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章 责任会计

第9章 责任会计

第9章 责任会计
第9章 责任会计

第9章责任会计

学习要点:

1.责任会计的定义、基本内容、基本原则;

2.责任中心的种类;

3.内部转移价格;

4.责任预算的编制与考核。

第一节责任会计概述

一、责任会计与分权管理

1.责任会计的定义

2.实行分权管理的主要原因

(1)信息的专门化

(2)反应的及时性

(3)下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责任会计的基本内容

(一)建立责任会计制度

1.将企业内部单位划分为一定的责任中心,并赋予其相应的责任和权利。(首要条件)

2.确定业绩评价的方法。

(1)确定衡量责任中心目标的一般尺度,如可控成本、利润额等。

(2)确定目标尺度的解释方法。

(3)规定业绩尺度的计量方法,如成本分摊、内部结算价格等。

(4)选择预算或标准的形式,如固定预算或弹性预算。

(5)确定报告的时间、内容和形式。

3.根据经济责任完成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二)实施责任会计

1.编制责任预算。

2.核算预算的执行情况。

3.分析、评价和报告业绩。

三、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

(一)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二)总体优化原则

(三)公平性原则

(四)可控性原则

(五)反馈性原则

(六)重要性原则(或例外管理原则)

第二节责任中心

一、成本(费用)中心

一个责任中心,如果只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而不考核(或不会形成)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这一类责任中心称为成本(费用)中心。成本(费用)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和考核,主要是通过一定期间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与其“责任预算”所确定的预计数进行对比来实现的,重点考核其可控成本。

成本中心通常以“标准成本”作为评价和考核的依据;费用中心则以一定的业务量为基础,事先按期编制“费用弹性预算”,作为评价和考核实际费用水平的尺度。

成本中心与费用中心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活动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物资产品(如在产品、半成品),

但它们在企业外部没有相应的销售市场,难于客观地形成可以综合反映其工作成果的货币收入;后者主要是指为企业提供一定专业性劳务的服务部门(如会计等行政管理部门),不便于将它们的工作成果确切地表现为货币收入。

二、利润中心

对生产经营中独立性较大的内部单位(如能独立生产并自行对外销售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的分厂),则不仅要考核成本,还要考核其工作成果以货币计量的收入,并进一步将收入和成本对比,考核其利润,这一类责任中心,称为利润中心。

(一)自然利润中心:是指可以直接对外销售产品并取得收入的利润中心。它本身直接面向市场,具有产品销售权、价格制定权、材料采购权和生产决策权,其功能与独立企业相近。

(二)人为利润中心:是只对内部责任单位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取得“内部销售收入”的利润中心。它一般不直接对外销售产品。工业企业的大多数成本中心都可以转化为人为利润中心。成立人为利润中心必须两个条件:

1.该中心可以向其他责任中心提供产品或劳务;

2.能为该中心的产品确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以实现公平交易、等价交换。

三、投资中心

某些企业内部单位,如果不仅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而且能相对独立地运用其所掌握的资金,并有权购建或处理固定资产,扩大或缩减现有的生产能力,则需进一步将其获得的利润和所占用的资金进行对比,考核资金的利用效果,这一类责任中心,称为投资中心。

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是围绕“投资利润率”、“剩余收益或剩余利润”进行的。

投资利润率=经营净利润÷经营资产

剩余收益=经营净利润-经营资产×预期最低投资利润率

(一)“投资利润率”指标的优缺点P519

(二)“剩余收益或剩余利润”指标的特点P520

【举例】甲公司下设A、B两个投资中心,A投资中心的投资额为200万元,投资利润率为15%;B投资中心的投资利润率为17%,剩余收益为20万元;甲公司要求的平均最低投资利润率为12%。甲公司决定追加投资100万元,若投向A投资中心,每年可增加利润20万元;若投向B投资中心,每年可增加利润15万元。

要求:(1)计算追加投资前A投资中心的剩余收益;(2)计算追加投资前B投资中心的投资额;(3)计算追加投资前甲公司的投资利润率;(4)若A投资中心接受追加投资,计算其剩余收益;(5)若B投资中心接受追加投资,计算其投资利润率。

【解答】(1)计算追加投资前A投资中心的剩余收益=200×15%-200×12%=6(万元)

(2)计算追加投资前B投资中心的投资额=20÷(17%-12%)=400(万元)

(3)计算追加投资前甲公司的投资利润率=(200×15%+400×17%)÷(200+400)=16.33%

(4)若A投资中心接受追加投资,剩余收益=(200×15%+20)-(200+100)×12%=14(万元)

