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语言的任意性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名词解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符号时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改变或者创造所用语言符号。
(一)随意原则随意原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使用什么样的语言符号取决于语言使用的目的;二是语言符号的使用没有必须遵守的法则和规范。
(1)运用语言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即使用语言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中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因此,凡能满足这种需要的语言符号就是合理的、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不正确的。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美国英语”“美国英语”,但如果把“英语”改成“美国语”,其含义也相同。
(2)表示一个概念,只要认为该概念与另一个概念是等同的,则它们所代表的对象即可被视为同一事物,这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叫做等值关系。
如:主体和客体、动作和结果、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等都是等值关系。
(3)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时,既可以表示同一种思想感情,又可以表示不同的思想感情。
如:“我爱好数学”和“我喜欢数学”;“他不喜欢喝茶”和“他喜欢喝茶”。
(4)运用语言来交际,要遵守约定俗成的习惯和礼貌。
如:英语不说“ My Teacher”,而要说“ My Teacher”;对妇女用“您”,对男子用“你”,对朋友说“ Please”,对熟悉的人说“ What’s Up”。
语言符号任意性,在语言符号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人们使用语言符号交际,只要符合上述原则,就应予以尊重,无论语言符号本身合不合理、正不正确,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自由原则(三)无限制原则(四)非约定原则语言符号有以上几个特征。
(1)简单性,即语言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能够省略更多的语音成分;只有一套声音,没有像物质一样复杂的形态,因而,语言符号比物质符号简单得多,而且由于声音占有空间小,声音一旦发出就会产生强烈的印象,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错觉;语言符号有以上几个特征。
(2)约定性,即语言符号按照某种规则组合起来表示某种意义,有一种确定不移的标记。
简论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近年来,随着人类语言研究的进步,语言学家对语言学的理论上的探索与发展也更加深入。
其中,“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Saussure’s Principle of Arbitrariness of Language Symbols)便成为当代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
索绪尔是欧洲语言学家中最杰出的,他创立了现代结构语言学,1916年他的代表作《语言的结构》(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大大地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他曾提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的理论,即语言符号是人为设置的,没有必然性。
首先,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构成语言的基础,他说,语言符号是一种人类创造的,自然没有任何必然性。
这是因为“语言符号”一词可以指任何形式:它可以是词汇、句子,或者是句子中的元素,比如单词、音素,例如“dog”可以译为“狗”,也可以译为“犬”。
此外,“狗”和“犬”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符号,它们之间也没有必然性。
其次,索绪尔也指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也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中,他指出,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语言中的新概念和新词汇即可以来源于现有的旧字的创新拼写和新意,也可以新颖地将两个单词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字,甚至会发明新词。
这种不断变化的过程正是语言符号任意性的体现。
最后,索绪尔也认为,任意性也表现在语言的意义上。
他认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但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例如,在英语中,单词“dog”的意思是“狗”,而在法语中,相同的单词“chien”的意思是“犬”,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告诉我们,语言是人类创造的,它的任意性体现在语言符号的形式、变化以及语义上。
索绪尔本人也被认为是语言学史上杰出的理论家,他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为后来的语言学家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浅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班级:09汉语言文学3班姓名:刘芸学号:SY0901342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进行思维的工具。
同时,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也是语言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所谓符号,就是指标记事物的记号,人类用来交际的语言不是实在的事物,而是代表事物的符号,整个语言就是由这种符号组成的一个系统。
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声音是它的物质形式。
符号的的一个特点是,它和自己所代表的事物是两回事,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语言符号中的形式和意思的结合,也就是声音和意义的相互对应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语言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早期人类在使用最初的语言进行交流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如何让记事变得简单明了。
因此,早期语言通常都是运用最简捷直白的形式来表达,从而在短时间内能够流通于生活群体内,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语言表达法。
由此看来,语言的形成便成为了一个契约,语言遵守的是人们的约定,其本身并不具有自然的规律。
同时,文字的产生晚于语言,而这里讨论的语言是语音与文字的统一体,与单纯的说话不同。
那么,在语言,即“说话”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之后,文字才人为地进入了整个的语言体系。
也就是说,文字是赋予语音之上的。
那么在语音早已定型的状态下,文字的形式必然不可能跟语音有任何实际的内在自然联系。
语言体系的形成,其中其最大作用的就是人的“造字”,所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之中达到了最大的发挥,这种作用即为语言的“约定俗成”。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
