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从池莉看新写实小说的特点作者:李红梅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6期摘要:新写实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活跃在中国文坛的文学创作热潮。
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下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文坛上“先锋文学”、“伤痕文学”沉寂,新写实小说应运而生。
以《烦恼人生》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的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池莉关注小市民的日常生活,重点展示他们的烦恼人生,用细腻的笔法与热忱再现生活的真实面目,在描写苦难的同时也透露出了其中的温暖。
关键词:池莉;新写实小说;特点;烦恼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池莉、刘震云、方方等一系列为代表的作家相继发表了贴近市民生活、言说世俗窘迫的作品,掀起了文学界新写实主义的热潮,在获得民众支持的同时掀起了评论界的评论热潮。
新写实主义小说在大的方向上仍可归于写实主义流派,但在写实的基础上,无论是取材、叙事、情感均呈现出一种不同的格调。
1987年,池莉在《上海文学》第八期发表《烦恼人生》,随着国内几家权威刊物的转载她在文坛一炮而红,相继发表的几部作品也备受好评,成为新写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池莉作品的解读分析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1987年前后,中国的小说形式慢慢发生着变化,一批新的作家和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其中包括池莉的《烦恼人生》(《上海文学》1987/8)、方方的《风景》(《当代作家》1987/5)、刘震云的《塔铺》(《人民文学》1987/7)等,张韧将这一股文学潮流称为“新写实小说”,“它不仅与现代派与寻根小说,而且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了根本意义的区别性。
所以,与其说它是现实主义的‘回归’或‘后现实主义’,不如按其自身特点称它为‘新写实小说’。
”[1]其后《钟山》杂志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这一称谓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新写实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对生活的还原,直面现实人生,借鉴了诸多流派优越之处。
池莉,武汉人,新写实小说代表人物,自1987年在《上海文学》第八期发表作品《烦恼人生》在文坛立足。
从池莉的《烦恼人生》看新写实小说的特征作者:杜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摘要:池莉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新写实小说在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征,本文通过对《烦恼人生》的分析来解读新写实小说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池莉;《烦恼人生》;新写实小说;特征分析作者简介:杜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005-01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其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新写实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方方的《风景》、《桃花灿烂》、刘震云的《塔铺》、《一地鸡毛》等。
下面本文就以池莉的《烦恼人生》为例来分析透视新写实小说的特征。
一、内容上,选取小人物的生活,还原生活的本真面貌。
新写实小说在内容上摈弃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中强烈的政治色彩,瓦解了文学的崇高光环,力求还原生活的本真本相,大多是对平凡人生活的庸俗、客观的描写,表现的是一种普通大众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
池莉的《烦恼人生》描述了武汉的一名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琐碎生活。
小说以“流水账”一般的形式叙述印家厚如何为早晨上厕所、挤公共汽车、吃早点、发奖金、接待日本人参观、给自己父亲和老丈人买生日礼物、支付昂贵的菜金、儿子就近入托、黑白电视换彩电等等事情而烦恼。
作品所叙述的小说人物的生存状态,既未被理想化,也未被丑化,是对现实生活的还原。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强调作家应该“泡在生活的原汤汁里,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不要矫情,不要造作,不要取悦于谁,更不要屈服于谁,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历史,感受这个世界,感受人类的欢乐和呻吟,也感受自己生命的流程。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浅析池莉小说的特点
陈献兰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关注城市底层市民的庸常生活,表现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揭示他们卑下的地位和坎坷的命运,尊重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
乐趣,肯定他们的世俗欲望和世俗追求,用各种艺术手段去表现小人物的"烦恼人生".她的作品被称作是"过日子"小说.本文试从小人物的烦恼、婚姻爱情两方面去分析
池莉小说的特点.
