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常住外来人口的地区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3
“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一、核心提示: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北京人口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环线人口分布情况。
数据显示,人口分布呈现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的特点,五环外常住人口达1097.9万人,占全市的51%。
外来常住人口向外拓展聚集的特点更加突出,其中有65%的外来常住人口住在四环至六环间。
此报告一出,即受到舆论的广泛热议。
二、舆情传播:通过对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后几日内的舆情传播情况进行监测可见,截至5月26日,本次政策发布的相关舆情仍处于上升期,新闻报道量在监测期内已超过2500篇。
从22日以来的报道内容看,各大媒体对该报告所涉及的政策分析、解读类文章数量有一定的上升。
对文件发布本身意义进行宏观评论的文章数量跟以往同类事件相比保持平稳趋势。
三、传播特点:1、深度解读报道较多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所引发的舆论热潮中,新闻报道类性质的文章占据近一半比例,而具有调查、探访性质的报道也占据近三分之一比例。
此外,深度解读类文章表现极为突出。
2、报道媒体地域性不明显综观参与报道北京人口调查报告的媒体发现,这些媒体的地域性特征不强,安徽、河北、广东、重庆、西藏等多地媒体均对该消息保持较高的活跃度,原创类文章数量及转载量较大。
3、意见领袖和网民参与度有别通过对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凯迪社区以及各大门户网站中的新闻跟帖进行分析发现,意见领袖对该报告的发声较少,而网民则踊跃表态。
四、舆论观点分析:观点一:北京人口分布与京津冀规划密不可分京津冀城市圈人口有序转移与合理分布研究,首先应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口调控纳入国家和京津冀三地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中。
其次,就其人口调控政策目标而言,不仅要着眼于人口分布与新首都圈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匹配,更要考虑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促进区域内人口有序迁移与合理分布。
北京市城中村流动人口群体状况及其留京意愿研究作者:郑承智张旺锋李俊孟晓彤梁博来源:《对外经贸》2017年第03期[摘要]以外来人口集聚的北京市城中村的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生活状况及留京意愿,研究发现年轻化、家庭化、群体稳定性和教育程度提高已成为这部分流动人口的趋势。
利用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得到:城中村流动人口职业、单位属性、住户就业人数、居住时长、工作和城中村交通满意度等因素对城中村流动人口留京意愿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城中村;流动人口;留京意愿[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134-06一、研究背景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0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79%。
2016年,在北京市召开的“两会”上,市政府提出继续努力实现2015年制定的人口控制目标,即在未来5年内,将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1],展示出北京市政府新一轮严格控制人口的决心。
面对人口净增空间小、控制压力大的局面,北京市正积极通过以地控人、以房控人、以业控人等方法缓解人口压力[2],同时加大对流动人口聚居地城中村的治理,未来流动人口生活工作空间可能被进一步压缩。
面对这样的趋势,北京市城中村流动人口当下生活状况及留京意愿如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城中村流动人口留京意愿?这些问题将是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学者需要研究的内容,只有弄清和顺应城中村流动人口的主观意愿,才能保证人口调控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流动人口迁移行为和意愿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人口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显著。
国外学者关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不同观点,通常被广泛接受的因素包括流动经历、流入地的社会网络和社会互动强度以及一系列社会经济人口变量。
比如在流入地居住的时间长短,通常被认为对定居意愿产生积极的影响[3],而流动者在流入地与当地人有频繁的社会互动或更广泛的社会网络会对他们选择永久定居产生正面的影响[4]。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这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2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
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8%。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外省市来京人员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6%。
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
外来人口增长是我市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家庭户平均户规模继续缩小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668.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639.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3.6%。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1人减少了0.46人。
家庭户规模缩小,主要是由于生育水平不断下降、生活观念发生变化、人口迁移流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三、常住人口性别比略有下降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01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1.6%;女性为94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4%。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8,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9相比略有下降。
四、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化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68.7万人,占8.6%;15-64岁人口为1621.6万人,占82.7%;65岁及以上人口170.9万人,占8.7%。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减少15.7万人,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增加563.4万人,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56.6万人,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
另外,60岁及以上人口2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5%,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5.9万人,比重没有变化。
五、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1%北京市有56个民族,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81.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0.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
北京市市情一、概况北京简称京,英文旧译Peking。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
北京为中国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和最重要的国内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其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华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
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20秒,东经116度23分29秒。
全市南北跨纬度1度37分,东西跨经度2度05分。
北京共辖16个区、2个县。
所辖乡镇共289个。
北京市政府位于东城区。
全市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2007年,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9名,北京市统计局)。
