺乏、优质资源匮乏、分布不均、重复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整合与共享难度大等问题。
唯有建立合理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发挥其最大效益,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教育资源由两个要素构成: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和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
所谓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是指教育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台、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
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是指教育所使用的课件、视频、音频、网络课程、软件标准、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等。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指教育中所使用的软、硬件教育资源。
一、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教育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
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成立了以教育部部长周济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确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2006年10月成立了以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为主任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该办公室主要负责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共性问题,研究制定宏观规划和相关政策,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共享、网络安全保障、标准化、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重大项目审批与管理。
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服务质量标准1.总则本标准所指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服务,是指经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以下简称高校)开展网络教育需要并受高校委托,由专业化的教育服务机构通过其建设、管理、运行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校提供的非学术性的教学支持服务(以下简称公共支持服务)。
此服务不含高校通过自建自用学习中心为自身办学所服务的学习者提供的教学支持服务。
本标准提出的是网络教育公共支持服务需要达到的基本性服务标准,为教育服务机构开展公共支持服务的管理、实施提供依据,也为有关部门、高校对教育服务机构的公共支持服务进行评价提供参考。
公共支持服务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的发展规律,坚持正确的教育服务方向,以服务高校“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持“服务育人”的理念。
实施公共支持服务的教育服务机构应具备相关服务资质和条件,遵守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配备与所提供的服务相匹配的服务资源,建立服务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严格按照高校的服务需求提供相关服务。
教育服务机构服务社会成员非正规、非正式学习和终身学习需要而开展的其他教育服务可参照此标准。
2.服务范围公共支持服务的范围是,依据高校的要求,面向高校、教师、学习者等不同服务对象,提供适配其需求的网络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支持服务,包括:信息服务、场地实施服务、招生宣传服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及其他专项服务等。
助力服务对象优化教育产品、深化教育服务内涵,促进学习者心理和人格健全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7〕2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0〕10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2〕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02〕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教高厅〔2006〕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通知(教高厅〔2005〕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弘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等有关高校联合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07〕1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同意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理工大学等有关高校联合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07〕13号)4.术语和定义4.1网络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网络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由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普通本科高校实施,以网络教育为主要学习形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二OOO年五月目录关于规范的说明1. 前言 (4)2. 国外研究资源建设标准的现状 (5)1.LOM模型 (6)2.Dublin core (7)3.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系统体系结构 (7)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1. 