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即代表作家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高一语文作家作品常识归类一个学期很快要结束了,高一的学习即将进入尾声。
为帮助大家复习,语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作家作品常识归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走进文学殿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
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高一语文作家作品常识归类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著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
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
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
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
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
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
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之一。
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
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
朦胧诗代表作引言朦胧诗是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一种形式,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大创新。
这一诗歌形式充满了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元素,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规则和约束,追求自由、随意和个性化的表达。
本文将介绍几位朦胧诗代表作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诗歌流派。
1. 徐志摩徐志摩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常常表达对世界的痛苦与迷茫,以及对自由和爱情的不懈追求。
以下是他的两首代表作:1.1《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2《爱在心里口难开》你说你有些事情说,说不出口,说不完。
虽然你双手撑起脸庞,掩饰那满脸的苍白和沧桑。
千万独自躺在黑夜的床上,心里通通泄了气难割、不讲。
多么可笑!多么浪费!多么伤!伤透了心筋,且终生如此到达底。
是谁把爱收藏在自己心底?是谁把泪纵容在眼间尽遮掩?你不能坦诚地来,只能轻轻地唱,这首脆弱的歌,久已发了黄。
2. 徐志摩郭小川是中国朦胧诗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作通常表达对人生的困惑和悲伤,以及对理想和希望的追求。
以下是他的一首代表作:2.1《你比我大一岁》你比我大一岁。
放晴彩,收夕雨。
我的眉间彩霞,瞧,眷恋你手臂摇曳的弧。
云依山涧相散,星星织就枕席。
要死,送别我;临命,病愈我。
你比我大一岁。
当我息伏在你旁边,给你撑起风荷的一脉花色,还能看见你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阳光下晃风的霞。
兴安岭前,并非只有朔风咆哮。
黄河纵横,追溯华夏先貉以礼从欧亚流。
三、名词解释1、“三突出”:“三突出”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2、“三红一创”:《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青)。
3、干预文学:干预生活,体现独立思考,冲破写作禁区。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5、"朦胧诗",是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为代表的“新诗潮”。
它最初以民间文学双月刊《今天》为阵地,活跃于80年代初,解体于1984年。
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同样作为一种文学范式,高密度的意象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使得这一诗歌范式无力继续。
6.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名词解释1.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
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
”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
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2.“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
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主张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③“写实”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形象,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④重视故事性、语言通俗3.新生代诗歌“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
内容上,反英雄、反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
艺术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
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原生态口语化倾向构成了对新诗潮经典性的意象语言规范的颠覆。
4.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
《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
”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学者散文: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一种被人称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态。
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术知识、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余秋雨、陈平原是代表作家。
2、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是90年代中期以后在文坛上出现的一个现象,也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一般认为以陈染、林白、徐小斌等女性作家的写作为代表,又有人称之为"新状态文学"、"晚生代文学"、"个人化写作"。
私人化写作表达的是一种私人经验、私人意识与无意识,特别是被社会公共的道德规范与普遍伦理法则抑制、排斥、遮蔽的私人经验。
大多采用了"新回忆录"或"新传记式"叙述。
3、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表现了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的方式。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李锐、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迟子。
4、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小说。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名词解释1. 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2. 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4. 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5. 三突出创作原则1968年5月23日,“四人帮”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
6. 主题先行论其主题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这个主题无论对哪种体裁,在创作之前就已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反思小说的主要类型:(1)、干部问题反思小说。
代表作家王蒙。
(2)、知识分子问题反思小说。
——张贤亮、谌容(《人到中年》)。
(3)、知青问题反思小说——梁晓生、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等。
(4)、农民问题反思小说——茹志娟、张一弓、高晓声。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答案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文学革命: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3、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4、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考研教育网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
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
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
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一、作者及其书籍简介: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出生于福建泉州,在厦门鼓浪屿长大。
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闽西山区插队落户,1972年回城待业,做过各种各样的临时工。
当过知青、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新诗,出版过诗集《双桅船》等。
她常常以女性的直觉通过对骚动的灵魂之展示来映照客观世界。
这就使她的诗具有了强烈的主观情绪和色彩。
时代的灰暗与个人的不幸,刺痛她的心灵。
《致大海》这首诗应是当时心绪的记录。
