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新写实小说”对“五四”问题小说中女性命运的继续思考及延伸
- 格式:pdf
- 大小:184.59 KB
- 文档页数:2
“五四”新女性的出路何在——以鲁迅笔下的子君与金淑姿为例作者:卢军,彭亚茹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1期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人的发现”运动,更是一场“女性的发现”运动。
随着新女性偶像——娜拉的出现,无数中国女青年跟随娜拉的脚步勇敢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
但新女性出走后应该怎样生活,启蒙者们似乎并没有进行深刻思考。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一直关注中国女性的出路问题。
本文以鲁迅先生笔下《伤逝》中的子君和《〈淑姿的信〉序》中的金淑姿为例,通过对两位新女性在婚前、婚后以及爱情破灭后生活和思想状态的对比,分析了中国式娜拉出走失败的原因,继而探讨了“五四”新女性的出路何在这一问题。
关键词:新女性娜拉子君金淑姿出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变革运动,启蒙家们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为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绝佳平台。
这是一场“人的发现”运动,更是一场“女性的发现”运动。
“新女性”一词虽在晚清女权运动中就已出现,但此刻的“新女性”与之前强调女性要做“新贤妻良母”相比,更注重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即意识到“我是我自己”。
她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信奉自由恋爱、爱情至上的理念。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一直非常关注中国女性的出路问题,在创作中对女性命运进行了深刻思考。
其笔下既有祥林嫂那样深受封建传统文化毒害的农村女性,也有像子君那样的叛逆女性。
1923 年12 月26 日,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文艺会讲《娜拉走后怎样》更是给当时狂热的女性出走热潮打了一针强烈的镇静剂。
一、新女性的偶像娜拉的出现随着1918 年《新青年》第4 卷第6 号刊登了“易卜生专号”,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作品在中国风靡一时,最受大众青睐的是其反映女性解放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娜拉》)。
五四时期新女性悲剧根源探析作者:吴世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1期摘要: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五四遗事》都是讲述了五四新女性争取女性解放和婚姻自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的爱情悲剧。
两部小说以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分析了造成五四新女性斗争失败的悲剧根源,对当时女性解放运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体现了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伤逝;五四遗事;新女性;悲剧根源[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01一五四时期是国人思想得到启蒙并且觉醒的时期。
中国女性解放意识也借着五四契机在西方“女权主义”的启蒙下开始觉醒,受到风靡一时的“娜拉出走论”的影响,新时期的女性纷纷走出封建家庭,去大胆追求女性解放和婚姻自由。
然而就在“女性解放”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之时,鲁迅先生却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做了著名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把娜拉出走的终点作为起点,指出娜拉出走后“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命运思考,之后又创作了《伤逝》对五四时期女性解放运动进行深刻地反思。
女主人公子君是鲁迅笔下最具女性解放意识,而且又真正付诸行动的新女性,她受到了五四启蒙思想的熏陶,为了追求女性解放和婚姻自由,不顾封建家长的反对,社会的压力,毅然同涓生开始了同居的新生活。
无独有偶,张爱玲的《五四遗事》也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新女性争取爱情自由的故事,女主人公密斯范也是在五四时期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新女性,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开始追求自由恋爱,经过了长达十一年的奋斗,最后她终于和罗在西子湖畔的小白房子里结婚了。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子君追求女性解放的人生信条。
但是她所争取的女性解放主要就是对封建婚姻和礼教的反抗,同居之后子君就实现了奋斗目标,从此家庭生活成了她的全部,她开始安心做涓生背后的女人,回归到了传统旧女性的角色之中,最后涓生的一句“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打破了她所有爱情的梦想,最后只得又退回到她的封建旧家庭中去,在别人的冷眼中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2014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名词解释 4. 简答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 )A.1915年B.1916年C.1917年D.1919年正确答案:C解析:“五四”文学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
