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语法的符号性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201.31 KB
- 文档页数:2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
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
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
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
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
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
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
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
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
举例说明语法的性质和特点语法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语言中单词和短语的正确使用方式和组合规则,使得交流变得准确和理解。
语法的性质和特点可以通过举例进行说明,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语法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语法的性质是规范性。
语法起源于对一种语言的规则进行总结和规范的过程。
语法规定了一种语言中哪些元素可以一起使用,哪些不能,如何进行正确的语法构建。
例如,在英语中,定冠词“a”和不定冠词“an”是用来修饰名词的,而不能单独使用。
如果说“a cat”是正确的,但“a an”就是错误的。
这表明了语法对语言使用的限制性。
第二,语法的特点是可变性。
语言是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产物,语法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的语法有一些差异。
例如,在英美英语中,对于表示过去完成时的句子,英国人通常使用“have”和过去分词的结构,如“It has rained”,而美国人更倾向于使用动词的过去式,如“It rained”。
这种差异反映了语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第三,语法的特点是系统性。
语法是一套体系化的规则,通过这些规则,人们可以准确地构建和理解句子。
例如,在英语中,主语通常出现在谓语动词前面,宾语常常跟在谓语动词的后面。
这种系统性的规则使得英语的句子构建和解读变得更加简洁和一致。
第四,语法的特点是层次性。
语法规则是按照层次进行组织的。
语言中的最小单位是词汇,而由这些词汇组成了短语和句子。
短语和句子的组合方式又受到更高层次的规则的控制,如句子组成的方式必须符合语法的要求。
例如,英语中的陈述句通常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而这三个成分又由更基本的功能词汇组成。
这种层次性的结构使得语法的学习和运用更加系统和有序。
第五,语法的特点是多样性。
不同语言中的语法规则有着差异,体现出多样性。
例如,在汉语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的后面,而在英语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的前面。
这种多样性反映了不同语言在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上的区别,丰富了人类语言的多样性。
浅析认知语法的符号理论作者:吕晓娟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0期摘要认知语法的代表人物Langacker提出语法不具有自主性而是具有象征性,并且用象征单位这一工具来描述语法现象。
本文分析了象征单位对语法的描述及对汉语和英汉互译的启示,认为符号理论和象征单位虽然不能完全应用于汉语,但是为英汉互译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考。
关键词符号理论象征单位自主性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识码:A1 引言认知语法是对Ronald W. Langacker语言研究方法的专指,主要是针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
自从乔姆斯基发表了Syntactic Structures,提出语法是独立于意义的,句法自主性理论在生成理论学派中就成为了基本的信条。
Ronald W. Langacker 针对语法自主性理论提出不同意见,其认知语法认为语法不具有自主性而是具有内在的象征性。
Langacker认为,语法大部分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的,但是并不是完全可以被推测的;语法模式和语法限制并不依赖于绝对的可预见性,而是要用语言进行明确清晰的阐述(Langacker,2002:290)。
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法是自主的。
2 认知语法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语言学教授Ronald W. Langacker创导的认知语法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一,坚持语法不是自主自足的,而是连接语义和语音的符号结构。
相对于以前的语法,认知语法是一个创新。
以前的语法认为,语言是一个自主的符号系统,语言能力独立于其他的认知能力;句法是一个自主的形式和规则系统,独立于语言的词汇和语义部分。
认知语法就是在否定上述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
认知语法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认为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影响的。
认知语法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
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主要包括:(1)语言和句法不是自治的,具有体验性。
举例说明语法性质的概念和特征语法性质是指语言规则和结构的特定属性,其可以包括词法、句法、语义等方面。
语法性质的概念和特征在语言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组织原则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法性质的特征:1.形式化规则:语法性质是通过形式化规则来描述的,这些规则可以用数学符号或语言学记号来表示,具有清晰的结构和规范。
2.适用范围广泛:语法性质适用于所有语言,不同语言在结构和规则上可能不同,但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性质。
3.体现语言的组织性:语法性质是语言的组织原则,它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内部结构和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4.语言的基础:语法性质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语法性质就无法构建有效的语言系统,也无法准确理解和表达语言信息。
5.变化和进化:语法性质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随着语言使用的变化和进化,语法性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6.语言的特征:语法性质反映了语言的特征,通过语法性质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言的特点和特征。
二、语法性质的例证:1.词法特征:词法是语法性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单词的形态、构词法和词汇意义。