术语定义 (10)1.1媒体素材 (10)1.2题库 (10)1.3案例 (10)1.4课件与网络课件 (10)1.5网络课程 (10)2. 媒体素材 (10)2.1总则 (10)2.2文本素材 (11)2.3 图形(图像)素材 (12)2.4 音频素材 (13)2.5 视频素材 (14)2.6 动画素材 (16)3. 题库 (17)3.1 理论模型 (17)3.2 试题组织 (17)3.3 试题的分布结构 (17)3.4 试题质量要求 (18)3.5 试题的参数标注 (18)3.6 试题的抽样测试 (19)3.7 网络题库基本功能 (19)3.8 题库运行环境要求 (20)4. 网络课件库 (20)4.1体系 (20)4.2 软件的功能要求 (20)4.3 设计原则 (20)4.4 输入/输出标准 (21)4.5 运行的平台要求 (22)4.6 开发的要求 (22)4.7 提交的产品要求 (23)4.8 软件的属性标准 (23)5. 案例库 (24)5.1编写要求 (24)5.2 案例组成 (24)5.3属性标注 (25)6. 文献资料库 (25)6.1入选的文献资料必须符合如下要求之一 (25)6.2属性标注 (25)7. 网络课程 (26)7.1基本要求 (26)7.2 课程教学内容 (27)7.3 课程导航 (27)7.4 教学活动设计 (28)7.5 教学设计原则与开发要求 (28)7.6 基本教学环境设计 (29)7.7 网络课程的属性描述 (29)8. 教学支持系统功能要求 (30)8.1授课系统 (31)8.2 适应性学习系统 (31)8.3 辅导答疑系统 (31)8.4作业发布、批阅系统 (31)8.5 网络题库系统 (31)8.6 远程考试及评价系统 (32)8.7师生交流工具 (32)8.8虚拟实验环境 (32)8.9 远程教学管理系统 (32)8.10 教育科研搜索引擎 (32)8.11 教学资源编辑制作工具及管理系统 (33)8.12 远程教学评价系统 (33)9. 管理系统功能要求 (33)9.1 系统设计原则 (33)9.2 教学资源库的管理 (34)9.3 远程教育的系统管理 (35)10.数据结构说明 (36)10.1结构类型 (36)10.2编码类型 (37)关于规范的说明1. 前言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充分利用和优化我国教育资源,普及与提高全民素质,降低教育成本与让全民享有充分受教育权利的一次重大工程。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DLTS)平台与媒体标准引用标准Platform and Media Profiles(草案稿)(本稿完成日期:2001-10-30)目次引言 (IV)1 范围 (1)1.1 范围 (1)1.2 目的 (1)2 规范概貌 (1)2.1 DLTS-17.0.*:综述文档 (1)2.2 DLTS-17.1.*:标准引用文档集 (1)2.3 DLTS-17.2.*:标记语言 (2)2.4 DLTS-17.3.*:音频格式 (2)2.5 DLTS-17.4.*:视频及图形格式 (3)2.6 DLTS-17.5.*:页面描述语言 (3)2.7 DLTS-17.6.*:Java技术 (3)2.8 DLTS-17.7.*:JavaScript技术 (4)2.9 DLTS-17.8.*:文字处理格式 (4)2.10 DLTS-17.9.*:演示文档格式 (4)2.11 DLTS-17.10.*:电子表格格式 (4)2.12 DLTS-17.11.*:文档服务 (4)3 规范正文 (4)3.1 DLTS-17.0.*:综述文档 (4)3.1.1 DLTS-17.0.0:所有文档的汇编 (4)3.1.2 DLTS-17.0.1:概要与总结 (7)3.1.3 DLTS-17.0.2:生成一份新标准引用文档的指南 (7)3.1.4 DLTS-17.0.3:维护标准引用文档的建议 (8)3.2 DLTS-17.1.*:标准引用文档集 (8)3.2.1 标准引用文档集#样例1 (8)3.2.2 标准引用文档集#样例2 (9)3.2.3 标准引用文档集#样例3 (10)3.3 DLTS-17.2.*:标记语言 (11)3.3.1 DLTS-17.2.10/D1标记语言—HTML 2.0 (11)3.3.2 DLTS-17.2.11/D1标记语言—HTML 3.2 (11)3.3.3 DLTS-17.2.12/D1 标记语言—HTML 4.0 (12)3.3.4 DLTS-17.2.13/D1标记语言—ISO HTML (12)3.3.5 DLTS-17.2.14/D1标记语言—XHTML 1.0 (13)3.3.6 DLTS-17.2.20/D1标记语言—SGML (13)3.3.7 DLTS-17.2.30/D1标记语言—XML 1.0 (13)3.3.8 DLTS-17.2.39/D1标记语言—禁止XML (14)3.3.9 DLTS-17.2.40/D1标记语言—MATHML 1.01 (15)3.3.10 DLTS-17.2.50/D1标记语言—CSS1 (15)3.3.11 DLTS-17.2.51/D1标记语言—CSS2 (16)I3.4 DLTS-17.3.*:音频格式 (16)3.4.1 DLTS-17.3.10/D1音频格式—WAV (16)3.4.2 DLTS-17.3.30/D1音频格式—MP3 (17)3.5 DLTS-17.4.*:视频和图形格式 (17)3.5.1 DLTS-17.4.10/D1视频和图形格式—AVI (17)3.5.2 DLTS-17.4.20/D1视频和图形格式— QuickTime 1.5 (18)3.5.3 DLTS-17.4.21/D1视频和图形格式— QuickTime 2.1 (18)3.5.4 DLTS-17.4.22/D1视频和图形格式— QuickTime 3.0 (18)3.5.5 DLTS-17.4.23/D1视频和图形格式— QuickTime 4.0 (19)3.5.6 DLTS-17.4.50/D1视频和图形格式— MPEG-1 (19)3.5.7 DLTS-17.4.60/D1视频和图形格式— MPEG-2 (20)3.5.8 DLTS-17.4.70/D1视频和图形格式— MPEG-4 (20)3.5.9 DLTS-17.4.80/D1视频和图形格式— JPEG1994 (21)3.5.10 DLTS-17.4.81/D1视频和图形格式— JPEG1997 (21)3.5.11 DLTS-17.4.90/D1视频和图形格式— GIF87a (22)3.5.12 DLTS-17.4.91/D1视频和图形格式— GIF89a (22)3.5.13 DLTS-17.4.100/D1视频和图形格式— BMP (23)3.5.14 DLTS-17.4.120/D1视频和图形格式— PNG1.0 (23)3.5.15 DLTS-17.4.140/D1视频和图形格式— CGM1992 (24)3.6 DLTS-17.5.*:页面描述语言 (24)3.6.1 DLTS-17.5.10/D1页面描述语言— PDF1.0 (24)3.6.2 DLTS-17.5.11/D1页面描述语言— PDF1.2 (25)3.6.3 DLTS-17.5.12/D1页面描述语言— PDF1.3 (25)3.6.4 DLTS-17.5.19/D1页面描述语言—禁止PDF (26)3.6.5 DLTS-17.5.20/D1页面描述语言— Postscript Level 1.0 (26)3.6.6 DLTS-17.5.21/D1页面描述语言— Display Postscript (27)3.6.7 DLTS-17.5.22/D1页面描述语言— Postscript Level 2.0 (27)3.6.8 DLTS-17.5.23/D1页面描述语言— Postscript Level 3.0 (28)3.6.9 DLTS-17.5.29/D1页面描述语言—禁止Postscript (28)3.7 DLTS-17.6.