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43.43 KB
- 文档页数: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育龄期妇女,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而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包括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
那么这两种手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时究竟有何不同?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以便患者和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腹腔镜将手术器械引入腹腔,通过腹壁上的小孔进行子宫肌瘤的切除。
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则是传统的腹部开放手术,通过腹壁切口将子宫肌瘤切除。
两种手术的操作方式有所不同,那么在临床效果上又有何不同呢?首先从手术创伤上来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相较于传统的经腹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感较轻,恢复周期更短。
腹腔镜手术在手术中仅需在腹部开3-4个小孔,而经腹手术需要开较大的腹部切口。
腹腔镜手术减少了腹部组织的损伤,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疼痛和恢复时间,这是腹腔镜手术相对于经腹手术的明显优势之一。
从手术效果上来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的效果是相似的。
两种手术都可以将子宫肌瘤切除,缓解患者的症状,恢复子宫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而且由于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腹腔镜手术已经可以应用于各种大小和位置的子宫肌瘤,可以满足大部分患者的手术需求。
从手术效果上来看,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的经腹手术并无明显差异。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腹腔镜手术与经腹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技术难度有一定差异。
腹腔镜手术需借助显微镜进入腹腔进行手术,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手术时间可能较长。
而传统的经腹手术虽然操作相对简单,但手术创伤和术后恢复周期较长。
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医院设备和技术水平来进行判断。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子宫肌瘤是指发生在子宫肌壁内的一种良性肿瘤,是妇科常见病之一。
子宫肌瘤可导致盆腔疼痛、月经不规律、盆腔脏器压迫症状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育功能。
目前,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
手术治疗是治疗子宫肌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主要包括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方法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在患者的腹部做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对病变组织进行治疗。
对于子宫肌瘤患者来说,腹腔镜手术有以下优点:(1)微创性:腹腔镜手术不需要大范围切开腹部,减少了创面,降低了手术的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2)恢复快:腹腔镜手术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能够减少术后的疼痛和不适感,加快康复速度。
(3)保留生育功能:腹腔镜手术对子宫肌瘤的治疗同时可以保留子宫的组织和功能,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通过在患者的腹部做较大的切口,直接对子宫进行剖腹手术,切除子宫肌瘤。
这种手术方法有以下特点:(1)彻底性:经腹手术可以直接观察到患者盆腔的情况,有利于彻底清除子宫内的病变组织,对于较大的、多发的子宫肌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操作简便:经腹手术对于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来说,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对于较复杂的子宫肌瘤情况也能够较好地处理。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比如创面大、创伤重、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时间长,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也较高。
3. 临床效果比较(4)术后美观:腹腔镜手术切口小,术后瘢痕较小,术后的美观效果较好。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目前推荐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复杂的、大的、多发的子宫肌瘤患者,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的治疗价值比较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疾病,在中年女性中发病率高,多需通过手术予以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子宫肌瘤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我科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共计68例,32例患者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36例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经分析结果发现,与开腹手术患者比,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开腹组比明显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可见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更具安全性,给机体造成的损伤更小。
一、子宫肌瘤及其发病原因子宫肌瘤为育龄期女性常见良性肿瘤,青春期女性发病率低,在绝经之后肌瘤可消除或萎缩,统计显示该病发生率为25%左右[1]。
一般情况下,患者肌瘤多有包膜,为白色,和周围的正常子宫组织之间有明显分界。
子宫肌瘤大小、生长位置、瘤体数量和患者临床表现之间密切相关,一般黏膜下肌瘤、肌壁间较大肌瘤可导致患者出现经期延长、经量增加等表现。
现阶段临床研究领域对子宫肌瘤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领域内专家公认观点是,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孕激素、雌激素密切相关,一般生育时间晚、妊娠期应用激素、遗传因素等均可导致子宫肌瘤发生。
子宫肌瘤癌变风险较低,为0.4%~0.8%左右[2],但仍需保持警惕。
病情进展下,子宫肌瘤患者承受的困扰逐渐增加,故而对此类患者应尽早以B型超声或腹腔镜检查明确诊断,之后根据患者生育情况、基本情况展开个体化治疗。
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一)疾病治疗方法在为子宫肌瘤患者展开治疗时,需结合肌瘤大小、数量、位置、患者生育情况等展开个性化治疗。
