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123452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十二聪明创造法发明①加一加。
可在现有的发明基础上加大、加长、加高、加厚或加在一起等。
例子:电脑+车床=数控车床电脑+X光=医院CT 物体振动频率增加到20000赫兹=超声波②减一减。
可在现有的发明基础上减少时间、次数、某项功能或某部分等。
例子:单轮自行车快速复印机③扩一扩。
可在现有的发明基础上放大、扩展。
例子:投影机电炉扩展为电热毯④缩一缩。
可在现有的发明基础上缩小体积例子:折叠雨伞、小保温瓶⑤变一变。
可在现有的发明基础上改变形状、颜色、味道、次序、时间和大小等。
例子:绞肉机改变刀片形状变成磨豆机⑥改一改。
可在现有的发明基础上发现其缺点,需要改进的方面,设想如何更方便。
例子:手表-多功能手表⑦拼一拼。
可在现有的发明基础上拼装相同的或不同的发明,有了新的应用。
例子:三色圆珠笔⑧学一学。
模仿现有产品的形状、结构,学习其原理和技术例子:根据充电效应原理发明太阳能电池和电站模仿动物的儿童玩具⑨代一代。
从材料、方法和功能等方面寻找可替代者。
例子:塑料代替木材和金属做建筑材料,利用磁效应制冷技术代替氟里昂制冷技术发明无氟电冰箱等⑩搬一搬。
把现有的发明的思想、功能或物体本身搬到另外的发明产品上例子:把扩大镜的镜头搬到扩印机上,把MP3搬到眼睛上11、反一反。
把一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进行颠倒。
例子:风扇-吸风机12、定一定。
为解决某一问题或改进某一事物,需要规定些什么?例子:如定时、定温、定人、定纪律等。
创造学题库及答案详解一、选择题1. 创造学的核心概念是:A. 创新思维B. 问题解决C. 知识积累D. 技能掌握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创造学中的常用思维技巧?A. 逆向思维B. 类比思维C. 线性思维D. 联想思维答案:C3. 创造学研究的目的是:A. 提高个人创造力B.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C.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4. 创造学中,_________是指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重新组合,产生新观点或新方法的过程。
答案:创新思维5. 创造学认为,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结合。
答案:实践;理论三、判断题6. 创造学只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情,与普通人无关。
()答案:错误7. 创造学鼓励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8. 简述创造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答案:创造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
9. 阐述创造学中的“头脑风暴”方法。
答案: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创意生成的方法,它鼓励参与者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不论这些想法是否实际或可行。
这种方法通过集体智慧的汇聚,可以激发出创新的火花,有助于解决复杂问题或开发新产品。
五、论述题10. 论述创造学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创造学对个人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思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掌握创造学可以帮助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其次,创造学培养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个人在多变的工作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最后,创造学鼓励终身学习,有助于个人不断更新知识,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六、案例分析题11. 阅读以下案例,并分析创造学在其中的应用。
案例:某公司面临产品创新的挑战,决定采用创造学的方法来激发团队的创新思维。
《创造学基础》教学大纲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创造学基础》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创意思维的培养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创意思维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创意思维的培养方法,以及创意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创意思维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创意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并体会创意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创意思维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创意思维的培养方法。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创意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2. 讲解创意思维的定义、特点和分类:通过PPT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创意思维的基本概念。
4. 例题讲解:给出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创意思维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培养方法。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如何将创意思维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六、作业设计1. 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创意思维方法,解决一个你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写下解决过程和心得体会。
答案:略。
2. 请列举五个你认为有助于培养创意思维的习惯,并说明理由。
答案:略。