*:Java技术 (29)3.7.1 DLTS-17.6.10/D1Java技术-SDK/API 1.0 (29)3.7.2 DLTS-17.6.11/D1Java技术-SDK/API 1.1 (30)3.7.3 DLTS-17.6.12/D1Java技术-SDK/API 1.2 (30)3.7.4 DLTS-17.6.13/D1Java技术-SDK/API 1.3 (31)3.7.5 DLTS-17.6.19/D1Java技术-禁止Java SDK/API (31)3.7.6 DLTS-17.6.20/D1Java技术-JVM1.0 (32)3.7.7 DLTS-17.6.29/D1Java技术-禁止JVM (32)3.8 DLTS-17.7.*:JavaScript技术 (33)3.8.1 DLTS-17.7.10/D1JavaScript技术-JavaScript1.1 (33)3.8.2 DLTS-17.7.11/D1JavaScript技术-JavaScript1.2 (34)3.8.3 DLTS-17.7.12/D1JavaScript技术-JavaScript1.3 (34)3.8.4 DLTS-17.7.13/D1JavaScript技术-ECMAScript(ECMA262) (35)3.8.5 DLTS-17.7.14/D1JavaScript技术-ISO ECMAScript (35)3.8.6 DLTS-17.7.15/D1JavaScript技术-禁止JavaScript (35)II3.9 DLTS-17.8.*:文字处理格式 (36)3.9.1 DLTS-17.8.10/D1文字处理格式-RTF1.4 (36)3.9.2 DLTS-17.8.11/D1文字处理格式-RTF1.5 (37)3.9.3 DLTS-17.8.12/D1文字处理格式-RTF1.6 (37)3.9.4 DLTS-17.8.20/D1文字处理格式-MS-Word95 (38)3.9.5 DLTS-17.8.21/D1文字处理格式-MS-Word97 (38)3.9.6 DLTS-17.8.22/D1文字处理格式-MS-Word2000 (39)3.9.7 DLTS-17.8.28/D1文字处理格式-禁止MS-Word宏 (39)3.9.8 DLTS-17.8.30/D1文字处理格式-Wordperfect5.1 (40)3.9.9 DLTS-17.8.31/D1文字处理格式-Wordperfect6.0 (40)3.9.10 DLTS-17.8.32/D1文字处理格式-Wordperfect7.0 (41)3.9.11 DLTS-17.8.38/D1文字处理格式-禁止Wordperfect宏 (41)3.10 DLTS-17.9.*:演示文稿格式 (42)3.10.1 DLTS-17.9.10/D1演示文稿格式-PowerPoint4.0 (42)3.10.2 DLTS-17.9.11/D1演示文稿格式-PowerPoint1995 (42)3.10.3 DLTS-17.9.12/D1演示文稿格式-PowerPoint1997 (43)3.10.4 DLTS-17.9.13/D1演示文稿格式-PowerPoint2000 (43)3.10.5 DLTS-17.9.18/D1演示文稿格式-禁止PowerPoint宏 (44)3.11 DLTS-17.10.*:电子表格格式 (45)3.11.1 DLTS-17.10.10/D1电子表格格式-Excel1995 (45)3.11.2 DLTS-17.10.11/D1电子表格格式-Excel1997 (45)3.11.3 DLTS-17.10.12/D1电子表格格式-Excel2000 (46)3.11.4 DLTS-17.10.18/D1电子表格格式-禁止Excel宏 (46)3.12 DLTS-17.11.*:文档服务 (47)3.12.1 DLTS-17.11.1/D1文档服务-DOM1 (47)III引言本规范对教学系统定制和开发过程所参照的已有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描述,提供规范化的标准引用文档,也针对教学系统可能所处的操作环境(如浏览器、工作站等)提供常见的标准引用文档集。
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试行)二OO八年八月目录一、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3)二、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方案 (6)三、县域教育现代化程度评估表 (27)一、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二、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方案(试行)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标准文档附1:指标体系的使用指南一、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的设计思想现代化的县域教育,必须是科学、优质、法治、公平且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必须能够提供普及、均衡、优质、协调的基础教育。
无论是评估县域教育现代化各个具体方面的各项指标及其等级标准,还是评估县域教育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都必须以此为指导,充分体现和全面回应这些价值诉求。
二、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这套方案包括3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其中7项为必达指标,用★标出)、43个主要观测点。
各项指标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从高到低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评估方案描述了A、C 二级参考标准,介于A、C之间的为B,低于C级的为D。
B、D两级,在自评和复评中可比较参照A、C的参考标准予以确定。
对于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做出以下几点说明:1.一级指标。
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
教育现代化程度是否得到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以及教育现代化建设成就如何评价,至少要从教育发展的保障、教育发展的实践、教育发展的成就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以此为依据,进而提炼形成评估县域教育现代化程度和水平的3项一级指标。
划分出3项一级指标的意义有二:一是它按照从静态到动态、从结构到能力、从动力到结果、从现实能力到未来发展可能的逻辑,形成了评估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二是它们可以分别表征县域教育在现代化的保障、实践、成就等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一级指标及其内部的指标体系,可以分别用于对县域教育的发展保障、发展实践、发展成就等不同方面开展专项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