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

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

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

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

精心的设计是课件优秀结果的保证,没有正确完整的设计后续一切都象散沙一样无法凝聚,缺少灵魂。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功。

下面我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模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机械能这一章的第一节,机械能这一章主要讲解功和能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然而要想准确地把握功能关系就必须对功的概念有一个明确地认识,能够熟练的计算相关力对物体做的功.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功的概念、功的两个要素及正负功的含义;会用定义式计算恒力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感受正交分解推导做功的计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 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并会计算功。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虽然高一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物理

知识学习,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但是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引入更多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具体形象的去了解功的相关知识。此外,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功的知识,但是他们所掌握的做功是建立在力与位移在同一个方向的前提下的,对于力与位移存在夹角的情况的功的计算,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在前面的数学及物理学习当中,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矢量的知识,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掌握。在矢量分解的基础下,进一步的去学习力与位移存在一定夹角的情况下,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掌握还是比较简单的。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主要采取探究式教法,并以讨论法和合作交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且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说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物理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由生疑到释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整个教学活动我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下面我将以板块的形式陈述我的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功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本节课的新授做准备,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本节课的新授中来。

(二) 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找两位体重相差悬殊的同学,让体重小的同学抱体重大的同学,没有抱动;再让体重大的同学抱起体重小的同学,并在教室前面做匀速走动。让学生思考两种情况,是否有做功?学生思考、分析之后交流看

法并回答问题,老师加以总结归纳。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中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并使学生更加透彻切身的体会到做功的条件: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

(三) 合作交流,导出新知

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物体的位移不在力的方向上,那么力是否还对物体做功,如果有做功,应该如何计算功的大小?”

学生经过思考、小组合作与交流后回答问题,老师在学生小组交流与讨论的过程,加以巡视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回答问题,下面的同学加以判断与评价,最后老师加以归纳、补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合作交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落实了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分析、沟通能力

最后总结出两种解决问题,一种是从物理意义的角度出发利用正交分解法对力F进行分解,最后得出公式W=FScosθ,一种是利用数学手段从矢量相乘的角度出发直接计算,最后也得出公式W=FScosθ。

通过此环节也让学生体验到解决物理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后能多角度、多方法的思考物理问题,也提高了用数学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功的计算公式,此时,他们急于寻找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下一环节: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四)延伸,深化理解。

首先通过教材 66面讨论与交流部分的问题“有人说,一个力对物体做-10J的功,另一个力对物体做5J的功,-10J的功一定比5J的功小。对此,你有何看法”学生错误的回答引起学生的思想矛盾,让学生迫切的欲求真知。

通过教师引导下对公式W=FScosθ中θ的`不同取值情况加以分析,使学生茅塞顿开,领悟到功中的正负号不表示大小,表示做功的性质,是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起到很好透彻作用

最后指出阻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以说成是物体克服阻力做正功。

这个环节从引起思想矛盾到解决问题的设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的计算公式的理解。

(五)加强练习,联系实际

同时还设计闯关游戏分三个层次(基础题、发展题、开放题)深化理解掌握计算技能。分层练习的精心设置,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思维潜力,让不同的学生在物理上有不同的发展。

例题、两质量相等的物体A、B分别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和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同样的拉力F作用下,产生相同的位移S,则拉力:

A、对A做的功多

B、对B做功多

C、一样多

D、以上都有可能

通过问题的针对性,加强学生对本节的理解

(六)评价激励、深入体会

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

(一)功的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

(二)功的计算方法W=FScosα

(三)正功和负功

1.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在于零小于九十度时,力对物体做正功。

2.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九十度小于一百八十度时,力对物体做负功。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非常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分子的热运动 课件 说课稿