2.“五四”时期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小说《荆生》的作者是( )A.陈西滢B.章士钊C.吴宓D.林纾正确答案:D解析:小说《荆生》的作者是林纾。
3.下列不属于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群的作家是( )A.许钦文B.许杰C.萧军D.王鲁彦正确答案:C解析:许钦文、许杰、王鲁彦都属于乡土小说作家。
4.对李金发诗歌影响最大的外国诗人是( )A.惠特曼B.泰戈尔C.波特莱尔D.歌德正确答案:C解析:李金发诗歌主要受波特莱尔的影响。
5.塑造了章秋柳形象的小说是( )A.《幻灭》B.《虹》C.《动摇》D.《追求》正确答案:D解析:章秋柳是小说《追求》中的人物。
6.在巴金小说中,具有“恨人类”思想的人物是( )A.觉慧B.杜大心C.汪文宣D.杨老三正确答案:B解析:杜大心是巴金小说《灭亡》中具有“恨人类”思想的人物。
7.老舍小说《猫城记》的主题是( )A.同情被侮辱被损害者B.暴露官场腐败C.批判国民性D.反抗旧社会秩序正确答案:C解析:《猫城记》的主题包括对旧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8.沈从文描写和批判都市文化的小说是( )A.《绅士的太太》B.《新与旧》C.《长河》D.《丈夫》正确答案:A解析:沈从文描写和批判都市文化的小说包括《绅士的太太》。
9.丁玲在解放区创作的反对专制、愚昧等小生产习气的小说是( ) A.《在医院中》B.《太阳照在桑干河上》C.《我在霞村的时候》D.《莎菲女士的日记》正确答案:A解析:丁玲的反对专制、愚昧等小生产习气的小说是《在医院中》。
10.臧克家诗歌的成名作是( )A.《罪恶的黑手》B.《烙印》C.《运河》D.《自己的写照》正确答案:B解析:《烙印》是臧克家诗歌的成名作。
作者: 尚俊英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焦作大学学报
页码: 17-18页
主题词: 现实主义小说;新写实小说;现实批判精神;悲剧意识
摘要:20世纪中国小说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章旨在将新写实小说和五四以来(1917—1949)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作一番比较,由此展开对新写实小说局限的反思。
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现实批判精神的高扬,二是浓郁的悲剧意识;而新写实小说却有着与此完全不同的特点:一是现实批判精神的丧失,二是悲剧意识的缺乏。
显然,相对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新写实小说呈现出思想和艺术的双重倒退。
浅谈五四时期的女性小说作者:冷悦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1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向来被看作是处于边缘化的“第二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女权主义运动兴起并发展,女性同胞不断为自己正名。
在中国,“女权主义”于五四时期经日本传入,并着眼于男女社会权力平等。
在五四时,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旗手,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以妇女问题为反封建文化的切入点,对孔儒学说中“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与道德展开理性批判。
在这些文人学者影响下,女性同胞开始自我觉醒。
文坛上涌现了一批革命女权作家,如:凌叔华、冰心等。
女性作家所创作的女性小说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两个家庭》是冰心在1919年9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它通过“我”——一个未成年女学生的眼睛,观察到两个不同家庭。
一个是陈先生的家庭,一个是“我”三哥的家庭。
陈先生的妻子——陈太太每日只知打牌,耽于享乐,家政凌乱,不教育孩子。
而三哥的妻子——亚茜能干体贴、治家有方、相夫教子。
两个家庭的对比很是鲜明。
陈先生的家庭充满着压抑和不和谐,而三哥的家庭则和和美美。
冰心通过这两个家庭的幸与不幸对比,告诉人们家庭幸福和女性的品行、能力、治家方式息息相关。
这篇小说是冰心19岁时所作的,当时正处于“五四时期”早期。
这一篇问题小说还有些缺点,如:情节生硬、小说人物性格简单。
但冰心却明确地表达出她对社会转型时期女性如何自处的看法。
冰心认为女性应该成为一名贤妻良母。
这里的“贤妻良母”指的不是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而是有着独立人格且将家庭的各个方面都打理好的贤妻。
冰心幼年时便开始接触文学,后来在女子学校接受学习,之后还去美国留学。
因此她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双重熏陶。
她将自己在基督教感悟到的博爱与中国传统的母爱相结合,形成了冰心小说中独特的女性形象。
而在《两个家庭》这篇小说中,冰心提出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女性究竟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为家庭?为个人?还是为社会?在小说中的陈太太每天只知道打牌应酬,是只为自己享乐的女性。
现实帷幕下的穷形尽相(谈谈“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传统的一次回归。
但是和历史上传统的现实主义不同,新写实小说淡化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当中那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力求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关注“元生态”的生活。
而且在叙事方式以及文学气息上,都受到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
