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单元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 公开课自评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说课材料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授课时间:2014年12月12日上午授课班级:初二·三班执教教师:一、教材依据根据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设计本课。
二、设计思想(一)指导思想:从素质教育入手,实现新课标规定的三大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历史教学回归学生生活,陶冶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学生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努力的使命感和理性的爱国情感。
(二)设计理念:感悟历史,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真正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作用。
设计思路:历史现实三、教材分析1.本单元包括第17课《内战烽火》和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两课内容。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的最后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最后阶段。
这一段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即争取和平民主阶段(主要是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阶段,是历年中考的重要考点。
从辩证唯物史观看,内战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战争;更是解放战争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解放全国人民的战争,是争取和平、民主之战,实现民族独立解放与社会民主之战。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但同时也留下了历史的遗憾,国民党内战失败退往台湾,祖国分裂至今。
2.重点、难点分析,突破重点难点:(1).重庆谈判发生在历史的转折时期,是重点内容,其发生的复杂背景与双方目的又是难点。
利用课件及相关材料与图片,通过引导学生综合分析、理解与讨论,来处理这一难点。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抗战期间的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转为国内阶级矛盾为主,即中国人民同美国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即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共产党代表的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复习课: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课: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通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是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
渡江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难点是挺进大别山对于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的认识。
教学与方法教法:讲述法、谈话法。
学法:讨论与探究。
教学过程:教师: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些胜利对世界和中国的政治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政局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会怎样发展呢?我们今天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由于是复习课,所以首先大家根据大屏幕的问题进行自学。
自学指导:1、学生观察102页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答:A.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B.美国的目的是什么?2、“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各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近切悬盼这至。
”从字面看,蒋介石“诚心诚意”,“以国家利益为重”实际上真是这样吗?自学指导:3、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为什么还要赴重庆谈判?结果如何?4、课本104页《毛泽东领导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图,思考:面对国民党的疯狂进攻,中共中央和解放军如何应对?5、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教师点拨:1、反映的历史事实是: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资料与试题(北师大版) 【课程标准】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挑起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考点分析】识记:(1)重庆谈判:时间:1945年8月,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签订《双十协定》。
(2)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3)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4)三大战役的名称、先后顺序及意义:①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②淮海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③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名题荟萃】一、单项选择题1.(2005·十堰)2005年4月29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实现了跨越60年的握手。
想一想,6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曾在哪里举行会谈()A.延安B.南京C.北平D.重庆2.(2005·南充)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签订了()A.《停战协定》B.《双十协定》C.《和平建国纲领》D.《淞沪停战协定》3.(2005·重庆)1947年,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领导人是()A.彭德怀、贺龙B.林彪、罗荣桓C.刘伯承、邓小平D.陈毅、粟裕4.(2006·惠州)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A.孟良崮战役开始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开始5.(2006·宜昌)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B.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C.辽沈战役、渡江战役、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渡江战役6.(2006·河北)三大战役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B.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C.为渡江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D.为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创造了条件7.(2006年·江西)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的特点的是()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8.(2005·重庆)1949年4月,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覆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人民解放军解放()A.北平B.天津C.南京D.广州9.(2006·常德)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课)1.2.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3.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4.1945年8月,毛泽东在谁的陪同下赴重庆谈判?会后国共双方签订了什么文件?5.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6.全面内战爆发后7.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点是:跟踪检测一1.抗战胜利后,支持国民党疯狂抢夺抗战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的帝国主义国家是()A.英国B.美国C.法国D.苏联2.1945年8月,人们的目光聚集重庆。
此时此地发生的大事是()A.国民政府迁都重庆B.国共两党重庆谈判C.政治协商会议开幕D.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3.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指挥西北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主要将领是()A.刘伯承、邓小平B.毛泽东、周恩来C.彭德怀、贺龙D.朱德、刘少奇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托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大江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第二部分:战略大决战(一)“三大战役”知识点:1.战略决战前,敌我双方的力量发生了什么变化?2.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是指:、、。
(二)“渡江战役”知识点:1.1949年4月,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战役开始命令的领导人是、2.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统治中心(城市)宣告解放。
3.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4.分析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
A.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B.解放了南京;C.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三)探究与交流:1.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1)国民党发动内战是非正义战争;(2)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3)蒋介石不懂军事(4)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 (5)国民党指挥失当(6)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等少数人的利益,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2.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1)解放战争是反对内战的正义战争; (2)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最关键的)(3)解放军将士英勇善战; (4)革命力量团结一心; (5)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跟踪检测二第一题:单项选择题;1.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A .东北人民解放军B .中原人民解放军C .西北人民解放军D .华东人民解放军2.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3.平津战役后,北京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是:( )A .张学良B .李宗仁C .傅作义D .杨虎城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
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南京、上海解放等知识。
分析理解:中共中央对战略大决战时机的抉择,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既是战略大决战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又各有作战特点。
讲述时既要连贯一体总揽全局,又要详略得当突出个性,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一轮“红日”昭示着胜利即将来临。
自1946年6月起,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到了1948年秋,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战略大决战。
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初三第二学期教学设计方案13时间:13年03月27日第5周星期三授课班级:初三·三、四班第 2 课时课型:复习课教学法:导学讲解与自主复习结合执教教师:李占营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梳理教材、分析时局,掌握重庆谈判与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史实。
2.人民解放战争阶段特征与进程,包括内战全面爆发、防御(转战陕北)、战略进攻(挺进大别山)、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及伟大胜利(渡江战役)等知识的梳理、复习与巩固。
