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化不良-FD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36
空堡逍丝銎查!!!!生!旦筮i!鲞筮!塑g丛!』堕g!△P苎!!!!!!y!!:!!!堕!:!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 (2015年,上海解读:定义和流行病学邹多武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且是经过检查未发现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FD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但我国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H.pylori感染率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而我国内镜检查费用又明显低于西方国家。
此外,自2007年我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口3发布后,国内陆续有不少FD相关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文章发表。
2015年又发布了最新的京都H.pylori胃炎全球共识。
综上,有必要重新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FD诊治策略。
《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21(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的修订采用了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由全国各地本领域数名专家对草案进行讨论和多轮投票,直至达成共识意见。
2015年FD共识分为6个推荐级别:A+,非常同意;A,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一,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一,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完全不同意。
条目的证据分为4个等级: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任何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一、FD的定义罗马Ⅲ标准中消化不良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和早饱感[3]。
我国2007年消化不良诊治指南对FD的定义是指源于上腹部,血生物化学和内镜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部饱胀感和早饱感,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亚洲FD共识意见则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6.04.003作者单位:200433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邹多武,Email:duowuzou@hotmail.corn ・共识与指南・将上腹部胀气也纳入定义中,因为多数专家认为上腹部胀气在亚洲消化不良患者中十分常见[4]。
2023-10-30contents •指南概述•消化不良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护理•消化不良诊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答目录01指南概述指南的目的和意义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消化不良的认识和诊治水平,规范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流程,促进消化不良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意义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而对其病因、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仍存在不足。
通过制定指南,可以提供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的诊治方法,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南的编写过程编写团队由多位临床医学专家、药理学专家、内镜学专家等组成编写团队,涵盖了消化系统疾病的各个方面。
编写流程采用了文献综述、专家讨论和临床实践总结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
审核与发布经过国内外专家审核和修改后,最终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
指南涵盖了消化不良的诊断、治疗、预防和科研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不同病因和临床表现提供了相应的诊治方案和建议。
范围适用于临床医生在诊治消化不良时参考和使用,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消化不良的机会。
适用性指南的范围和适用性02消化不良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如暴饮暴食、食物过于油腻或辛辣等,导致胃肠道负担过重,从而引发消化不良。
饮食不当如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引发消化不良。
精神因素如胃炎、胃溃疡、肠道炎症等,导致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引发消化不良。
胃肠道疾病如糖尿病、肝炎、肾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其他疾病消化不良的病因消化不良患者往往存在胃肠道蠕动减缓,食物在胃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消化液分泌不足,导致食物消化不完全。
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胃肠道动力不足消化不良患者往往存在胃酸分泌异常,如胃酸过多或过少,影响食物的消化过程。
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细菌,其感染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过程。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为及时更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认识,规范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2015年我国FD诊治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最新进展和我国研究证据,制定了2022中国FD诊治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涉及FD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和评估、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难治性FD等方面内容。
陈述1:消化不良指位于中上腹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可表现为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2:FD指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解释的消化不良。
大多数无警报征象的消化不良为FD(证据级别:高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3:FD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FD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负担较大(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4:多种因素参与FD的发病过程,肠-脑互动异常是主要的发病机制(证据级别:低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5:对于FD患者,除了评估有无警报征象、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外,还应进行心理社会状况评估(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6:我国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国家,推荐初诊消化不良患者及时进行胃镜检查(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7:对经验性治疗无效的消化不良患者可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82%)。
陈述8:消化不良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物化学、粪便隐血试验、腹部影像学和结肠镜检查等,应根据临床诊疗需求进行选择(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9:胃肠功能检测有助于了解FD发病机制,可用于胃轻瘫等疾病的鉴别诊断(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97%)。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一、消化不良的定义:消化不良是指有上腹部疼痛、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早饱四种症状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症状的症侯群,可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人群中消化不良患病率较高,也占消化专科门诊的很大比例。
二.消化不良的诊断及分类:⒈病史询问以了解:①消化不良症状及其程度和频度;②症状的发生与进餐的关系,有无夜间出现症状,以及症状与体位、排便的关系;③进食量有无改变,有无体重下降及营养状况;④患者的进食行为、心理状态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⑤有无重叠症状,如烧心、反酸、腹泻或便秘等;⑥引起消化不良的可能病因,注意有无报警征象。
⒉提示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的报警征象包括:消瘦、贫血、上腹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年龄40胃镜、十二指肠镜、腹部B超,必要时可选择肝、肾功能、血糖、消化系肿病标志物、甲状腺功能、胸部X线片、腹部CT等),对有精神心理障碍者,也建议及时检查。
2~4周的经验治疗,对相应处理疗效不佳,或有关检查无阳性发现或不能解释其症状时,应进一步检查,必要时还可行胃功能检查,并进行心理评估以了解患者有无精神心理障碍。
对诊断所需的辅助检查,指南建议将胃镜作为消化不良诊断的主要手段。
⒊消化不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 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⑴器质性消化不良(OD): 是由于各种器质性疾病造成的。
常见病因有:消化道疾病(消化性溃疡病、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肿瘤、胃部感染等);肝胆系统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胆石症等);全身疾病(糖尿病、甲亢、肾上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风湿病、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腹腔肿痛等);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酒精、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氯化钾、硝酸盐、雌激素、ACEI、地高辛、铁剂、镇静剂等);其他(应激、吸烟、妊娠等)⑵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症状源于上腹部,血生化及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
附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2007,大连)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一、定义消化不良(dyspepsia)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征候群,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与胃肠疾病有关,也可由胰、胆、肝脏疾病等引起。
从病因上消化不良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其中,FD患者的症状源于上腹部,生化学及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其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
二、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我国广东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显示消化不良的患病率为18.9%,美国社区居民的患病率为25%;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流行病学调查的患病率是指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症状,经检查后发现OD仅占消化不良患者的少数,多数患者为FD。
有关消化不良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相对较少,推测年发病率约为1%。
虽然人群中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很高,但总的就诊率不到50%。
研究表明腹部症状明显、胃肠外症状较多者就诊率较高。
此外,焦虑情绪(如担心重大疾病)及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也是导致消化不良患者就诊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在我国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患者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1.05%、占消化专科门诊的52.85%。
采用罗马III诊断标准对消化专科门诊连续就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符合FD罗马III诊断标准者占就诊患者的20.17%;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7.2%。
消化不良的危险因素有脑力劳动、工作紧张、睡眠状况差、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饮食不当也与消化不良有一定的关系。
三、消化不良的病因与病理生理(一)器质性消化不良消化系统的良恶性生疾病均可引起消化不良,其中以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最为多见,消化系统恶性病变引起的消化不良在我国也不少见。
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也可引起消化不良,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及硬皮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