【总页数】3页(P171-173)
【作者】陈献兰
【作者单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俗雅之间:世俗人生的诗性消解与重建r——评池莉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J], 崔金巧
2.也谈池莉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J], 祝一勇
3.街谈巷语隐瑶光——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对话性探析 [J], 王昭鼎
4.承袭、断裂与重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修辞艺术 [J], 姬玉侠
5.“小人物”与“大世界”——读池莉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J], 康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池莉笔下的现代女性形象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她直接把自己臵身于市民的生活之中,表现凡俗人生,因作品贴近民众而得到人们的喜爱。
池莉创作的艺术个性还在于她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以其自身的体验和敏锐的感受为基础,通过描述一些世俗生活中的婚姻爱情,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女性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光彩夺目、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为我们了解当代女性的心理状况打开了一扇窗户。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有着传统女性所没有的勇气,竭尽全力去寻找自己生存和爱的权利,用女人的智慧告诉男人们爱的神圣、纯洁。
由此,使得这一时期的女性更具有独立的人格、思想和行为准则,这是池莉作品中女性形象系列中最引人注目,最具光辉的现代女性形象。
一、拥有现代爱情的现代女性。
从池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女性社会意识的变化,使她们对待婚姻爱情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女性地位发生的巨大变化,女性的自主意识也大大提高,女性开始独立的确立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她们敢于主动追求自己所向往的婚姻爱情,敢于和不平等的婚姻爱情进行抗争。
同时,在她们身上少了几分坚忍和宽容,多了几分泼辣和直率。
对待所爱的男人她们不再等待,对待背弃她们的男人她们也不再宽容!这既是女性形象发生巨大变化之所在——拥有现代爱情的现代女性。
二、争取爱情的现代成长女性。
在池莉描绘的女性角色中,她们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敢爱敢恨。
她们不再像细腰、明月好、丁老太那样一味地用自己生命去等待一份神话般的爱情,而是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动使这种神话般的爱情融入世俗社会变为现实。
冲破一切压力迎爱而上,争取自己认为应该争取的,这类女性是池莉的女性形象系列中最引人注目的最具光辉的形象。
如《一去永不回》,把年轻女性在恋爱中的果敢演绎到极至,彻底否定了传统女性在爱情上的含蓄与羞涩。
三、敢爱敢恨的现代知识女性。
自从有了小说,女性一直活跃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并以固定的、模式化的形象被读者认知,即:两类截然相反的形象——“天使”与“妖妇”。
从池莉的《烦恼人生》看新写实小说作者:李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写实小说逐步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创作潮流。
1989年《钟山》第3期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号,其“卷首语”指出:“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湖北作家池莉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
一、在表现内容层面上,展示生活的“原生态”池莉关注平民生活,突出地表现在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书写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写一些庸常人生中的身边琐事:恋爱、结婚、怀孕、生子、上班、挤车、经济拮据、住房拥挤、夫妻间的争争吵吵、同事间的勾心斗角、丈夫的移情别恋、妻子的不依不饶等。
她的作品总是有一条暗线贯穿,就是人生无尽的烦恼。
《烦恼人生》描述了武汉的一名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琐碎生活。
小说开头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句子:“早晨是从深夜开始的。
”以后就以“流水帐”一般的形式叙述印家厚如何为早晨上厕所、挤公共汽车、吃早点、发奖金、接待日本人参观、给自己父亲和老丈人买生日礼物、支付昂贵的菜金、儿子就近入托、黑白换彩电等等事情而烦恼。
他要应付在车上与儿子冲突的大姑娘、幼儿园老师、工会收份子钱的哈大妈、误会了他的厂长和年青工人、自己的妻子,甚至包括对他表示倾慕的女徒弟雅丽。
在这一天的午夜时分,小说即将结束之时,他又得知暂时借住的平房即将折迁,而妻子的弟弟却又打算前来度假!对这些日常生活琐事的叙写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全部情节。
作品所叙述的小说人物的生存状态,既未被理想化,也未被丑化,是对现实生活的还原。
池莉新写实小说主题一解作者:吴道毅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3期在新写实主义作家当中,武汉女作家池莉既是一位具有开创性的作家,又堪称一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对池莉来说,尽管她的作品中不时地穿插有女性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文学因子,但新写实主义无疑是她自始至终的一条创作主线。
新写实小说之所以被称为新写实主义,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从革命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回到了日常生活的小叙事,将文学的笔端由民族、国家的重大政治运动的书写转移到普通民众吃穿住行、结婚生子、人生烦恼等庸常生活的描绘,将文学的指向由对英雄人物惊天伟业的礼赞转入到普通人生存价值的发现与认同,由此也实现了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从题材聚焦到话语符号的一次转型。