在以追求形式,讲究叙事方式和语言实验的先锋小说之后,或者是与先锋小说同步,出现了这样一些小说。
其中有《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刘震云的《新兵连》,《塔铺》等等。
这些小说从先锋小说的复杂多变的文本形式,以及丰富多样,纷纭繁复的语言实验当中摆脱出来,再一次将关注的焦点指向现实,而且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不同,这些小说回避重大主题,忽视典型的社会人物和社会形象,拒绝宏大的主流叙事,而更多的是对社会下层庸庸生命的注目与关怀,尤其是对琐屑零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普通人在无奈与窘迫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压抑与扭曲,挣扎与痛苦,揭示残酷而灰色的“元生态”的生活,以及表达最基本的欲望与希求。
刘震云说新写实小说和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传统的现实主义其实是理想化了的现实,是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而真正的现实,真正的人和真正的事,远远没有理想当中的那么美好。
而这种理想化的现实主义,却往往是一种麻醉剂,让生活变得伪善,人物形象显得简单而虚浮,小说文本由于缺乏一种内在张力和批判力而显得虚弱和贫血。
《乔厂长上任记》当中的乔光仆,《新星》里的李向南,生活原型远远没有那么简洁单一,传统的现实主义把生活的“元形态”大大地简化了,结果远远“疏离”了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生活本来面目”的原则和要求。
新写实小说采用冷静,平实的语言,旁观者的叙述视角,在小说当中不穿插作者的抒情和议论,力求做到对生活“本来真实”的还原。
池莉的《太阳出世》,《烦恼人生》,以及后来的《不谈爱情》,一般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三部曲”。
池莉的《烦恼人生》,对中年人的生活遭遇和人生烦恼表示了世俗化的认同和理解,虽然带着隐约而含蓄的忧虑,但是叙述的“触角”却“残忍”地切入到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层一层地展现普通的,琐屑的,最为明了不过但是却无奈而窘迫的生活。
摘要: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复杂的现代化变革,这种变革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精神特征。
其中,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论文网关键词:五四;女性;精神困惑;觉醒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12-01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跨入现代。
这是一个发现人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女性真正诞生的时代。
女性作家登上历史舞台,女性形象纷呈,构成各种女性形象谱系:底层劳动妇女、洁净如水的乡村少女形象、五四新女性、被社会伦理道德边缘化的妓女、旧社会的上层女性,她们或用血和泪来控诉这个社会的黑暗,或以自身的堕落、麻木展示社会对女性的戕害。
其中有两类女性最为典型,展现着五四时期女性的精神困惑:旧家庭中被箝制的中下层女性和新知识女性。
一、旧家庭中被箝制的中下层女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通过对旧家庭观的的猛烈攻击,旧家庭制度在理论层面上虽已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但在实践层面上却仍然岿然不动,依旧延续着对女性的箝制功能,特别是对于中下层女性,尤其如此。
这个时期,人们是带着旧的社会关系去迎接新的观念。
许多男性此前因袭传统习惯,在家已娶妻生子;而在外求学或工作期间,感受新思潮的影响,又不满于既有的婚姻,渴慕与新女性自由恋爱,于是就酿出了一幕幕为另寻新欢而休妻弃子的悲惨故事。
石评梅在《弃妇》中,讲述了表嫂被弃的故事。
表哥家是一个专制的旧家庭,表哥结婚后到上海读大学,爱上一个女学生,于是要求与表嫂离婚,并写信向“我”解释此事。
“我”的嫂子得知此消息后,责备表哥,“表哥也太不对,他不会为这可怜旧式环境里的女子思想;他只觉着自己的妻不如外边的时髦女学生,又会跳舞,又会弹琴,又会应酬,又有名誉,又有学问的好。
”在石评梅的另一篇小说《林楠的日记》里,“我”??林楠在家养老抚幼,丈夫琳在外工作,夫妻俩恩爱情深,“我”日夜盼望着琳的归来。
他终于归来了,可是这次态度冷漠,举止反常:“我情似水,怎奈君心如铁,从前那样温柔深爱的琳,近在咫尺远若天涯。
五四现实主义理论的反思-大学语文论文五四现实主义理论的反思李建立摘要:五四现实主义(当时称为写实主义)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促进了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现实主义初潮的涌现,但新文学提倡者对五四现实主义理论的理解,同样存在着不少认识误区。
关键词:五四现实主义反思认识误区五四现实主义(当时称为写实主义)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陈独秀、茅盾、周作人、胡适等人的倡导下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努力下,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涌起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初潮,并获得了初步的成绩,如”问题小说”“乡土小说”等文学的涌现。
但是反观新文学倡导者对于五四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理论的理解、阐释与宣扬,可以发现其中有着不少的认识误区。
一、指导性创作技巧的匮乏首先是五四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理论的提倡者并没有提出富有指导意义的创作技巧方面的理论。