(5)若B投资中心接受追加投资,计算其投资利润率=(400×17%+15)÷(400+100)=16.60% 【举例】假定某企业的投资利润率如下表:

假定甲投资中心现面临一个新的投资机会,其投资额为10000元,可获利润1300元,投资利润率为13%,试评价该投资机会。假定甲投资中心预期最低投资利润率为12%。

【解答】(1)用“投资利润率”指标评价该投资机会

可见,就整个企业而言,接受投资后,投资利润率增长0.3%,应接受该投资机会;但由于甲投资中心投资利润率下降了1%,甲投资中心有可能难以接受这一投资机会。

(2)用“剩余收益”指标评价该投资机会

甲投资中心接受该投资中心前的剩余收益=1500-10000×12%=300元

甲投资中心接受该投资中心后的剩余收益=2800-20000×12%=400元

可见,如果以剩余收益来考核投资中心的业绩,则甲投资中心应接受该投资机会。

第四节责任预算、责任报告与业绩考核P522

一、责任预算及其编制

(一)责任预算的含义

责任预算是以责任中心为主体,以其可控的成本、收入、利润和投资等为对象所编制的预算。

(二)责任预算的指标构成

1.主要责任指标

2.其他责任指标:如劳动生产率、设备完好率、出勤率、材料消耗率、职工培训等。

(三)编制责任预算的意义

1.可以明确各责任中心的责任,并与企业的总预算保持一致,以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

2.为各责任中心提供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为控制和考核各责任中心提供了依据。

(四)责任预算的编制程序(两种)

1.自上而下的程序

2.自下而上的程序

(五)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下责任预算编制程序的选择

1.在集权管理制度下,企业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

2.在分权管理制度下,企业通常采用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程序

(六)责任预算编制举例P524-526

二、责任报告及其编制P527-531

三、业绩考核P531

(一)业绩考核的含义

业绩考核是以责任报告为依据,分析、评价各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找出差距,查明原因,借以考核各责任中心工作成果,实施奖罚,促使各责任中心积极纠正行为偏差,完成责任预算的过程。(二)业绩考核的分类

1.价值指标的考核:如成本、收入、利润等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

2.非价值指标的考核。

(三)成本中心业绩的考核

成本中心没有收入来源,只对成本负责,因而只考核其责任成本,将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或责任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及其形成原因,实施奖罚,以督促成本中心努力降低成本。

(四)利润中心业绩的考评

利润中心既对成本负责,又对收入和利润负责,在进行考核时,应以销售收入、贡献毛益、息税前利润为重点进行分析评价。

(五)投资中心业绩的考评

投资中心不仅要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还要对投资效果负责。因此,投资中心业绩考核,除收入、成本和利润指标外,考核重点应放在投资利润率和剩余收益两项指标上。

第四节内部转移价格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各责任中心之间提供产品或劳务所运用的统一内部结算价格,运用内部转移价格的目的是正确评价各责任中心的绩效。

一、内部转移价格的作用及制定原则

(一)内部转移价格的作用

1.内部转移价格是分清各责任中心经济责任的重要依据。

2.内部转移价格是测定各责任中心资金流量的重要依据。

3.内部转移价格是考核各责任中心生产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

(二)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应遵循的原则

1.全局性原则

2.公平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4.重要性原则

二、内部转移价格的类型P536

(一)市场价格

优缺点和适用范围P537

(二)协商价格

优缺点和适用范围P538

(三)双重价格

优缺点P539

(四)成本价格

优缺点P540

三、内部转移价格的应用举例

【举例】假定美林公司下属的一个电冰箱制造厂系投资中心,每年需外购冷凝器40万只,外购价48元/只(这项单价原为50元,由于大量采购可获购货折扣4%)。最近,美林公司收购了一家专门生产冷凝器的工厂,也作为该公司的另一投资中心,这家冷凝器厂每年生产冷凝器200万只,除可供本公司电冰箱应用外,还可向市场销售。每只冷凝器的成本资料如下(单位:元):

直接材料 18

直接人工 14

变动制造费用 6

固定制造费用(按产量200万只分摊) 4

合计 42

现公司在研究制定冷凝器的内部转移价格,列举以下五种转移价格提供给决策人员进行选择:50、48、43、42、38。

要求:对上述五种价格逐一加以分析,并说明它是否适当及其理由。

【解答】(1)内部转移价格为50元,不合适,因为电冰箱厂可向外界大量购买,每只只需48元。

(2)内部转移价格若定为48元,比较合适,因为这对双方均无偏袒,而且能调动卖方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它努力改善经营管理,不断降低冷凝器的成本。