池莉本人正是较早确立这种写作主体意识并长期坚持这一创作方向的新写实作家。
池莉强调:“我的追求就是要把中国人的生活非常逼真地表现出来,我的追求就是中国人的生命本质、日常生活的本质,而不是宏大话语,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
”[1]这里池莉既强调了文学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书写,也暗示着文学对普通人人生价值的发掘。
她长达20年中所创作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生活秀》、《有了快感你就喊》等系列化作品,则不仅体现了这种创作思想,而且被公认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描绘普通市民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展示他们曾经被主流话语忽略乃至遮蔽的生存景观,构成了池莉新写实小说的写作追求与显著特点,而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中生存烦恼的书写,进一步凸显普通民众艰辛不易的生存境况,也深刻地反映了池莉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力度。
可是,池莉新写实小说是否完全迷恋于对这种生存状态的展览式描绘,而消解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光亮了呢?回答应当是否定的。
对池莉来说,以诗意的笔墨夸赞市民对世俗生存的责任承担,张扬他们为超越这种生存背景所作出的努力,表现他们积极、执着、顽强的生活态度,更是她新写实小说的一大亮点,乃至感染读者、征服读者或拥有广大读者群的一大法宝。
池莉新写实小说中的小市民描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池莉、刘震云、方方等一系列为代表的作家相继发表了贴近市民生活、言说世俗窘迫的作品,掀起了文学界新写实主义的热潮,在获得民众支持的同时掀起了评论界的评论热潮。
新写实主义小说在大的方向上仍可归于写实主义流派,但在写实的基础上,无论是取材、叙事、情感均呈现出一种不同的格调。
1987年,池莉在《上海文学》第八期发表《烦恼人生》,随着国内几家权威刊物的转载她在文坛一炮而红,相继发表的几部作品也备受好评,成为新写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池莉作品的解读分析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1987年前后,中国的小说形式慢慢发生着变化,一批新的作家和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其中包括池莉的《烦恼人生》(《上海文学》1987/8)、方方的《风景》(《当代作家》1987/5)、刘震云的《塔铺》(《人民文学》1987/7)等,张韧将这一股文学潮流称为“新写实小说”“,它不仅与现代派与寻根小说,而且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了根本意义的区别性。
所以,与其说它是现实主义的‘回归’或‘后现实主义’,不如按其自身特点称它为‘新写实小说’。
”其后《钟山》杂志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这一称谓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新写实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对生活的还原,直面现实人生,借鉴了诸多流派优越之处。
池莉,武汉人,新写实小说代表人物,自1987年在《上海文学》第八期发表作品《烦恼人生》在文坛立足。
其后发表《不谈爱情》《来来往往》等作品被广大读者认可。
作品时代背景大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值中国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理想主义渐渐被世俗化、城市化和利益化代替,市民阶级悄然出现。
池莉选取发达通商口岸的武汉,敏锐观察到了时代与生活的变化。
不空谈理想,不无病呻吟,用细腻的笔法描写小市民的酸甜苦辣,致力于消除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的池莉也逐渐成了“小市民”的代言人。
1市民小说的异军突起作为池莉的成名作,《烦恼人生》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大众的褒扬《,上海文学》在将其推出之时还加入了编者的话“自《人到中年》以来,我们很久没有读到这一类坚持从普通公民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平凡且又显得琐碎的家庭生活、班组生活、社会生活去发现问题与诗意的现实主义力作了。
论池莉小说市民形象的文化精神尤丽洵池莉是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将市民普通生活的原生态毛茸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使得一个个生动立体的普通市民形象深入读者之心。
有的在烦恼生活中坚守,有的不谈爱情却固守婚姻,有的是富有进取心的“市井英雄”,有的是平庸卑微的知识分子。
总之作品中的市民形象俨然构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鲜明的城市文化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征。
池莉是20世纪八十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以人生三部曲《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烦恼人生》成为新写实派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
她将小说表现的视角触及到城市市民的普通生活,将市民普通生活的原生态毛茸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并使得一个个生动立体的普通市民形象深入读者之心,淋漓尽致,不一而足。
池莉是武汉人,她的作品大部分体现了武汉特色,她是以汉派小说驻足文坛的。
她的作品如同一幅幅武汉的风情画,作品中的市民形象不仅生动真实,而且俨然构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具体而逼真,地域特点及风俗性渗透其中,代表了一种鲜明的城市文化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征。