3. 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创意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答案:略。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运用创意思维解决问题时的经验和心得,从而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创造学基础》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了创意思维的定义、特点、分类,创意思维的培养方法,以及创意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041#《创造学》作业2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1941年,美国人奥斯本出版《思考的方法》一书,提出了一种后来颇具影响的重要创造技法“智力激励法”,这成为创造学诞生的标志。
2、常见的华莱士创造力模型的四个阶段有准备期、孕育期、明朗期和验证期。
3、思维按思维的结果划分可分为和。
4、由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奋斗》,就想到佟大为、李小璐、文章等明星,这是接近联想思维方式。
5、创造成果 = 创造欲望 + 创造思维 + 创造方法。
6、“一个美国商人用0.2美分从我国购回一批工艺草帽,在其上添加了一条花布帽带,并加压定型后,竟在市场上十分畅销,价格也翻了近百倍。
”用的是设问法(组合、加一加)创造方法。
7、创造潜力开发的相关因素有四个方面,即知识因素、能力因素、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
8、“635法”的具体含义是:6 6个人一组 3 每个人写下3个设想5 时间为5分钟。
9、我国专利权的期限:发明专利年,实用外型和外观设计年。
二、单项选择题1、创造学的发源地为:( D)A英国 B法国 C 德国 D美国2、企业创新的最直接的目的是(A)A新的利润 B发展生产 C扩大销售 D注重产品质量3、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说“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反映了(A)A 善于捕捉机遇 B善于创造机遇 C善于分析机遇 D善于错过机遇4、对原始的、杂乱无序的创造才能加以思绪的条理化和结构的合理化以形成一种有序的、稳定的创新素质是指:(C)A 创造才能的发现 B创造才能的培养 C创造才能的整合 D创造才能的应用5、“所研究的问题必须能够产生优美而正式的解答”的创造人格类型为:(D)A主动型 B热心型 C诊断型 D审美者6、“思维表达上少有阻滞,反应敏捷,能在较短的时间表达出较多的信息”(A)A思维的流畅性 B思维的灵活性 C思维的独特性 D思维逆向性7、“灵感的出现常常是人们始料未及,难以预测的”这是()A随机性 B独创性 C奇异性 D新颖性8、观察的主体是指:()A观察者 B观察对象 C观察结果 D观察工具9、通过比较来研究,揭示研究对象某种特征的实验方法是()A定性实验 B定量实验 C模型实验 D对照实验10、默写式激励法,又称“635法”,请问该会议的参加人数为()A 9人B 8人C 7人D 6人三、判断题1、被公认为创造学的创始人是爱迪生。
创造学基础教案范文学科:创造学年级:高中学时:2学时(每学时45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创造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创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学时:创造学概述1.创造学的定义和起源1.1创造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创造学?1.2创造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2.创造学的基本原理2.1创造是一种思维方式2.2创造的本质是改变与创新2.3创造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3.创造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3.1创造学对个人的影响3.2创造学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3.3创造学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第二学时:创造过程与技巧1.创造的基本流程1.1准备阶段:明确目标与需求1.2生成阶段:开展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1.3评估阶段:筛选和评估创意1.4实施阶段:落实和实现创意2.创造的关键要素2.1激发创造力的因素:好奇心、想象力、开放思维等2.2创造的阻碍与克服办法:焦虑、思维定势等3.创造的技巧与方法3.1随机联想:通过随机选择联想对象的方法,刺激新的联想和创意3.2反向思考:逆向思维,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3.3侧重思考: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考虑问题,寻找新的视角3.4交叉创新: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元素进行结合,产生新的创意教学重点:1.创造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创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技巧。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创造学的定义、基本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造学的重要性;2.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理解创造过程中关键要素和技巧的应用;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创造经验和思维方式,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4.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运用创造思维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小组活动等;2.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创造学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作业评定:布置思考题或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创造学技巧的掌握程度;4.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小组讨论和合作的效果。
创造学--思维之辩
记得毕加索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这句话看上去似乎是及其正确的,就像我们夸孩子是花朵,是太阳一样。
现在顺着这种思维发散开来,那么就应该有这样的结果。
A,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音乐家,问题在于长达之后还能否保持音乐家的特征。
B,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问题在于长达之后还能否保持科学家的特质。
C,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诺贝奖获得者,问题在于长大之后还能否保持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特质。
......