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语言符号的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不可解释。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 )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
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语言符号的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语言符号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这种任意性联系,其根源就在于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现象,由一定的社会决定的。
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再认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基石。
而在对索绪尔语言符号的再次思考认识却是一门相当深奥的学术研究,这可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多少专家都没能确定自己的认识,我就更不敢大加评论了。
以下是我对它的一些看法,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作业,有些是查资料所得。
首先,我必须搞清楚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是什么。
它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
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语言符号的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不可解释。
语言符号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这种任意性联系,其根源就在与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现象,由一定的社会决定的。
它的表现是这样的,第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
第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言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方言差别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这么认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如果稍做思考,也会发现很多问题,难怪那么多的专家对此争论不休。
索绪尔所说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然后后面他的推论中又引入了第三个关系项,事物本身。
另外,索绪尔的例证之一就是在两种不同语言里,人们用不用的符号来指同一个概念,他把这一现象视为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表现。
有人曾这样略显顽皮地说:“这就等于说葬礼的观念是任意性的,因为在欧洲它以黑色为象征,而在中国则用白色。
语言学的任意性和理据性研究在哲学界,一直以来就存在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此争议延伸到语言学界,演变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之争。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头等重要的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
但国外以韩礼德和海曼为代表的诸多学者却持不同看法。
自20世纪80年代《普通语言学教程》在中国出版以来至今,国内语言学者对任意性原则持三种不同观点:一是以索振羽、徐通锵等为代表的,持肯定观点,坚持任意性是头等重要的原则。
语言的多样性说明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没有必然性。
从不同语言来看,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用不同的语音来表示,鱼在英语和汉语中读音不同,听不出它们和水中游动的生物的形象之间有任何形式或功能的关联。
同一语言来看,同一个意义的语音形式在不同时期可能不同。
比如眼睛,在古代汉语中称为目,而后代称为眼。
即使是在同一时期,同一意义也可以有不同的称说。
如汉语中父亲、爸爸都指同一对象,方言中还有爹、大等说法。
如果语音和意义有必然联系,就不会出现一义对多形或形式变化的情形。
二是以许国璋、李葆嘉为代表的,与之截然不同,认为语言符号不是任意的,是可论证的,李葆嘉甚至认为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原则实际上是一个虚构的原则。
随后很多学者从理据性和象似性的角度对语言符号任意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三是以岑运强、张绍杰为代表的,持肯定并补充的观点,既肯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又承认语言符号具有象似性和理据性,认为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为了语言学的繁荣与发展,我们要对任意性重新加以审视,经过一定的整理和研究,我们对任意性和理据性之间的关系作总结。
1.理论基础不同任意性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框架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理据性是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2.研究角度不同任意性考察的只是语言符号内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自然联系,必然联系如生理的、本能的、或物理的,如月亮、茶杯、桌子等词并不反映所指事物的任何物理属性或特征,即我们不能从月亮、茶杯、桌子等词的语音上知道它们的色彩、形状、大小等属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的;语言符号的这两个性质和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密切相关;符号的任意性就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语言符号的最大侍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外国人学汉语碰到一个新词,无法从读音推知意义,也无法从意义推知读音;这说明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语言可以用不同的音来表示相同的事物如汉语的“shu”和英语的“book”,也可以用相同的、类似的音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如汉语的“哀”和英语的“I”;这些都是符号任意性的表现;可是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的人来说就有强制性;如果不经过重新约定而擅自变更,就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拒绝;战争期间夜间通行的口令是司令部规定以后颁发的;口令的制定是任意的,但既经颁发,大家都得遵守,不能更改;口令可以一天一换,语言的符号却是社会全体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不能随便乱改,否则就会乱套;而且符号本来就是约定的,只要大家接受,无所谓好坏,因而也没有变更的必要;所以虽说符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每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落入一套现成的语言符号的网子里,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要求更改的权利;符号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符号的任意性是就单个符号的音与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的,符号的线条性使符号能够一个挨着一个进行组合,构成不同的结构;符号与符号的组合和单个符号中音义的结合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即可以论证和解释的;符号和符号的组合条件就是语言里的各种结构规则;比方“香菜”“香肠”“香瓜”“香油”等,都由两个最小的符号组合而成;“香”“菜”“肠”“瓜”“油”这些都是音义任意结合的符号,但它们之所以能组成“香菜”“香肠”“香瓜”“香油”却不是任意的,而是有道理可说的,可以从它们的组成中了解结合的条件;例如“香瓜”和“瓜香”就不一样,我们能够说出这种不一样的道理;这样,以任意性为基础的符号处于有条件、有规则的联系之中,使语言具备有条理、可理解的性质;所以,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系统分析的基础;。
