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保护剂及脑卒中的治疗策略
- 格式:pptx
- 大小:7.36 MB
- 文档页数:57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14.185胸腺素β4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及进展代青海1,舒凌峰1,李航1,朱鹏程1,吴涛2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河南郑州450099[摘要]胸腺素β4是一种由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分子肽,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在大脑、肝脏、肾脏、睾丸、心肌、血小板和白细胞中高度表达,其中Tβ4的前四个氨基酸具有调节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1~15氨基酸片段可抑制细胞凋亡,减少对细胞的毒性诱导损伤。
由氨基酸17~23编码的活性片段触发血管生成和毛囊生长。
胸腺素β4作为人体内主要的肌动蛋白调节分子之一,具有多重生物学功能,在以往研究中已证实其具有促进组织再生、重塑、创伤愈合的作用,在维持肌动蛋白平衡、肿瘤发病与转移、细胞凋亡、炎症、血管生成、毛囊发育等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多位学者报道了其神经保护作用,可作为神经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修复/再生疗法。
本文将综述胸腺素β4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
[关键词]胸腺素β4;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信号通路;综述[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7(b)-0185-05The Mechanism and Progress of Thymosin β4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DAI Qinghai1, SHU Lingfeng1, LI Hang1, ZHU Pengcheng1, WU Tao21.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Province, 450046 China;2.Interventional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Prov‐ince, 450099 China[Abstract] Thymosin β4 is a small molecular peptide composed of 43 amino acid residues, which exists in various tis‐sues and is highly expressed in brain, liver, kidney, testis, myocardium, platelets and white blood cells, in which the first four amino acids of Tβ4 have regulatory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fibrotic effects: the 1-15 amino acid frag‐ments can inhibit apoptosis and reduce toxic induced damage to cells. Active fragments encoded by amino acids 17-23 trigger angiogenesis and hair follicle growth. As one of the main actin regulatory molecules in human body, thymo‐sin β4 has multiple biological functions. Previous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it can promote tissue regeneration, re‐modeling and wound healing, and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actin balance, tumor patho‐genesis and metastasis, apoptosis, inflammation, angiogenesis, hair follicle development and other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es.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have reported its neuroprotective effect,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pair/regenerative therapy for nerve injury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mechanism of thymosin β4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and the prospect of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Thymosin β4; Ischemic stroke; Neuroprotection; Signaling pathway; Review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因狭窄或梗塞等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缺氧、缺血和神经细胞死亡,是导[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8JDZX0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救治要点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因脑供血动脉闭塞或狭窄、脑供血不足而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
椎动脉狭窄、脑中动脉拴塞等均被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原因。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复视、眩晕、力弱、发病侧肢体麻木等。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该类患者若未得到及时的救治,则会对其生理及心理均造成严重的危害。
临床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始终坚持的原则是尽早治疗。
那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要点有哪些呢?一般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48小时之内其血压指标会增高,产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机体的应激性反应,故而并不主张对该类患者过早降低血压。
若患者出现血压持续剧烈升高的情况,则医护人员应当应当对脑血流灌注量进行保障的基础上适当对患者降压。
但在治疗患者过程中应当避免使用交感神经阻滞剂或者大剂量用药。
通常情况下,可给予患者小剂量的甘露醇静脉滴注进行治疗。
如若甘露醇未取得较为显著的降低颅内压的效果,则可加用甘油果糖溶液。
在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当对其动脉血氧分压进行密切监测。
如若患者症状较为严重,则可给予其低流量的氧气吸入,以实现对呼吸道阻塞及感染的预防。
应激性血糖增高、原发糖尿病等均被视为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糖的重要原因。
若患者持续性血糖增高,则可会增加其出现意识障碍、脑水肿的风险性。
所以当患者血糖高于10mmol/L时,则可运用胰岛素实现对血糖指标的控制。
发热会直接影响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降低发热患者的体温可使得梗死病灶的范围缩小。
因而当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医护人员应当展开对症处理,包括运用退烧药或者采取物理降温手段等,并及时寻找发热的原因,尽可能将患者体温控制在37.5摄氏度以下。
溶栓治疗。
尽早恢复血流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关键。
在患者发病后对其展开早期溶栓治疗对于恢复其梗死区血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研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目前,对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亚低温治疗和依达拉奉已成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热门话题,而将二者联合应用是否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面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现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危重的疾病,其预后通常较差。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都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时间窗限制、出血风险、再栓塞风险等。
对于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传统的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亚低温治疗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将患者体温控制在32℃~35℃之间的治疗方法。
早期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降低大脑的代谢率、减轻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损伤、减少炎症反应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来发挥保护作用。
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在心脏骤停和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恢复率。
亚低温治疗被逐渐引入到脑梗死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依达拉奉是一种神经保护剂,已在临床上成功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
依达拉奉主要通过抗氧化、抗炎症和促进神经再生等机制来发挥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可以减轻脑梗死后的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和神经细胞凋亡,从而提高脑组织的存活率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依达拉奉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并促进患者的康复。
依达拉奉已成为治疗脑梗死的重要药物之一。
亚低温治疗和依达拉奉各自在脑梗死的治疗中都表现出一定的临床效果,而将二者联合应用是否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方面,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降低脑组织的新陈代谢率和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脑损伤;依达拉奉则可以通过抗氧化、抗炎症和促进神经再生来发挥作用。
- 179 -①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山东 滨州 256600通信作者:鹿树军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席娅琳① 汪临华① 鹿树军①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严重可导致高级认知及运动障碍,甚至死亡。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早期溶栓和保护神经细胞等治疗,然而目前神经保护剂的临床疗效有待考证,大多数神经保护剂仍未得出有益的证据。
