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双宾语句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章语法一、填空题1、语法这一术语可有三种含义:语法规律、(语法科学)、语法教材。
2、分析语句的结构和功能的目的在于(区别异同、辨明意义)。
3、语法分析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把大类分成小类,另一是(把整体切为部分)。
4、对现代汉语的词进行语法分类,必须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依据。
5、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
6、词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首先根据能否作句法结构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7、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体词、(谓词)、加词三类;8、现代汉语特殊的词类有两类,一是(叹词),另一是拟声词。
9、量词包括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
10、不能带宾语的和只能带施事宾语或处所宾语的动词一般叫(不及物动词)。
11、加词包括(副词)和区别词两类。
12、副词的语法特点是一般只能充当(状语)。
13、(代替)功能就是代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4、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15、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以及“所、似的”等其他助词。
16、词与词的组合包括实词与实词、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可统称为(短语),也有叫词组的。
17、在句法结构中承担结构关系的关系项叫做句法结构成分,简称(句法成分)。
18、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它和词或短语构成介词短语,主要作(动词和形容词或谓词性短语)的修饰语。
19、从语义关系上看,主语可以分为(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关涉主语。
20、在偏正短语中,起限制或描写作用的成分叫修饰语,修饰语主要指(定语和状语)两种句法成分,被修饰的成分是中心语。
21、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每一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表示不同的语气。
22、句子的特殊成分有(复说语)和插说语两种。
23、复说语有称代式复说语和(总分式复说语)两种。
24、根据结构关系,单句首先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句型。
25、非主谓句主要有名词句、(动词句)、形容词句和叹词拟声词句四种。
浅谈现代汉语与英语中双宾语结构构成的异同
双宾语结构是指在一句话中出现两个宾语,有直接宾语(即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和间接宾语(即接受动作行为的对象),通常是由动词加上适当的介词构成的。
现代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双宾语结构,但两种语言在构成双宾语时存在一些异同。
首先,两种语言在宾语的位置上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直接宾语通常位于动词之后,而间接宾语则位于动词之后的介词之后;在汉语中,没有固定的宾语位置,可以出现在动词前或动词后,但通常习惯上是把直接宾语放在动词后面。
其次,两种语言中构成双宾语结构的介词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通常使用介词to或for来构成间接宾语,如give something to someone或send a gift for her。
而在汉语中,则使用介词给或为,如给他一本书或为她买了一个礼物。
另外,两种语言中构成双宾语结构时,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顺序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通常是先出现间接宾语,再出现直接宾语,如give something to someone;在汉语中,则习惯上是先出现直接宾语,再出现间接宾语,如给他一本书。
最后,两种语言中间接宾语的省略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间接宾语可以省略,直接宾语前加上介词即可,如I gave her a book可以改为I gave a book。
而在汉语中,间接宾语通常不易省略,如给他一本书不可改为给一本书。
总体来说,虽然现代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双宾语结构,但在具体的构成方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需要我们在语言学习和翻译中注意细节。
第四章语法一、填空题1、语法这一术语可有三种含义:语法规律、(语法科学)、语法教材。
2、分析语句的结构和功能的目的在于(区别异同、辨明意义)。
3、语法分析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把大类分成小类,另一是(把整体切为部分)。
4、对现代汉语的词进行语法分类,必须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依据。
5、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
