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鉴赏
- 格式:pdf
- 大小:173.54 KB
- 文档页数:5
1、八大山人瓶花八大山人这幅水墨写意画,运笔用墨,构图留白都十分精妙。
画瓶用了各类分歧的线条,有粗细、深浅多样的方式。
墨光浮动,漫笔点在瓶上的墨点,恰好施展出陶瓶的质感。
让我们看到了陶瓷支离破碎,色泽对比。
透露出作者意难平,悲愤却又无处诉说,只能将一腔热忱投注于绘画中的凄凉心境。
一枝孤零零的花枝看似随意漫不经心却又端端正正的立于瓶中,与端正摆放画面中央的花瓶相映成趣。
画面构图、用墨简单自如,有如神来之笔。
从描写物体的形象中,充分流露出八大山人豁达崛强、磊落不羁的个性,和果敢立异的肉体。
结合八大山人所处时代背景与身世经历,可想而知这幅《瓶花》看似简单却蕴藏玄机,作者脑海中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倾泻到纸面上的却是一副收敛后的理智与看破。
2、林风眠静物林风眠的油画作品具有现代特色,其中,这幅作品色彩偏暗,给人一种悲凉、孤寂、空旷的感觉。
构图简单规矩,蓝色窗帘背景与暗黄色花朵相得益彰,凸显作者并不轻快的心情。
我从前很少了解到中国由这样优秀的油画作家,林风眠先生无疑是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他具有创新开拓、中西合璧的精神。
但他又不同于西方浓墨重彩的油画创作方式,油墨仿佛是兑了水的,渲染渐变,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够创作出这样优秀的绘画作品,林先生想必是自小接受良好教育的。
画面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笔墨放纵、韵味醇厚。
3、梵高夹竹桃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总是具有一股火辣辣的明快性。
画面奇诡艳丽,浓墨重彩,夹竹桃的叶子整齐中却又带着一股邪气错落,让人心里发毛。
桌面的色彩丰富,几笔蓝色浑然天成,更增加画面的奇诡艳丽。
可以看出梵高着重抒发自我感受,同时表达主观感情和情绪跌宕。
对于夹竹桃的质量感和体积感,蛋糕致力于用色彩进行相关塑造,并不着重于追求光影的游戏。
他的《向日葵》《星空》都是传世杰作,对后来人具有积极有意义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看到,梵高对油画创作中,背景并不追求平滑的颜料分布,而是错落有致的深浅叠加,更有趣味。
《中国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美术发生的种类、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掌握美术史的发展趋势。
3、了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及作品、美术现象与重要流派,培养、提高分析和鉴赏能力。
4、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总结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使学生具有设计创作研究能力。
5、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基本理论与知识,胜任社会美术与设计领域工作。
6、了解中国优秀的艺术文化思想;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美术鉴赏》
2.主要参考书
《中国美术通史》(全8卷)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鉴赏(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美术鉴赏》教材的第三章节“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如唐代的山水画、宋代的工笔画、元代的写意画等,并着重分析各位大家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成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提高审美品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绘画流派的区分及其代表作品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各位大家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画笔、颜料(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古代绘画作品,引发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它属于哪个流派?”2. 新课讲解:介绍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讲解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品及特点。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一幅作品为例,详细讲解其艺术特点及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其他作品,并进行课堂分享。
7. 课堂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程2. 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3. 鉴赏方法及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教材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古代绘画作品,分析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及鉴赏价值。
答案示例:作品:《溪山行旅图》作者:范宽创作背景:北宋时期,山水画达到鼎盛。
范宽作为北方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人赞誉。
