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 格式:rtf
- 大小:54.19 KB
- 文档页数:4
新时期文学一、伤痕小说1.伤痕小说:是指那些描写“文革”十年的政治斗争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小说,它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代表作家作品是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2.伤痕小说的特点:首先,伤痕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意识。
伤痕小说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其主题指向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林彪四人帮进行的政治批判。
其次,伤痕小说具有浓重的悲剧风格。
伤痕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普通善良的小人物。
如月兰《月兰》、许秀云《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他们本来与世无争,只想安安稳稳的工作、生活,但在这场触及灵魂的政治风暴面前,他们却无一例外地成了可忴的牺牲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再次,伤痕小说具有强烈的宣泄热情。
实质来说,是一次社会性的情绪大宣泄。
3.伤痕小说的意义:伤痕小说有着一种开拓性的意义。
(1)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
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守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道路。
(3)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二、反思小说1.反思小说:是指对建国30多年来的社会历史生活、尤其是重要政治事件重新审视的小说,它紧承伤痕小说,将笔伸向文革以前的社会生活,力图从更为久远的历史中,寻踪问迹,对历史的是是非非作出新的评价。
代表作家作品: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
2.反思小说的内容:一是对建国后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重新认识。
如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反思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及其给人带来的严重伤害。
二是对建国30年来极左路线和政策失误进行认真清理。
论池莉《烦恼人生》的新写实特点【摘要】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在八十年代后期写了一系列写实主义作品,《烦恼人生》堪称是她的代表作,究其作品的写实特点来讲,主要是还原生活本来面貌、反对典型性原则、情感的零度介入、中外各种手法的融通以及都市平民语言。
【关键词】烦恼人生;新写实;特征在我国现代文学创作中,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迎来了新的文学创作之风。
一批小说家摒弃传统小说的创作方法,专注于重建世俗世界,着力表现凡人、凡俗的生活,再现生活的原本色相和人的原生状态。
从而形成了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所不同的文学载体,他们的作品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小说”。
池莉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下面就以池莉的《烦恼人生》为例来分析透视新写实小说的特征。
一、还原生活本来面貌自建国以来到70年代的文学作品大多被赋予了太多政治教化的东西,文学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而是在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文学的社会功能被无限夸大。
而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使得文学的描写对象大多是帝王将相、英雄伟人,很少去关注小人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民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成为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一个有影响的群体。
他们的生活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状况,文学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阶层。
关注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是文学发展的必要任务。
池莉最先认识到了这一点,她说:“我觉得我们从前所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似乎并不能描绘出真正的现实,我模模糊糊地感到自己受到了某种召唤某种激动。
我想我再写作时,我要写一种新的现实,我要写真正的生活。
”《烦恼人生》描绘了武汉的一名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琐碎生活。
文章以“早晨是从深夜开始的。
”流水账一般的叙述了印家厚半夜孩子跌下床的慌乱,晨起洗漱上厕所排队的无奈,带儿子挤月票的拥挤争吵,评奖金只得了个三等奖的恼怒,对徒弟雅丽一往情深表白的恍惚,食堂吃饭吃到青虫的愤懑,为父亲准备礼物的奔波,住房的拥挤,经济的拮据、、、、、、零零碎碎地写出了生活的本色,本色的生活,道出了我们这个社会一个微不足道的工人过日子的辛苦与无奈。
新写实小说一,新写实小说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新写实小说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是当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向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体经营者阶层逐渐兴起。
这个对生活采取极为实际功利态度的阶层的出现,对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疏离社会政治、消解理想主义、关注现实人生的世俗化倾向。
对物质利益和世俗生活的追求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新写实小说就是这一社会意识在文学上的体现,是文学世俗化倾向的发展。
从横向上看,它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马列主义反映论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融汇了各种新的哲学、历史、文化、心理等思想潮流的产物;从纵向上,它既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更是对过去那种虚假的理想化和英雄化的一种强烈反叛。
二,新写实小说“新”在何处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应方式。
它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成规的“革命性”因素最重要在于,否定和抛弃了传统的人物“典型化”方法,不再去追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对情节的重视让位于对日常生活的描摹和对生活细节的兴趣,不再追求对生活的提炼、加工、集中、提高和升华,而是致力于再现生活的原本色相和人生的原生状态,以及还原生活的写实手法再现当代人的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
三,“平民意识”和“生活流”的价值去取向和艺术特点1,新写实小说体现了一种“平民意识”,它主要表现的是普通人的世俗日常生活,表现他们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困顿,反映普通人生状态的本色真实,展现生存的真相和还原生活的本相。
