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朦胧诗代表作引言朦胧诗是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一种形式,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大创新。
这一诗歌形式充满了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元素,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规则和约束,追求自由、随意和个性化的表达。
本文将介绍几位朦胧诗代表作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诗歌流派。
1. 徐志摩徐志摩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常常表达对世界的痛苦与迷茫,以及对自由和爱情的不懈追求。
以下是他的两首代表作:1.1《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2《爱在心里口难开》你说你有些事情说,说不出口,说不完。
虽然你双手撑起脸庞,掩饰那满脸的苍白和沧桑。
千万独自躺在黑夜的床上,心里通通泄了气难割、不讲。
多么可笑!多么浪费!多么伤!伤透了心筋,且终生如此到达底。
是谁把爱收藏在自己心底?是谁把泪纵容在眼间尽遮掩?你不能坦诚地来,只能轻轻地唱,这首脆弱的歌,久已发了黄。
2. 徐志摩郭小川是中国朦胧诗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作通常表达对人生的困惑和悲伤,以及对理想和希望的追求。
以下是他的一首代表作:2.1《你比我大一岁》你比我大一岁。
放晴彩,收夕雨。
我的眉间彩霞,瞧,眷恋你手臂摇曳的弧。
云依山涧相散,星星织就枕席。
要死,送别我;临命,病愈我。
你比我大一岁。
当我息伏在你旁边,给你撑起风荷的一脉花色,还能看见你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阳光下晃风的霞。
兴安岭前,并非只有朔风咆哮。
黄河纵横,追溯华夏先貉以礼从欧亚流。
朦胧诗派简介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
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这一概念,事实上自产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
它来自评论家章明的一篇评论的题目《令人气闷的“朦胧”》,章明认为这些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不好的影响,过于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有时显得晦涩,整体意境显示某种荒诞而诡异的色彩,有时还呈现某种灰暗低沉的情绪。
其实这一概括并不足以涵盖后来所说的朦胧诗的全部,而且文章里面涉及的诗人也没有一个是后来被公认为朦胧诗的代表性人物。
但有趣的是,“朦胧诗”这一简单化的命名后来却成为约定俗成的名词。
不过,在另外一些支持朦胧诗的评论家那儿,朦胧诗代表一种新的“崛起”,当时有三篇非常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后来被称为“三个崛起”,即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先生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当时还是吉林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这三位评论家正好老中青齐备,他们的这三篇评论,概括和总结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可以说为朦胧诗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朦胧诗的名词解释
朦胧诗是一种源于中国朦胧派诗歌运动的诗歌形式和风格,反对了当时流行于80年代后期的诗歌现代主义,倡导了更加贴近自然、更加感性、更加富有诗意的表达,注重对生活中细节的捕捉和对情感体验的独特见解,语言简洁明快,形式灵活多变,常常使用意象和隐喻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朦胧诗运动始于1966年,由一些年轻的诗人如顾城、北岛等人发起,他们认为现代主义过于抽象和理论化,而试图寻找新的诗歌方法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舒婷、李金发、陆寻等。
尽管朦胧诗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批评,但至今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欣赏,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朦胧诗简介朦胧诗的含义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朦胧诗的思想内容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
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
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
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
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
朦胧诗派及代表诗人简介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8]北岛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
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
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1979年在《诗刊》发表《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
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朦胧诗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也是北岛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这时期的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被看作是这一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人。
80年代初,他的创作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这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有关,也与他自己的创作由于观念的变化而方法也有所调整有关。
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1986)等。
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
80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刊物《今天》,90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
1966年(14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
1969年(17岁)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
朦胧诗简介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艨胧祷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宜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扇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
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度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江河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著名朦胧诗一、原文:《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二、衍生注释:1.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里的“卑鄙者的通行证”意思是在某些环境下,卑鄙的人凭借着自己的卑鄙手段却能通行无阻;“高尚者的墓志铭”则表示高尚的人往往只能以自己的高尚品质被铭记,而遭受很多不公平的待遇。
2. “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含盐量极高,在这里代表着一种看似没有生机、充满矛盾的恶劣环境。
3. “象形文字”:古埃及、中国等古老文明曾使用,这里代指古老的传统文化,一种承载历史与智慧的东西,象征着一种希望和传承的力量。
三、赏析:1. 主题- 这首诗揭示了文革之后人们思想的转变与对现实社会深刻的反思。