第二章语言的本质名词解释:1、任意性:符号虽然是由形式和内容构成的结合体,但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也就是说,作为形式的替代者和作为内容的被替代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换句话说,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是不可论证的。
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
比如中国人的习惯是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而保加利亚则刚好相反,用“点头"表示“否定”,用“摇头"表示“肯定"。
(P61)2、组合关系:组合关系是指在同一层级上组合起来的各个符号之间所形成的横向关系。
比如:“鸡吃小米”,“鸡”和"吃小米组合构成了主谓关系,而“吃”和“小米”的组合构成了述宾关系,主谓和述宾这样的关系是组合关系在语法层面的表现。
再如:jian、和“ian”是声韵关系,“i”、”a“、“n”是韵头、韵腹、韵尾的关系,这是组合关系在语音层面的体现。
又如:“我喝水”,“我”是施事,“喝”是动作,水”是受事,它们之间构成“施事-动作一受事”的语义结构关系,这是组合关系在语义层面上的体现。
3、聚合关系:聚合关系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符号之间形成的纵向关系。
比如:在“我读书”、“你唱歌”、“他打球”这三个结构体中“我"、“你”、"他"位置相同,作用相同,可以替换,“我”、“你”、“他"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P69)4、思维:思维是指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他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5、语用学: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研究在特定情,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
复习思考题1、谈谈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共有的特点。
①任意性。
符号虽然是有形式和内容构成的结合体,但形式和内容之间,作为形式的替代者和作为内容的被替代者之间直接没有必然的联系。
The Relation of Arbitrariness and Rules姓名:曾秋丽学号:20104478 班级:英语1001Abstract:Now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learning language, but they hardly concentrate on the features of a language when they study. At first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words and grammar and they make themselves swimming in the ocean of books, they can improve their skills in a very short time, however when study further they feel the difficulty to learn it, when they learn language for some time, the may feel confused at some language phenomenon. But they don’t what is wrong with their study methods and don’t know how to do with it. So in this article, I discuss two main features of language: arbitrariness and rules and their relation, I think it would be very helpful for learners to have knowledge of this, it can help people to master a language in a new level.Key words:Features of a language, arbitrariness, rules, meanings, relations.语言任意性与规约性的关系摘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语言,但他们很少把精力在集中在语言的特征上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
简论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
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乔治索绪尔通过对无意义和有
意义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得出的语言学原理,这似乎是一种让人质疑的结论,但它却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原理,影响着每个人的沟通方式,也对人们的思维产生着重要影响。
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最早是被乔治索绪尔设计的,乔治索绪尔曾经对无意义和有意义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论是:任何给定的语言符号都不能仅仅根据它本身而有将这个语言符号含义化的能力,也就是说,意义的创造与联想只能依靠人的主观能力来完成,而不能简单的由语言本身的符号给出语义解释。
那么,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又是如何作用于人类面对语言时的思维运作的呢?当人们面对语言,主要是直接作出感性分析,从语言中创造出特定的意义来。
乔治索绪尔认为,人们创造出的意义不能直接源于符号本身,而是需要人的联想、抽象、综合等思维过程中的主观影响来创造出来的。
也就是说,语言符号只提供给人们一种抽象的概念与思维,而真正的意义却要借助于个体的联想、分析与抽象能力来实现。
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也给了人们一个理解语言系统的
重要思路,它告诉我们,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是一种方式,把信息传递给他人,甚至更多,它也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思想或情感,甚至可以塑造一种情绪。
因此,当认识到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后,人们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同时也更好的使用语言,从而更好的传达
信息、塑造思维与情绪。
总而言之,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原理,它阐述了语言不能简单的由语言本身的符号给出语义解释的概念,同时也让人们能更真切的理解语言的真实意义,这一原理在让人们更好的使用语言,更好的传递信息上至关重要。