6、词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首先根据能否作句法结构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7、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体词、(谓词)、加词三类;8、现代汉语特殊的词类有两类,一是(叹词),另一是拟声词。
9、量词包括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
10、不能带宾语的和只能带施事宾语或处所宾语的动词一般叫(不及物动词)。
11、加词包括(副词)和区别词两类。
12、副词的语法特点是一般只能充当(状语)。
13、(代替)功能就是代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4、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15、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以及“所、似的”等其他助词。
16、词与词的组合包括实词与实词、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可统称为(短语),也有叫词组的。
17、在句法结构中承担结构关系的关系项叫做句法结构成分,简称(句法成分)。
18、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它和词或短语构成介词短语,主要作(动词和形容词或谓词性短语)的修饰语。
19、从语义关系上看,主语可以分为(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关涉主语。
20、在偏正短语中,起限制或描写作用的成分叫修饰语,修饰语主要指(定语和状语)两种句法成分,被修饰的成分是中心语。
21、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每一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表示不同的语气。
22、句子的特殊成分有(复说语)和插说语两种。
23、复说语有称代式复说语和(总分式复说语)两种。
24、根据结构关系,单句首先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句型。
25、非主谓句主要有名词句、(动词句)、形容词句和叹词拟声词句四种。
双宾句怎么划分层次
动词之后先后出现近宾语、远宾语两层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
近宾语一般指人,回答谓语“谁”的问题;远宾语一般指物,回答谓语“什么”的问题。
例如:市政府分给我们十名大学生。
市政府是主语,我们是近宾语,大学生是远宾语。
1、双宾语句子层次划分
指人的是间接宾语,指事物的是直接宾语。
例句“Tom told me an interesting story yesterday.”其中主语为 “Tom”,谓语为 “told”,简介宾语为“me”,而“an interesting story”为直接宾语,状语为“yesterday”。
2、如何划分句子成分
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
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
谓语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宾语,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定语,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状语,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补语,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 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研究历程及分歧综述何莉芳【摘要】双宾语句是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富有特色的一种句式.在历来的语法研究中,双宾语结构一直受到前辈学者的关注,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传统且重要的课题.总结前人对这一句型的语法探索,可以更好地了解前人语法研究的成果,清晰地明辩这一句型及研究中的问题所在.【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0)007【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双宾语句;研究成果;分歧【作者】何莉芳【作者单位】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3双宾语句是一个动词带两个宾语的特殊句式,是动词谓语句的下位句型之一。
汉语双宾语句古已有之,最早见于我国殷商甲骨卜辞,现存古代文献中也有为数不少该句式存在。
真正将双宾语作为语法问题提出并予以解释的,是我国的第一部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1898):“‘教’、‘告’、‘示’诸动字后有两止词,一记所语之人,一记所语之事。
先人后事,无介字以系者常也。
”[1]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由古代汉语的相关句式流传演变而来。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双宾语句是一个讨论较多的句式,但关于双宾语句中某些问题的争议至今尚未消除,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一)现代汉语双宾语句早期的研究(1924-1948年)现代汉语双宾语的研究最早见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其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宾语”这一名称:“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换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