能力训练与过程方法1.结合重庆谈判背景,探讨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原因,进而理解抗战胜利后复杂局势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努力,综合分析、理解及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提高。
2.通过对解放战争阶段特征与进程的标志性事件等的复习,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并认识中共分析时局的准确性和作战战略、方针的正确性。
3.引导观察相关图片、地图等材料,培养学生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能力。
4.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理解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5.联系台湾近现代史,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今天的台湾问题是内政。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清蒋介石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立场进行独裁内战的反动本质;只有共产党才能代表人民利益和历史发展方向。
2.内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国共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共谋发展,认识国共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3.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认识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
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4. 学习伟人的胆略和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解放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解放战争进程如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等。
三、教学难点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理解“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及是战略进攻的开始;对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的努力以及国民党发动内战,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
本节课重点讲述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解放南京等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中英勇无畏、智慧果敢的形象,揭示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以及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解放战争这一相对复杂的历史事件,他们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然而,他们对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战略决策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将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重庆谈判、战略防御、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等。
(2)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解放战争的历程。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019-2020年中考历史《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复习目标[识记]知道重庆谈判的史实;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理解]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复习时数:一课时一、重庆谈判:1、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亲往重庆。
2、结果:国共两党签署了《双十协定》3、意义:(1)重庆谈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2)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
二、内战爆发:(1)时间:1946年6月。
(2)标志: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三、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1、粉碎全面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八个月,歼敌70万。
2、粉碎重点进攻:(1)陕北:西北解放军“蘑菇战术”歼敌3万多人。
(2)山东:华东野战军孟良崮战役,全歼74师(3.2万余人)。
四、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经过:(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陈庚、谢富治指挥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在晋南渡过黄河,挺进豫西。
(3)陈毅、粟裕指挥华东解放军主力,越过陇海线,进军豫皖苏地区。
2、影响:(1)三大主力互为犄角,钳制中原,威胁南京、武汉。
(2)其他解放区也先后转入反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形势。
1 / 2五、主力决战阶段(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1、时间:从1948年9月——1949年1月2、经过:(1)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解放了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解放了华北全境。
3、意义: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八·下单元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
公开课自评材料
自评人:
讲课时间:2014年12月12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
讲课班级:初二·三班
讲课内容:八·下单元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
课型:复习课
自评:
本课复习的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段历史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
本单元包括第17课《内战烽火》和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两课内容,本课复习全部内容。
课前,本人充分备课,认真搞好三备,认真书写了说课材料并按要求及时上交了教务处。
在设计本课时,注重从素质教育入手,本人仔细研读了历史新课标有关本单元的基本目标,并对本单元知识结构进行了认真的梳理、理解基本线索,确定了如何突破重点与解决难点等,并制作了符合课堂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人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确定了多种教学与学习方式、方法,还认真了解了学生对本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设计思想与理念上,本人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感悟历史,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努力使历史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学以致用,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同时,学生的使命感和理性的爱国情感也得到增强,进而真正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作用。
此外尤其兼顾中考目标。
课前,本组组长和老师们给予了大量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本人虚心学习并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通过课堂实践,本人感觉有许多成功之处,也有尚待改进之处,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首先,本堂课充分体现了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实现了新课标规定的三大目标,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发挥了历史教育的育人作用。
多数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复习,理清了基本的知识结构与线索、掌握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
同时感悟了这段历史,认识了到了革命领袖与先辈为了实现民族独立解放而努力奋斗、甚至牺牲,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与爱国情感;认识到了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胜利来之不易,认识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从而要珍惜今天和平美好的幸福生活、增强了对党的热爱与情感。
通过国共关系发展特征的归纳、今天台湾问题的来历与现状的联系等等,引导学生从历史回归到了现实生活,认识到了国共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共谋发展、才能有利于国家独立与解放、才能有利
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台湾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遗留问题、是内政,所以我国坚决反对外国的干涉;两岸人民今天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共谋发展、合作、求同存异,共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其次,本课教学目标符合要求,完整、明确。
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突破与解决。
第三、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并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注重学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灵活驾驭。
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灵活多样,如线索法、识图分析法、谈话法、分析讨论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有机结合,保证了教学目标与任务的顺利实现。
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去归纳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如何去分析讨论战争胜利原因、如何进行识图分析与解题等都给予了及时有效的指导。
第四、课题引入自然、教学结构与环节安排合理,整体上时间安排比较合理。
通过有关图片、问题的分析与生动的叙述,既回顾了历史知识,进行了有效的复习与学习铺垫,同时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学习情境,进行了积极的学习状态。
整节课教学环节安排合理。
在学习完重庆谈判后,通过生动的小结与叙述自然地过渡到了解放战争这一段历史的复习。
第五、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培养,教学中创设了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精神,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大胆地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25分钟以上。
教学中注重尊重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与学生交流,学生处于愉悦轻松的心境之中,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积极的评价,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六、小结时,既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了知识,又结合课件的顺口溜利于学生把握基础与重点知识。
此外当堂进行了训练与巩固,并且及时地反馈、矫正。
第七、课前,结合本节复习课的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了符合本课要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八、从教学基本功看,上课讲普通话,讲授引导准确,教学教学语言简练、流畅。
板书设计遵循了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具有系统性、概括性,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与把握基本的知识结构,并且板书工整、规范。
教态比较自然。
当然,通过认真的教学反思,本堂课也有一些尚待改进之处:如教学环节可以更加紧凑一些,后边的课堂练习会有更充裕的时间保障;应进一步加大学生的课堂活动量,教师要讲的、要纵横联系的、要引导复习的时间再少一些等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在注重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与实践、在继续虚心向本组老师学习与相互交流的同时,及时改进不足之处。
2014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