她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等。
如果说,北岛的魅力在于他通过诗歌展现了人的思辨性,那么,舒婷的魅力在于她通过诗歌展现了人的情感性。
舒婷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人的情感世界,充满着温情与包容。
她表现了一种甜蜜的忧郁,一种感伤的希望,形成了一种深情柔和的诗风。
她诗中的意象大抵带有南方色彩,常常出现大海、岛屿、花朵、榕树……,牵引人们进入诗的意境。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
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
成考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2.山药蛋派3.伤痕文学二、简答题1.简述“第四种剧本”的创作情况。
2.简述北岛诗歌的创作内容。
3.简述建国初合作化小说的创作特征。
三、分析题请结合倪吾诚的身世经历,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四、论述题结合作品,论述改革文学的创作情况。
1答案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旨在指导和促进我国科学文化和文艺繁荣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在文艺方面,“不同风格和形式可以自由发展”,艺术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的自由讨论和艺术实践去解决。
双百方针促进了文艺界思想的活跃和创作的解放,对纠正文艺批评中的简单化庸俗化做法、文艺理论研究的教条主义和左倾实用主义倾向、文艺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端和文艺领导组织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缺陷,起到了很好的纠偏作用。
2.“山药蛋派”:是在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主要成员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
其特点是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注重文学的社会效应,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民族化、大众化的写作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乡土气息以及幽默的轻喜剧风格。
3.伤痕文学: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性内乱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
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其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有十分明显的局限,如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二、简答题1.简述“第四种剧本”的创作情况。
答案要点:双百方针颁布后,在文学“干预生活”的倾向中,出现了突破既有的“工、农、兵”三种剧本模式、忠实于生活的独有形态的话剧创作。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答:一、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有:1、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代表作品孙犁《山地回忆》、刘绍棠《蒲柳人家》。
2、山药蛋派: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代表作品有《三里湾》、《锻炼锻炼》、《三年早知道》.3、伤痕文学:代表作家有刘心武、卢新华、郑义。
代表作品有《班主任》、《伤痕》、《枫》。
4、反思文学:代表作家有王蒙、高晓声、茹志娟,《蝴蝶》《陈奂生上城》《剪辑错了的故事》。
5、改革文学:代表作家有蒋子龙、张洁、张贤亮,代表作品有《乔厂长上任记》、《沉重的翅膀》、《龙种》6、寻根文学:代表作家有韩少功、阿城、韩少功、王安忆,代表作品有《文学的“根”》、《棋王》、《爸爸爸》、《小鲍庄》7、先锋文学:代表作家有马原、余华、苏童、格非,代表作品有《拉萨河的女神》、《现实一种》、《妻妾成群》、《红粉》、《迷舟》。
8、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震云,代表作品有池莉“新写实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三白”系列(《白梦》、《白雾》、《白驹》),刘震云《一地鸡毛》。
9、归来诗:代表作家有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公木、吕剑、公刘、白桦、邵燕祥;在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罹难者,如牛汉、绿原、曾卓、冀汸、;因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唐湜、唐祈、杜运燮、穆旦、蔡其矫等10、朦胧诗:代表作家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
11、知青文学:代表作家有梁晓声、张承志、史铁生、路遥,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绿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平凡的世界》。
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
语文学科融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于一体,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工作中要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特性,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分析与评述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涵盖了广泛的文学流派和风格。
这些流派和风格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崛起和发展,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重要流派进行分析与评述。
一、鲁迅文学流派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鲁迅文学流派以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而著称。
他的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呼吁人们觉醒和反抗。
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犀利的讽刺和激烈的抨击,他的笔触犀利而真实,使人们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朦胧诗流派朦胧诗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创新,它以其模糊的意象和隐晦的语言风格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朦胧诗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北岛、余光中、舒婷等。
他们的作品常常以抽象的形象和模糊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深刻而难以捉摸的感觉。
朦胧诗流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规范和框架,表达了一种新的审美追求和思维方式。
三、后现代小说流派后现代小说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其对叙事结构和真实性的颠覆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后现代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他们的作品往往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多元的视角展现故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规则。
后现代小说流派的出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碎片化和多元化,呼应了人们对真实性和权威性的质疑。
四、女性文学流派女性文学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以女性的视角和声音探讨了性别和身份问题。
女性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有王安忆、张爱玲等。
她们的作品常常以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为主题,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地位。
女性文学流派的出现为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文学基础,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多样性。
五、乡土文学流派乡土文学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其对农村生活和乡土情怀的描绘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乡土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有杨显惠、杨绛等。
他们的作品以真实的农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乡土的美丽。
现当代文学期末重点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反思文学: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朦胧诗”即代表作家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新诗潮用来定义一类诗歌作品和理论所传达的一种共同思想倾向和思想潮流,是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声;这一运动以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对“文革”神本主义思想统治的胜利而告终,这个胜利也便是人本主义文学对“四人帮”文化专制的胜利,它使诗歌打破了建国以来的种种文学禁锢,而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我们对“朦胧诗”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本质上也便是对新诗潮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