”[2]同时还提出了“正宾位”(属于被交接之事物,即正式的宾语)和“次宾位”(属于接受事物之人,属副性宾语)的概念。
随后,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1942)中说:“受词和动词的关系相当密切,简直有点像止词”[3](止词即宾语),“有些文法书上把受词也认为一种止词,把止词和受词合称‘双宾语’”[4],只是没有明确讲出双宾语的定义。
浅谈现代汉语与英语中双宾语结构构成的异同双宾语结构是现代汉语和英语语法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在许多场合都有广泛的运用。
一般情况下,这种结构的话题范畴会比较明确,同时具备明显的施事者、动作、和受事者三个要素。
本文将通过比较和分析现代汉语和英语的双宾语结构,在总结中归纳他们的异同点,以便于更深入地理解双宾语语法结构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汉语和英语相同的双宾语结构。
它们的句式一般都是主语+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
例如:1. 他送给妻子一支笔。
(He gave his wife a pen.)2. 她讲给他一个故事。
(She told him a story.)以上两个例子中,直接宾语都是“笔”和“故事”,间接宾语都是“妻子”和“他”,而动词分别是“送”和“讲”。
这些句子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位置是固定的,分别跟在动词之后,它们的作用也相对明确,分别起到了“接收”和“被接收”两个状态。
其次,现代汉语和英语在双宾语结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具体来说,英语中的双宾语结构更普遍,同时允许使用特定的动词和介词来表达语义。
而现代汉语中,双宾语结构则相对单一和固定,并且主要依赖于动词含义来表达意义。
举个例子:以上两个例子中,英语中分别使用了动词“give”和“call”,说明了他们之间的交流情况。
而汉语中,我们只察觉到了“送”和“叫”的含义,而无法判断句中传达的语境。
最后,现代汉语和英语中在双宾语结构方面也存在局部差异。
举个例子,英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使用“to”或“for”来表达不同的目标。
例如:1. 我给你这本书,你可以给Wendy读。
(I’m gi ving you this book for Wendy to read.)2. 艾伦借给我一辆自行车,我可以去买饭。
(Allen lent me a bike to go and buy some food.)这两个例子中,“for”表示了“这本书”和“买饭”的目的和意愿,而“to”在这些情形下则有不同的意义。
浅谈现代汉语与英语中双宾语结构构成的异同现代汉语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双宾语结构是其中一个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的语法结构,它在句子中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存在一些异同。
本文将就现代汉语和英语中双宾语结构的构成进行比较,分析其在两种语言中的异同之处。
我们来看现代汉语中双宾语结构的构成。
在汉语中,双宾语结构主要由一个动词和两个宾语组成。
其中一个宾语是直接宾语,另一个宾语是间接宾语。
“他给我一本书”中,“他”是主语,“给”是动词,“我”是间接宾语,“一本书”是直接宾语。
在这个句子中,“给”是动词,“我”和“一本书”分别是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
这种双宾语结构在汉语中比较常见,也是表达双重宾语关系的一种常用方式。
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和英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在构成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在汉语中,双宾语结构的构成相对简单明了,动词和宾语的位置比较固定,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位置也比较明确。
而在英语中,双宾语结构的构成稍显复杂,需要将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位置进行区分,并且动词与宾语的位置也有所不同。
这种构成上的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除了构成上的差异,现代汉语和英语中双宾语结构的使用方式也存在一些异同。
在汉语中,双宾语结构的使用比较灵活,不同的句型可以表达相同的含义。
“他给我一本书”和“他把一本书给我”都是表达同样的含义,只是句子结构上稍有不同。
而在英语中,双宾语结构的使用相对更加固定,往往只有一种常用的句型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这也反映了汉语和英语在句型结构上的灵活性和固定性之间的差异。
在现代汉语和英语中,双宾语结构的语法功能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汉语中,双宾语结构常用来表示施事和受事的关系,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而在英语中,双宾语结构也可以表示这种关系,同时也可以表示交换、给予、传递等各种不同的关系。
这表明了汉语和英语在表达双宾语关系时所强调的语法功能上的差异。