(3)内部转移价格若定为43元,略高于单位成本,不能调动卖方的生产积极性,所以不适合。

(4)内部转移价格若定为42元,则与自产冷凝器的单位成本相同,是它的保本价,不能调动卖方的生产积极性,所以不适合。

(5)内部转移价格若定为38元,则与自产冷凝器的单位变动成本相同,只有在美林公司采用双重内部转移价格时,可作为买方的计价基础,卖方则采用市价48元作为计价基础。

第九章责任会计

第九章责任会计

第九章责任会计 (一)填空题 1.责任会计的实施是制度的客观需要,它有助于将制的内容要求具体化,并纳入会计的日常核算,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 2.责任中心是指企业内部具有一定权限,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单位。 3.责任中心按其责任权限范围及业务活动的特点不同,可分为、和三大类。 4.成本中心的特点是:只能控制,只需要对。 5.以为基础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客观公正,对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比较合理可信,且能促使供应方加强管理,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6.标准成本内部转移价格适用于相互之间转移中间产品的。 7.责任会计就是要划分,设置,明确相应责任。 8.实行责任会计,必须建立和严格企业的

功过制度。 9.凡是可以划清管理范围,明确,能够单独进行的内部单位,无论大小都可成为责任中心。 10.考核与评价成本中心的依据是。 11.凡是有成本发生、能对成本负责并能进行核算的责任中心,都是。 12.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之间虽有许多区别,但它们有的内容是相同的,即它们同为企业过程的耗费资金。 13.成本的可控性是相对的,它与责任中心所处的高低、的大小,以及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14.在一定空间和实践的条件下,与不可控成本可以实现相互的转化。 15.利润中心,是指既能控制,又能控制和的责任中心。 16.利润中心不仅要对负责,而且还要对负责。 17.在责任会计中,利润中心可以分为中心和中心两类。

18.. 一般是企业的最高层次,拥有充分的经营决策权和投资决策权,并要对投入的全部资金承担责任。 19.推行责任会计就是要正确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的责任业绩,更好地把责、权、利结合起来。所以,与是责任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20.投资报酬率,是指与之比,表明企业对全部资金的运用效率。 (二)判断题 1.责任会计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各种产品。() 2.成本中心的主要业绩评价指标是利润。() 3.利用投资报酬率评价投资中心业绩时,可能导致投资中心做出损害公司整体利益的决策。() 4.企业内部能够控制成本的任何一级责任中心都是成本中心。() 5.成本中心的考核范围是其发生的全部成本。() 6.责任成本是以具体责任单位为核算对象。

第9章 责任会计

第9章责任会计 学习要点: 1.责任会计的定义、基本内容、基本原则; 2.责任中心的种类; 3.内部转移价格; 4.责任预算的编制与考核。 第一节责任会计概述 一、责任会计与分权管理 1.责任会计的定义 2.实行分权管理的主要原因 (1)信息的专门化 (2)反应的及时性 (3)下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责任会计的基本内容 (一)建立责任会计制度 1.将企业内部单位划分为一定的责任中心,并赋予其相应的责任和权利。(首要条件) 2.确定业绩评价的方法。 (1)确定衡量责任中心目标的一般尺度,如可控成本、利润额等。 (2)确定目标尺度的解释方法。 (3)规定业绩尺度的计量方法,如成本分摊、内部结算价格等。 (4)选择预算或标准的形式,如固定预算或弹性预算。 (5)确定报告的时间、内容和形式。 3.根据经济责任完成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二)实施责任会计 1.编制责任预算。 2.核算预算的执行情况。 3.分析、评价和报告业绩。 三、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 (一)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二)总体优化原则 (三)公平性原则 (四)可控性原则 (五)反馈性原则 (六)重要性原则(或例外管理原则) 第二节责任中心 一、成本(费用)中心 一个责任中心,如果只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而不考核(或不会形成)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这一类责任中心称为成本(费用)中心。成本(费用)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和考核,主要是通过一定期间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与其“责任预算”所确定的预计数进行对比来实现的,重点考核其可控成本。 成本中心通常以“标准成本”作为评价和考核的依据;费用中心则以一定的业务量为基础,事先按期编制“费用弹性预算”,作为评价和考核实际费用水平的尺度。 成本中心与费用中心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活动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物资产品(如在产品、半成品),