目前子宫肌瘤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过去常用的抗孕激素药物如米非司酮、雄激素及他莫昔芬等药物虽可促使子宫肌瘤缩小,但易引发较多不良反应,故而近年来药物治疗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减少,手术为该病主要且常用的治疗方法。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陈岩【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实施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结果研究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恢复自理时间、恢复工作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0.05);研究组疼痛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可明显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减轻患者疼痛状况,降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8(016)024【总页数】2页(P55-56)【关键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作者】陈岩【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吉林通化13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1]。
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缺乏及时的治疗会导致女性不孕、流产、尿频、排尿障碍等不良后果[2],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子宫出血、白带增多、贫血、腹部包块及压迫、不孕等。
目前可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聚焦超声治疗等治疗方法[3]。
此次研究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在我院被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患者有严重的肝肾疾病;②有白血病等系统性疾病。
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人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其中研究组年龄37~65岁,平均(47.29±3.04)岁;体质量50.39~89.32 kg,平均(62.16±2.23)kg;体质量指数14~37kg/m2,平均(23.14±4.01)kg/m2;孕次0~5次,平均(2.18±0.21)次;产次0~2次,平均(0.93±0.21)次;最大肌瘤直径3~7 cm,平均(5.19±1.73)cm;其中有过盆腔手术史的患者为20.00%(10/50);对照组年龄36~68岁,平均(47.42±3.03)岁;体质量51.09~88.67 kg,平均(62.34±2.62)kg;体质量指数13~35 kg/m2,平均(22.79±4.03)kg/m2;孕次0~5次,平均(2.47±0.14)次;产次0~2次,平均(0.83±0.36)次;最大肌瘤直径2~7 cm,平均(5.04±1.36)cm;其中有过盆腔手术史的患者为18.00%(9/50)。
临床经验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张 芳昌黎县人民医院 河北省昌黎县 066600【摘 要】目的:本文主要对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进行探究。
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间在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作为本次探究主体,按照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将全部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实验组患者行腹腔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性显著,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优势较为明显,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以及术中出血量低的特点,该治疗方式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中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女性发病率极高。
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无任何明显临床症状,不容易被发现,可通过超声检查查出,部分患者可出现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腹痛或腹部包块等症状[1]。
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有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恶变,临床中主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肌瘤剔除术,能够使未生育的患者保留生育能力,对保证生殖器完整性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腹部组织能够造成较大的损伤,术中出血3 结果腹部超声检查,是当前常见的诊断手段,分析获得的结果,对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息肉和组织增生诊断准确率达62.9%、40.0%、83.8%和83.3%的水平,平均约为76%;阴道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息肉和增生情况,准确率分别约为 81.0%、80.0%、100.0%、97%,平均约93%。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剔除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收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将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55例患者列为治疗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51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并应用 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p 0.05);而治疗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麻醉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并在手术中连续心电监护。
对照组患者均进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治疗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均行全身麻醉,采取膀胱截石位加头低臀高位,会阴部、阴道消毒,铺巾,导尿,阴道置入举宫器;在脐周处行1 cm切口,气腹针穿刺,形成人工气腹,放置腹腔镜进腹探查;明确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及类型后,将已稀释的垂体后叶素注射液注入子宫肌瘤周围的宫体部,单极电凝刀切开肌瘤表面子宫浆肌层,分离肌瘤周围包膜,用抓钳钳夹瘤体向外牵拉,钝性分离肌瘤,完整分离剔除瘤体,利用腹腔镜专用粉碎器将剔除瘤体粉碎后取出;行可吸收肠线双层缝合或双极电凝止血。
全部患者在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 d。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热病率、手术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等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
门诊复查时间为术后1、3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相关资料应用 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0.05),见表1。