众多关于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宣传,多是侧重于这一理论的价值论层面,仅仅是指出写实主义的创作特征和创作标准—即写实性、客观性,最多也只是对写实、客观做了一下界定,对创作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过多,而在创作论方面则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诸如西方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典型化、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讨论,在当时都是很稀缺的声音,理论家们的注意力大多聚焦于对“真实性”的关注之上。
在对“真实性”的理解上也很是肤浅,甚至存在偏差。
大部分理论家们都认为所谓写实主义,即是照着社会样子描画出来,至于生活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区别,则很少有论者提及。
这种理论上的肤浅往往导致当时文学创作者用自然主义代替写实主义,把文学创作当作社会分析实验报告来看待,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技巧缺乏深入探讨,理论上的欠缺导致五四现实主义潮流雷声大雨点小。
虽然在创作实践上“为人生派”亦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但真正具有深度价值和震撼力的作品却很少,往往侧重于社会问题、思想解放、个性呼吁。
作品的叙事结构、形象刻画则乏善可陈,缺乏像欧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思想深度,很多作品仅停留在短篇小说的层面,而且大部分小说带有说教性,缺乏艺术形象性与感染力,缺乏力度和深度。
浅谈“新写实小说”作者:周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2期摘要:新写实小说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直面人生、展示人性,彻底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束缚,运用客观化的叙事方式,着重于反映平民的世俗生活状态,还原社会生活本色和人性特征。
本文对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点,以及其在推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行浅谈。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艺术特点;社会现实;真实性作者简介:周宇(1986.4-),男,汉族,籍贯:四川省筠连县。
现供职单位:川外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助教,学位:文学学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不仅舍弃了“文化寻根”过于追求狭隘与虚幻的束缚,而且在否定探寻生活背后是否隐藏着“意义”的前提下,延续了“寻根文化”的真正精髓1。
新写实小说以新颖的叙述方式、题材选取和情感表达,摒弃了虚幻的理想创作,为中国文学融入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
新写实小说将“意义”贯穿于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尤其对于9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而言,诸多小说将下层社会的世俗人生作为叙写方向,突出强调生活的真实性和对生活琐事的高度关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存、生活的思考,增强了新写实小说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一、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点新写实小说通过对平民生活的真实性、叙事性描写,向读者展示了真实生活的一面,能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2。
我国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为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等,这些作家突破了“先锋派”文学的创作形式,在继承和发扬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国自然主义和新写实的表现手法,使新写实小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描写平民真实生活传统文学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新写实小说则强调还原生活常态,再现平民的普通生活,借此表达平民对当前生活状态的感受和思考。
同时,作家在创作新写实小说时,将自身的感受融入其中,从而更真实地体现平民的生存意识。
关于“新写实小说”普通人物塑造的思考作者:蔡汝伶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4期⊙蔡汝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州510665]摘要:随着社会生活发生的极大变化以及人们阅读需求的转变,新写实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崭新的写作叙事风格出现,打破以往传统现实主义写作中只注重英雄人物或者焦点人物塑造的惯例,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将视点投放在普通人身上,并且注重体现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平凡性、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对作品中一系列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描写,揭示了真实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本性。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人物塑造人物特性中国社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翻开了其历史性的崭新一页,整个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展开,社会生活由以政治为中心转向以经济为中心,人们的生活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展开,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大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把生活的重心更多地转向了衣、食、住、行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事情上而逐渐远离政治生活。