艺术特点:画面构图严谨,笔法粗犷,墨色浓重,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鉴赏价值:该作品展现了北宋山水画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课后拓展:收集其他古代绘画流派的作品,分析其特点,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美术鉴赏作品及作者1、《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2、《宾客图》唐3、《执扇宫女图》唐4、《藦坷萨埵舍身饲虎图》敦煌壁画北魏5、《东王公》敦煌壁画西魏6、《西方净土变》敦煌壁画唐7、《双飞天》敦煌壁画唐8、《朝元图》永乐宫壁画元 9、《钟离权度吕洞宾》元10、《洛神赋》顾恺之东晋 11、《女史箴图》顾恺之12、《步辇图》阎立本唐 13、《捣练图》张萱唐14、《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唐 15、《簪花仕女图》周昉唐16、《牧马图》韩干唐 17、《照夜白》韩干唐18、《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五代 19、《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北宋20、《维摩诘》李公麟宋 21、《听琴图》赵佶宋22、《采薇图》李唐宋 23、《秋庭婴戏图》苏汉臣宋24、《货郎图》李嵩宋 25《六祖劈竹》梁楷宋、26、《秋风纨扇图》唐寅明 27、《孟蜀宫伎图》唐寅明28、《屈子行吟图》陈洪绶明 29、《钟馗图》高其佩清30、《游春图》展子虔隋 31、《匡庐图》荆浩五代32、《秋山问道图》巨然五代 33、《雪景寒林图》范宽宋34、《早春图》郭熙宋 35、《万壑松风图》李唐宋36、《踏歌图》马远宋 37、《风雨归牧图》李迪宋38、《鹊华秋色图》赵孟頫元 39、《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元40、《浴马图》赵孟頫元 41、《渔庄秋霁图》倪瓒元42、《渔父图》吴镇元 43、《青卞隐居图》王蒙元44、《庐山高图》沈周明 45、《《华山图》王履明46、秋江待渡图》仇英明 47、《平林散牧图》王翚清48、《落木寒泉图轴〉王时敏清 49、《仿古山水》王翚清50、《杏花春雨江南》王翚清 51、《夏山过雨图》龚贤清52、《五牛图》韩滉唐 53、《山鹧棘雀图》黄居寀五代54、《禽兔图》崔白宋 55、《寒雀图》崔白56、《芙蓉锦鸡图》赵佶宋 57、《墨竹图》文同宋58、《墨梅图》王冕元 59、《墨葡萄》徐渭明60、《牡丹蕉石图》徐渭 61、《荷花小鸟》朱耷清62、《山水》朱耷清 63、《荷花水鸟》朱耷清64、《落花游鱼图》恽寿平清 65、《设色花卉册》恽寿平清66、《墨竹》郑板桥清67、兵马俑秦《说唱俑》东汉《对坐书吏俑》晋《女立俑》唐《双女俑》唐《三彩马》唐《骆驼载乐俑》唐《三彩釉骆驼》唐《马踏匈奴》汉《伏虎》汉《天禄》南朝《飒露紫及丘行恭像》唐《青骓》唐《云冈石窟释迦坐像》北魏《菩萨与比丘尼立像》西魏《奉先寺巨型造像》唐《菩萨立像》唐《迦叶菩萨天王》唐《迦叶立像》唐《乐山大佛》唐《鉴真坐像》唐《晋祠侍女群像》宋《晋祠侍女立像》宋《青瓷大莲花尊》南朝《青瓷龙柄凤头壶》唐《白瓷兽耳瓶》隋唐《唐三彩贴花龙耳瓶》唐《汝窑青瓷盘》宋《龙泉窑三足炉》宋《均窑三足洗》宋《黑釉雕剔花卉瓶》宋《青花瓷器》元《司母戊鼎》商《四羊方尊》商《人面纹方鼎》商《毛公鼎》西周《莲鹤方壶》春秋《马踏飞燕》东汉《长信宫灯》西汉《玉壶春瓶》明《金釉翠嵌宝石凤冠》明《枇杷》虚谷近代《桃实图》吴昌硕近代《虾》齐白石《荷花蜻蜓》齐白石《九方皋》徐悲鸿《田横伍佰士》徐悲鸿《山村飞瀑〉李可染《小龙湫一角》潘天寿《流民图》蒋兆和《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关山月《曙光普照乾坤》刘海粟《鸡冠花》林风眠《齐白石像》吴作人《开国大典》董希文。
中国美术鉴赏(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
2. 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历史、文化、技法等多角度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美术作品高清图片。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中国美术作品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中国美术的魅力,提出问题:“这些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 新课讲解:(1)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介绍主要流派、技法,展示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2)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介绍特点,展示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风格。
(3)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介绍风格、特点,展示代表建筑,分析建筑的美学价值。
(4)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鉴赏:介绍主要流派,展示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创新。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山水、人物、花鸟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鉴赏一组中国美术作品。
4. 例题讲解: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鉴赏并分析教材中的一幅作品。