由变化的语言浅谈语言的任意性作者:杨波姚璐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3期摘要:由语言的变化这种客观现象,引起对语言任意性特征的探讨。
通过对语言任意性概念的分析与阐述,使我们正确把握其本质内容,并能够正确理解语言的变化。
关键词:语言的变化任意性可变性符号交际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21-021 引言“万物皆流,万物皆变。
”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语言自然也不例外。
英国的约翰逊曾说过“语言是思想的衣裳。
”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文化不断发展、变化,新事物与新思想不断出现,新语言也随之产生。
可以说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只是变化的速度缓慢,不易被人们感觉到。
语言有其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特征。
究竟是什么在促使语言变化呢,人们不禁去关注语言本身的各因素,主要从其内部去探究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各种特征,其一就是语言的任意性,这也是在语言学中被普遍提及的一个概念。
语言的变化是否与其任意性多少有些关系呢?我们认为这是个有必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在语言学中二者一直是被分别进行阐述的内容,语言学界是把它们列为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的。
有关语言的变化,可能是所有语言学问题中最引起公众注目和批评的一个问题,它既有其社会因素,也有自身因素,就此且不作讨论。
而对于语言的任意性,在现实中不免涉及到语言发展变化,所以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探讨。
2 语言的任意性所谓语言的任意性,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曾阐述为语音形式与它所指谓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它们没有内在的必然性。
“约”即社会制约,是受社会制约的东西,是社会共议的结果,而不是任意的创造。
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任意性的,但绝非是彻底地完全地任意,因为有时音与义之间——起码是似乎有一种关联。
例如,每种语言都有拟声词,它们是有理据的,因为人们不学就好像能悟出这些拟声词与它们所指的关系。
关于语言的任意性作文英文回答:Language is a fascinating aspect of human communication. It is a tool that allows us to express our thoughts, emotions, and ideas. However,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language is something that often perplexes me. Words and phrases that we use to communicate are not inherently connected to the things they represent. They are simply symbols that we have agreed upon as a society to convey meaning.For example, let's take the word "apple." In English,we use this word to refer to a specific type of fruit. However, in Mandarin Chinese, the word for apple is "pingguo." These two words sound completely different and have no obvious connection to each other. Yet, they both represent the same object. This arbitrariness is notlimited to just individual words, but extends to grammarand sentence structure as well.In English, we typically use subject-verb-object sentence structure. For example, "I love you." However, in Japane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is subject-object-verb. So, the same sentiment would be expressed as "I you love" in Japanese. Again, there is no inherent reason why one structure is correct and the other is not. It is simply a convention that has been established within each language.Furthermore, idioms and expressions add another layerof complexity to language. These phrases often havefigurative meanings that cannot be deduced from the literal words themselves. For instance, in English, we say "break a leg" to wish someone good luck. This phrase makes no senseif taken literally, but it has become a common way toconvey well wishes. Similarly, in Chinese, there is anidiom that translates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This phrase is used to describe a situation where oneaction accomplishes two goals simultaneously. Again, the literal meaning does not align with the intended message.Language is also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changing. Newwords are added, old words fall out of use, and meanings shift over time. This fluidity adds to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language. For example, the word "cool" used to simply mean a low temperature, but now it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something as impressive or fashionable. These shifts in meaning can be confusing for non-native speakers and even for native speakers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changes.In conclusion, language is a complex and arbitrary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The words we use and the way we structure our sentences are not inherently connected to the things they represent. They are simply agreed upon symbols that allow us to convey meaning. This arbitrariness is evident 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the use of idioms and expressions, and the constant evolution of language over time.中文回答: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一种有趣的方式。