一、在烦恼生活中坚守的市民形象印家厚是池莉《烦恼人生》的主人公,他是一名普通工人,他的生活是忙碌的、无奈的。
池莉以“奔忙”框定了他人生的基本状态,印家厚对工作充满着热爱与自豪感,他的精神状态极好,但他的生活却是一天到晚不停地奔忙,从凌晨一直马不停蹄地奔跑到深夜。
他的生存状态及生命形式体现了烦恼的本色:由于住房的拥挤导致孩子半夜跌下床,由于条件的低劣导致晨起洗漱解手都要排队,由于领导的徇私导致本该评一等奖却只得了个三等奖而强压愤怒,由于经济的拮据导致不能为父亲祝寿准备满意的礼物和带着老婆孩子去吃顿西餐。
印家厚在这种无暇喘息的奔忙中显得渺小和无奈,作为丈夫、父亲和儿子,印家厚必须承担起家庭的伦理和责任。
对于这样的人生印家厚没有抱怨、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充分认可了这种烦恼的生存方式。
解读印家厚的形象,我们经历了从失望到理解再到敬重的过程,正是因为 在平凡的城市生活中有无数个印家厚们在坚守着,才深刻地体现出了普通市民生存的本色及生存哲学,活着似乎成了他们的最高理想,进而上升为一种市民文化精神: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面对现实,达观质朴,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的每一天。
浅析池莉小说中的语言艺术特征【摘要】池莉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征而备受读者喜爱。
其作品情感真挚细腻,描写细致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立体,叙事节奏抑扬顿挫,语言简洁明了。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池莉小说的一种独特魅力。
通过对情感的真实表达和细腻描写,池莉小说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深入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和冲突。
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叙事节奏的抑扬顿挫和简洁明了的语言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无法自拔。
池莉小说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艺术手法,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使读者沉浸难以忘怀。
【关键词】池莉、小说、语言艺术、特征、情感真挚、描写细致、人物形象、叙事节奏、语言简洁、独特魅力1. 引言1.1 浅析池莉小说中的语言艺术特征池莉是当代知名作家,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语言艺术特征而著称。
在她的小说中,情感真挚细腻,描写细致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立体,叙事节奏抑扬顿挫,语言简洁明了。
这些特点使得池莉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也为她赢得了无数文学奖项。
池莉擅长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手法,巧妙地塑造情感氛围,展现人物性格,揭示故事内涵。
她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富含深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启发。
池莉小说中的语言艺术特征不仅赋予作品独特的感染力和魅力,也使得她成为当代文学界的一颗耀眼明星。
在探索池莉小说中的语言艺术特征时,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她独特的文学魅力,更能够从中感受到作家对生活、情感、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和表达。
2. 正文2.1 情感真挚细腻池莉的小说中,情感的表达始终是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之一。
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地描绘他们的情感起伏,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状态。
在池莉的小说中,情感的真挚与细腻常常触动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在池莉的作品中,情感的真挚反映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
无论是欢喜、愁苦、悲伤还是快乐,她都能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感觉到人物情感的真实性。
新写实小说探析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现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现象受到评论界比较集中的关注,是1988年秋在无锡举行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研讨会上。
1989年3月《钟山》杂志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刊,正式确定了“新写实主义”的名称。
《钟山》杂志联合《文学自由谈》还在当年召开了研讨会,从此“新写实小说”这个名词开始被当代文学评论界和学界频繁提及。
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等。
90年代中期,新写实小说逐渐趋于成熟。
一、新写实主义的真实观新写实小说“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1]。
这种“还原生活原生态”的主旨,更多地表现出社会转型期文学世俗化的价值取向。
80年代以来,大众开始重视生活情趣与感官体验,期待文学作品描写衣食住行、关注人生冷暖,于是新写实小说便以其思想层面上对大众趣味的亲和征服了广大的读者群体。
从技术层面上看,新写实小说以传统的写实为基础,表现出对大众阅读习惯的认同,吸收了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态度,摒弃了其居高临下的叙述视角。
同时吸收了先锋小说平面化、零散化的写作手段,摒弃了其由无序叙述所带来的远离普通读者的贵族做派。
新写实小说实现的是双重的悖离,既悖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又悖离了现代的先锋小说。