六、板书设计1. 中国美术鉴赏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鉴赏2. 作品鉴赏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教材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中国美术作品,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包括作品名称、作者、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哪些环节需要改进?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美术馆、博物馆,了解更多中国美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作品鉴赏之前第一课时:导入:(课程简介)本课程名称为《中国美术鉴赏》,鉴赏的对象——中国美术作品(提问),包括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它们体现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美术鉴赏知识在古代散见于文学艺术家的文论和画论中,并没有系统的论述。
随着我国近代学校的建立,美术史一类的课程在专业艺术院校设立。
但在非专业院校,作为人文学科课程,美术史和美术作品鉴赏课程开设的极少。
本课程以中国历史发展为经,以艺术家和美术作品为纬,主要通过艺术家的生平、审美思想和具体作品艺术语言的分析,通过学习,使得我们既获得综合的历史文明的信息,又获得具体作品的审美方法,使看的真的眼球,具备看得美的功能。
鉴赏美术作品之前一、创作经验和审美鉴赏的基础在我们还设有接触艺术作品之前,首先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绿树、红花、蓝天、白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
很少有人不被壮丽的山河和优美的风景所打动。
面对着奔流不息的黄河,唐代诗人王之焕吟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这首诗一是有明确的审美意象,雄阔中寓苍凉,豪迈中显哀婉;二是采用绝句的形式,简洁优美,民歌的旋律,高亢悠场。
这是诗歌艺术的创造。
站在黄河岸边,现代画家石鲁创作了中国画《黄河两岸度春秋》(插入图片),描绘了黄河纤夫艰难劳作的身影,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堆气概。
石鲁没有采用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图插入图片),的写生油画语言,而是运用大写意的绘画手法,用充满激情的极富金石手法的皴法,皴出大面积山体,用一条线串起一排点状的纤夫,点线面的强烈对比,呈现出独待的形式美感。
也许你既不是诗人,也不是画家,心里没有明确的审美意象,也没有掌握一门表达艺术感受的语言,但是面对对黄河,你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感动。
感动之余,你觉得什么也没“表达”,转身离开是种遗憾,于是你想留个“纪念”,你低下头在河滩上寻找,你“发现”了一块可以作为"纪念”的黄河石(插入图片)。
中国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历程;2.通过美术作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3.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对美术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历程;2.中国传统美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通过欣赏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4.美术实践。
教学难点:1.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的认识和理解;2.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
教学准备:1.课件或图片资料;2.笔墨纸砚等绘画工具;3.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历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美术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和实践的重要性。
2.学习:教师通过课件或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美术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重点介绍中国绘画、书法、篆刻等形式的美术作品。
3.讨论:教师与学生讨论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鉴赏1.导入: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
2.分析:教师给学生讲解这些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构图、用色、形式等方面。
3.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绘画、书法或篆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美术的魅力。
4.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对传统美术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欣赏和研究。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1.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美术的联系与区别。
2.分析: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文化内涵。
3.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书法等形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敏感和热爱。