分子的热运动 一、教材分析 《分子的热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热学》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的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分子动理论是物质的微观结构学说,是宏观与微观本质间联系的纽带,是热学的基础。“分子的热运动”是构成分子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高中阶段物理教学中非重点知识中的重点。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实验基础,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布朗运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知道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性,是学好本节课的基础。 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观察其特点,分析其产生原因。 (2)学习用统计的观点分析问题,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对宏观现象作微观解释。 (3)知道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培养学生通过物理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热运动。 难点: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感知的事实; 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在初中已学过扩散现象等,对分子运动有初步认识,又具备了高一力学的基础知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及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物理学科的特点,使学生通过扩散现象、感兴趣的布朗运动实验加深认识,引起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科学分析的方法,最终能很好地分析布朗运动产生原因,并理解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性。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设计理念:按照探究性学习方式所阐述的“有规律性更有艺术性”为目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实验演示,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通过动眼看、动口议、动手做、动笔写、动耳听等,激活学生内在的潜力 4.教学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与课本中的图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器材的准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验整体感知 1.(课件投影)观察演示实验(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这是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用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 2.(课件投影)请观察课件演示的扩散过程。 (设计意图:用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理解起更容易说明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3.(课件投影)请完成实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冷水和热水,滴入1-2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然后回答:扩散现象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吗?举例说明。(设计意图:在学生亲自实验基础上,解决自己的问题,同学间可以合作讨论,彼此交流,自己得出结论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并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

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 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 精心的设计是课件优秀结果的保证,没有正确完整的设计后续一切都象散沙一样无法凝聚,缺少灵魂。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功。 下面我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模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机械能这一章的第一节,机械能这一章主要讲解功和能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然而要想准确地把握功能关系就必须对功的概念有一个明确地认识,能够熟练的计算相关力对物体做的功.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功的概念、功的两个要素及正负功的含义;会用定义式计算恒力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感受正交分解推导做功的计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 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并会计算功。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虽然高一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物理

知识学习,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但是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引入更多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具体形象的去了解功的相关知识。此外,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功的知识,但是他们所掌握的做功是建立在力与位移在同一个方向的前提下的,对于力与位移存在夹角的情况的功的计算,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在前面的数学及物理学习当中,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矢量的知识,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掌握。在矢量分解的基础下,进一步的去学习力与位移存在一定夹角的情况下,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掌握还是比较简单的。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主要采取探究式教法,并以讨论法和合作交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且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说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物理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由生疑到释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整个教学活动我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下面我将以板块的形式陈述我的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功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本节课的新授做准备,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本节课的新授中来。 (二) 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找两位体重相差悬殊的同学,让体重小的同学抱体重大的同学,没有抱动;再让体重大的同学抱起体重小的同学,并在教室前面做匀速走动。让学生思考两种情况,是否有做功?学生思考、分析之后交流看

高中必修第三册物理《3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2.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只要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教学难点】 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 教师: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是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线圈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生一起回顾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有关。 复习之后再次发问:这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唯一方法吗?通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现的,产生感应电流条件又有哪些? 二、新课教学 教师投影奥斯特实验,引出法拉第磁生电的理论。 (一)划时代的发现 1.奥斯特梦圆“电生磁” 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的自然哲学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20年4月终于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 2.法拉第心系“磁生电”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受到科学界的关注,促进了科学的发展。1821年英国《哲学年鉴》的主编约请戴维撰写一篇文章,评述奥斯特发现以来电磁学实验的理论发展概况。戴维把这一工作交给了法拉第。法拉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并开始转向电磁学的研究。他仔细地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认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磁能否产生电呢?1822年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思想:“磁能转化成电”。他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起初,他试图用强磁铁靠近闭合导线或用强电流使另一闭合导线中产生电流,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失败了。经过历时十年的失败、再试验,直到1831年8月29日才取得成功。他接连又做了几十个这类实验。1831年11月24日的论文中,他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概括成五类:变化着的电流;变化着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场;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他指出:感应电流与原电流的变化有关,而不是与原电流本身有关。他将这一现象与导体上的静电感应类比,把它取名为“电磁感应”。为了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曾提出过“电张力”的概念。后来在考虑了电磁感应的各种情况后,认为可以把感应电流的产生归因于导体“切割磁力线”。在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二十年后,直到1851年才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经过大量实验后,他终于实现了“磁生电”的夙愿,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3.科拉顿的“失败” 1820年,奥斯特的磁效应发表后,在科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科学家想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也能生电”。可以说,想实现“磁生电”是当时许多科学家的愿望,例如,安培、科拉顿等人都曾为之努力过,但是都失败了。在这个问题上,最遗憾的莫过于科拉顿。 1825年,科拉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磁铁插入连有灵敏电流计的螺旋线圈,来观察在线圈中是否有电流产生。但是在实验时,科拉顿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他通过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灵敏电流计放到另一间房里他想,反正产生的电流应该是“稳定”的(当时科学界都认为利用磁场产生的电应该是“稳定”的),插入磁铁后,如果有电流,跑到另一间房里观察也来得及就这样,科拉顿开始了实验。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他看到的电流计指针都是指在“0”刻度的位置。科拉顿失败了。科拉顿的这个失败,是一个什么样的失败呢?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议论。 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失败”。因为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是摆动了的。也就是说,电磁感应的实验是成功了,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 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第三章主要讲述相互作用——力,以相互作用与**定律为学习主题。自然界的物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具有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正是由于这些相互作用,物体在形状、**状态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变化。如何来研究这些相互作用呢?在力学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抽象为一个概念——力。在研究物体做机械**时,最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本章研究这几种常见力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本章学习,培养学生**与相互作用观念、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力和科学态度与责任,从而让学生具有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本章共有五节内容,本节是第5节,探究共点力的平衡。承载着实现全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2.2 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的第五节。本节探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用此知识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共点力平衡条件入手,继而通过典型例题运用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知识。教材以图片和问题导