汉英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及特点目前,语法学界对汉英双宾语句的外延大小、内部小类和结构层次划分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然而却很少触及它在两种语言里的类型差异。
本文从用作双宾语句谓语的动词性能出发,对汉英两种语言里的双宾句类型进行了分类和特点归纳。
标签:双宾语转移性论元增容双宾语句是汉英语言中很重要的一种基本句型,对它的研究,学术界一直没有间断过,尤其是针对什么样的动词能进入双宾语句式,各家认识不一。
汉语中对能进入雙宾语句的动词分类,少则两类[1],多则十四类[2],处于中间状态的有朱德熙、范晓的三分法,还有四分法、六分法[3]等。
各家对汉语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各异,主要是因为划分标准不同一。
英语中能进入双宾语句的动词分类也没有定论,比较核心的观点是Jacobson(1966年)的分法,他把带间接宾语的动词从语义上分成三组:1.与格动词,如give,句式转换时,可用to标记间接宾语;2.使役动词,如make,句式转换时,可用for标记间接宾语;3.诱使动词,如ask,可用of连接间接宾语进行句式转换。
其他各家观点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
汉英双宾语句的基本语义是物质的转移,基本句型是V+O1+O2,动词是其意义核心。
对比分析后,我们以为,汉英语言中最具代表性的双宾语动词应分类如下:从上表可见,汉英语言中给予类、取得类、问告类、称封类双宾句普遍存在。
古代汉语中表为动的服务类双宾语句在现代汉语里已基本消失,而表示制作服务类双宾语句在英语里却比较常见。
下面做具体分析。
一、给予类该类双宾语句中,O1一般都指接受的一方,O2一般都指所给的事物。
O2经过谓语动词的作用从主语那里转移到O1,即施事者的动作行为使O1得到O2,O1是O2转移的终点。
这类动词后大都可以加“给”字。
古汉语中常见的该类动词主要有:与、予、易(锡)、赐、馈、餽、归、遗、诒、贻、施、赠、送、授、寄、给、赏、还、偿、分、付、输、进、献、奏、贷、借、假、资、致等。
国际汉语教师考试《现代汉语》试题(网友回忆版)样题及解析[问答题]1.根据普通话的声韵的拼合规律,分别说明下列拼音错误的原因并改(江南博哥)正。
(4分)(1)ciao(巧)(2)to(拖)(3)ja(价)(4)gue(决)参考答案:(1)舌尖前音声母不能与齐齿呼韵母相拼,与齐齿呼韵母i、a、o相拼的应当是舌面音声母q,应改为改为qiao。
(2)韵母[o]只能与唇音和唇齿音声母相拼,与舌尖中音声母t相拼的应当是韵母uo,应改为tuo。
(3)舌面音声母j不能与开口呼韵母相拼,它后面的韵母应当是齐齿呼韵母ia,应改为jia。
(4)舌根音声母不能与撮口呼韵母相拼,与撮口呼韵母ue相拼的应当是舌面音声母j,应改为jue。
[问答题]2.下列词语中如有错别字,请加以改正。
(6分)(1)梳装打扮(2)编缉杂志(3)条理清淅(4)按排工作(5)流览一遍(6)迫不及待参考答案:(1)“装”应改为“妆”;(2)“缉”应改为“辑”;(3)“淅”应改为“晰”;(4)“按”应改为“安”;(5)“流”应改为“浏”;(6)“迫不及待”正确,无错别字。
[问答题]3.请改正下列句子并说明理由。
(10分)(1)东京的夏天比北京不热。
(2)你到底同意我的看法吗?(3)他们商量商量一下儿决定去上海玩。
(4)昨天我们打篮球了一个小时在体育馆。
(5)他把那句话没说完就跑出去了。
参考答案:(1)应改为“东京的夏天不比北京热”。
原因:在比较句的否定形式中,副词“不”应当放在介词“比”或“如”之前。
(2)应改为“你到底同意不同意我的看法?”或“你同意我的看法吗?”原因:带“吗”的问句是是非问句,是非问的句法结构像陈述句,即没有表示疑问的结构或者代词,而“到底”就是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的,所以在这个是非问句中不能用“到底”。
(3)应改为“他们商量了一下儿决定去上海玩。
”原因:动词重叠式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动态的一种表示法,与“一下儿”意思重复,应把“一下儿”删去。
现代汉语双宾语符号
摘要:
一、现代汉语双宾语符号的定义与特点
1.定义
2.特点
二、双宾语符号的类型及功能
1.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2.动态和静态双宾语
3.并列双宾语
4.数量和质量双宾语
5.功能
三、双宾语符号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
1.歧义问题
2.翻译问题
3.教学问题
四、结论
正文:
现代汉语双宾语符号是指在句子中,一个动词可以有两个宾语,其中一个是直接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另一个是间接宾语,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者受益者。
这种结构在汉语中非常常见,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功能。
双宾语符号的类型繁多,包括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动态和静态双宾语、
并列双宾语、数量和质量双宾语等。
这些类型的双宾语符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如表示动作的对象、目的、原因、方式等。
然而,双宾语符号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由于双宾语的结构较为复杂,可能会导致歧义,如“给我一本书”和“给我一本书吧”,虽然都包含双宾语,但意义完全不同。
其次,在翻译过程中,双宾语符号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如英语中很难准确翻译出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