课堂延伸:1.学校美术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当地的美术展览,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美术作品,增强美术欣赏鉴赏能力。
《中国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美术鉴赏》这门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美术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系列核心课程之一。
它是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的美术专业人才而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这门课也是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及理工科专业不可缺少的选修课程之一。
因为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而这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这门课内容极为丰富、综合性强、实务性强。
故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来说较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求达到以下教学目的:1、系统地掌握美术鉴赏的理论基础,重点对我国著名作者的著名美术作品进行历史的、形式的、背景的、造型特点等的具体分析,探究美术作品的内涵和创作精神。
2、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直观、详细地分析,使非美术专业学生系统地掌握美术发展知识和基本的造型特点,懂得从何处着手鉴赏一幅美术作品,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讲,重点把握重要美术作品的构图、用笔、用墨等特点,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法的学习。
3、拓宽学生的美术知识修养,满足学生对美术鉴赏的知识需求。
4、开展双语教学,了解中西美术作品创作与鉴赏的各自民族特点。
5、为学生提供大量、详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以供学生们课下自学。
三、课程教学设计1、课程教学内容重点、难点1)重点是了解美术创作的艺术特点,懂得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逐步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法学习。
2)理解和把握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美术创作特色和欣赏习惯。
2、课程教学模式(如讲授型、个别辅导型、讨论学习型、探索学习型、协作学习型等)本课程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将历代的最有影响的作品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是实现鉴赏直观性的最重要的一方面。
因而图片资料极为重要,无论文学讲授,还是作品分析均离不开作品的图片资料。
李可染--我最喜欢的画家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李可染大师的座右铭。
李可染画的“牛”也颇见功力。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画牛成为其山水画创作的补充,并逐渐形成风格。
他自诉“吾崇其性、爱其形,故不倦写之。
”对于线条的理解和追求,也是受了他的老师齐白石的影响,与其画虾的手法颇有些相似,特别喜欢他的《万山红边》这幅画。
山水画
一位国际友人参观故宫绘画馆,看到展子虔《游春图》,他问是什么时代的作品,当有人告诉他是隋朝的、距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时,这位国际友显得非常惊讶,他摇着稀疏的头发赞叹说:"不可思议!中国绘画反映生活为什么这样早!"有人以为山水画不能反映生活,这是不对的。
中国人很早在自已生活环境中发现美,想要表现环境中美的事物。
古人从表现神,描绘宗教故事到画山水、花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从前看见石涛一张画,题诗一首:
丹井不知处,药灶尚升烟。
何年来石虎,卧听呜弦泉。
刚开始怎么也看不懂,后来有个同学去黄山了,回来拍了好多照片,原来黄山的风景如此壮观。
一看实际的黄山的风景便知,在黄山上,石涛是把黄山很多不同景点集中在一处:丹井、药灶、石虎、呜弦泉这许多地方,经过组织加工,画在一个小册页上。
"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可以说已经参透山水画创作之奥妙。
意境,既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感情的化身,一笔一划既是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自己感情的抒发。
创造一个艺
术品,艺术家不进入境界是不会感动人的。
他们自己都没有感动,怎么可能感动别人呢?有些戏剧演员,站在台上一动不动,一句台词没有,但却浑身是戏,因为他们的精气神已经完全进入境界。
有一次看京剧《长板坡》,刘备吃了败仗,在当阳道上露宿。
当时刘备身边坐着两位夫人,都既没有台词也没有动作。
但是我看糜夫人一身都戏,而甘夫人一点戏也没有。
糜竺夫人抱着小孩,使人感到在战场上风尘仆仆,精神疲惫。
而甘夫人完全走了神,我看到的并不是甘夫人,而是化了妆的演员,这时可想或许是她在想赶紧卸妆后赶快回家买菜、做饭或是接孩子……
艺术道路
中国艺术有一个最了不起的传统,是讲人品与画品的统一。
人品不好,画必然不好。
一个人只求名利,必然作假、讨好、欺骗,必然嫉贤妒能,整天想着压人家,必然有状元思想,总想自己什么都第一。
德、智、体、美,德要放在第一位。
说实在的,没有一个沽名钓誉的人能得到真正的荣誉的。
名誉的评价在人民,在于历史。
屈原写《离骚》,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什么名利吗?居里夫人做科学实验失败了那么多次,最后发现了镭,人家奖给她勋章,她把勋章拿给小孩子玩,很看轻这些东西。
