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328.00 KB
- 文档页数:25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有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应享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兽药和直接目的的教育活动。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我国学术界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自然科社会。
3.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4.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条件。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5.学校的出现标志着教育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相分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形态,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
6.夏朝:庠序之教周朝:学校已普遍建立,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中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乡学则分为塾庠序校7.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古埃及的学校分为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文士学校)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4.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8.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教育实践。
1.古代先秦孔子《论语》思梦学派《学记》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书原理》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近代 A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1632年《大教学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教育学学科体系、B 教育上的哥白尼卢梭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思想观念方面小说他教育名著《爱弥儿》 1.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卢梭把教育分为自然(儿童的天性)的教育(基础)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2.儿童中心的观念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率性的发展的人 3.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通过对书本知识进行教育是深恶痛绝的一切有用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4.实用主义的观念问题不在他学到怎么样的知识,而是在于他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5.发现的观念儿童的学习中强调发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C.德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赫尔巴特 1806年《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得逻辑规则:(被下定义得)概念+种差+邻近得属2、广义得教育:教育就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首要与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就是由专门得教育机构所承担得、由专门得教职人员所实施得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首要与直接目标得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她教育活动得最主要得区别:(1)具有非常明显得专门化。
(专门得机构、专门得教职人员、学校教育得任务就是专门培养人)(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得制度化。
【为什么对教育就是什么没有一致得瞧法?主要原因:(1)定义者得哲学观、价值观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得解释就不同;(2)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得实验与定量研究尚不成熟,对概念下定义主要就是依据经验事实与历史事实;(3)不同时代对教育有不同得要求;(4)不同民族、国家得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得认识就不同;(5)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
】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夫勒在《教育得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陈述来进行定义得方式称为“定义性陈述”。
她列举了三种定义性陈述:规定性定义(创造得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得内涵)。
5、教育学宏观:教育学就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教育规律为宗旨得社会科学。
中观:教育学就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得发展得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得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得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就是以广义教育得理论知识与学校教育得实践为主要内容得课程。
6、教育得产生—几种较有影响得说法:(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得本能。
动物界得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就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主要观点:教育就是“无意识得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得社会生产劳动。
——我们认可得观点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2、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别:(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
(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教职人员、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为什么对教育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1)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解释就不同;(2)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对概念下定义主要是依据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3)不同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4)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不同;(5)一个根本性原因,是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
】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夫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陈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为“定义性陈述”。
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陈述:规定性定义(创造的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
5、教育学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6、教育的产生—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的本能。
动物界的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主要观点:教育是“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
——我们认可的观点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8、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带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的特点向儿童传授社会生活的规则和准则,便成为满足维持生命的需要和满足延续群体生命的必要手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3。
教育学: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从中观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4。
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5.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6。
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7.简述西方教育史上五大教育思想家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答:柏拉图1“学习即回忆说”,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2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3 作用:《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第一章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4、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5、教育学:①宏观(教育科学):以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②中观(单独学科):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③微观(师范类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第二章 6、个体的先天性素质——指个体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质。
7、遗传——就是亲代的性状通过遗传物质,即通过以细胞染色体为载体的基因传给后代的一种生物现象。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民族文化。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区机构、家庭亲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关场所、民俗习惯、社会风气和思潮等,)而其本质是文化。
10、教育结构——即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包括教育纵向系统的层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
1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第三章 13、教育规律——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预期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原理》复习指南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教育学二、填空题1.教育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揭示_______________的一门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_____________ 和。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__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__ __ 阶段、 _______ 阶段和 ____ 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 D.柏拉图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 B.斯宾塞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A.柏拉图的《理想国》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参考答案】第一章一、概念1.教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1.教育现象;教育规律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3.普通教育学4.萌芽;形成独立学科;科学化发展三、选择题1.B.《论语》2.C.《学记》3.B.夸美纽斯4.C.赫尔巴特5.B.夸美纽斯6.C.赫尔巴特7.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第二章教育的概述一、概念1.教育的本体功能二、填空题1.对于人类来说,遗传不是经验获得和智力发展的主要形式,人对经验和智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后天的__ _____________和____ 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学大纲《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教育学原理是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政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教育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 了解教育的起源、发展和改革历程;3. 理解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价值;4. 掌握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政策;5. 培养学生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教育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流派4.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与学习方法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与本质2.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3. 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关系第三章: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1. 教育规律的概念与特征2. 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 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其发展历程第四章:教育制度与教育体系1.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特征2. 教育体系的结构与层次3. 我国的教育制度及其发展历程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 教师的职业角色与职责2.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需求3.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及其建立与发展第六章:课程与教学1. 课程的概念与类型2. 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方法与原则3. 教学的概念、目标与方法4. 教学评价的概念、原则与方法第七章: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1. 德育的概念、目标与方法2. 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目标与方法3. 学生品德和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第八章: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1. 教育法律的概念、特征与作用2. 教育政策的概念、类型与制定过程3. 我国的教育法律与政策及其发展历程第九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 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类型与方法体系2. 教育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常用研究方法的概念、特点与应用范围;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规范与要求。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下面是对《教育学》各章知识点的整理总结: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和地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的地位: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实践,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功能:教育有塑造人格、培养人力、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的自我满足等多重功能。
第三章:教育规律与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教育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准则和方法,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第四章: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唯心主义教育观、唯物主义教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
-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教育的社会基础:教育的社会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社会文化人类学教育观和社会学教育观等。
第五章: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征:教育目标包括个人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等,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特征。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体现个性化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第六章: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原则和激励原则等。
-教育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教育方法可分为教学法、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第七章: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结构与特点:教育过程包括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要求科学规划、有效组织、精细操作和持续评价。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基本规律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是否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
教育和人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或者说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第一个基本规律。
一、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意义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
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的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脱离共性的共性和脱离个性的共性都是不存在的。
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片面强调强调共性或个性都是错误的。
二、人的发展的界定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交互影响的。
离开生理发展不可能有心理发展;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三、人的发展特征对教育的制约(一)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
1、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认为,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向前发展的,因而人的认知包括前后相继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