最后,在汉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双宾语符号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的来说,现代汉语双宾语符号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对理解和掌握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汉语双宾语符号一、双宾语的定义与作用现代汉语中,双宾语是一种常见的句子结构。
它指的是一个动词同时拥有两个宾语,其中一个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另一个宾语表示动作的实施者。
双宾语结构在句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复杂的关系和意义。
二、现代汉语双宾语的分类1.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在双宾语结构中,我们可以将宾语分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表示动作的直接对象,而间接宾语表示动作的间接对象。
例如:“他送给我一本书。
”中,“书”是直接宾语,“我”是间接宾语。
2.物质宾语和心理宾语根据宾语的性质,双宾语结构可以分为物质宾语和心理宾语。
物质宾语表示物质事物的转移,如“他把苹果送给我”;心理宾语表示心理活动的对象,如“他喜欢她”。
3.具体宾语和抽象宾语另外,双宾语结构中的宾语还可以分为具体宾语和抽象宾语。
具体宾语指的是具体的事物,如“他给我一本书”;抽象宾语则表示抽象的概念,如“他给我知识”。
三、双宾语结构的语法特点在现代汉语中,双宾语结构具有一定的语法特点。
一般来说,双宾语结构的动词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动词要有两个宾语,一个表示直接对象,一个表示间接对象。
2.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要有转移性,如给予、传递等。
四、双宾语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例子及解析1.他送给我一本书。
在这个例子中,“他”是施事,“送”是动词,“我”和“书”是宾语。
送书这个动作既有物质转移的特点,也涉及到心理活动的传递。
2.她答应给我帮助。
在这个例子中,“她”是施事,“答应”是动词,“我”和“帮助”是宾语。
答应帮助这个动作主要涉及到心理活动的传递。
五、如何提高双宾语使用的准确性1.熟练掌握双宾语结构的定义和分类,明确动词的要求。
2.在实际运用中,注意动词的动作性质,确保动作具有转移性。
3.加强对语境的理解,合理选择具体的动词和宾语,使句子表达更清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双宾语结构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双宾语结构,我们需要了解其定义、分类和语法特点,并在实际写作中注意动词的选择和语境的理解。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内容摘要】双宾构造一个常见的句型,八十多年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近年来,随着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引介和汉语研究相结合的深化,这个问题尤其是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的研究逐步正走向深入。
【关键词】双宾语传统语法生成语法双宾构造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个重要句型。
近年来,随着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引介和汉语研究相结合的深化,这个问题尤其是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的研究逐步正走向深入。
当代语言学理论,特别是生成语法理论等均已广泛运用到对双宾语句的梳理和详尽的语义、句法的分析中。
一、传统语法之下的双宾句研究1、双宾语的定义双宾语这一术语最先是由黎锦熙提出的。
《新著国语文法》提到“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换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这种带双宾语的句子里边,就有两个在宾位的名词"这两个宾位中,属于被交接之事物的叫‘正宾位’(即正式的宾语);属于接受事物之人的叫‘次宾位’(属副性宾语);次宾位常在前,而正宾位常在后。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商务印书馆)和赵元任《中国话文法》河北教育出版社)等。
双宾句的全面研究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背景下进行的。
在这一时期,双宾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双宾句进行全面的描写,双宾动词语义特征的提取及动词的分类,双宾句的成句条件等。
此期,朱德熙认为,双宾语指“一个述语后边接连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分别称作近宾语和远宾语。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马庆株、李临定。
2、双宾动词的分类黎锦熙、刘世儒(1957)把双宾动词分成两大类:“授与”义的,如“送”“寄”“给”“赏”;“教示”义的,如“教”“告”“示”。
吕叔湘以是否与两个宾语同现将双宾动词分为四类:“称、叫”类,“问、请教”类、“借、贷”类及“求、告诉”类。
不同于传统语法对双宾语的界定,必然导致不同的双宾动词分类,如李临定把双宾动词分为11类,即“给”类、“送”类、“拿”类、“吐”类、“问”类、“托”类、“叫”类、“欠”类”V给”类”VP”类和”习惯语”类型。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内容摘要】双宾构造一个常见的句型,八十多年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近年来,随着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引介和汉语研究相结合的深化,这个问题尤其是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的研究逐步正走向深入。