例如,在汉语中,动词后缀“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如“看”和“看了”。
2. 句法特征:句法是语法性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研究句子的结构、成分和语序等。
例如,在英语中,一般句子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如“I eat an apple”。
3.语义特征:语义是语法性质的一个关键方面,它研究句子的意义、词语的含义和逻辑关系等。
例如,在汉语中,“爱”表示喜欢或关心,可以用来描述人或事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4.语用特征:语用是语法性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研究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意义。
例如,在口语交际中,“你吃了吗?”既可以是询问对方是否吃饭了,也可以是客套话。
综上所述,语法性质是语言规则和结构的特定属性,其包括词法、句法、语义等方面。
语法性质的特征包括形式化规则、适用范围广泛、体现语言的组织性、语言的基础、变化和进化、语言的特征等。
数学符号语言的语法特点研究一、引言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表语言和符号语言三大类,这三者中最抽象、最能体现数学思维的便是数学符号语言。
数学符号语言的抽象性不仅体现在数学符号单个元素的抽象性上,更表现为数学符号语言的语法的抽象性。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语法的解释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
”数学符号语言的语法便是数学符号语言的结构方式。
数学符号语言脱胎于自然语言,那么,数学符号语言的语法与自然语言的语法有怎样的关系?二、数学符号语言的语法与自然语言的语法的关系(一)数学符号语言的语法与自然语言的语法的相通之处从数学符号语言从它的演变来看,教学符号语言是自然语言的一部分,但从逻辑上来看,它又有人工语言的特点。
蒙太格在《普遍语法》中认为,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没有实质区别,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在结构规律方面是相通的。
简而言之,数学符号语言的语法与自然语言的语法有相通之处。
数学符号语言的语法与自然语言的语法一样,都是随着符号(文字)的产生、发展而日益完善。
在很多情况下,数学符号语言的词、句是可以与自然语言进行结构上一一对应的,例如:“Rt∠”(直角)就是“Rt”(直的)与“∠”(角)的组合,就是“直的角”也就是“直角”;“∵∥,∥,∴∥”即“因为……,所以……”这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完全相同;“6>5”读作“六大于五”,而“A+形容词+于+B”的语法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也存在。
(1)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2)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二)数学符号语言的语法与自然语言的语法的分化之处自然语言的语法为数学符号语言语法的早期构建提供了基础。
随着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思维所要求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使得数学符号语言的构造更加精密与抽象,数学符号语言的语法特点也逐渐区别于自然语言而显现出来。
自然语言是呈线性排列的,词序、语序的变化通常是前后调换的(在空间形式上,由于排版的不同,前后位置不一定指左右、也可能指上下,如在古代,汉字是上下排列的。
语言的符号特征与结构特征
一、语言的符号特征
1、能指、所指(索绪尔)
能指:语言符号中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声音。
所指:语言符号中由特定声音表示的意义。
2、“约定”和“任意”
3、“不变”和“可变”
二、语言的结构特性
1、“线性”和“离散”(基础条件)
线性:从语言符号一个接一个出现的角度看,语言符号的结构必须是按照时间顺序成一条线的样子排列。
离散:因为语言符号是一个又一个出现的,所以语言符号又可以分解还原成原来的一个一个的符号。
2、“层次”和“层级”子系统的内部成分都是按照“层次”组合的,每个子系统之间都有严密的“层级”关系。
3、“聚合”和“组合”
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组合关系: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关联的组合在一起的语言单位的关系。
论述文学语言的符号特殊特征与功能问题?答: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
“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和以书写符号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非语言符号包括图像、颜色、光亮、音乐和人的体语等等。
语言符号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
人们借助语言符号来使思想得以表达、感情得以传达、知识得以交流。
“从哲学意义上来看,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的。
语言符号自身有许多特性,主要是:1、语言的有声性。
它有一些语音是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为表达的符号系统。
2、语言中语义和声音结合的偶然性。
或者约定俗成性、任意性。
3、语言结构的层次性。
语言结构是生成的,而且有一定的模式。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有各自不同的特点:4、语言是以符号系统来执行其交际职能的。
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语言符号的功能:1、线条性。
语言符号是由发音器官发出的一个一个的声音。
这一连串的语音在同一说话时间里,始终是而且只能是以一根线的形式伸展开来,即一个声音接着一个声音相继出现,好像一条锁链一环扣一环,而不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
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2、任意性。
一种语言社会集团的人们,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去标记客观事物,从而指代该事物获得意义,这是任意性的。
比如能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汉语叫人rén(人),维吾尔语叫adem,英语叫man。
所以马克思说:“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性质,全然是外在的。
”这就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3、不变性。
人们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去标记客观事物是任意性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在使用该语言集团的人们中间通行之后,便失去了“自由”,个人不能任意改变它。
比如说,使用汉语的社会集团,一经把“人”叫做rén 之后,个人就不能自由地任意改叫别的什么名称。
Langacker认知语法与Goldberg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研究有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型,一种是以Langacker为代表的认知语法,另一种是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
认知语法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