入,注重思考与讨论,专门讲述了“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内容。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衡状态,掌握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推论。 2.进一步熟练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熟练掌握正交分解法。 3.能依据平衡条件利用合成或分解方法计算平衡问题。 (二)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通过研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形成相互作用观念,能用其解释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依据平衡条件利用合成或分解方法计算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极限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进一步熟练掌握正交分解法,能依据平衡条件利用合成或分解方法计算平衡问题,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知识,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衡概念的理解、正交分解法的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及推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说课稿(全国实验 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中的一节实验课,引导学生根据油酸分子的特性研究一种估测分子直径的方法。本实验体现了构建分子模型的物理思想,也体现了通过对宏观量的测量来实现对微观量的间接测量测量方法,以及微小量的积累测量法等科学实验方法。做好这个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类进入微观世界的认识,打开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学情分析 初中物理中已讲过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没有很清晰的数量级上的概念,也不知道如何测量一个分子的大小。 三、设计思路 四、创新实验的优点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实验是帮助学生了解微观领域、掌握微观领域的研究方法而增加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蕴

含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研究微观世界现象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微小量放大法。 本实验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讲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则会失去很好的教学素材,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现采用自主构建型合作探究研究方式进行教学。由于考虑到学生刚开始接触微观领域,又很难想到单分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方法,在实验时补充了一个宏观的辅助性实验所需的器材:油菜籽,用于启迪学生。 5、讲授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测量分子直径。 2.通过探究测量宏观小球(油菜籽)直径的实验来类比如何测量油酸分子的直径。 3.通过分组实验测量油酸份子直径,认识建立模型的物理思想方法,研究用宏观的测量手段来探究微观领域的实验方法。 4.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换与合作的研究态度。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油菜籽直径的测量理解单分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高中物理高一《力的合成与分解》赛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物理课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 参赛教案 设计教师 案例名称力的合成与分解授课课时2学时 任教课程物理 任教专业 工作单位

2

(用时)活动活动 新课引入 情境 创设 (5min) 由车陷泥潭的情景引入中学生运用一根绳索和附近大树 就把汽车救出泥潭。信吗? 通过三位学生的拔河游戏,女生轻易的同时拉动两位男生 来类比求证,引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奥秘 设情景 引疑问 做游戏 课程实施 引出概念 设置陷阱 (10min)思考:效果是否一致?“等效替代”? 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 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resultant force),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components of force)。 问题1:如果两个小孩施加在水桶上的力都是200N,那么一个 大人需要施加多大的力才能等效替代? 问题2:合力与分力是否为F=F1+F2? PPT展示 教师讲 授引导 点拨 对学生 进行点 评 学案引 导 与教师 进行互 动 大胆假设 实验求证 (18min) 实验一: 播放课 件学案 引导教 师指导 点评学 生实验 结果 学生实 验 小组合 作 展示实 验 1、学生假设:F=F1+F2或 2、实验求证:步骤见学案及参考视频及教师微博。 1)认识器材 2)组装器材(图如学案) 3)同时用两个成一定角度的测力计拉橡皮筋到某个位置,画 出力的方向并记录力的数据。 4)用一个测力计拉拉橡皮筋到同一位置,画出力的方向并记 录力的数据。(作图法,注意力和图的比例关系) 3、得出结论: 4、为什么合力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分力的数值相加呢?和两个 分力的什么有关——角度 2 1 F F F+ ≠ 2 1 F F F+ ≠ 3