【关键词】双宾语传统语法生成语法双宾构造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个重要句型。
近年来,随着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引介和汉语研究相结合的深化,这个问题尤其是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的研究逐步正走向深入。
当代语言学理论,特别是生成语法理论等均已广泛运用到对双宾语句的梳理和详尽的语义、句法的分析中。
一、传统语法之下的双宾句研究1、双宾语的定义双宾语这一术语最先是由黎锦熙提出的。
《新著国语文法》提到“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换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这种带双宾语的句子里边,就有两个在宾位的名词"这两个宾位中,属于被交接之事物的叫‘正宾位’(即正式的宾语);属于接受事物之人的叫‘次宾位’(属副性宾语);次宾位常在前,而正宾位常在后。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商务印书馆)和赵元任《中国话文法》河北教育出版社)等。
双宾句的全面研究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背景下进行的。
在这一时期,双宾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双宾句进行全面的描写,双宾动词语义特征的提取及动词的分类,双宾句的成句条件等。
此期,朱德熙认为,双宾语指“一个述语后边接连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分别称作近宾语和远宾语。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马庆株、李临定。
2、双宾动词的分类黎锦熙、刘世儒(1957)把双宾动词分成两大类:“授与”义的,如“送”“寄”“给”“赏”;“教示”义的,如“教”“告”“示”。
吕叔湘以是否与两个宾语同现将双宾动词分为四类:“称、叫”类,“问、请教”类、“借、贷”类及“求、告诉”类。
不同于传统语法对双宾语的界定,必然导致不同的双宾动词分类,如李临定把双宾动词分为11类,即“给”类、“送”类、“拿”类、“吐”类、“问”类、“托”类、“叫”类、“欠”类”V给”类”VP”类和”习惯语”类型。
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朱德熙把双宾动词分为三类,即:给予类、取得类和等同类就是对进入双宾结构动词的语义特征的归纳,其他学者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赵元任将双宾动词分为:给予类、取得和教类及借类。
汤廷池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国语语法研究论集》,台北学生书局)分为:交接类、消耗索取赢得类和暗含交接等三大类。
宋玉柱(1981论“准”双宾语,《现代汉语语法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分为:授与类、教示类和言语”心理活动等类。
3、双宾句式的归纳。
《新著国语文法》认为双宾语的句子可分为五式:(1)阳货送孔夫子一盘肘子。
(2)阳货把一盘肘子送孔夫子。
(3)阳货送一盘肘子给孔夫子。
(4)阳货送给孔夫子一盘肘子。
(5)阳货把一盘肘子送给孔夫子。
《中国文法要略》根据止词和受词之间有无关系词(即“给”),把双宾句式分为间接式和直接式两种。
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不同,结果的名称也有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
在对双宾动词进行分类的同时,从形式出发来定义双宾语,双宾句的范围不可避免地有扩大的趋势。
朱德熙把双宾语动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近宾语和远宾语都是真宾语,包括由含“给予”“取得”“等同”等语义的动词构成的双宾句,另一类是由一个真宾语和一个准宾语构成的格式,如“吃了他爸爸一辈子”“踢了孩子一脚”等,而真正使双宾语范围扩大的要数李临定和马庆株。
二、当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下的双宾语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学者们在运用传统语法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进行汉语研究的同时,也开始运用生成语法、配价语法、认知语法和功能语法理论对汉语现象进行解释。
1、生成语法背景下的双宾语研究生成语法从语言类型的角度出发,首先认为宾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名词组,在语义上宾语是一种含有某种题元角色的论元,在句法上,它是带有一定题元角色的名词组,因此,把双宾语范围严格限制在“客体宾语”如“送你一本书”和“予夺宾语”如“买你一本书”之内。
顾阳区分了与格结构即“(-给)”如“送一盘肘子给孔夫子”)和双宾语结构(如“送给孔夫子一盘肘子”),并且探讨了二者的衍生关系。
沈阳、何元建、顾阳分析了双宾语句式如何可以从基本型通过句法操作衍生出新的句式来。
徐杰援用生成语法中约束理论及其三原则,对汉语中“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一类结构的性质、“他“的语法地位进行了分析,认为“他”是宾语,不是定语,整个结构应为双宾语结构。