新写实小说所描写的是底层人们的衣食住行、生儿育女、生老病死、家庭婚姻,是对人的物质生活和人的基本生理需求的肯定、关注与凝视。
新写实小说反映了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倾向,疏离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
它把注意力放在普通人的世俗生活的表现上,并且把视线降落到普通人的视点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6、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
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第十三讲新写实小说下次课阅读文本:莫言《红高粱》、苏童《妻妾成群》。
1980年代中后期社会转型,社会阶层各个成员的文化色调在重组,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淡化,一部分人认同普通市民立场,这是一个自觉的文化立场的选择,对日常生活采取近距离写实性的扫描。
一、概念新写实的概念出现于1989年第3期《钟山》的新写实主义小说联展。
它是继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现的又一面旗帜,它以一种放逐理想、解构崇高的“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现实的“原生态”,将生活的“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以求达到展示生活的“毛茸茸”的状态。
在题材上注重对凡俗生活的表现,大量平淡琐碎的生活场景和平庸世俗的小人物构成了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
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
二、背景1.话语转变国家话语——民间话语公共话语——个人话语1980年代后期,商业主义盛行和传媒行业的兴起,使中国现代文学所张扬的具有精英主义色彩的政治理想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遭遇空前的挑战,从思想文化层面入手来解决民族—国家问题的精英主义理想,在文学领域中不得不被摒弃。
因此,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文学实际上面临着一个由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向民间话语、由公共话语向个人话语转变的问题。
2.王朔现象这一转变的标志性文学事件,就是所谓的“王朔现象”:王朔小说的流行、大规模地进入影视传媒及对于王朔作品的争论。
王朔的现代性特征在于:立足于市民立场来把握社会历史,这为历史批判的精英主义传统划上了一个历史界线。
王朔的小说开启了一个抛弃政治意识形态,进行市民社会日常生活书写的审美旅程和言说方式。
这样的开端未免充满了过犹不及的极端色彩和快意宣泄,它所遭受的种种非议,正是来自于精英主义话语的抵抗。
但是,这种抵抗的无力感也是显而易见的。
1993年由王晓明、陈思和发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6、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现实帷幕下的穷形尽相(谈谈“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传统的一次回归。
但是和历史上传统的现实主义不同,新写实小说淡化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当中那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力求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关注“元生态”的生活。
而且在叙事方式以及文学气息上,都受到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
在以追求形式,讲究叙事方式和语言实验的先锋小说之后,或者是与先锋小说同步,出现了这样一些小说。
其中有《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刘震云的《新兵连》,《塔铺》等等。
这些小说从先锋小说的复杂多变的文本形式,以及丰富多样,纷纭繁复的语言实验当中摆脱出来,再一次将关注的焦点指向现实,而且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不同,这些小说回避重大主题,忽视典型的社会人物和社会形象,拒绝宏大的主流叙事,而更多的是对社会下层庸庸生命的注目与关怀,尤其是对琐屑零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普通人在无奈与窘迫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压抑与扭曲,挣扎与痛苦,揭示残酷而灰色的“元生态”的生活,以及表达最基本的欲望与希求。
刘震云说新写实小说和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传统的现实主义其实是理想化了的现实,是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而真正的现实,真正的人和真正的事,远远没有理想当中的那么美好。
而这种理想化的现实主义,却往往是一种麻醉剂,让生活变得伪善,人物形象显得简单而虚浮,小说文本由于缺乏一种内在张力和批判力而显得虚弱和贫血。
《乔厂长上任记》当中的乔光仆,《新星》里的李向南,生活原型远远没有那么简洁单一,传统的现实主义把生活的“元形态”大大地简化了,结果远远“疏离”了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生活本来面目”的原则和要求。
新写实小说采用冷静,平实的语言,旁观者的叙述视角,在小说当中不穿插作者的抒情和议论,力求做到对生活“本来真实”的还原。
池莉的《太阳出世》,《烦恼人生》,以及后来的《不谈爱情》,一般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三部曲”。
池莉的《烦恼人生》,对中年人的生活遭遇和人生烦恼表示了世俗化的认同和理解,虽然带着隐约而含蓄的忧虑,但是叙述的“触角”却“残忍”地切入到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层一层地展现普通的,琐屑的,最为明了不过但是却无奈而窘迫的生活。
名词解释1、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2、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3、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4、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1、“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特征: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新写实小说的革新意义在于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第一,在叙述方式上,新写实小说的整个叙事始终保持在客观化的层面上,对所叙述的生活一般不做主观的善恶判断和真假是非的历史判断,做到叙事的客观化,注重“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以及对“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为描述生活的本来面目。
新写实作家总是力图将叙事情感压制到“零度状态”。
第二,在人物形象方面,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被赋予各种社会典型意义的任务,而新写实小说中的人物则既不追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让它承载各种社会典型意义,着重展现人的原本色相和原生状态。
第三,在小说题旨上,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题旨往往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故事反映社会历史变迁,提出和回答各种社会问题,而新写实小说的主题则是为了表达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回答的是关于人本哲学,生命哲学和文化哲学等属于现代文体论哲学范畴的问题。
