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
- 格式:docx
- 大小:28.18 KB
- 文档页数:3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子宫肌瘤是指发生在子宫肌壁内的一种良性肿瘤,是妇科常见病之一。
子宫肌瘤可导致盆腔疼痛、月经不规律、盆腔脏器压迫症状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育功能。
目前,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
手术治疗是治疗子宫肌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主要包括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方法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在患者的腹部做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对病变组织进行治疗。
对于子宫肌瘤患者来说,腹腔镜手术有以下优点:(1)微创性:腹腔镜手术不需要大范围切开腹部,减少了创面,降低了手术的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2)恢复快:腹腔镜手术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能够减少术后的疼痛和不适感,加快康复速度。
(3)保留生育功能:腹腔镜手术对子宫肌瘤的治疗同时可以保留子宫的组织和功能,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通过在患者的腹部做较大的切口,直接对子宫进行剖腹手术,切除子宫肌瘤。
这种手术方法有以下特点:(1)彻底性:经腹手术可以直接观察到患者盆腔的情况,有利于彻底清除子宫内的病变组织,对于较大的、多发的子宫肌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操作简便:经腹手术对于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来说,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对于较复杂的子宫肌瘤情况也能够较好地处理。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比如创面大、创伤重、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时间长,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也较高。
3. 临床效果比较(4)术后美观:腹腔镜手术切口小,术后瘢痕较小,术后的美观效果较好。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目前推荐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复杂的、大的、多发的子宫肌瘤患者,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患者11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治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传统开腹手术子宫肌瘤是一种严重的妇科疾病,影响了女性的身体健康[1]。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和恢复快等特点,已经应用到子宫肌瘤治疗中。
本次主要探究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患者11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5例,患者年龄在28到53岁,平均(43.4±3.7)岁,肌瘤大小在(4.8±2.6)cm,经对比,两组患者在肌瘤大小、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行腰硬联合满足与常规消毒后,开腹进入腹腔,观察腹腔情况,切除肌瘤,并逐层缝合。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行全身麻醉,引导患者采用高膀胱低足截石位治疗,在脐孔或脐上行切口,注入二氧化碳,建立气腹,将腹部压力控制在12-14mmHg。
放入腹腔镜,穿刺盆腔中检查子宫肌瘤数量、位置与大小,并给患者子宫肌层注入20U缩宫素,使用单极电凝切口子宫肌瘤假包膜,在耻骨上用大抓钳夹住肌瘤,合理分离包膜与肌瘤,术后清洗彭强,排除二氧化碳气体,缝合伤口,使用电凝止血[2]。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的治疗价值比较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疾病,在中年女性中发病率高,多需通过手术予以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子宫肌瘤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我科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共计68例,32例患者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36例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经分析结果发现,与开腹手术患者比,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开腹组比明显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可见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更具安全性,给机体造成的损伤更小。
一、子宫肌瘤及其发病原因子宫肌瘤为育龄期女性常见良性肿瘤,青春期女性发病率低,在绝经之后肌瘤可消除或萎缩,统计显示该病发生率为25%左右[1]。
一般情况下,患者肌瘤多有包膜,为白色,和周围的正常子宫组织之间有明显分界。
子宫肌瘤大小、生长位置、瘤体数量和患者临床表现之间密切相关,一般黏膜下肌瘤、肌壁间较大肌瘤可导致患者出现经期延长、经量增加等表现。
现阶段临床研究领域对子宫肌瘤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领域内专家公认观点是,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孕激素、雌激素密切相关,一般生育时间晚、妊娠期应用激素、遗传因素等均可导致子宫肌瘤发生。
子宫肌瘤癌变风险较低,为0.4%~0.8%左右[2],但仍需保持警惕。
病情进展下,子宫肌瘤患者承受的困扰逐渐增加,故而对此类患者应尽早以B型超声或腹腔镜检查明确诊断,之后根据患者生育情况、基本情况展开个体化治疗。
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一)疾病治疗方法在为子宫肌瘤患者展开治疗时,需结合肌瘤大小、数量、位置、患者生育情况等展开个性化治疗。
目前子宫肌瘤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过去常用的抗孕激素药物如米非司酮、雄激素及他莫昔芬等药物虽可促使子宫肌瘤缩小,但易引发较多不良反应,故而近年来药物治疗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减少,手术为该病主要且常用的治疗方法。
临床经验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张 芳昌黎县人民医院 河北省昌黎县 066600【摘 要】目的:本文主要对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进行探究。
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间在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作为本次探究主体,按照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将全部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实验组患者行腹腔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性显著,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优势较为明显,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以及术中出血量低的特点,该治疗方式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中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女性发病率极高。