构式语法是一门研究说话者知识本质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构式语法的起因是对一些边缘语言现象的研究,因而构式概念成了构式语法的核心,并由此引申到对全部语言现象的讨论。
标签:认知语法构式语法构式对比研究一、认知语法认知语法通常指以Langacker为代表的一派认知语言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
认知语法从名称上看似是对语言的认知研究范式的统称,其实是对Langakcer语言研究方法的专指。
Langacker所提倡的“认知语法”主要从人类的“认知和识解”角度研究语言结构,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心智表征,克服了传统语法过分强调客观标准、忽视主观认识的倾向,充分考虑到人的认知因素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着重用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来识解语言的规则,开创了语法研究的全新思路。
(王寅,2007:316)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确立了认知语法的基本理论和框架。
Langacker所创建的认知语法,主要运用“象征单位”和“识解”等来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词素、词、短语、分句和句子,即音系层(语言形式)象征语义层(概念内容),词汇、形态和句法构成一个象征单位的连续体。
“认知语法注重描写形式(音位、书写,但不包括语法形式)与意义(语义、语用、语篇信息功能等)相配对结合的象征单位,语法被视为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有结构层次的象征单位的大仓库”(王寅,2007:337)。
认知语法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句法部分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词汇、语素连为一体的符号系统的一部分;二是语义结构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中有一层层约定俗成的映像,语义结构是约定俗成的概念结构,语法是语义结构约定俗成的符号表征。
认知语法的符号观探析———兼与索绪尔符号观比较3杨才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 要] symbol是认知语法的一个核心概念。
作者首先讨论了将其译为符号和象征的分歧所在,指出象征重在明确和突出其内涵所在,而符号则重在表现其外延意义。
并重新探讨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然后论述了符号单位的内涵特征,即概念化的意义、意义的意象性、单位的组合性、内容限制性和对应性。
认知语法开拓了语法研究中认知解释的新纪元,同时随着认知科学发展的发展,仍需加强对构成语法结构和概念结构的语法系统和认知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 符号;象征;符号单位;任意性;理据性[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5)06-0117-05 广义上讲,认知语法包括所有以人类认知为基础的语法派别,如兰奈克(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菲尔默(Fillmore)的框架理论、福柯尼尔(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莱可夫(Lakoff)的隐喻理论等等。
狭义的认知语法专指兰奈克所创立的认知语法。
本文是指由兰奈克创立并发展的狭义认知语法。
符号单位在认知语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而兰奈克的语言符号观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有着渊源关系。
本文首先就两者之间的关系给予梳理,然后论述认知语法符号单位的特点和表现方式,最后就认知语法的语言符号观给予评价,在论述认知语法对语言解释力的同时,指出其局限性和需要完善之处。
一、符号与象征Symbol是兰奈克建立的认知语法(或称空间语法)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其《概念、意象和符号》(Concept,Image,and Symbol)一书的标题中也可以一见端倪。
书中指出:“Grammatical st ruc2 t ures do not constit ute an autonomous formal system or level of rep resentation:t hey are claimed instead to be inherently symbolic,provi2 ding for t he st ruct uring and conventional sym2 bolization of concept ual content.Lexicon,mor2 p hology,and syntax form a continuum of sym2 bolic unit s,divided only arbit rarily into separate component s.”[1][p.1]这段话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被多次引用,包括桂诗春[2]、郭承铭[3]、沈家煊[4]、袁毓林[5]、赵艳芳[6]、文旭[7]等。
浅谈认知语法的符号性特征[摘要] 本文在阐述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以具体言语行为为例,对认知语法的基本假设进行分析,指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系统,并论述音位和语义之间的符号图式问题。
[关键词] 认知语法符号性图式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学科,它根据我们对人类心智(human mind)的理解来解释自然语言的结构特征(包括音系的、句法的、语义的等所层面的特征)以及自然语言的使用规律。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中描述范围较广的学科,代表近年来语言研究的新思潮。
它认为语言与人类的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且对语言现象的深入分析离不开人类的认知活动。
因此,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的角度描述语言知识、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是认知语法。
在认知语法出现之前,一些语法学派忽视并否认语言的认知特征,认为语言独立于人类的认知之外。
行为主义学派从现实的语言材料出发研究语言,对语言的分析仅限于描述实际出现的不同语言形式,不考虑说话者的感受、意图以及概念的形成过程。
形式主义学派认为人生来具有言语能力,其特征融合于语法之中,语法生成正确的句子,从而构成语言。
语言能力不受使用者本人及其使用目的的影响。
认知语法则通过内省、观察、实验等方法,从人类的认知角度分析语言,有其本身的心理假设前提。
一、认知语法的基本假设与传统的语言理论相比,认知语法在研究目标、所关注的语言材料。
所提出的问题和证据的可靠性方面很不相同。
Langacker提出了认知语法的一下三大原则:原则一,语义结构并不具有普遍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语言而异;而且,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向基础上,根据只是结构而得到描述。
原则二,语法(或句法)并不形成一个自足的形式表征层次;相反,语法在本质上是符号性的,由语义结构的规约性符号过程构成。
原则三,语法和词库之间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区别。
词库、词法和语法构成一个象征结构的连续统,它们在某些参数上有所区别,但划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却完全只能依靠任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