听上去很是不错啊!但是一旦我们反观现实就会流露出失望和沮丧。
至少在我们这土地上还没有真正意义的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尽管绝不可以以此来压低中国人的创造性(中国人的创造性是获得世界承认的,特别是华人)。
但作为一项评价标准,零记录的诺贝尔奖历史是让中国人羞愧不已的。
我们吵过,闹过,也努力,我们不断自省,我们一直反问自己,但最后还是零。
也许现在是时候冷静下来了,关注更多本质的东西,就像是年龄和健康的关系,我们不能为了那冰冷的牌子而毁了自己的创造性。
就好像我们把获得国际奥术金牌模型化了,然后我们就设计一些培训来造出这些“冠军”。
但是可悲的是我们从来都没有造出过诺贝尔奖。
纵观近代史,真正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科学发明有几件是由中国人创造的。
事实上比起一切我们更喜欢乖孩子,他们安静不闹腾,我们也不用担心。
但是创造性不正是一件劳心的事吗?我们得不断地,不断地反问自己。
而且我们还得承担创造性的大量的工作。
我们用眼睛,用双手,用心去发现一些极其细微的东西(尽管它可能是很伟大的发现)。
但是,我们不一定成功。
这应该是我们最不能忍受的东西吧,我们看不到我们想要的,我们便没有那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我们最是喜欢为一个直观的可以触及的东西努力。
我们不惜勤奋,然而这也许正是限制我们的地方。
或许人类
的所有的进步都来是于对简化生活的更高的需求。
我们追求简单然后我们就有了洗衣机,有了汽车,有了飞机。
渐渐的有了现在的一切。
所以我希望我,也希望更多的人怀着勇气,运用创造性的工具去创造美好。
下面我愿意接着上面的问题,做一些非常规的发散,算是对创造性思维的一起简单尝试。
看看我们的创造性的失败和发展
照着上面例子的逻辑我们的孩子都是天才。
他们是上天的宠儿,与生俱来的特质让他们具有了成就一切的能力,而我们的成年的一辈似乎又是有原罪的。
我们的孩子的成功常常归功于他们的刻苦的努力和尝试。
我们的所有的孩子的失败都来自于成年一代的失败的培养,我们的所有的成长的痛苦都来自于成人一代的失败的教育。
这类似的观点在我们的社会大行其道。
我们闹得很凶,而且仅此而已罢了。
我们肆意的发表我们的评论,我们肆意的发散我们所谓的真的真理。
这也该是也一种原罪吧。
只要是没有看到所谓的成功,所谓的真的成功,那么所有与之相关的人都是有罪的,至少这平庸的失败的结果是他导致的。
可是我们是否又忽略了客观真理的存在,忽略了多样性的存在。
就像苹果一样,每一个都是有他自己的味道的。
那么我们也怎么能把孩子当做试金石呢?以为什么样的模子都可以造出一个优等品来。
而他们的本身的特性却被我们忽略了。
这就像我们一想到创新型社会,就想到创新型孩子。
但是我们那些成年的社会群体却一直被忽略。
这些过去的孩子自从成长起来以后,他们就被社会要求带着罪恶感生活,一些有趣的尝试统统被看做是不适宜的。
有个例子是这样的:
在课堂上有一位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之后是什么?”学生答道:“春天。
”老师摇了摇头说:“是水。
”然后要求学生记下这个标准答案。
然后就会有这样的评论:这就是目前中国许多学校教育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学生们养成了死读书的习惯,而正是由于这个习惯,许多中国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创造性。
但是那些整天抓教学抓分数的人没有想到的是:没有创造性的孩子是没有前景的,没有创造性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我只能说这样的评论原意是好的,他们大概也是希望孩子得到正确的培养。
但这样
的评论是有罪的。
在这里我们运用一点创造性思维把这个问题框架化。
即认为孩子就是一个苹果,现在他们被老师培养浇灌,有一天终于长大了。
但是买到苹果的顾客却说他不甜。
那么是谁的错呢?农夫吗?那么好,喜欢甜食吧。
我就往里面注射一些化学增添级,现在他就甜了。
但顾客却不愿意吃了。
那么顾客会有错吗?那么好如果我有错,我不买就是了。
察觉到什么了吗?其实谁都没错,谁也都有错。
具体说来,中国是一块一定大小的蛋糕每个人都想分一点,而且还想多分一点。
那么就应该有规则吧。
所以就有了我们的考试,内容是否能提高孩子是不重要的,其设计目的本身就只在于区别孩子,然后然一些孩子获得更多的蛋糕。
但是现在有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又有了一块蛋糕(就好比欧美那块蛋糕)。
于是人们就开始焦虑。
为什么?因为获得这两块蛋糕的游戏规则是不一样的,中国蛋糕有中国蛋糕的分配办法,欧美蛋糕有欧美蛋糕的分配办法。
现在我们就一直犹豫是吃这块呢,还是吃那块呢?
因为目的不一样,所以结果不一样。
但两种东西相冲突时,南辕北辙的事情是最容易发生。
就像现在我们怀着一颗世俗的功利性,却要求人人都还要有远古圣人的贤能和德行。
如此缘木求鱼。
但我们的社会是应该有希望的,我们也应该有希望的。
因此我们可以稍微依着方法论去简化我们所做的事情。
温总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
天空就是希望,就是特别的美。
创造性就是更快的帮助我们寻找到美的极其有用的工具。
有时候希望听到被这样告诉:孩子,如果你可以多花一点时间思考的话,你一定会做得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