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无任何明显临床症状,不容易被发现,可通过超声检查查出,部分患者可出现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腹痛或腹部包块等症状[1]。
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有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恶变,临床中主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肌瘤剔除术,能够使未生育的患者保留生育能力,对保证生殖器完整性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腹部组织能够造成较大的损伤,术中出血3 结果腹部超声检查,是当前常见的诊断手段,分析获得的结果,对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息肉和组织增生诊断准确率达62.9%、40.0%、83.8%和83.3%的水平,平均约为76%;阴道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息肉和增生情况,准确率分别约为 81.0%、80.0%、100.0%、97%,平均约93%。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 2017年2月A第4卷/第4期Feb. A. 2017 V ol.4, No.438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李卫翀(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大同 037009)【摘要】目的 研究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病患80例,依据患者手术适应症及患者个人治疗意愿,即最终手术方式差异性分组研究,其中腹腔镜组40例,开腹组40例,对比观察手术治疗效果。
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在肛门排气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组,数据方差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患者在切口疼痛、盆腔粘连、症状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较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效果更具优势,减少患者手术出血量,提高恢复质量,清晰的术野减少病灶残留及后期复发风险,疗效得到患者认可。
【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7.04.038.02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aparoscopic hysteromyoma andtraditional open abdominal fibroblastoma to treat uterine fibroidsLI Wei-chong(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 datong city,Shanxi Datong 037009,China)子宫肌瘤属于当前女性生殖系统良性肿瘤,早期并无明显症状表现,随病情进展至中期之后,可造成机体经期异常,月经淋漓不尽等症状,同时子宫肌瘤亦会对膀胱、直肠形成压迫,造成尿频、排便困难等现象,对患者自身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加重患者精神压力。
两组手术方式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疗效。
方法把9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腹腔镜手术者为观察组,开腹手术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剔除子宫肌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子宫肌瘤;腹腔镜;剔除术;临床疗效子宫肌瘤为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在40~50岁的妇女发病率可高达51.2%~60%[1]。
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虽然大部分子宫肌瘤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部分患者月经不规则、月经量多、腹痛、不孕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而且有0.4%~1.25%的患者发生恶变[1]。
目前,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有期待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2]。
但是,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方法。
本文主要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所有患者均经B超证实。
并经宫颈细胞学排除宫颈及子宫内膜的恶性病变。
年龄32~57岁,平均(36.2±2)岁;子宫肌瘤平均直径(5.8+2.4)cm;肌瘤个数为2~6个,平均(3.9±2.2)个。
肌壁间肌瘤58例,浆膜下肌瘤40例。
根据治疗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无手术禁忌症。
两组患者的年龄、肌瘤大小、个数、类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1.2.1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常规开腹手术,根据肌瘤的位置、大小、类型、个数选择合适的切口,进入腹腔,探查肌瘤,然后按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手术操作方法逐个进行肌瘤的肌层的缝合、止血。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性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目的:观察和对比对子宫肌瘤患者分别采用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性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
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性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40例患者则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传统开腹性手术相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明显更具优势。
关键字:子宫肌瘤;腹腔镜;开腹性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良性肿瘤,其在中年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1]。
