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佛教艺术赏析第八讲
- 格式:ppt
- 大小:12.59 MB
- 文档页数:110
《中国审美文化史》网络公选课作业题与期末复习题(以下每讲中第一题为期末复习题,第二题为作业题)一、第一讲绪论:文明与文化1、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文化?2、如何理解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二、第二讲艺术审美文化三题(上)1、如何理解艺术也是生产力?2、如何理解广告的艺术呈现?三、第三讲艺术审美文化三题(下)1、如何理解审美也是终极关怀?2、如何理解艺术的根本价值?四、第四讲儒释道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作用(上)1、儒的本源是什么?2、如何理解艺术是一种符号语言?五、第五讲儒释道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作用(下)1、如何理解佛家的建构?2、如何理解佛家的缘起说?六、第六讲彩陶绘饰中的生殖意味1、如何理解人面鱼纹的象征含义?2、怎样理解神话传说中的蛋卵意象?七、第七讲商周青铜艺术的审美风尚的变迁1、从商、周人对鬼神态度的变迁谈谈话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变化?2、谈谈你对饕餮形象的理解?八、第八讲秦汉之际的大美景观1、如何理解秦汉之际的以大为美?2、谈谈你对马踏匈奴雕像的理解?九、第九讲自我超越与魏晋风度1、如何理解魏晋风度?2、如何理解魏晋风度与自我超越?十、第十讲儒道释对唐代诗歌的影响1、谈谈儒释道对李白的影响?2、谈谈儒释道对王维的影响?十一、第十一讲宋代的教育与审美文化1、谈谈宋代的教育状况?2、怎么理解宋代的“强”与“弱”?十二、第十二讲元代青花瓷的文化意蕴1、怎么理解元代青花瓷的文化意蕴?2、为什么元代青花瓷的受外国人的青睐?十三、第十三讲明代的文化转型与审美新变1、如何理解明代的审美变新?2、明代的社会特点是什么样的?十四、第十四讲清代的文化集成与审美大观1、为什么说清代是文化大集成的时代?2、如何理解八大山人的画?任课教师:基础部关学智答案一.1 .文明是指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视线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毘钵舍那第8讲我们翻开404页第三自然段,“又有一类先觉”一直到405页的头两行。
那我们这一段主要也就是要谈的对中观论师的分类了。
那么实际上面也就是说,这些宗派观点的不同。
那么在这一自然段当中,我们又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那么第一个层次,“又有一类先决”那么这个一直到“名瑜伽行中观师”,那这是可以是一个部分。
第二个部分“就立胜义亦立二名”,那么一直到这一页的倒数第二行,“若诸细流谁能尽说”。
然后就第三部分,“又其觉慧大译师云”,第三个部分。
那么第一个部分里头是要从世俗的名言这样子的一个层面,来分析中观论师。
那第二个部分就从胜利的部分,来给中观论师安立他的名称。
那么第三个部分是觉慧大译师的这种观点。
然后,就是我们最后这种宗大师的一个总摄。
所以在这段当中,它的层次还是非常地分明,先从世俗的部分,然后从胜义的部分,再一个是引了善慧大译师的说法。
那么因为对中观论师的分类不同,那实际上面也就是说,在过去这些中观论师,他们对中观的认识,对中道的认识是不是有偏差,究竟不究竟,圆满不圆满,这样子的一个问题。
那第一个层面谈的是,从世俗名言,世俗名言那么它是跟客观外境是有关系的,所以又有一类的先觉知识,那么这个在过去的古大德们,过去的这些善知识,“作如是言”还有这样子的一种说法,什么说法呢?就立名言而立名言者。
那么就世俗谛的名言的概念,名言安立,那么来安立的话,来安立中观师的这种名言的话,那可以分成两类,略于二类大中观师,那么可以分成两类的中观师。
那么是哪两类呢?“谓于名言许外境者,名经部行中观师”,就是在世俗的名言概念这个份上,如果承认有外境的话,叫做经部行的中观师。
“及于名言不许外境者”,在这个世俗概念名言份上,如果不承认有外境的话,那这个派别的中观师叫做瑜伽行中观师。
那这个也就是分成两类:一类是经部行中观师,一类是瑜伽行的中观师;一类是许外境,一类是不许外境。
那这个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先觉知识作如是言”,就过去的这种善知识,他们这样子的一种分法:经部行中观师,瑜伽行的中观师。
第一讲宫殿建筑宫殿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类型。
故宫是现存古代宫殿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北京故宫的艺术构思:1、中轴对称布局(居中为尊思想,整体而有层次)2、院落运用与空间变化丰富,有音乐节奏感,三个GC,五座金水桥,华表,石狮,天安门,是第一个GC;进端门到雄伟的午门,第二个GC;三大殿雄伟庄严,第三个GC3,建筑形体尺寸对比主次分明,屋顶各不相同4、富丽的色彩和装饰;色彩以黄为尊,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富丽堂皇;彩画题材以龙凤最贵,其次是锦缎几何纹样,花卉风景只可用于次要庭园建筑,彩画等级还可以用金的多少来区分。
5,技术设施;有河道一万两千米左右,防卫,防火排水,有完整的沟渠系统。
用水:帝王用城外玉泉山之水,另有80口井供水。
防火有防火墙水缸。
采暖:地下火道,地坑;材料征集于多地,质量很高。
如楠木,皖陶土,苏砖,南方彩料等。
宫城是皇城的核心,南北960M,东西2500M。
矩形平面,四周城墙高10M,每一面各有一座美丽的角楼。
城四面辟墙,有东华门(东),西华门(西),神武门(北),午门(南)。
城外有护城河。
按宗法礼制,有左祖右社,内城外在四方建天坛(南),地坛(北)日坛(东)月坛(西)四坛。
天安门前左右两翼为五府六部衙署。
北京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南以安定门为起点,经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紫禁城的午门,穿三大殿、神武门,越景山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钟楼,建筑群沿轴线设置,体量宏伟壮观,色彩富丽,与老百姓的青灰建筑屋顶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紫禁城采取严格对称的庭院布局,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群布局的最高水平,分外朝内廷两区。
外朝有三大殿为主。
东有文华殿,西侧武英殿。
内廷,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
东西两侧为东,西六宫。
东出景运门为太上皇宫、宁寿宫。
西出隆宗门。
有慈宁宫等(皇太后居住的地方)。
美术教案优秀5篇美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有关塔的文化、历史,感受塔的优美造型特点。