新型双靶点复合型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右莰醇(ED)可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降低自由基过氧化亚硝基阴离子(ONOO -)水平,从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神经损伤症状、功能障碍及活动障碍,本文将对ED 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发展做一综述,并对ED 的临床应用进行展望,为后续的用药提供指导。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自由基清除剂 神经保护剂 依达拉奉右莰醇 Research Progress of Edaravone Dexborneol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XI Yalin, WANG Linhua, LU Shuju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10): 179-183 [Abstract] Ischemic stroke is a common typ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at can lead to advanced cognitive and motor deficits and even death.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mainly includes early thrombolysis and neuroprotection. However,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europrotective agents remains to be verified, and most neuroprotective agents have not yet received useful evidence. Edaravone Dexborneol (ED), a new dual-target neuroprotective agent, can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reduce the level of peroxynitrite anion (ONOO -), and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nerve injury, dysfunction, and activity disorder caused by ischemic stroke.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mechanism of ED and its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D,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subsequent medication.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Neuroprotective agent Edaravone Dextrogenol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Binzhou 2566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10.041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寿命的“第一杀手”,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我国脑卒中的70%,为最常见的卒中类型[1-2]。
神经保护剂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现状王慧媛;杨莉;赵志刚【摘要】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神经保护剂可减小脑梗死面积,无溶栓、抗凝治疗出血的并发症,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等优势,使得早期治疗成为可能,但治疗的疗效没有得到很好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文探讨了各国神经保护剂的指南推荐情况与我国生产应用现状及医保报销情况,发现绝大多数神经保护剂在各国都未做推荐,但我国存在广泛应用的现象,期望此文给临床医生合理使用神经保护剂和医保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6(013)027【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指南推荐;合理应用;医保政策【作者】王慧媛;杨莉;赵志刚【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Abstract]Stroke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diseases that threat human health.The diseases were with high prevalence,high recurrence rate and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It was reported that stroke had become the top one reason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in China.Acute ischemic strok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stroke. The nerve protective medications can reduce cerebellar infarction areas and without side effects such as bleeding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anticoagulation.Meantime,there were no strict time limit and other disadvantages during the treatment.This article consults the neural protection guidelines and system review the recommended situation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And it is also reviewed the medications usage in our country.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it is found that the nerve protection agents in our countries do not make recommendations,but there were wide spread applications in our country.Through this article,it is hop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octor to rational use of nerve protective agent,and supply evid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edical insurance policy.[Key words]Ischemic stroke;Neuroprotective agents;Guideline recommend;Rational drug use;Policy of medical insurance在过去的十年中,卒中是世界范围内第二位导致死亡和引发长期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原因[1],到2020年卒中治疗费用将达到所有疾病负担的6.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规范一、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
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3.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常用量表有: (1)NIHSS。
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⑵饮水实验。
(3)MRS评分。
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1.脑病变检查:(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
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3)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
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
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现缺血灶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
PWI可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灌注不匹配(PWI显示低灌注区而无与之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
已超过静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4.5 h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灌注或MR灌注和弥散成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以选择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静脉/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方法)的患者。
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
2.血管病变检查: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
rice-vannucci法Rice-Vannucci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模拟小鼠脑卒中损伤。
本文将介绍Rice-Vannucci法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其在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
一、Rice-Vannucci法的原理Rice-Vannucci法是1972年由Rice和Vannucci提出的,主要用于小鼠脑卒中损伤的建模。
该方法通过局部颈动脉暂时阻塞,使大脑供血减少,引起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原理是模拟脑卒中中血流灌注突变和再灌注的过程,进而探索与脑卒中相关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Rice-Vannucci法的实验步骤1. 动物准备:选择健康的小鼠,性别均衡,体重适中。
提前将小鼠适应实验环境,确保它们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 麻醉:使用合适的麻醉方法麻醉小鼠,确保其处于无痛苦的状态。
常用的麻醉剂包括异氟醚和氧化亚氮。
3. 手术准备:刮毛、消毒皮肤,使其干燥。
然后使用手术器械打开小鼠颈部,显露出颈动脉。
4. 颈动脉结扎:使用微钳或线套将颈动脉结扎,使得血流减少至脑部。
5. 恢复灌注:一段时间后,松开颈动脉结扎,使血流重新灌注到脑部组织。
6. 术后护理:术后给予小鼠适当的护理,确保其伤口干净,恢复正常饮食、水分摄入。
三、Rice-Vannucci法在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Rice-Vannucci法作为建立小鼠脑卒中模型的一种常用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病理生理的研究。
通过此方法可以模拟脑卒中发生时的血流灌注突变和再灌注过程,使得研究者能够观察、评估脑卒中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
该方法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神经保护剂:通过使用Rice-Vannucci法建立脑卒中模型,可以评估潜在的神经保护剂对脑损伤的作用,为开发治疗脑卒中的新药提供实验依据。
2. 探索病理生理机制:通过模拟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者可以进一步了解脑卒中引起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机制,为脑卒中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3. 评估修复治疗方法:Rice-Vannucci法还可以用于评估脑卒中后的修复治疗方法,如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探索其在脑卒中中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