目前,临床上对该疾病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其中的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已获广大临床医师的认可,是子宫肌瘤治疗的首选方案。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渐发展和完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对比该手术方案和传统开腹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用以上两种方案进行治疗,现总结临床效果如下:1 研究对象及方法1.1研究对象本组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中的相关诊断[2];②均经B 超检查、妇科检查明确诊断;③均选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④均具有腹腔镜手术适应症;⑤患者均有明确的保留子宫的要求;⑥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具有凝血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③肿瘤过大的患者。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研究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已成为目前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一、治疗效果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相对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研究表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效果与开腹手术相似,但术后恢复时间更短。
1、手术成功率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成功率高,研究表明,手术成功率大于95%。
2、术后并发症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后并发症比开腹手术要少,一般为少量淤血、腹胀等轻微不适,极少数患者可能发生腹膜炎、腹腔积液等严重并发症。
3、术后恢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后恢复较快,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一般2个星期左右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4、复发率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子宫肌瘤复发率较低,但复发与患者的肌瘤类型、大小、数量以及术后保守治疗等因素有关。
二、影响因素1、肌瘤类型和大小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子宫肌瘤对手术难度和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
子宫壁肌瘤相对于子宫腺肌瘤更难剥离,在手术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容易导致出血、损伤子宫等并发症。
子宫肌瘤直径在5cm以下的患者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效果较好,而直径超过10cm的肌瘤患者手术难度大,术中出血可能会增加。
2、患者年龄和孕产史患者年龄和孕产史对手术恢复和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年轻女性由于子宫功能要求较高,子宫肌瘤切除后可能对怀孕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老年女性肌瘤切除后对生育功能影响较小,但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
3、术前处理术前处理的不同也会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有报道称,术前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可以缩小肌瘤体积,降低术后出血风险。
而对于存在宫颈炎、宫颈息肉等患者,在手术前必须进行相应的治疗,否则容易导致手术失败。
三、注意事项1、患者诊断明确,必要的检查和评估不能少,并且术前必须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是否曾有手术、身体状况、过敏反应等。
腹腔镜和开腹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传统开腹剔除术与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子宫肌瘤患者165例,按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102和开腹组63例。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
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稍高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率、术后病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中子宫肌瘤诊断标准[3],并经妇科检查及彩色超声检查证实,且术前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诊断性刮宫排除宫颈癌和子宫内膜恶性病变;以往均无盆腔手术史,无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自愿要求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治疗。
1.3方法:所有患者术前3d禁止性生活、清洁阴道,术前12h 灌肠、禁饮食。
腹腔镜组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头低脚高位,常规消毒铺巾,放置举宫器及气囊导尿管,于脐孔上缘作1cm切口,充入co2建立气腹,气腹压力设定在10~13mmhg。
在左、右腹作5mm切口,置入腹腔镜手术器械操作。
腹腔镜探查,将缩宫素20u 注入肌瘤之切口部位,用电凝电切子宫浆肌层至肌瘤表面,用大抓钳钳夹瘤核向外牵拉和旋转,将肌瘤完整剥出,并在蒂部双极电凝止血。
瘤腔采用l-0微乔线8字缝合对合包膜壁,直径小的肌瘤直接从左下腹切口取出,直径较大肌瘤用电动筒状旋切刀粉碎取出。
开腹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参考刘新民主编的《妇产科手术学》中的子宫肌瘤剔除术标准[4]行常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术毕分层缝合腹腔各层。
两组术中出血量均采用容积法加称重法计算,术后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抗感染3~5d。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率、术后病率(术后24h内连续2次体温>38℃)及住院时间。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及预后状况。
方法选取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0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
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
对照组接受开腹子
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则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比较两组治疗手术、围手术
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肿瘤重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镇痛泵使用、下床活动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两组肌瘤残留和复发例
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与开腹子宫肌
瘤剔除术相似的剔除效果,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较少,患者恢复更快。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预后子宫肌瘤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患者常有排便困难、红细胞增多、白带增多和月经周期异常等表现[1]。
目前手术疗法是该疾病最常用、有效的治疗方式,