高中物理说课课件

高中物理说课课件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一节课,题目为《力的分解与合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力的分解和合成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教学难点: -如何将力的分解和合成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学材料: -教科书:高中物理教材第X章第X节。 -PowerPoint课件:包含力的分解和合成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的示意图和公式。 -实验器材:力传感器、弹簧测力计等。 -实验装置:用于演示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实验装置。 2.学生准备: -预习相关知识,了解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实际例子引出力的分解和合成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此的思考。 -提问:什么是力的分解和合成?有哪些应用场景? 2.理论讲解(15分钟): -使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力的分解和合成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解释概念并给出相关示意图和公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实验演示(10分钟): -利用实验装置演示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测量和计算验证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原理。 4.计算练习(15分钟): -给学生一些力的分解和合成的计算题目,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方法和策略,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5.拓展应用(10分钟): -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归纳(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力的分解和合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较好的理解。实验演示环节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然而,一些学生在计算练习中仍然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和训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高中物理说课课件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

高中物理的说课课件

高中物理的说课课件 高中物理的说课课件 高中物理的说课课件怎么写?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的说课课件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中物理的说课课件 一、学生分析 1、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思维分析 本人任教的是普通中学学生,本节内容是高一上学期的教学内容,处于此时期的学生,有意记忆逐渐占重要地位但无意记忆还比较明显,但还远未达到习惯注意的境界;思维上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学习兴趣上大多数学生处于操作兴趣与因果认识兴趣之间,兴趣的稳定性较差。 2、学生学习本节的基础知识分析 (1)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的学习中已作了介绍,但所任教学生中考成绩分布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处于中档水平,这部分学生对于原有知识大多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如果你提问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正确答案。但如果拿具体的过程提问,如我们推桌子,桌子就运动起来了,但我们停止推,桌子马上也就停下了。提问学生解释一下这一现象,大都数学生都会回答,推力使物体运动。 (2)初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只处于定性理解的层次,惯性由质量决定这一概念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学习本节的思维障碍分析 学习本节的思维障碍主要是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错误的生活观念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起一定的消极用用。许多学生在学习运动与力之前都有这样的看法,认为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动它,它才会动动,力停止作用时,它就会立即停下来,推动物体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就越快,速度就越大。但由于原有的生活观念和经验,往往比较顽固,学生往往不能马上改正,所以学了

之后仍有一部分学生受原有错误的生活观记和经验的干扰和影响,不能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其次概念不清也是本节学习的一个思维障碍,很多同学对于惯性的概念理解不清,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也大。 二、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客观物体及其运动规律。关于运动与力的研究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而近代物理也是以伽利略研究力与运动关系为起点的,所以运动与力在人类的物理发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运动与力也是一条主线,有人说学好了运动与力就学好了高中物理,可见运动与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本节牛顿第一定律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部。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重点放在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2)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决定因素。 (3)能运用惯性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2)教给学生研究物理学的正确方法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以实验为检验科学理论唯一标准的意识。 3、重点与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重点,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理解质量是描述惯性的物理量是难点。 4、教材处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说课一等奖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教学设计 汾阳中学原建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时,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匀强磁场时的运动性质及相应的轨道半径和周期。 (3)了解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和动画,知道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结合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得出轨道半径和周期;利用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匀强磁场时做匀速圆周运动,制造出质谱仪,是精确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的一种重要工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匀强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态度。通过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受力分析,灵活解决有关磁场的问题体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历程。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磁场的最后一节,是前面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本节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紧跟时代的发展,体现了时代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分析力和运动关系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平面几何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属于洛仑兹力知识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注意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过程,采用课件动画模拟,反复观察验证着相关的猜想和结果。为了保持思想的流畅和活跃,逐步提出有关问题,分解成多个问题,阶梯式地上升,逼近结果,得出结论。采用先实验探究,再理论分析与推导的方法。先实验观察再理论论证比较符合一般学生的认知过程,也可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 讨论、实验观察法、讲述法、分析推理法、练习反馈 五、教学重点:理解轨道半径和周期。 六、教学难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受力分析及运动径迹。 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动量守恒定律-说课一等奖