其中市区面积1,368.32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1180平方公里(中国城市第1名)。
山地面积1041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2%;平原面积6390.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8%。
全市平均海拔43.5米。
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
东灵山为北京市最高峰,海拔2303米。
全市常住人口1,633万人(2007年末,比上年末增加52万人,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6名),全市人口密度995人/平方公里(中国省级行政区第4名,次于澳门、香港、上海)。
其中户籍人口1213.3万;外来人口419.7万,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5.7%。
市区人口1012.3万(2007年,中国城市第2名,次于上海),人口密度7398人/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出生率8.32‰,死亡率4.92‰,自然增长率3.4‰(2007年)。
北京市是中国第一个齐聚56个民族的城市,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480,384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3.84%(2007年)。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面临着人口分布不均衡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这些问题给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市的人口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本研究将对北京市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北京市人口总体情况的分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北京市人口的规模和结构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对北京市人口分布的探讨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和结构差异,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和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和限制因素,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人口政策来促进北京市的经济发展。
通过对北京市人口总体情况、人口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北京市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研究还旨在探讨未来北京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促进北京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北京市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推动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北京市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人口的流动和分布。
研究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人口数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北京市人口的分布情况对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北京市人口总体情况和分布特点的研究,可以为城市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榜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 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1 上海市1750 1230万 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 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数据2:1750 1360万 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2 北京市 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 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 8区3 粤1 广州市 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
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 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
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数据2:广州市 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4 天津市960 570 8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 2007年,城镇人口为万人 0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1. 人口集聚程度是某地人口密度与全国人口密度的比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呈现出集聚的特征与趋势,并且具有区域差异性。
下表为辽宁、上海、新疆和广东四省(区)1982-2020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下表四省(区)1982-2020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1A.东北地区B.东南沿海地区C.西部地区D.北部边疆地区2.表1甲、乙、丙、丁所示的省(区)中,代表辽宁的是()A.甲B.乙C.丙D.丁3.丁省(区)近年人口集聚程度呈小幅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沿边经济发展B.外来游客增多C.出生人口增加D.实施生态移民2. 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
完成下面小题。
1.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2.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 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
下图示意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
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2.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①“三农”政策利好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喀斯特山地省份,人口密度是全国的1.09倍,人口合理容量超载50%以上,加剧了贵州石漠化程度。
北京城市概况自然环境北京市位于北纬 39 度 56 分,东经 116 度 20 分,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全市土地面积16410.54 平方公里。
北京地势西北高耸,东南低缓。
西部、北部和东北部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东南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
北京市东部与天津市毗邻,其余均与河北省交界。
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东五大水系:拒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蓟运河水系。
北京没有天然湖泊。
全市有水库 82 座,其中大型水库有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海子水库。
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较长。
2011 年平均气温为13.4℃,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 27.5℃。
2011 年全年降水量 720.6 毫米,年度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
人口和民族截至 201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2018.6 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 742.2 万人。
户籍人口1277.9 万人。
常住人口密度为 1230 人/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 1740.7 万人,乡村人口 277.9 万人。
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8.29‰,常住人口死亡率4.27‰,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4.02‰。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人口中拥有全国所有56 个民族,除汉族外,排在前五位的是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和土家族。