作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这一社会现象,开始把写作视线转移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一改以往文学作品多为政治说教和社会意识形态服务的写作风格,而注重对普通人琐碎生活的描写以及社会世俗风景图的描绘,将关注点放在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物中而不是精英分子或者英雄人物的身上,这一系列相关的文学作品被称为“新写实小说”。
关于“新写实小说”概念的论定,在《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的卷首语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述:“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1}“新写实小说”“把笔触延伸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让那些平凡而略显庸碌的小人物走到文学的前台,打破了过去传统现实主义只是把叙事镜头对准英雄人物或焦点人物,而不屑于表现那些凡夫俗子的惯例,真正地为普通人提供了展示的空间”{2}。
试析新写实小说的现实主义原则--以池莉小说为范本刘海霞【摘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以追求精神维度为旨归的现实主义题材陷入困境而新潮小说也趋于疲软的情况下,以追求实利为内核的新写实小说腾空而起并蔚为大观。
作为代表人物---池莉,正是在新的现实主义原则下,描摹出了市民社会的庸常生活与凡俗人生,并提炼出了新的市民精神。
因此,新写实仍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与传承,是对现实主义的回归与深化,并且其精神内核与写作风格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园地,并依然或隐或现地影响着当今文学创作。
【期刊名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池莉;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原则【作者】刘海霞【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新写实小说”从初登文坛,到高峰、直至低落期,从一两个作家的零星创作到蔚为壮观的创作潮流,在中国文坛上风光了近十年。
作为其领军人物——池莉的文学创作,更是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无法绕开的研究对象。
1987年,池莉在《上海文学》第8期上发表了《烦恼人生》,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随后她又发表了《太阳出世》、《不谈爱情》,构成了市民生活“三部曲”,由此奠定了池莉的文学地位。
相比较以往文学作品中对深刻的精神维度的探求,池莉小说所体现的“活着主义”显然更符合90年代以来普通市民追求过安稳小日子的实用心态。
新时期十年那种追求形而上意义,以精神深度为目标的经典化写作被以实用主义为旨归的市民文化挤出了文化舞台的中心。
文学也已不再是几个先锋作家的语义实验和结构颠覆的对象,而成了老百姓众多消费选择中的一种。
市民文化以他日常生活的平凡性与世俗性为作家开拓出了新的创作园地。
当时就有评论家急呼“新的创作原则和文学流派”诞生了,并冠之以“新写实”的头衔,并认为这种新写实“和现实主义已是貌合神离”。
[1]的确,“新写实”从一开始就显示了与以往的现实主义小说截然不同的姿态和面目,不过即便如此,笔者认为,新写实仍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与传承,是对现实主义的回归与深化。
对生命、生存、人的三维展示——解读新写实小说
宋冬莹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新写实小说并非是对庸常生活的毫无诗意与平面化的展示,它在直面存在本身的同时,也深情地关注着庸常背后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日常悲哀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鄙俗事相。
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对原生、自由之生命形态的高扬,体现出深沉的人文关怀。
【总页数】3页(P113-115)
【作者】宋冬莹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简论生命意识的性别差异——新写实小说的另一种解读 [J], 刘阳
2.回归人本身的生存意识——谈"新写实"小说对人性的关注 [J], 陈晓超
3.从生存图景的书写到对灵魂的关注——论官场新写实小说的人文内涵 [J], 姚慧
4.生存状态·生命状态·精神状态——新写实小说创作论之一 [J], 杨剑龙
5.论新写实小说中普通人物的生存困境 [J], 周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新写实小说的得与失作者:郑婷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5期郑婷内容摘要:新写实是80年代后期崛起于文坛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将日常生活叙事提到较高的位置,显示出对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