2、综合作品分析陈奂生性格与精神贫困小说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平凡小事,生动地刻画出处于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新时期的农民在精神、观念和心理上发生的戏剧性变化,以惊人的深刻性,又悲又喜的写出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复杂微妙的心灵历程,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精神贫困,“陈奂生性格”由目光短浅、容易满足、自卑怯懦、自轻自贱、自我陶醉、自我安慰、精神胜利等构成。
已经成为国民劣根性的一面镜子。
陈奂生精神,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
在他的身上分明有阿Q的影子,但又是一个今天的,经历了长期贫困生活的老实农民的特有形象,生动的展示出农民身上至今存在着愚昧、软弱、容易满足、不敢正视现实、爱吹嘘等国民性弱点。
可以说,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形象。
结合<>分析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产生背景 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八十年代以来的的社会文化转型使传统的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大部分作家《一地鸡毛》们感觉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希望反映这种转变,但又无法把握这种转变。而在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的文学风尚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对现实社会和生存状况的关注,所以他们在写作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段,却又拒绝含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创作原则,作家自身的角色也就不可能完全回到传统现实主义的位置。其次,先锋作家抢占了叙事变革、文本实验的风头,其它的作家不能再步其后尘。而先锋小说远离现实生活,疏离读者,只能有沙龙化的效果。一部分作家感觉到先锋小说的这种局限,期望克服或者避免这种局限。所以,新写实小说实现的是双重的悖离,既悖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又悖离“前卫”、“现代”的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家吸收了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态度,摈弃了居高临下的叙述视角;吸收了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平面化、零散化的运作手段,摈弃了由无序叙述所带来的远离普通读者的文艺贵族作派。所以也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采用包含某些现代、后现代因素的写实手段,表现普通人生存状况的小说。 [编辑本段]命名与界定 从总体情况看 ,新写实小说早期的代表性文本 ,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塔铺》等的发表时间都略迟于先锋小说,而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受到注意引发热烈讨论,并得到正式的命名则更后于先锋小说。 “新写实”现象最早受到评论界比较集中的关注,是1988年秋在无锡举行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研讨会上。那时,一些批评家把这种创作倾向看作是现实主义的“回归”,还有一些批评家把这种创作倾向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 新小说派 ”,等等。“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 ,则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同年10月,《钟山》又和《文学自由谈》联合召开了“新写实小说”讨论会。 对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的理论界定,最早也是由《钟山》杂志社完成的。在1989年第3期该刊的“卷首语”中 ,编者对什么是新写实小说作了比较正式的说明:“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但是,不同批评家对“新写实”特征的描述并太不一致,还有一些批评家坚持认为不必对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作勉强的理论界定。 由于新写实小说的提出只是对一种写作倾向的概括,而且还受着批评家和文学杂志“炒作”因素的影响,所以对新写实小说家身份的界定也就存在一些问题。被归人到这一名目之下的作家非常广泛,包括刘震云、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李锐、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迟子建,等等,几乎包括了“寻根文学”以后文坛上最活跃的一批作家,其中的苏童、叶兆言还常常被评论家放到先锋小说家名单中,他们一些被看成是新写实的小说,有时还被当作先锋小说的代表性文本。还有一些作家,对自己被列在“新写实小说家”名下也不以为然。但不管怎么说,被比较一致认定“新写实小说家”身份的至少包括方方、池莉、刘震云和刘恒。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池莉(1957~ )1978年开始创作诗歌、散文 ,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和《凝眸》等。其中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常常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这一小说连同《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也曾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方方方方(1955~ )198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大篷车上》之前曾致力于诗歌创作,1987年发表的《风景》在评论界反应热烈,这个中篇也被当作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风景 》之后的主要作品有:《落日》、《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纸婚年》,等等。 刘恒(1954~ )1977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小石磨》 ,1986年发表《 狗日的粮食 》 ,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的主要作品有:《黑的雪》、《白涡》、《伏羲伏羲》、《虚证》、《连环套》、《苍河白日梦》、《消遥颂》等。另外,还出版有《刘恒自选集》。《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和《白涡》也被比较一致地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刘震云(1958~ ) 的作品有《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 官场 》等,这些作品,特别是其中的《一地鸡毛》,通常都被看成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进入90年代后,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和《故乡面和花朵》等。 [编辑本段]与现实主义的悖理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传统的现实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们接触到的只是一个现象的世界。在这个现象世界的后面,有一个本质的结构控制着这个世界,而这一现象世界中的这事物和它事物之间,也有着某种本质的、因果的联系。