北京地区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历史和古迹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有 3000 多年建城史,800 多年建都史,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从此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北京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故宫、长城、周口店猿人遗址、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等,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11 年末,全市拥有博物馆 162 个,文物藏品达 430 万件,参观人数达 3500 万人次。
2020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控制数量公布【导语】: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减至1084.855万人。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赫然在列。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紧紧抓住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坚持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规模调控与创新发展统筹推进。
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减至1084.855万人。
这个目标如何实现?北京城六区也都在翻着自己的“小账本”。
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为1276.3万人,下降15%左右意味着到2020年,北京六个中心区的人口数量减少至1084.855万人,将减少190余万人。
北京的人口规模调控并不是单纯地减少常住人口,而是以疏解功能带动人口调控转移,人随功能走;疏解产业,调整产业,人随业走;在管理中以依法管理带动人口调控;依法拆除违法建设。
北京大城市病的“病根”,其中之一是城六区功能太多:北京城六区占整个北京总面积的8%,但是却承载了60%的人口和70%的产业;70%的三甲医院、70%的高等院校都在城六区;71%的产业活动单位和71.8%的从业人员都集中在中心城区;仅在西城区,就存有小烟酒、小五金等“七小业态”6700余种,商品交易市场主体90家左右,经营商户近2万户。
不久前,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在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时表示,“十三五”时期北京将提升城六区服务保障能力,对城六区做减法,疏解非首都功能。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北京市与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也是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两个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具有很大的差异,下面我们就来对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进行比较分析。
一、城市总体人口规模首先,我们从城市总体人口规模来比较。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北京市的人口总量约为2177万人,而上海市的总人口约为2424万人。
上海市的人口规模稍微超过了北京市。
可以看出,两个城市都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其中上海市的人口规模稍大一些。
二、人口年龄结构其次,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个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年龄结构都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但上海市的老龄化情况更为明显。
在上海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30%,而北京市的这一比例略低于上海市。
另外,年轻人口方面,北京市的15-59岁人口占比略高于上海市。
这表明北京市的劳动力较为充裕,而上海市的劳动力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压力。
三、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再者,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个城市的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比例。
北京市的户籍人口占比较少,大部分人口为流动人口,这其中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和外地学生等。
而上海市的户籍人口占比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上海城市发展较早,有较多的本地户籍人口。
这一差异也导致了两个城市在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政策需求有所不同。
北京市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满足流动人口的需求,而上海市需要更多的政策来保障本地户籍人口的利益。
四、地域分布差异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两个城市的地域分布差异。
北京市的人口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尤其是在东城区、西城区等核心区域。
而上海市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浦东新区、徐汇区等东部地区,同时外环以内也有较集中的人口分布。
这一差异主要源于两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城市规划的不同。
总的来看,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有诸多异同。
北京市的人口规模较大,年轻人口较多,以流动人口为主,而上海市的人口规模稍大,老龄化情况更为明显,以本地户籍人口为主。
北京地区经济差异的SPSS分析作者:黄昳昕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12期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整体国民经济,地区内部经济差异影响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缩小经济差距,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交通中心,北京的经济不断增长,但同时北京各地区的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制约北京经济的发展。
文章采用SPSS软件,以期对北京各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以期为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北京;地区经济;差异;SPSS;因子分析地理环境、科学技术、人才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限制,导致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存在差异,区域内部同样如此。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显著的问题,并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影响经济强国的构建,也难以实现共赢共享。
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是四个直辖市之一,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
在中国城市综合评价排名中,北京居于第一位,北京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也全国第一,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平稳、持续增长。
但北京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更好地协调内部发展,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一、北京地区概况(一)北京概况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整体地势东南低缓,西北高耸,东南是向渤海倾斜的平原,东北部、北部、西部是连绵群山。
东部与天津市毗邻。
北京全市164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61.4%,平原面积占38.6%。
共分为16个区。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比2018年末减少0.6万人,为2153.6万人,有745.6万人为常住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4.6%。
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313人,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功能拓展区。
根据历年分布,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兴、丰台、海淀、朝阳等地区。
近年来,常住外来人口逐渐疏散向远郊区,人口分布从单中心到多中心阶段性分布,主要与人口疏解政策有关。