子弹打木块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迁移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习题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掌握基本模型的思维方法并能合理的迁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子弹打木块问题是高中物理主干知识:动量与能量相结合应用的重要模型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建立子弹打木块模型。 2.通过对模型的讨论,加深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子弹打木块模型的分析,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综合应用,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动量与能量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动量、动量守恒的相关知识,并已经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处理过关于碰撞和反冲的一些练习,对动量守恒定律有了一些认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动量守恒定律的一些应用。二、新课教学 1建立模型:子弹打木块模型 子弹打木块模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主要考查动量和能量相关知识。 木块不固定且子弹不能打穿木块模型 如图1所示,设质量为m的子弹以初速度v0射向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的木块,并留在木块中不再穿出,子弹钻入木块的深度为d,设子弹所受阻力恒为f。求: 1子弹、木块相对静止时的速度

2子弹在木块内运动的时间 3子弹、木块发生的位移以及子弹打进木块的深度 4系统损失的机械能、系统增加的内能 5要使子弹不穿出木块,木块至少多长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① 对子弹用动量定理: ② 分别对子弹m 和木块M 用动能定理: 对m : ③ 对M : ④ ⑤ 联立③④⑤得: ⑥ 等式⑥右边为系统损失的机械能,左边d 为m 和M 之间的相对路程,fd 为系统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数值上与系统产生的热量相等,即 ⑦ 再联立①可得: ⑧ 2模型的应用 “子弹打木块”模型的实质是两物体在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恒力作用下的运动,并通过做功实现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从物理模型和能量转换及动量转换这几个方面来拓宽“子弹打木块”的模型. 例1 如图2所示,一质量为M ,长为L 的木板固定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以水平速度v 0从木板的左侧开始滑动,滑到木板的右端时速度恰好为零。试求: 1小滑块在木板上的滑动时间 2若木块不固定,其他条件不变,小滑块相对木块静止时距木板 左端的距离。 解析: 1小滑块所受合外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设动摩擦因数为μ,有: ① v 0 图2 d S 图1

高中物理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能力目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表、v-t图、及思考与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三、几点想法 1.关于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提供现有数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得?我兼顾了两者。本节课的关键是对加速度的理解,开始不宜通过实验来自己获取数据,否则会喧宾夺主。在提供数据时考虑到学生对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身边的学生感觉到的百米起跑和电动车起步,去消了学生的对数据的质疑。而在最后又通过纸带让学生自己来获取和处理数据,以期他们对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问题的设置 思考与讨论1: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于表格我没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对多数据的对比和处理列表和做图的习惯。在练习3中让学生自己列表和填表,进一步渗透这种思想。 练习1: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以区别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思考与讨论2:引导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加速度的优点,加深对v-t图象的理解,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对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 练习2:由思考与讨论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学生对加速度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对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个强调。第一问的设置暗示学生不要把物理学成数学。物理中图象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数学中图象的信息量。 练习3在以上表述过。 3.暂时淡化三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由什么来决定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第三,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快慢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物理》(共同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是运动和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将为以后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奠定知识基础。加速度是联

高中物理学案-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说课一等奖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查理定律及其应用,理解P —T 图像的意义 2.掌握盖••吕萨克定律及其应用,理解V —T 图像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1.理解V-T 图上等压变化的图线及物理意义。 2.会用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气体的等容变化 1.法国科学家查理在分析了实验事实后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各种气体的压强与温度之间都有线性关系,从图8—11甲可以看出,在等容过程中,压强P 与摄氏温度t 是一次函数关系,不是简单的关系。但是,如果把图8—11甲直线AB 延长至与横轴相交,把交点当作坐标原点。建立新的坐标系(如图8—11乙所示),那么这时的压强与温度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了。图乙坐标原点的意义为。可以证明,当气体的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时,坐标原点代表的温度就是。 2.查理定律的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 与热力学温度T 成比。 3.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状态变化过程,叫做 过程。表示该过程的P —T 图像称为 。 一定质量的气体的等容线是 线。 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不同体积下的几条等容线如图8—12所示,其体积的大小关系 图8—11 甲 乙 图8—12