治疗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5),但是治疗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虽然行腹腔镜手术的治疗组较之对照组稍微延长,但是相信随着不断更新、改进的腹腔镜器械以及逐渐完善和提高的手术操作技巧,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时间将有望得到缩短。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王彦英王淑周瑞民457081河南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优缺点及手术适应证。
方法:行腹腔镜及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160例,其中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86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7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个数、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手术时间腹腔镜组102.6ʃ42.1分钟,长于开腹组74.8ʃ34.4分钟(P<0.05),开腹组剔除肌瘤数目5.1ʃ2.8个,多于腹腔镜组2.2ʃ1.4个(P<0.05);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3.2ʃ0.6天,腹腔镜组6.1ʃ0.8天,明显短于开腹组,术后镇痛药使用率和术后病率明显少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为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开腹手术剔除肌瘤多、适应证广。
临床医生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适应证选择恰当术式。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041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30 50岁的妇女。
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保留子宫的常见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由单一的开腹向微创发展。
对同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7年1月 2010年1月收治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60例,其中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86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74例。
患者术前均行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确定肌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和活动度。
腹腔镜组平均年龄35.6ʃ4.8岁,开腹组平均年龄36.8ʃ4.2岁。
手术方法:①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气腹穿刺,3个穿刺套管分别置入脐下缘、左下腹、右下腹,置镜和操作器械,30%垂体后叶素注射于子宫肌瘤周围的宫体部。
腹腔镜及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分析杨永萍【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来我院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的190例病患,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95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参照组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优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可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9(017)005【总页数】2页(P85-86)【关键词】腹腔镜;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作者】杨永萍【作者单位】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辽宁丹东 1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病症是一种良性肿瘤,30~50岁的妇女是高发群体,发病率高达50.3%~60.0%,腹部包块、尿频、贫血、流产、不孕、子宫出血以及白带增多等是其临床常见症状,至今为止医学界并未给其病因下一个明确的定义[1-2]。
子宫肌瘤常与妊娠子宫、卵巢实性肿瘤、盆腔炎性包块或子宫腺疾病混淆,干扰医护人员的诊断,为了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根治该疾病,以便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当前多数患者选择手术治疗[3-4]。
本文旨在对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抽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来我院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的190例病患,所有入选患者年龄在23~50岁,肌瘤数目≤4个,肌瘤大小在4~8 cm。
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入选的所有患者经过严格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
观察组(95例)平均年龄(36.45±2.7)岁,平均病程(5.2±3.4)年,子宫肌瘤平均直径(5.2±1.4)cm,经产妇34例、初产妇61例;参照组(95例)患者平均年龄(35.76±2.3)岁,平均病程(5.6±3.8)年,子宫肌瘤平均直径(5.7±1.5)cm,经产妇38例、初产妇57例。
腹腔镜下与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比较【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40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与40例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接受子宫肌瘤切除术手术顺利。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1.2.1腹腔镜组采用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于脐孔下缘作10mm小纵切口,10mmtrocar穿刺成功,建立co2气腹,置入腹腔镜,气腹压力10-13mmhg。
再取头低足高仰卧位,分别于左下腹作10mm小切口右下腹作二枚5mm小切口,分别trocar穿刺成功,置入操作器械,宫体肌层注入垂体后叶素6u(1:6稀释)或缩宫素10u,单极电钩于肌瘤正中沿肌瘤长轴切开子宫肌层,长度为略小于肌瘤直径,深达瘤核,大抓钳钳夹瘤核,沿假包膜钝性+锐性分离肌瘤,完整剥出肌瘤,创面如有活动出血则用双极电凝止血。
创面予0号可吸收线连续全层缝合,闭合残腔,再予连续包埋缝合浆膜层。
残腔深者,先行“8”缝合以缩小残腔。
较大肌瘤均予旋切器旋切取出。
1.2.2开腹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x2验。
2结果2.1手术情况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
2.2腹腔镜组与经腹手术组术中和术后情况比较见表1、表2。