它表达了对那个时代混乱价值观的批判,对虚伪、黑暗、荒谬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以及在这种黑暗现实面前诗人坚定的反抗态度。
2. 情感- 诗中充满了愤懑与抗争的情绪。
从开头对卑鄙者和高尚者生存境遇的不平之感,到后面“我不相信”的呐喊,都体现出诗人对那个错乱世界的愤怒,同时又有一种坚定的自我革新、引导社会走向正确方向的信念。
例如“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这几句将怀疑与反抗的情感推向高潮。
3. 表现手法- 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对比。
朦胧诗经典作品
朦胧诗是一种文学流派,最初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歌运动。
其特点是语言模糊、形象含混、意义多样、情感深沉,常常使用象征手法和隐喻表达思想和感情。
以下是几篇朦胧诗经典作品: 1. 《夜泊牛渚怀古》杨煜:此处不留人,自有清湖水。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 《登高》舒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席慕容:蓝蓝的大海啊,你向往着什么?微微的风吹过,你漾起了笑容。
碧蓝的海面上,一群白鸟飞翔。
它们有着自由,而我却被禁锢在这座城市里。
4. 《黄河颂》高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5.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朦胧诗派朦胧诗派:70 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北岛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
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
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1979年在《诗刊》发表《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
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朦胧诗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也是北岛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这时期的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被看作是这一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人。
80年代初,他的创作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这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有关,也与他自己的创作由于观念的变化而方法也有所调整有关。
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1986)等。
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
80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刊物《今天》,90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
1966年(14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
1969年(17岁)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奇娇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
朦胧诗名词解释朦胧诗是一种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主要在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发展起来。
朦胧诗以模糊、模糊和矛盾的形象和语言特征而闻名,它试图探索现代人类存在的种种痛苦和困境,并通过模糊和矛盾的手法表现出来。
这种诗歌形式旨在挑战传统诗歌的规范和传统的意识形态,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复杂性。
朦胧诗的核心思想体现了现代主义诗歌的特征,其中包括对传统结构和规则的拒绝,并通过非线性结构、非传统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朦胧诗通常使用含糊不清的、模糊的和矛盾的形象和语言,以探索人类存在的种种痛苦和困境。
它试图通过表现模糊和矛盾来代表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混乱。
通过使用模糊和矛盾的手法,朦胧诗将诗歌与现实世界的感觉和体验相互关联。
朦胧诗的形式通常是自由的,不受格律、韵律和规则的限制。
它常常使用象征、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人往往通过使用意义模糊的词语和短语来强调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朦胧诗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诗歌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
它与其他现代主义流派一起,为后来的现代诗歌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对于推动文学创新和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朦胧诗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人认为它的意义模糊和语言的混乱使诗歌变得晦涩难懂,缺乏表达清晰的逻辑和思想。
同时,朦胧诗也被批评为流于形式主义和自我陶醉,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和现实性。
尽管有争议,朦胧诗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流派,对于推动文学创作的多样化和创新有着持久的影响。
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类存在的痛苦和困境,通过模糊和矛盾的手法展现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混乱。
朦胧诗的实践和探索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10首经典朦胧诗代表作朦胧诗代表作(十首最经典的朦胧诗)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文学的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思潮,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梁、、、芒克等。
朦胧诗以内在的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运用整体意象象征和渐进性意向感受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掩盖情感,使诗歌文本介于表意和隐意之间,呈现出诗境模糊、诗意空泛含蓄、意蕴丰富、主题多元阐释和多义性等特点。
它以“反叛”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他们在诗歌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表达,在艺术上广泛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力。
“朦胧诗”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没有发表宣言。
但他们以各自独立而又共同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成就,形成了一个“崛起的诗歌群体”。
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议。
“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用它来寻找光明。
远近——顾城你们一会儿见。
看一会儿云我认为当你看着我的时候,你离我很远。
当你看云的时候,你离得很近。
“相信未来”——食指当蜘蛛网无情地封住了我的壁炉,当灰烬叹息贫穷的悲哀,我仍然固执地铺着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在深秋变成露珠,当我的花依偎着别人的感受,我仍然固执地用凝结霜的枯藤,在荒凉的土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我的手指在地平线上冲浪,我想用手掌托住太阳之海,黎明摇曳的温暖而美丽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信未来,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拂去历史尘埃的睫毛,她有能看穿岁月篇章的学生。