二、气体的等压变化 1.盖••吕萨克定律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体积V 与热力学温度T 成比。 2.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状态变化的过程,叫做 过程,表示变化过程的V —T 图像称为 。 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的等压线是 线。图8—13中是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不同压强下的几条等压线,其压强的大小关系是 。 【典型例题】 1.水平放置,粗细均匀,两侧都封闭的细长玻璃管中,有一段水银柱将管中气体分为两部分如图8—14所示,将玻璃管温度均匀升高的过程中,水银柱将() A .向右移动 B .向左移动 B .始终不动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C .如果左边气体温度比右边温度高,在此基础上两边升高相同的温度哪 D .灯泡内充有氮氩混合气体,如果要使灯泡内的混合气体在500℃时的压强不超过1atm ,在20℃下充气,灯泡内气体的压强至多能充到多少 2.如图8—15所示,气缸a 中封闭有一定质量的气体,活塞B 与A 的接触是光滑的且不漏气, b 上放一重物 c ,b 与c 的总量为g ,大气压为p 0.当气缸内气体温度是20℃时,活塞与气缸底部距离为h 1;当气缸内气体温度是100℃时活塞与气缸底部的距离是多少 3.如图8—16甲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由状态A 经过状态B变为状态C 的V —T 图像。已知气体在状态A 时的压强是1.5×105Pa 说出从A 到B 过程中压强变化的情形,并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计算图中TA的温度值。 请在图乙坐标系中,做出由状态A经过状态B变为状态C的P—T图像,并在图线相应位置上标出字母A .B .C 。如果需要计算才能确定有关坐标值,请写出计算过程。 图8— 13 图8—14 图8—15

高中物理优秀课件(5篇)

高中物理优秀课件(5篇) 1.高中物理优秀课件 一、预习目标 预习光的颜色是干什么排列的,以及什么事光的色散现象? 二、预习内容 1、光的颜色色散: (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由条纹间距x与光波的波长关系为,可推知不同颜色的光,其不同,光的颜色由光的决定,当光发生折射时,光速发生变化,而颜色不变。 (2)色散现象是指: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的现象。 (3)光谱: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按其的大小有序排列。 2、薄膜干涉中色散:以肥皂液膜获得的干涉现象为例: (1)相干光源是来自前后两个表面的,从而发生干涉现象。

(2)明暗条纹产生的位置特点:来自前后两个面的反射光所经过的路程差不同,在某些位置,这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加强,出现了,反之则出现暗条纹。 3、折射时的色散 (1)一束光线射入棱镜经折射后,出射光将向它的横截面的向偏折。物理学中把角叫偏向角,表示光线的偏折程度。 (2)白光通过棱镜发生折射时,的偏向角最小,的偏向角,这说明透明物体对于波长不同的光的折射率不一样,波长越小,折射率越。 (3)在同一种物质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传播速度,波长越短,波速越。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色散现象 2、观察薄膜干涉现象,知道薄膜干涉能产生色散,并能利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知道棱镜折射能产生色散,认识对同一介质,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同 4.本节的重点是薄膜干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情况 (二)学习过程: 导读仔细阅读教材P56-58,完成学习目标 1、回顾双缝干涉图样,比较各种颜色的光产生的条纹间的距离大小情况 2、据双缝间的距离公式x=,分析出条纹间的距离与光波的波长关系,我们可以断定, 3、双缝干涉图样中,白光的干涉图样是彩色的说明 4、物理学中,我们把叫做光的色散;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就是光谱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高中物理《磁生电的探索》说课稿

磁生电说课稿 教材分析 作为选修3-2第一章第一节,本节内容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教材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发展的曲折历程 2.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历程的学习,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磁生电的条件,养成探究物理规律的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难点: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教学方法 本节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通过实验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上采用启发诱导,实验观察,发现,分析,推理等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流,在初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空间想象、问题本质的分析等方面还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验、产生问题、协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利用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手压式自发电手电筒来引入课题,提出问题:这种手电筒照明时不需要电池,那么它的电是从哪来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带着问题学习本节新课。 设计意图: 1、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切入点,展开对磁生电的探索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本章复习与测试-说课一等奖