3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对生殖内分泌健康状态日趋重视,更多的妇女希望保留子宫生理功能和身体器官的完整性,要求行子宫肌瘤切除术,且现代女性对于微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促进了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
与传统经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优越性在于对患者的创伤小,对腹腔干扰少,术后恢复快,感染率、疼痛发生率低等优点[2-4]。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趋完善,对肌瘤的大小及位置已无严格限制,其手术适应证为:浆膜下子宫肌瘤、肌壁间子宫肌瘤或阔韧带内肌瘤,且单个肌瘤直径≤10cm。
腹腔镜下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
发表时间:2015-05-04T09:50:33.0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6期供稿作者:李艳莉
[导读] 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为了保证患者的手术顺利进行。
李艳莉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中医院妇产科 2255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对比。
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确诊收治64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花费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差异显著
(P<0.05)。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创伤小,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靠,然而其它不可能完全取代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彻底清除肌瘤,而且其优点是经济、便捷,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207-02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两组使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现将部分研究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确诊收治64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年龄30-49岁,平均年龄(37.6±3.4)岁,体重46.7-75.3kg,平均体重(54.2±5.8)kg,其中多发肌瘤12例,单发肌瘤20;观察组年龄31-48岁,平均年龄(36.2±3.8)岁,体重45.8-74.7kg,平均体重(53.4±4.6)kg,其中多发肌瘤10例,单发肌瘤22例。
两组患者住院后经临床诊断和超声波检查,都符合子宫肌瘤诊断,并且没有其他干扰性疾病。
两组患者的病情、体重、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使用腰硬麻醉,再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对患者进行开腹并且进入腹腔,检查腹腔情况并剔除肌瘤,然后缝合逐层关腹。
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为了保证患者的手术顺利进行,这些患者的手术都有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来完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过程中,患者全身麻醉后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留尿管,让患者仰卧,采取头低臀高的位置,在肚脐边缘上方做切口,充气并保持复压,置腹腔镜,而且在下腹部左右建立操作孔,肌瘤宫体周围注射垂体后叶素,进行肌瘤剔除手术,手术后要进行创面涂抹防粘剂,而且要留置引流管24h。
1.3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月经量明显减少88%以上,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手术后各项检查显示肌瘤已经被彻底剔除,术后未出现病情复发;(2)有效:月经量有效减少46%以上,腹痛症状有明显好转,手术后各项检查显示肌瘤体积明显缩小;(3)无效:月经量减少46%以下,腹痛症状没有任何好转,手术后各项检查显示肌瘤体积没有任何改变[3]。
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手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分别为(56.5±20.5)ml、
(17.6±10.3)h、(4.6±1.3)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2.4±29.5)min,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花费为(8345.8±432.4)元,显著多于对照组的(5354.2±398.4)元,差异显著
(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2例,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
3.8%(30/32);而对照组患者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6例,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1.3%(26/32),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宫肌瘤在女性妇科疾病中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子宫肌瘤是常发于育龄妇女生殖系统中的一种性激素依赖性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月经过多、盆腔包块、继发性贫血、压迫症状、流产以及不孕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大大降低,病情严重的可直接导致流产甚至不育。
其主要原因是由环境、自身的生活习惯因素所引起,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当、生活压力、情绪波动、环境污染以及自身的调节功能失调都会导致子宫肌瘤,降低生活质量,从而使患者以及家庭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对此,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剔除,传统的手术就是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本次研究可以发现,给予常规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和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对于子宫肌瘤患者临床效果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花费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创伤小,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靠,然而其它不可能完全取代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彻底清除肌瘤,而且其优点是经济、便捷,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红伟,陶桂娥,李晓娟.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02):64-65.
[2] 潘凌云,顾红,况秀清等.阴道超声在腹腔镜多发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20(01):55-57.
[3] 李秀平,商文金.78例妇科急腹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4,23(0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