最新北京人口数据,北京人口数量最新比例数据北京最新人口数量本文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如有变动,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北京首次披露北京各环线人口分布数据,65%的常住外来人口分布在四环外。
五环外的人口超1000万,接近北京总人口的一半。
1000万人日出奔向市区,日落而归,如此规模,不堵车才怪。
北京总人口:2151.6万超过北京市总人口的世界国家只有不到58个,北京市总人口接近于澳大利亚的国家人口(澳大利亚人口约2400万人)。
二环内:148.1万人,占全市6.9%;常住外来人口40万人,占外来人口4.9%。
相当于鼎盛时期的盛唐都城长安,人口大约超一百万人,外国人达10万之众,占一成左右。
二环至三环:257.3万人,占全市11.9%;常住外来人口77.2万,占外来人口9.4%。
相当于三国时代东吴末期总人口(吴末帝天纪四年:人口约253万人)。
三环至四环:287.5万人,占全市13.4%;常住外来人口105.5万人,占外来人口12.9%。
北京最新人口政策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市发改委主任卢彦表示,城六区常住人口今年将“由增转降”,为此,东城、西城、朝阳、通州和昌平5个区将率先开展人口调控试点。
另外,当北京编制规划时,燕郊等区域将被纳入其中参与统一规划,而与本市毗邻的外埠县市区则将在空间规划上与北京对接。
城六区常住人口今年“由增转降”今年上半年,全市常住人口增长继续放缓,增速和增量均低于上年同期。
在作《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时,卢彦表示,尽管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增速较上年同期均有所降低,但总量仍持续增加,根据规律3季度常住人口仍会呈增长态势。
从布局看,上半年城六区人口减量占全年任务的比重较低,年底实现城六区人口由增转降、完成全年的调控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城六区外平原地区和山区人口增量超过往年水平,各区在积极承接中心城人口和产业疏解的同时,严控人口规模增长的任务较重。
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 08市区常住人口(万) 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1 上海市1750 1230万 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 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数据2:1750 1360万 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2 北京市 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 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 8区3 粤1 广州市 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
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 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
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数据2:广州市 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4 天津市960 570 8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76.31% 2007年,城镇人口为850.89万人 0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
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规划2010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万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56平方公里)中心6区+近郊4区一部分(外环以内)5 鄂1 武汉市960 570 120 1100(07非农业人口610万,武汉市市区人口660万07中心建成区面积5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服务人口 2020年为475万人,规划建成区面积为390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服务人口2010年为795万人)中心6区+洪山大部+东西湖6 苏1 南京市 700 525 160 720(06 中心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规划都市圈的总面积约2753平方公里,都市圈总人口2010年为500万左右)中心7区+栖霞大部+浦口4街道+江宁3街数据2:南京市 700 560 170 1200(06 中心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规划都市圈的总面积约2753平方公里,都市圈总人口2010年为500万左右)中心7区+栖霞大部+浦口10街道+江宁3街7 辽1 沈阳市610 460 85 550(04城区面积248.4平方公里,人口492.3万07城镇人口506万06中心建成区面积310平方公里,规划中心城区2010年实际居住人口4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9万人,农业人口1万人,暂住一年以上流动人口32万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710万人,非农业人口550万人,流动人口100万人,城市规划区要达到1220平方公里,建成区增加到450平方公里)中心5区+东陵区街道8 川1 成都市620 450 135 598(07中心城区面积598平方公里。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地理第二学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单元复习与测试一、选择题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A.高纬度比低纬度多B.欧洲比亚洲多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D.平原比山区多2.关于图中①—④人口密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人口增长率高,迁入人口比重大B.②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表现明显C.③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水陆交通便捷D.④制造业发达,是产业转移的承接区3.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C.欧洲D.大洋洲4.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绝大部分位于( )A.中低纬度的大陆内部地区B.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C.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D.中高纬度的平原地区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中国的人口分布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分布于地势较高的中东部地区B.干旱地区比湿润地区人口更加密集C.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内陆地区D.城市地区的人口数量总是大于乡村地区6.“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人口分界线,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其形成的基础是()A.气候和地形B.科技和军事C.政治和军事D.宗教和科技下图是世界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相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所示地区人口所占百分比最多的海拔高度大约在()A.0~500m B.500m左右C.500~1000m D.1500m左右8.该海拔区域人口比重大的原因可能是()A.气候适宜B.水源充足C.林业的发展D.采矿业的发展9.图中所示现象反映的地区最有可能是()A.刚果盆地B.巴西高原C.长江流域D.湄南河平原下图是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11.若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正增长态势,则以下数量关系式表达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②C.③<④D.③>④下图为巴西人口密度分布图。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共704.5万人。
从常住外来人口的来源地看,呈现出分布广泛但数量相对集中,中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速快等特点。
一、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布广泛,但数量相对集中常住外来人口的来源地涉及了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82.5%的外来人口来自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及长江中游地区[1],比重较2000年上升5.8个百分点,可见,外来人口的来源地区集中程度有所增强。
从外来人口的来源省份看,65.7%的外来人口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湖北和四川七个省。
其中:河北省来京人口最多,为155.9万人,占常住外来人口的22.1%;其次是河南省,为98.0万人,占13.9%;山东省位居第三,为59.8万人,占8.5%;安徽省、黑龙江省、湖北省和四川省的来京人口分别为43.0万人、40.3万人、33.5万人和32.5万人。