同时又是双重的融合,细节上的写实与总体上的反讽、荒诞等写作规范结合在一起,使那些最具生活流的新写实作品中揉合进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
新写实小说强调的重点是对生活原生态的逼真再现,它吸取了传统现实主义对真实的强调,但又有所不同。
传统现实主义强调生活真实,更强调典型化原则,强调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
实际上,典型化即理想化。
这种现实主义实际上是浪漫主义,它所写的生活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小说开始追求还原生活本相,刻意避免掺杂主观倾向性,避免对所描写的人和事做直露评价,采用客观化叙述策略,采取“零度写作”[2]的方式,构成一种似乎是未经任何选择加工的生活流状态。
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
新写实小说创作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
1985 年之后,在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处于低落状况之时,刘恒《狗日的粮食》(1986)、池莉《烦恼人生》(1987)、方方《风景》(1987)等小说,以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同的题材取向、叙事方式、情感表达等,呈现出一种新的气息和风格。
新写实小说注重冷静地展示下层社会人们的庸常生态,注重在对世俗人生的叙写中含蓄地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味的思考,在对生活琐事的极端关注与对故事情节的相对淡然中,突出了对生活真实性的热情和强调,这几篇作品后来被人称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刘恒:《狗日的粮食》《力气》《四条汉子》《陡坡》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白云苍狗谣》《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方方:《风景》《纸婚年》《黑洞》
刘震云:《一地鸡毛》《塔铺》《单位》《官人》《新兵连》
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
1新写实小说大多描绘卑微小人物的卑琐人生,突出他们窘困的生存状态。
2新写实小说在对芸芸众生庸常生活的描写中常常突出其中执著的生命状态,或在平凡的婚恋生活中感受与体验生命的存在,或在变通的人生历程中突出生命的顽强与挣扎。
3展示人们灰色的精神状态。
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色:
1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
2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3世俗化的平易语言。
4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
池莉的小说:崇高退场后的凡俗人生
一、解崇高:“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
崇高是个历史久远的审美范畴,即郎加纳斯的《论崇高》——康德——黑格尔——俄苏文学批评家——中国革命现实主义。
崇高的解体是“革命现实主义后”的征兆,在创作上就表现为对精神性、理想性、超越性的全面怀疑。
池莉的重点不在“普通”,而在于“小”,她要用这“小”来抹平英雄与凡人的区别,抹平精英与大众的区别。
她所强调的事实背景就是小市民的凡俗人生,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则是依附在这一事实背景上的人生理念,她的不少作品正是因为这二者的结合而促使革命现实主义崇高理念的瓦解。
“微小”的才是最普遍的(不是普通),对微小抱以理解、同情、抚慰乃之于嘉许这是池莉的作品赢得芸芸众生以至文界精英“普遍”青睐的个中奥秘。
将这一策略付诸小说创作,就叫做“仿真”。
“仿真”就是“通过逼真的诱导”,提供某种“事实背景”,敲出你心底的那个“小”来,以驱逐“没有事实背景的激情与崇高”。
要说写日常生活的卑微,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堪称新写实小说中的“三绝”。
就审美旨趣而言,新写实小说家与革命现实主义最大的区别之一,或许就是着意去表现日常生活的卑微性,以此来化解革命现实主义的崇高感。
卑微是人的一种处境,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人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感受。
新写实小说的突出成就就是写出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卑微感。
卑微是一种处境,更是一种精神状态。
如果说崇高总是意味着对某种困境、某种强大的力的超越的话,那么卑微则是对困境的屈从或无奈。
《烦恼人生》主要是写卑微的烦恼的。
二、反浪漫:“不谈爱情。
”
池莉用她的“人生三部曲”告别了她早年的浪漫,并一再把浪漫撕开给人看。
这也就是说在俗世中、在芸芸众生中,谈论爱情就要先谈物质基础,而谈论特质基础,显然又不(像)是在谈爱情,因此干脆就“不谈爱情”。
这好象就是池莉那些“不谈爱情”的“爱情小说”的内在逻辑。
她循着这个逻辑把两性关系的各种形式同爱情逐层剥离开来,把性爱中的物质性同精神性剥离开,最后完成对古典爱情的解构和放逐。
首先是初恋与爱情无关。
其次是婚姻与爱情无关。
池莉对于现实中的爱情原则有一种很实在而简单的理解,那就是在特质上建立起来的“对等原则”——物质对等和精神对等。
池莉的小说一再从正反面告诉人们,逃离爱情才是聪明之举,才能“好好过日子”。
三、后启蒙:“你以为你是谁。
”
“后启蒙”不是一个文化思想分期的概念,即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启蒙主义之后”的意思。
“后启蒙”就是有别于而又针对着启蒙而来的一种视野、态度和话语方式。
池莉对精英理念的偏离首先是针对着被整合进主流意识形态的精英理念,这也就是池莉经常说的“撕裂”的那一部分,其中包括了“革命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等,亦即构成革命现实主义的那些中心性理念,这从池莉写的那些历史小说或“沔水镇小说”中看得很清楚。
至于她的都市故事则在瓦解正统理念的同时,把嘲谑的笔触更多地指向了精英理念及其人格化的代表——知识分子。
置身于“后启蒙”的语境中,最令知识分子自惭形秽、无地自容的发问是“你以为你是谁?”
早就有评论家发现,在池莉的小说中但凡知识者与小市民发生冲突,池莉总是站在后者一边,而前者总是一败涂地。
如果说古希腊先哲提出的“认识你自己”曾成为发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口号的话,那么“你以为你是谁”则无愧于成为这一口号的“后启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