第九章 责任会计

第九章责任会计 (一)填空题 1.责任会计的实施是制度的客观需要,它有助于将制的内容要求具体化,并纳入会计的日常核算,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 2.责任中心是指企业内部具有一定权限,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单位。 3.责任中心按其责任权限范围及业务活动的特点不同,可分为、和三大类。 4.成本中心的特点是:只能控制,只需要对。 5.以为基础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客观公正,对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比较合理可信,且能促使供应方加强管理,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6.标准成本内部转移价格适用于相互之间转移中间产品的。 7.责任会计就是要划分,设置,明确相应责任。 8.实行责任会计,必须建立和严格企业的功过制度。 9.凡是可以划清管理范围,明确,能够单独进行的内部单位,无论大小都可成为责任中心。 10.考核与评价成本中心的依据是。 11.凡是有成本发生、能对成本负责并能进行核算的责任中心,都是。 12.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之间虽有许多区别,但它们有的内容是相同的,即它们同为企业过程的耗费资金。 13.成本的可控性是相对的,它与责任中心所处的高低、的大小,以及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14.在一定空间和实践的条件下,与不可控成本可以实现相互的转化。 15.利润中心,是指既能控制,又能控制和的责任中心。 16.利润中心不仅要对负责,而且还要对负责。 17.在责任会计中,利润中心可以分为中心和中心两类。 18.. 一般是企业的最高层次,拥有充分的经营决策权和投资决策权,并要对投入的全部资金承担责任。 19.推行责任会计就是要正确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的责任业绩,更好地把责、权、利结合起来。所以,与是责任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20.投资报酬率,是指与之比,表明企业对全部资金的运用效率。 (二)判断题 1.责任会计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各种产品。() 2.成本中心的主要业绩评价指标是利润。()

第9章 责任会计 同步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九章 责任会计 同步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 简述责任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责任会计最初产生与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它的沿革历史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演变密切相关,责任会计理论的孕育和产生,受到企业分权管理思想的影响,并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充实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简述责任会计的基本内容、核算原则和作用。 基本内容:建立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编制业绩报告、考核责任中心; 核算原则:一致原则、激励原则、可控原则; 作用:有利于贯彻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有利于保证经营目标的一致性、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完善各项会计基础工作。 3. 成本中心是如何进行业绩评价的? 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包括成本(费用)变动额和成本(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 。 成本(费用)变动额=实际责任成本(费用)-预算责任成本(费用) =100%?成本(费用)变动额成本(费用)变动率预算责任成本(费用) 4. 利润中心是如何进行业绩评价的? (1) 当利润中心不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时,其考核指标是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指标等于利润中心销售收入总额与可控成本总额(或变动成本总额)的差额。计算公式如下:利润中心边际贡献额=该利润中心销售收入总额-该利润中心可控成本总额(或变动成本总额) (2) 当利润中心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并采取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时,其考核指标不仅应包括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也应该包括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和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制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 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制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不可控固定成本 5. 投资中心是如何进行业绩评价的? 除考核利润指标外,投资中心主要考核能集中反映利润与投资额之间关系的指标,包括投资收益率和剩余收益。 = 100%?利润投资收益率投资额 =100%??营业利润销售收入投资收益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

第九章责任会计

第十章责任会计 在“全面预算”中,介绍了整个经营活动的总目标控制——全面预算。本章则讨论对总目标即总预算的分解,从而进行分头管理。这种“分头管理”是通过一个个“责任中心”去完成的,而对每个责任中心业绩的考核就是通过责任会计(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来进行的。那么,到底什么是责任会计呢?本章将围绕责任会计的概念、作用,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责任会计的基本内容,责任中心的绩效考核与报告,以及内部转移价格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 第一节责任会计概述 一、责任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责任会计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以及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责任会计的产生 责任会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技术的大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工业垄断集团,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剧烈。因此,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生产越发展,规模越扩大,越需要企业内部各单位分清经济责任,按劳计酬,奖勤罚懒,需要科学的会计方法。这个社会现实为责任会计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在社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相继问世。泰罗用毕生的精力研究并制定了多种工作定额,推行“标准成本法”,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比较,找出差异,进行差异分析,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与此同时,欧洲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约尔剔除了包括权力和责任互为因果关系的十四条原则,强调责与权的关系。所有这些都为责任会计的诞生打下了理论基础。 从会计的发展历史来看,早期的责任会计是由完全成本会计和差异消极演变而来的,并非是突然发生的。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其内部管理就要细分化。内部分工越细、越具体,责任也就越明确,差异的归属也就更清楚。责任者对其差异的出现要负有一定的责任,也有权力采取措施,对其功过就应当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些也就是责任会计所涉及的内容。由此可见,由完全成本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