与2000年相比,河北省、河南省依然稳居前两位,山东省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安徽省由第三位下滑至第四位,黑龙江省由第九位跃升至第五位,湖北省由第七位上升至第六位,四川省由第五位下滑至第七位。
二、中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东、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长较慢从各地区来京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看,与2000年相比,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及大西北等中北部地区的年均增速高于全市10.6%的平均水平,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及西南等东、南部地区的年均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从外来人口的来源省份看,云南、甘肃、天津、吉林和辽宁五省市来京人口增速最高,年均增速分别为18.5%、17.1%、16.1%、15.8%、15.8%,而西藏、浙江、江苏、安徽和四川五省自治区增速最低,年均增速分别为0.8%、2.7%、2.9%、6.1%、6.4%。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外来人口来源地的分布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相邻因素的影响。
北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男女比例及人口分布情况分析北京(Beijing),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达2189.3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35.70万人,同比增长1.66%。
自2015年起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逐年下滑,2019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为745.6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19.00万人,同比减少2.48%,2020年首次出现大幅增加,且超过2014年水平,达近五年来最高水平,2020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达841.8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96.20万人,同比增长12.90%。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长期占据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三成以上的比例,但自2015年起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比例逐年下滑,2019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34.62%,较2018年减少了0.87%,2020年增幅明显,且超过2014年水平,达近五年来最高水平,2020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38.45%,较2019年增长了3.83%。
从城乡人口数量来看,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数量增幅明显,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数量为1916.6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51.6万人;乡村人口数量为272.7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15.9万人。
从城乡结构来看,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数量占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的87.54%,较2019年增长了0.94%;乡村人口数量占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的12.46%,较2019年减少了0.94%。
从男女人口数量来看,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数量为1119.5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25.5万人;女性人口数量为1069.8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10.8万人。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的地区分布
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常住外来人口已占到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的1/3强,成为北京市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
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外来人口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常住外来人口超过百万
2010年人口普查登记的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其中,外来人口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
常住外来人口中,男性382.7万人,占54.3%;女性321.8万人,占45.7%,性别比为118.9。
分区县看,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常住外来人口超过百万,分别为151.5万人和125.6万人,分别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21.5%和17.8%。
与2000年相比,朝阳区常住外来人口占全市的比重上升了1.2个百分点,海淀区下降了5.3个百分点。
昌平区、丰台区和大兴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在50万-100万之间,分别为84.7万人、81.3万人和64.4万人,分别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12.0%、11.5%和9.1%,昌平跃居成为常住外来人口的第三大区。
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和怀柔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在10万-50万人之间,其余区县的常住外来人口不足10万人。
图1 外来人口分布情况
从增长情况看,通州区、昌平区和大兴区这三个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增长最快。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8.6%、18.3%和18.2%,远高于本地区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速;其次是密云县和朝阳区,常住外来人口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1.6%和11.3%;增速较低的是门头沟区和石景山区,年均增速分别为3.7%和4.8%。
二、常住外来人口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外来人口为54.7万人,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7.8%,与2000年相比,增加25.0万人,比重降低3.8个百分点;城市功能拓展区为379.0万人,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53.8%,比2000年增加220.8万人,比重降低7.8个百分点;城市发展新区为240.0万人,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34.0%,比2000年增加184.7
万人,比重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延庆县
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县怀柔区房山区石景山区东城区顺义区西城区通州区大兴区丰台区昌平区海淀区朝阳区
提高12.5个百分点;生态涵养发展区为30.8万人,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4.4%,比2000年增加17.2万人,比重降低0.9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近九成的外来常住人口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
表1 分功能区的外来人口分布情况
单位:人、%
从增长情况看,城市发展新区常住外来人口增长最快,年均增速达到15.8%,其次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年均增速为9.1%,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年均增速分别为8.5%和6.3%。
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平均每3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外来人口,首都功能核心区平均每4个常住人口中有1个外来人口,生态涵养发展区平均每6个常住人口中有1个外来人口。
这种分布状况反映出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外来人口最为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