但受社会转型期务实文化心态影响, 新写实小说又不免其局限性。
这就决定了新写实小说无论是作为一种创作方式,还是文学思潮,在文学史上都具有“过渡性”性质,很难维持较长的发展期。
关键词:新写实社会转型还原生活零度情感局限一.新写实产生的背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会变革处于波谷时期,改革的深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人们变得更加“务实”,急功近利的实惠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风充斥着社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混乱和失落。
此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面对变化显得无所适从,生存的困境面前他们无力逃脱处处碰壁,为了“活着”只能妥协忍让。
平静而压抑的社会气氛,使他们迫切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走出生活的困境。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学创作是必然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诉求的。
而传统的现实主义在文学创作中政治干预生活,曲解了生活的本真,使文学创作的关注对象与现实生活构成了疏离,与社会大众的阅读期待相割裂了。
“由于泛政治意识形态与现实主义的紧密结合从价值观念到话语构型两个方面都有力地抑制了作家们‘写实’的能力,甚至阻碍着他们对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解。
因此,新时期的文学变革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话语构型方面都存在着一个走出泛政治意识形态的问题,让文学艺术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思想情感及其话语形态摆脱单一的政治视野的制约,以充分展现出生活和艺术的多样性。
”[1]在这种呼吁下“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的新写实小说便顺应历史变化和人们的诉求,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潮。
二.新写实之“得”——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挑战与突破新写实之“新”在于新时期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在题材内容、价值取向、叙述方式、叙述视点等方面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挑战与突破,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正体现于此。
青春岁月的激情与崇高”,她所强调的事实背景是小市民化的凡俗人生,一、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缘起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则是依附在这一事实背景上的人生“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理念。
所以《烦恼人生》在创作上也就表现出平凡人生的平凡琐的出现对应于八十年代后期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事,对革命现实主义所倡导的英雄精神和崇高理想进行了全面怀温、个体生存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继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遭疑,甚至是否定。
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
正如在“新《烦恼人生》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印家厚就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写实小说大联盟卷首语”中所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工人,他不是革命现实小说里高大全的形象,在他的身上也没有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表现出任何让世人敬仰的英雄气质,他过着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生,是渺小而卑微的。
而且通过作者对印家厚的描写,我们从中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看到了对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一种颠覆性的效果。
在中国的八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十年代,工人是为人所羡慕的一种职业,但是在《烦恼人生》中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传统优厚待遇却无从寻找。
主人公印家厚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在这里已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而是每天过着索然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在这个大旗的号召下,八十年代无味的生活,经历着从早到晚的奔波。
在印家厚这普通的一天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作家推出了一大批新写实中,卑微和烦恼总是这样紧密地缠绕在一起,纠缠着他,把崇高小说,并形成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最后一个高潮和热点。
挤压得不见踪影。
于是印家厚在这样的事实背景中,从堂堂正正新写实小说继先锋小说的潮流而后起,也是对先锋小说疏离的工人阶级跌落为一个庸庸碌碌的小市民形象。