整体法与隔离法处理力与运动的关系 知识回顾 一.两种思维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 1. 系统:通常把互相作用的的物体称为系统. 内力:系统内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内力. 外力:系统外部其他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称为外力. 2 整体法: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法叫整体法.通常研究 时使用整体法. 隔离法:把系统内物体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的方法叫隔离法.通常研究 时使用隔离法.使用隔离法时应尽量隔离 的物体. 注意:实际问题中整体法与隔离法要结合起来灵活运用,通常先整体后隔离 二.系统的平衡态 当系统中的每个物体处于 或 状态,此时系统处于平衡态.整体和其中的每个物体所受合外力 . 三.整体法与隔离法解决运动类问题 若系统内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可用 法求加速度,再用 法求内部作用.若系统内物体加速度各不相同,只能用 法处理. 若题目中涉及能量问题,动能定理通常选择单体为研究对象,能量守恒通常选择系统为研究对象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所示,两个半圆柱A 、B 紧靠着静置于水平地面上,其上有一光滑圆柱C ,三者半径均为R 。C 的 质量为m ,A 、B 的质量都为 2 m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现用水平向右的力拉A ,使A 缓慢移动,直至C 恰好降到地面。整个过程中B 保持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未拉A 时,C 受到B 作用力的大小F (2).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地面对A 柱体的摩擦力f (3).摩擦因数的最小值min μ. 方法归纳:连接体的平衡问题中通常要恰当的选择研究对象,如果分析系统的内力,常用隔离法隔离某个对象研究;分析系统的外部作用力,常用整体法对整体研究. 例2.如图所示用恒力力F 拉质量均为m 的A 、B 、C 三个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现在中间的A 物体上加一块质量为m 0的橡皮泥,它和中间的物体一起运动; (1).求此时两根绳中的拉力T a 和T b ; (2).若两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 F 4 3 ,求m 0不超过多少.

高中物理学案-牛顿第三定律-说课一等奖

牛顿第三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学习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3.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学习难点】 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学习过程】 一、考点聚焦 牛顿定律的应用 超重和失重 二、知识扫描 1.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力的性质又相同。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虽都是等大反向,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受力对象为两个物体,而平衡力则为一个物体;效果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各有各的效果,而平衡力则只有使物体平衡的效果;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性质必定相同,而平衡力的性质则不一定相同。 2.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呈现超重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呈现失重现象。 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包括完全失重)时,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变化,即物体的视重有了变化。

3.加速度相同的连接体问题的处理方法:由于物体的加速度相同,则可将所有物体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整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如还要求连接体内各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力时,则应把物体隔离,对单个物体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列式。 三、好题精析 【例1】电梯地板上有一个质量为200kg 的物体,它对地面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3-3-1所示,则电梯从静止开始向上运动,在7s 内上升的高度为多少 析与解:本例可通过台秤示数(即示重)判断出物体在三个运动阶段的运动情况,再根据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关系求三个阶段上升的总高度。也可以根据物体的F —t 图,做出对应的v —t 图像,再根据面积求物体上升的高度。 0~2s 内物体的示重大于物体的重力,且起动初速度 为零,则物体向上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1=(F-mg )/m=5m/s 2;2s 末 速度v=at=5⨯2=10m/s ;2~5sm 内作匀速运动;5~7s 内作匀减速运动, 加速度a 2=-5m/s 2 ,做出相应的v-t 图像,则在7s 内物体上升的高度h=5010)37(2 1=⨯+m 点评:以图像作为已知信息,来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还原物体的运动图景,即物体运动的装置图及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继而抽象出物体的运动模型。本例中通过超重和失重获得物体的受力及运动的信息,是建立物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例2】如图3-3-3所示,一个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竖直杆,在杆上套一个环,箱的杆的质量为M ,环的质量为m ,已知环沿杆以加速度a 下滑,则此时箱对地面的压力是: A .(m+M )g B .(m-M )g C .(m+M )g-ma D .(m+M )g+ma 析与解:此例为物体系的一部分加速运动,而造成整体箱体整体对地面压力减小,我们可以用定性的方法分析和判定此例的解。如果不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则箱体对地面的压力为N=(m+M )g ,由于物体m 加速向下运动,故会发生失重现象,因此N`<(m+M )g ,则答案AD 可排除,而失重是由加速向下运动所引起的,因此箱体的视重应与加速度有关,故答案C 正确。 点评:对于一个物体系而言论,系统的一部分若存在加速运动,则会引起整体对支持物作用力的变化。这种类型问题,用超重和失重的思路,来等效地解决问题,是一个巧妙的思路。 【例3】如图3-3-4所示,有一箱装得很满的土豆,以一定的初速度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地面上做匀减速运动,(不计其它外力及空气阻 t o 1 2 3 4 5 6 7 图3-3-2 A 图3-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