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子宫肌瘤的常见手术法,该手术是在保留患者子宫的前提下,对肌瘤部位进行切除,较好地维护了患者的生育功能,对患者的生殖健康影响较小,但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式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不利于术后预后状况的改善[2]。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已经在子宫肌瘤剔
除手术中得到广泛的推广。
本研究观察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
剔除术的疗效及预后状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择期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4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病历资料完整者,无生育要求,并符合子宫肌瘤
剔除术的手术指征;排除标准:伴有子宫颈恶性病变,有生育要求、保留子宫者,或妊娠、哺乳期者。
其中,对照组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为(42.28±5.30);
肌瘤直径2.0~6.1 cm,平均直径为(4.79±1.11)cm;肌瘤单发和多发例数分别
为150例和50例。
观察组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为(42.37±5.56);肌瘤直
径2.1~5.9cm,平均直径为(4.89±1.18)cm;肌瘤单发和多发例数分别为144例
和56例。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碘伏常规消毒术野、铺巾,全麻满
意后取下腹耻骨联合上3cm作一横行切口长8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充
分止血,剪开腹直肌筋膜,钝性分离腹直肌,打开腹腔,洗手探查。
于肌瘤表面
纵型切开浆膜层,皮钳钳夹切口两边缘,钝性分离肌瘤,并将肌瘤完整剥出,然
后用1/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切口肌层,勿穿透子宫内膜,继续用1/0可吸收
线连续缝合浆膜层。
查切口无渗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擦干,清点手术器
械及纱布齐全,依次缝合腹壁各层。
1.2.2观察组手术方法观察组全麻满意后取头低臀高位并倾斜 15°~25°,控制压
力值在10~13mmHg,分别于左右麦氏点做10mm切口后置入腹腔镜对盆腔器官
和子宫肌瘤进行探查以明确肌瘤位置、大小和数量等情况。
使用单级电钩切开子
宫浆膜层、肌层至肌瘤表面,长度略小于肌瘤的直径,在旋切标本袋内利用旋切
器将肌瘤向外牵拉和旋转,从蒂部处切断结节,小肌瘤从左下腹切口取出,较大
肌瘤用取瘤器粉碎后取出标本袋,然后双极电凝离断并止血,使用生理盐水冲洗
腹腔,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放气取镜,用1/0可吸收线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手术、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
①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肿瘤重量。
②围手术期相关
指标包括镇痛泵使用、下床活动以及肛门排气时间。
③预后情况包括肌瘤残留和复发情况,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复诊,结果显示仍存在肌瘤,则诊断为残留;结果显示无肌瘤,但术后6个月复查结果显示有肌瘤则为复发。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s)描述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用百分率(%)描述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则差
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
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肿瘤重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2.2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观察组的镇痛泵使用、下床活动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少于对
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预后情况比较对照组的肌瘤残留和肌瘤复发例数分别为3例和7例,观察组则为9
例和15例,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3.093,3.078,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常见于生育年龄的女性,随着近年来超腹腔镜技术在妇科手术的不断应用,越
来越多的无症状子宫肌瘤患者被发现。
目前治疗子宫肌瘤仍主要依靠手术疗法,而传统的开
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往往存在出血量多、对腹腔的影响大、手术疤痕明显、术后恢复速度不满意、术后美观效果差等缺点[3]。
因此,越多越多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选择采用腹腔镜
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属于一种微创手术,且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改进,该手术在临
床中的应用效果已经得到越多越多的患者赞许。
本研究比较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
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泵使用、下床活动以及肛
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肌瘤残
留和复发例数的无明显差异。
这说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似
的剔除效果,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机体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较少,预后更好。
这可能是由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手术切口小,对腹部脏器影响小,患者受到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更快。
且腹腔镜剔除术是通过较小的摄像头与器械连接,并
依靠冷光源观察腹腔镜内的脏器情况,同时也具备数字成像技术,使该手术更能真实地反映
子宫肌瘤的分布位置、大小、特点等情况[4]。
此外,腹腔镜剔除术还可通过调整监视器的角度,多方位观察病灶特点及宫腔形态,使术者手术视野更加宽阔、清晰,有利于将子宫肌瘤
尽量彻底清除,达到开腹剔除肌瘤的效果[5]。
综上所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似的剔除效果,但腹腔
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较少,患者恢复更快。
参考文献
[1]马丽.278例子宫肌瘤患者妊娠及分娩情况分析[J].山东医药,2016,56(19):81-83.
[2]龚晓明.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指征[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5,7(11):12-13.
[3]俞梅,朱兰,郎景和,等.GnRHa用于大子宫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前治疗疗效的前瞻性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8):588-591.
[4]陈志美.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癌症杂
志,2015,30(11):1720-1722.
[5]陈玲,孙玉琴,蒋晓敏,等.219例经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分析[J].安徽医
学,2016,37(4):42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