不管人们如何看待我们腐烂的肉体,那些失落的忧郁,失败的痛苦,那是动人的眼泪,深切的同情,或者给一个轻蔑的微笑,苦涩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我们的脊椎感兴趣,无数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价。
是的,我在焦急地等待他们的评价。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其特点是:
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
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
他们是一群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当代文学朦胧诗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朦胧诗是一种诗歌流派,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法国,并在中国得到广泛发展。
朦胧诗的特点是语言模糊、形象模糊、意义难以捉摸,给人一种模糊、迷离的感觉。
朦胧诗注重表达情感、思想和感觉的混沌状态,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怀疑与抵触。
诗人运用词汇的随意组合、不合逻辑的表达方式和模糊的意象,创造出一种深度抽象和幻觉的效果。
朦胧诗的主题多样化,涉及爱情、人生、社会等各个领域,但都以模糊不清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
这种诗歌形式对读者的理解和感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读者主动参与、解读和感悟。
朦胧诗具有一定的抗议和反叛精神,它试图摆脱传统诗歌规范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越常规的表达形式。
朦胧诗简介
1980年《诗刊》上一篇文题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评论,在当时引发了一场较大的诗歌争论。
如今狭义的来看,这篇文章的唯一价值是其题目使当时登跃诗坛的青年诗人的作品得到了一个相当恰当的命名。
“朦胧诗”一词的不胫而走,被看作汉语诗歌的重要分水岭。
下面就这一重要的分水岭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朦胧诗总论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它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还有“今天派”“新潮派”之称。
然而谈到诗,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代表人物,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
其中对我们大学生来说,知道的最多的要数北岛、顾城和舒婷。
二、朦胧诗的产生背景:
经过文革十年浩劫,一些上进的知识青年面对理想破灭的迷茫现实,既有信念失衡、欲超越现实而无法超越的无奈,又有干预社会的激情,所以迫于心理的需要,便采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思路、感觉方式和传达技巧来作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的情感。
他们大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苦闷与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未来的热切希望,就这样,“朦胧诗”作为众多的文学青年心中的感情的载体“迎运而生”。
三、朦胧诗的独有特点:
在艺术方面,“朦胧诗”从自我心灵出发,诗作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内容含蓄,隽永,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运用象征、隐喻、暗示、通感等诗歌艺术技巧,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从内容上看,“朦胧诗”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而且所创作的诗作呈现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忧伤而不悲观、真挚而又沉郁,既有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强烈的个人理性精神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出来。
可以说是同时期的小说作品以及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够比拟的。
四、思想精神内涵
首先,它通过诗文的内容,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由于受文革的影响,朦胧派诗人一般把社会上存在的那些让人心痛的事实以诗的形式含蓄的表达出来,来间接的批判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其次,通过诗文,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雄主义色彩。
无论社会是个怎么样子,只有鼓励人们振作起来,才能够去建立一个更好的,更完善的社会。
最后,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
五、朦胧诗的发展及衰落
虽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以“崛起诗”的形式迅速占领了整个新诗市场,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
的变革。
它以特有的“叛逆”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样朦胧诗便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势迅速发展了起来,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首数北岛、舒婷和顾城,他们三位对当时的文学青年的影响和对朦胧诗的发展的巨大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北岛的诗歌在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它以昂扬的格调创造了一个表达个人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然而,在一系列的高昂格调的背后,北岛的诗总有一种沉静的情调出现,它们象如歌的行板,使北岛的诗又总是转向另一片情感的空地。
北岛的诗非常讲究节奏和韵律,情绪变化层次分明,那种理性的力量与明朗俊逸的情调结合得恰到好处。
舒婷和顾城在当时是以真挚清新的风格博得读者的欢迎。
舒婷的诗情感丰富细腻,而又始终有一种清纯明净的气息。
顾城有着异常细腻敏感的诗情,他始终以孩子气十足的眼光来注视着世界,它的诗有一种清新可人的气质,那么脆弱而又倔强地表达个人极其幼稚的感受。
然而再美丽的事物总有衰败的一天,朦胧诗也不例外,也有历史上的低潮时期。
衰落的原因部分在于“朦胧诗”影响扩大所带来的模仿和复制;而“朦胧诗”过早的经典化也造成对自身的损害;加上艺术创新者普遍存在的时间焦虑,加强了他们尽快翻过历史这一页的冲动。
另外,朦胧诗有自身的局限性,它没有很好地解决语言和语象本身、尤其是写作本身的问题,而且表达的经验也太狭窄。
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够长期的用来表达人的那种情感而被淘汰掉。
但反过来说,它所做的贡献是不能够被历史抹掉的。
六、朦胧诗的贡献
首先,要知道,“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其独特的诗质、题材、意象与语言是变革时代的诗歌特色的突出体现。
其次,也是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朦胧诗”影响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方向---返归诗的本体,注重审美追求。
在新时期,没有哪一种诗歌、哪一种诗派能像“朦胧诗”那样如此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产生着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和持续的震荡,引发出关于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诸多深刻的话题。
七、对朦胧诗的总结
“朦胧诗”创作潮流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奇观。
纵观“朦胧诗”走过的短暂而光辉的历程,它无疑是中国文坛的一次革命,其突出贡献是对文学本位的捍卫和诗歌范式的变革。
“朦胧诗”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独到的人文审美价值及其历史贡献。
我们不能仅仅从它的艺术创新方面来判断其意义和价值,我们更要把它纳入整个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把握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