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34.19 KB
- 文档页数:2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措施及效果分析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偏瘫,这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早期康复护理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以及效果分析。
早期康复护理的措施主要包括床位护理、生活自理训练、功能训练和心理支持。
首先是床位护理。
床位护理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减少并发症,维持患者的正常生命功能。
具体措施有保持患者舒适、室温适宜,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和尿潴留等。
其次是生活自理训练。
生活自理训练是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护理措施包括训练患者独立就座和起坐,培养患者进食自理能力,进行大小便训练,配合物理治疗师进行康复训练等。
再次是功能训练。
功能训练是通过各种康复训练手段,促进患者受损部位的神经功能恢复。
护理措施包括配合物理治疗师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例如被动活动、热敷、按摩等,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如抬手、握拳、屈伸等。
最后是心理支持。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心理压力,如自卑、焦虑、抑郁等。
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情绪变化,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
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
早期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速度,促进肌肉的功能恢复,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康复护理可以使患者尽早恢复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早期康复护理注重对患者心理的关注和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患者积极面对康复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早期康复护理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床位护理、生活自理训练、功能训练和心理支持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加快康复进程,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心理状态。
脑卒中偏瘫患者居家生活康复护理指导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致残率和病死率也在明显的增高,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脑卒中患者通常经过医院的救治后,常会留下一些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或是语言功能障碍,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制约,往往患者不能保证在医院长期接受康复治疗,那么就需要患者早出院后进行一些长期有效的家庭康复的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那么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居家康复护理要点有哪些?家庭康复护理都应注意哪些问题呢?1.重视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家庭康复措施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脑卒中病人由于偏瘫,有些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失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患者往往会呈现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性格也会变得很急躁。
这时,家属就应多给予患者一些关爱和理解,并尽量的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以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让患者树立正确的康复信心,比如家人在与患者说话时尽量保持微笑,声音不宜过高过大,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怀及温暖,患者就会对自己的康复足够的信心和动力。
2.早期康复锻炼很关键有很大一部分脑卒中患者在发病以后,觉得瘫痪就应当卧床休息,一切生活也都需要别人照顾,所以患者自身就很不愿意锻炼。
还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偏瘫程度不重,但自身的依赖性比较强,早期对于康复不重视,到晚期就会造成很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
所以,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宜早不宜晚,但对于偏瘫患者的训练方式应该选择循序渐进。
脑卒中患者在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稳定后,家属就可以为患者进行翻身、按摩以及做一些关节的被动活动,直至患者的主动运动开始恢复,这样可以为患者日后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锻炼患者的自理能力,其中包括饮食动作、大小便自理训练、洗漱动作、更衣动作、洗澡、家务劳动以及散步等,要特别注意的是,患者在训练时旁边必须有人照看。
而锻炼正确的方法则是从患侧开始,这样可以有助于患肢的血液循环,以防止患者出现肌肉韧带孪缩。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指导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对脑卒中的诊断、治疗、抢救水平的提高,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明显升高,据报道可达80%,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比例达43.2%[1] 。
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实施康复训练指导至关重要。
1 心理护理指导脑卒中发生后,大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主要是焦虑、抑郁,心理护理直接影响康复效果。
1) 首先给患者提供脑卒中有关治疗、预后及相关疾病的可靠信息。
2) 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其正确对待疾病。
3)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患者自尊的言行。
4)让患者和家属参与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5)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耐心倾听,给予相应的措施,应用疏导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请康复效果好的病友介绍康复经验,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指导。
2 肢体康复训练指导在发病48h 后[2] ,如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未再发展,便可开始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2.1 首先将肢体放置于功能位[3] 1) 仰卧位:肩下垫一支撑软枕,使患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至于分指板上,上肢放在一高度适宜的软枕上,患侧臀下放置枕头,使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
患腿下也放置枕头支撑整个大腿外侧,防止下肢外旋,足底与床尾放一硬枕,使踝呈90°,足尖向上,防止踝关节跖屈。
2) 健侧卧位:患者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关节伸展放在枕头上,腕指关节伸展,不得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放置于分指板或用布条卷将其隔开。
患腿屈曲放在另一枕头上,髋、膝自然屈曲,下肢不能外旋,健腿自然放置。
3) 患侧卧位:将患臂小心轻轻拉出避免受压,患肩置于前伸位,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偏瘫病人护理知识点总结导语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护理。
因此,对偏瘫病人的护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知识总结,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偏瘫病人的护理需求,提供更科学、细致的护理服务。
一、偏瘫的常见症状1. 偏瘫的特点偏瘫又称为脑卒中后偏瘫。
其主要特点是一侧肢体或半身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和语言障碍,常伴有情感、认知、视觉和空间辨认障碍。
2. 主要表现(1)肢体无力:偏瘫患者的患肢肌力减退,不能完成正常的运动活动。
(2)语言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言语不清,语速慢或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认知障碍:患者常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3. 饮食方面(1)咀嚼和吞咽障碍:偏瘫患者常常出现咀嚼和吞咽功能障碍,容易导致吞咽困难和误吸。
(2)营养不良:由于活动能力下降,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二、偏瘫病人的护理1. 保持患肢功能(1)被动功能锻炼:定时给予患者被动关节活动训练,避免肌肉萎缩。
(2)促进血液循环:适当按摩患肢,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淤血。
2. 饮食护理(1)容易咀嚼的食物:合理搭配易咀嚼的食物,防止咀嚼困难。
(2)多餐少量:分多次进食,避免饱食。
3. 定时翻身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应进行定时翻身,避免长时间压迫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4. 康复训练(1)运动训练:定期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2)康复护理:协助患者进行康复性劳动的训练,提高生活能力。
5. 情感护理(1)情感疏通: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帮助他们缓解情感困扰。
(2)鼓励激励:及时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和场景,提高其抗病的信心。
6. 准确用药(1)按时用药: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避免漏服错服。
(2)观察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三、常见并发症的防护1. 颈肩臂疼痛为了预防颈肩臂疼痛,患者可进行肢体主动运动训练,保持肢体柔韧性。
2. 嗓子干燥和咽喉炎对于出现嗓子干燥和咽喉炎的症状,可适量饮用温水,避免咽喉过干。
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关键词】心理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应用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0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41-02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疾病。
其发病突然、凶险,患者和家属都没有精神准备,病人经过抢救治疗,病情稳定时,突出的问题不仅是感觉运动障碍,还伴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以抑郁和焦虑为。
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的发病率为25%-60%[1],急性期焦虑症发病率为40%[2]。
心理问题成为患者的共性问题,并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
因此尽早且良好的心理护理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措施,早期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康复,对降低患者的残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们配合康复治疗对45例脑卒中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康复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36-79岁,平均56岁。
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6例。
2心理护理2.1帮助病人尽快熟悉环境病人发病初期面对突然而来的疾病,出现手脚不能动,有话说不出,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需人伺候,对环境、医务人员的不熟悉等,出现紧张恐惧的情绪。
此时,责任护士及时来到患者身边,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使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及科室的情况有初步的认识。
在脑卒中的心理康复过程中应尽快地了解每一位患者病情及心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利用一切机会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实施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和热情耐心的治疗氛围,为今后的心理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是在护理人员与病人相互交往中展开的,因此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是心理护理的基础。
护士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能对病人都能产生影响,护士不仅要关心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同时还要进行语言安慰,做到感情真实、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