新教师教学阅读写作对文章的综合含义进行比较准确深入的理解,体会文章的真实含义以及作者的情感,促进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提升;三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语文知识的积累。
学生通过阅读,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美言警句应当格外重视,并懂得积累,以帮助自己在写作或者其他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变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以上,笔者分析了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意义以及目标,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促进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师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方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往往是通过强制的手段强迫学生阅读,这种被动的阅读方式,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活动中,笔者主要是通过创设阅读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意义,并从阅读教学活动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提升,提高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效率。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于小学语文中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一定的阅读内容,确定一个比较有启发性的阅读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阅读,并得出每个小组自己的结论。
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懂得谦让和妥协,懂得求同存异、顾全大局,这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我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认识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并非是本质的,必然
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
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
意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语言符号的形式对于
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
不可论证,不可解释。语言符号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这种任意性联
系,其根源就在于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现象,由
一定的社会决定的。
首先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
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世
界上之所以有多达5500种语言,就是因为人类创造语言时在选择语音
形式表达意义内容方面的不一致,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由于语言
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
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
当然,说语言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是就语言的主要方面说的,
语言中有少部分词语的音义联系是可以解释的,不具有任意性,比如
布谷鸟,汉语叫做“布谷”,英语是cuckoo,法语是coucou,匈牙利
语是kakuk,古希腊语是kokkuk,这里关于布谷鸟的语音形式,五种
语言都十分相似,是根据自然界的布谷鸟鸣叫的声音仿拟的结果,这
些词的音义结合就具有一种可以解释的逻辑联系。章太炎在《国故论
衡·言语缘起》一文中说,汉语的汉语的马、牛、鹊、雀、雁、鹅、
鸠等,都是模拟自然事物的声音构成的。不过,这种模拟词语的存在
并不能说明语言的音义联系不具有任意性特点,因为纵观人类的语
言,一方面,这种性质的模拟词语只占语言词汇系统中很少一部分,
不具有系统性,客观世界中有声音可以模拟的事物毕竟是少数,另一
方面,即使具有声音的事物,人类记录这些现象时,其词语并不都采
用模拟的方式,有些语言采用模拟方式,有些语言不采用模拟方式。
例如“猫”,汉语念mao,与猫的叫声很接近,是模拟性的,但英语
是cat,法语是chat,德语是kater,俄语是KOT,没有采用模拟方
式记录。
再就是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如:人、刀、树、水、路、
妻子、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
像上面那些词语,汉语的读音是ren、dao、shu、shui、lu、qizi、
taiyang、yueliang,英语的读音是person、knife、tree、water、
road、wife、sun、moon。(为便于查看,这里没有使用国际音标符号
表示读音)
再者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
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
的语音形式表达。如lon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
又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等于婶
婶、舅妈、姑姑、姨妈。
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
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区根
据语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次方言区。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
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
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方言差别了。所
以,这个不能说明推论语言不具有任意性,“呼呼”除了表示风声之
外也可以理解为人打呼噜的声音,而自行车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语
言,可能外星人理解为“飞船”。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
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
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
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
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
09汉一
SY0901158
黄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