2.通过对塔的仔细观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或制作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用线、粘土或其它材料等进行造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更可以通过塔的造型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塔是文化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
教学重点:通过对塔的仔细观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或制作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用线、粘土或其它材料等进行造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教学难点: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或制作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塔的文字资料、图片,有兴趣的学生寻访家乡的塔,了解塔的历史,并对塔进行摄影、写生等。
教学过程(一)探究主题,明确分工。
1.欣赏名塔。
展示世界各地的名塔图片。
2.引出主题。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问题:(1)塔的历史是如何发展演变的?(2)著名古塔的主要材料是什么?(3)塔的外形有什么特征?根据外观有哪些分类?(4)世界各地有哪些著名的塔?(5)我们的家乡有塔吗?谁去写生、摄影过?(6)收集有关塔的图片和画作并欣赏。
(7)我们能不能设计有奇特功能的塔或制作立体的塔(各种材料)。
3.小组分工。
每小组根据自己课外资料,自由选择以上主题之一,进行探究。
(最后一项第二课时执行。
)途径:(1)已资料。
(2)课堂上上、收集有关塔的图书、邮票等资料。
(3)对图片进行徒手画等。
(二)自主学习,了解内涵。
各小组根据主题,有重点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三)各组反馈,展示成果。
学生交流自己图片,讨论、介绍古塔。
师生讨论交流:1.大家想了解考古吗?祖国各地有许许多多的宝塔,谁能说说古代的塔是做什么的呢?(登高望远、为了纪念某个人或某件事、为了保藏经书……)教师:的古塔是随佛教传入我国的,有时为了登高望远,镇潮汛。
如六和塔。
有时为了纪念某人或某事……2.这么雄伟的塔,古人用什么材料建造起来的呢?(最早的时候,可能是用土堆积起来。
第八讲文化对辞格的制约文化与修辞的关系密切。
各种文化要素都影响和制约着修辞。
首先,物态文化制约着修辞,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对修辞产生着制约作用;其次,制度文化制约着修辞,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自身行为规范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对修辞也具有制约作用;再次,行为文化制约着修辞,也就是说,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也制约着修辞;最后,心态文化制约着修辞,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等,也对修辞产生着制约作用。
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当然也与修辞的关系密切。
各种文化要素都影响和制约着修辞。
这些文化要素可分为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程裕祯认为:“至于对文化的结构,不同的说法也很多。
一般地把它分为四个层次:即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二为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三为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四为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我们分别从这四个层次谈文化对修辞的制约。
一、物态文化对修辞的制约物态文化对修辞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
人要生存,当然离不开衣食住行;人要交流,当然离不开说衣食住行,北方荒旱地方的人说“人找人,鬼找鬼,沙蓬找的是八条腿”(沙蓬、八条腿都是北方一些方言中的植物名),而南方靠近河海地区的人说“鱼找鱼,虾找虾,乌龟王八结亲家”,这是不同的物态文化在言语中的反映。
北方人读错别字,常把“糯米”读为“儒米”,把“鳜鱼”读为“厥鱼”,南方人感到好笑,其实这是由于北方物态文化中缺少“糯米”“鳜鱼”这样的食物造成的,由此可见物态文化对语言影响之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摘要:1.引言: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第一讲:儒家文化3.第二讲:道家文化4.第三讲:佛教文化5.第四讲:诗经6.第五讲:楚辞7.第六讲:汉赋8.第七讲:唐诗9.第八讲:宋词10.第九讲:元曲11.第十讲:明清小说12.第十一讲:汉字艺术13.第十二讲:书法艺术14.第十三讲:绘画艺术15.第十四讲:传统音乐16.第十五讲:传统戏曲17.第十六讲: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正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旨在深入挖掘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精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汉字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传统音乐和传统戏曲等方面,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其创立者孔子主张“仁爱”、“礼治”,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接着是道家文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宇宙的和谐。
道家经典《道德经》、《庄子》等,展现了道家哲学的深邃和智慧。
佛教文化是我国三大宗教文化之一,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与儒家、道家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劝人向善,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
此外,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以及汉字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传统音乐和传统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包容的、开放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