所以,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认为,现象是世界的表象,表象的事物是不可靠的,而本质和因果才是可靠的,文学作品的“认识意义”必须建立在这基础上。因此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性表述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艺术上的“真实”不仅来自于生活现象本身,还必须揭示出生活背后的“本质”。 刘恒那么,什么是世界或生活的“本质”呢?不同的作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捕捉”。托尔斯泰用人道主义来衡量,巴尔扎克通过对金钱的批判而揭示,茅盾的《子夜》用的是政治经济分析,十七年小说以阶级斗争为纲,八十年代初期的大部分小说则依靠人本主义。所以,现实主义小说的共同点,就是创作者用理性、理念作参照,分析整合现象世界;他们放弃那些所谓非本质的东西而建构一个完整有序的、由因果关系构成的小说世界。现实主义作家用自己建构的小说世界告诉或回答读者,世界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人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怎么办?所以,从本质上说现实主义是理性的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的“本质”或“理性”,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中,这种“本质”或“理性”还带有浓厚的政治权力特征。新写实小说兴起所体现的,正是新写实小说家对这种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的悖离。他们认为五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浪漫主义,它所写的生活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他们追求的是还原生活本相,或者说力争在作品中表现出生活的“纯态事实”。这种“ 纯态事实 ”是不受任何观念形态(尤其是政治权力意识 )的过滤或遮蔽 ,未经任何理性理念加工和处理的生活的本来面貌。这样,新写实小说所描写的生活,就改变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有序化为无序化,变戏剧化为生活流,他们的小说文本也就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 传统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是情节的性格化,塑造典型性格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要求,现实主义作家也把为世界文学画廊提供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当作自己的最高追求。在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的一切,包括他的语言行动、为人处世、情感变化,都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整体,他们就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下。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可能有多侧面的表现,但他一般都有一个核心的性格,或者称主导性格。这种典型理论被意识形态化之后,就出现文学作品必须塑造能代表时代方向,能鼓舞、激励人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典型。 新写实小说家由于立足于个体的生存体验,他们不再努力去反映能展示生活必然趋向的历史真实,而试图用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展示当代人的生命存在状态。为此,他们放弃传统现实主义再现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努力目标。在他们笔下,环境总是灰色的,读者感受不到时代的色彩或社会的特点,人物总是渺小的,读者找不到对社会、对历史作过贡献的人。 生活成了看不见的巨手, 他导演人物演出一幕幕人生的戏剧。人物在不同的人际关系 , 不同的生存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印家厚),他们成了生活和环境的奴仆,已经被生活、被环境彻底物化,他们本应具备的主体性也完全消失。所以,反英雄、反典型成为新写实小说真实观的重要表现。 叙事特征 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批评家陈晓明曾从五个方面概括为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 ,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 “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 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这一总结道出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在叙述与故事两个方面的特征。如果纯粹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 [编辑本段]根本区别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由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用理性关照一切,传统的叙述者大多采用的是高于生活、高于故事人物的视点。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在对待生活和人物方面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他们的小说也就不再显示叙述者居高临下的姿态。方方的《风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小说中,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幼婴,他宁静地观察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的生活流水般地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的智力判断力 、甚至人生的经验明显不如故事中的任何人物 。当然,《风景》叙述者的安排是新写实小说中一个极端、特殊的个案,但哪怕在《烦恼人生》、《一地鸡毛》这些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觉叙述观点的作品中,读者也很难感觉到叙述者或隐含作者高于印家厚、高于小林的地方 。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已经不再凭借理性或理念的力量站到高处,俯视生活、俯视人物,而是放弃自己的思想武装,解除作者的特权走进芸芸众生,用下沉的视点去观察生活,观察作品人物的一举一动。《长恨歌》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总是以人类的导师自居,他们总是期望自己的小说能够成为人类生活的教科书。他们把自己与读者的关系看成牧师与信徒的关系,把自己与故事人物的关系认定为裁决者与竞赛者的关系。所以,现实主义小说在讲述故事时,总是夹杂着大量的非叙事话语,那怕是最具含蓄风格的文本,作家也会在整体上运用象征或隐喻等修辞性评论的方法显示自己的价值或情感取向。新写实小说的作家由于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也就失去了价值判断的尺度,失去了情感天平的砝码,新写实小说的叙述也就只能是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只能是“零度状态”的叙述。在大部分新写实小说中,叙述者往往都是充当单纯的旁观者或书记官的角色,他不像传统小说的叙述者那样随意对故事人物作种种的心理分析,在客观、平静的叙述中也很少夹杂解释、说明、议论、抒情等非叙事话语 , 即便偶尔发表意见,多半也是采用自由间接引语的方式,把自己的倾向或情感取向含混在故事人物的意识之中。这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可以说是新写实小说家自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