生成语法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从宾语的类义着手,把间接宾语的语义或语义角色限定为受惠者或接受者,直接宾语限定为客体宾语,但受动词词汇和语义的限制又可下分为受事、成事和增长客体,在理论上得到了一种整齐精致的解释。
2、配价及格语法背景下的双宾语研究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配价语法和“格”语法,给现代汉语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语义研究成为语法研究中的显学。
配价语法主要以动词为中心,研究与动词共现的名词性成分,区别必有成分和可有成分。
杨宁(三价动词及其句型,硕士论文)认为三价动词可以有三个受支配成分的动词,都可以进入基本句型:S+V3+NP1+NP2,并依据形式特征对三价动词进行了下位区分:第一层分出予取类和非予取类;第二层又将予取类分为给予类和收取类,非予取类分为答应类和欠类;第三层又将给予类分为告诉类和给类,收取类分为问类和收类"张国宪!周国光索取动词的配价研究,《现代汉语配价研究》,袁毓林郭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就三价索取类动词进行了研究,给出确定三价动词的框架,三价索取动词的句法选择的语义基础。
格语法将与动词共现的名词性成分进行语义上的分类,使动词的配价更加精细化和精确化。
林杏光等主编的《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主要参照C.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给出了三价格框架:施事+V+与事+受事。
在吸收配价语法、格语法及其他语法流派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提出了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区分了语法研究中句法、语义和语用的三个层次,为现代汉语语法提供了一个研究的范式。
三、双宾句研究的分歧和争论综观以往研究,理论背景不同,双宾语的分类标准就不同,双宾句的范围有大有小,很难得到一个“对内具有同一性,对外具有排他性”的分类结果。
张伯江认为双宾句的认知基础表示一种“给予行为,主语和间接宾语分别代表给者和受者,给予物是这种结构的语义焦点”,因此怀疑“喜欢那个人大眼睛,吓了我一身冷汗”等的双宾语地位,而张国宪则认为这些是对“原始消极语义的直接继承”。
但分歧最大的是表示“取得”义的动词所构成的“S+V+NP1+NP2”序列。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杨成凯、李宇明等学者依据动词后面NP1和NP2之间无一例外地存在领属关系的事实,将整个结构处理为领属结构作宾语的单宾句,只承认“给予”义动词才能构成双宾句。
双宾句从形式上看,即+1+2,结构比较简单,从内容上看,也就是一个动词后边连用两个宾语的句子,并不复杂。
可是人们对双宾句的确定和内部小类的划分,意见还不一致。
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是否只有表示“给予”意义的动词才能进入双宾句式。
目前,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仍未取得一致。
2、准宾语、虚指宾语问题。
朱德熙、马庆株都认为双宾语,可以都是真宾语,也可以一个真宾语、一个准宾语或虚指宾语。
丁声树、赵元任也把动词之后的动量词看作宾语。
而吕叔湘、黄伯荣、邢福义都没有把表动量、时量、度量等虚指成分看作宾语。
四、结语语言现象的描写、语言规律的总结,为解释语言现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偏重于分析难免显得过于琐碎,不利于对语言的整体把握,偏重于综合则有利于对语言的整体把握和对语言现象的解释。
但无论是侧重于描写还是侧重于解释都是时代的产物,其哲学观、语言观无不产生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结构主义指导下的语言描写就没有认知取向指导下的语言解释,但没有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语言解释,语言的研究也将是不完全的。
描写与解释是不同价值取向的产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综观近八十年来汉语双宾语句的研究,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1、描写得比较深入、细致,但解释不够充分。
2、对“给予”义“索取”义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句研究得比较多,而对“你别当他傻瓜”这类表“称同”义的双宾语句研究的文章少。
3、对双宾句的宾语特点重视不够"当然这些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特点是相联系的,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表及里逐步深化的过程。
总而言之,人们对双宾语句的研究,加深了对语言复杂性的认识,同时也给语言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1]范晓.交接动词构成的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2]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3]顾阳.双宾语结构.共性与个性[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商务印书馆,1998.[5]黎锦熙,张世儒.汉语语法教材[M].商务印书馆,1957.[6]李临定.双宾句类型分析[A].语法探索与研究(二)[C]语文出版社,1984.[7]李宇明.领属关系与双宾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3).[8]陆俭明.双宾语结构补议[J].烟台大学学报,1988,(2).[9]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