浅谈萧红小说对“五四”新文化的传承作者:王爱红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1期【摘要】: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独特的作家,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思想,不盲从,不跟风,甘于寂寞,忍受着误解与不公。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她的小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生命力。
本文试图结合萧红的生平经历及其作品探讨这位深受鲁迅喜欢的女作家是怎样在传统与现代的摩擦中,极尽短暂人生高扬五四新文化的旗帜,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文学信仰。
【关键词】:萧红小说;现代意识;文学追求;思想启蒙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女作家,萧红以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独创性的小说创作,身上沉甸甸的人性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
笔者认为萧红通过对“人”的思索与“女性意识”的弘扬和深化,传承五四文化的精神和气质,赢得读者和研究者的青睐。
萧红的一生经历十分坎坷,不断地遭受打击和抛弃,饱受流离之苦。
尽管她是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可优越的家庭条件并未给她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空间。
她是在阴冷的封闭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的挺过来的。
萧红是一位重视个人体验、直感的作家,这种生命早年的经历对她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这促使她思考人之为人,尤其是作为女人的价值,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即首先从“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角度入手进而表现女人的命运走向,这是对“五四”新文化之“人”的发现的积极响应。
萧红深知生命本身是一种大自然的恩赐,所以她笔下的生命是鲜活美丽的。
这体现了萧红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我价值的渴求,萧红的小说创作源于作家的内心感受,源于其对“人”的价值的探索,源于其对生存意义的追问。
这是对“五四”时期民主的思想意识的弘扬,体现了萧红追求个性主义,遵循人道主义精神的自觉意识。
萧红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人生的苦难,探讨着“最为天下贵”的“人”的主体价值。
在其作品《小城三月》中,萧红为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女性形象——翠姨。
女子问题与五四新文学的现代转型张文娟内容提要:五四时期,女子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重要的现代现象之一,五四新文学热情地反映了这一现象;相应地,对现代女子问题的思考也促进了新文学现代性因素的增长,加速了其在观念、内容等诸方面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现代女子问题 五四新文学 现代转型萌芽于晚清的女子问题 1思潮,在五四时期凭借新文化运动的热潮得以全面深入展开,成为此时期中国社会重要的现代现象之一。
五四新文学也参与了这一问题的构建,相应地,对现代女子问题的思考也促进了新文学现代性因素的增长,加速了其在观念、内容、形式以及气质等诸方面的现代转型。
一从晚清到“五四”新文化时期(1915-1927),有着落后和依从的女性身份,一直是一个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的紧迫问题。
当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时,受害女性成了中华民族本身的象征——被男性外国强权“强奸”和征服。
对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的政治解放也对中国进入现代世界来说,女性启蒙成了一个先决条件。
2以上是美国学者高彦颐在其著作《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中写下的一段话,这段话可谓高度概括了19、20世纪交替之际,中国现代妇女解放思想初步萌发时的情景,也提示出女子问题生成、发展为此时期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现代现象的内在因由。
晚清时期,中华民族遭遇了“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话语成为时代话语主旋律。
此时最先觉醒的维新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在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3期之林的位置和形象最强烈的体验是“病弱”——不仅是弱势的,还是病态的。
于是,在他们关于民族国家的最初想象中,卑弱女性与老大中国常常处于互相印证的同质地位。
梁启超曾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老中国:“鬼脉阴阴,病质奄奄,女性纤纤,暮色沉沉”,“不数年,遂颓然如老翁,糜然如弱女。
” 3这种民族主义话语让本无关系的“女性”与“国族”成为互为象喻的两端,病弱的女性成为衰弱国族的表征。
如此,去“女性”化就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改变女性病弱状态的女子问题话语(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即废缠足、兴女学、争女权)也就由此生成,并转换成现代化的问题之一,卷入了关于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论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