一个人完全没有一点邪念,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克服邪念。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有个驼背老人,在树林里粘蝉,好像用手拿,一个也跑不掉。
庄子问他本领哪里来?老人说,我练出来的。
我用一根竿子顶一个球,后来加成两个球,再加成三个球,练来练去,从不间断,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
粘蝉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蝉翼上,宇宙之大,别的什么都看不见。
庄子听了感慨地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
艺术上的创造谈何容易!它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形成的。
黄宾虹常说,"学艺不可求脱太早"。
齐白石的风格,60岁后才逐渐形成,当然这可能晚了一些,条件不够而侈谈创造是徒劳。
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后一句就是指终生食而不化的人说的。
"像"与"不像"是相对的,但又是相反相成的。
齐白石在湖南家乡时学何绍基的字,非常像。
到北京以后,眼界宽了,觉得"何字"格调不高,于是改学金冬心,学得很像,可以乱真。
后来改学李北海,时间最久,功力最深,结体笔势都相似。
最后兼学汉碑、魏碑、篆隶……脱化出来,加上自已的创造,形成个人的风格,但我们还能隐约看到李北海的影子。
论名师巨擘
白石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有丰富滋养芳甜的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
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用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俗谚"钢梁磨绣针"这一句话作比并不怎样过分。
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我不知他是从何时用起的,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总是嘱咐墨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
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他一生十日未作画,一共只有过两次,一次是太师母逝世的时候,一次是他害了病,此外总是天天作画,功夫从不间断,把画画作为日课,哪天因事作画数量不够,次日还要多画补足,白天时间不够,晚上张灯继续。
所以我们的老师的画上也常常可以看到"白石日课"和"白石夜灯"的题字。
听说他早年在北京,为了潜心用功、牺牲了一些个人娱乐享受,摆脱掉一些不必要的社交关系,为了杜绝当时社会一些无意义的干扰,白天也把大门落锁,甚至在门外贴上"齐白石已死"的字条,因而传为逸
闻。
过去学校挂有黄宾虹先生的画,一些人看不懂,有的甚至提出反对挂黄先生的画,说这些画没有什么意思,其实黄老先生的画有很多优点,足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但是,他的画,意境比较旧,我们不能完全用现代人的思想感去要求他。
学习传统,要有分析,要有"师学舍短"的精神。
黄先生的画整体感很强,层次很深厚,充分再现了大自然多种物象的微妙复杂的关系,若即若离,浑然一体。
有的画远看葱茏茂密,山石重叠,近看一块石头也找不到。
有的画充分表现了江南山水饱含水蒸气的浓郁气氛,在笔墨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的。
艺术这门学问追求起来无尽无休。
艺术工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达到高度感人力量,不仅早年要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以后还要结合着创作要求、终生不息地逐步加以磨炼提高。
徐悲鸿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同我谈过这样的话:他说他平生很喜爱荷花,可是从来不敢去画它。
假若真正要画的话,就需要买十刀二十刀纸,把这些纸都画完了,他就可以真正地画荷花了。
我觉得这是发人深思的经验之谈。
我第一次欣赏林风眠先生的静物画是一幅鸡冠花,漂亮极了!他的画的艺术造诣是非常高超的,他的画充满了诗意,并不像现在有些画让人家看不懂。
他的画,大家都看得懂,很美。
他的画摆在世界绘画里,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的画家之中是毫无逊色的,甚至超过他们。
德国歌剧很著名,日本的歌妓很有名,但他们的艺术造诣再高我感觉也比不上中国几千年来发展而来的绘画艺术。
中国画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使人看了中国的绘画心情就特别愉悦舒畅。
中国艺术的意境,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很了不起的,没有意境就没有
中国艺术。
所以杜甫有句话:"意境惨淡经营中。
"如京戏,有很多观众,即使连胡琴、动作、唱词、故事都非常熟悉了,仍是百看不厌,什么原因?这就是由于京剧意匠已经达到高度境界产生的魅力。
佛教艺术由印度传来,但我们古代的美术家没有囫囵整吞,而是沿着民族艺术传统,通过当时的实际生活,把它加以咀嚼消化,于是以外来文化影响为滋养,使自己民族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
梁思成氏有篇考察云岗雕刻中建筑形式的文章,从建筑的基本结构上说明外来影响如何融化于我们中国建筑的根本样式中。
我自己读书不够,学习不够,感觉自己还是小学生,即使现在学了一定的知识,感觉还是不行,即使学了一定的艺术知识,感觉还是对我国的艺术了解的不够多不够精。
有文章说,李可染是爱国者,我很高兴。
一个人不爱国,怎么能爱世界!在世界上应走自己的路,不能扎在外国人那里去。
中国的艺术博大精深,我们还是要好好学学中国的绘画艺术,了解中国的精深的文化,自己学习之余还可以对中国的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