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达·霍根小说中环境正义观的阐释
- 格式:pdf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2
环境正义论读书报告关于《环境正义论》的读书报告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环境正义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环境正义的领域内,温茨的《环境正义论》作为该领域的系统性著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温茨从讨论“公地悲剧”开始,引出了其环境正义思想。
在一种人人为“自己”的环境中,有关资源分配的问题展现出来。
温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产生环境正义的三个原因:自然资源的有限稀缺性,个体的道德水平以及社会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情况。
在环境正义问题产生之后,温茨讨论了环境正义问题的实质。
通过对以往诸种分配正义理论解读,阐述了自己关于分配正义的理解,并确切的说明了环境正义的实质就是分配正义问题。
温茨的分配正义理论主要受罗尔斯正义论的激发,并把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当做其环境正义思想的基础和依托。
通过一系列的论述温茨得出:任何环境问题都是和社会问题密不可分的,环境正义的解决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社会正义问题。
所以,环境正义的最终目标是社会正义。
在面临环境正义问题解决的时候,温茨用罗尔斯反思性平衡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决途径“同心圆理论”。
他把整个社会的人在同心圆中平面的表述出来,根据距离圆心距离远近来承担义务和划分责任,以责任促进义务,并且以正义激励责任。
企图用这一理论解决环境正义问题。
同心圆理论只是温茨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框架,但是实质上并不能真正的解决所有问题。
温茨的环境正义思想较为系统的阐述了环境正义理论,为我们当前解决环境正义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指引。
温茨的环境正义理论为我们解决环境“不公正”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帮助,对全球环境正义的实现也起了积极的意义。
并且,对我国的环境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群体正义视角下环境正义的核心议题及现实意义作者:刘海霞于恬来源:《鄱阳湖学刊》2020年第06期[摘要]环境正义作为公平正义原则在环境领域的前沿论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诉求之一。
群体正义层面的环境正义主要是指在环境利益的分配和享用,环境负担和环境风险的承担等方面的公平,以及对公民基本环境权益的平等保护,其核心议题其主要包括环境正义的多维向度,环境正义对社会共同体的必要性、环境非正义的主要表现和机制成因,以及维护环境正义的基本原则等。
这些核心议题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保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环境正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实践底线和关键环节,维护环境正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定。
[关键词]环境政治;环境正义;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权益保障一般认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环境正义运动引发了学界对环境正义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研究。
由于各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环境正义运动也体现出不尽相同的诉求,如在美国主要表现为以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或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填埋等问题引发的邻避运动,在日本表现为工矿企业污染导致的公害抗议活动,在印度表现为对穷人基本生产资料和生存资料的剥夺而引发的抗议活动,等等。
概括说来,环境正义理论的建构大致有两种进路:一是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意义上的环境正义理论;二是环境社会学和环境政治学意义上的环境正义理论。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所指涉的正义共同体范围不同,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意义上的环境正义共同体通常是涵盖包括自然界其他物种在内的生态集合,此为广义的环境正义,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其为生态正义;①而环境社会学和环境政治学意义上的环境正义共同体则一般仅限于人类,是一种相对狭义的环境正义。
以人类为正义共同体的环境正义可以划分为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代内环境正义又可以划分为国内环境正义和国际环境正义,国内环境正义还可以划分为地区间正义和群体间正义等。
《环境正义论》读书报告姓名:学院:专业:学号读完这本书,我在开头了解到,作者写这本书始于一个故事。
“他很担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柴火过冬,于是砍了许多木柴,直到他认为已经足够了,但为了稳妥起见,他特意跑去问一位年老的印第安智者,这个冬天是否会特别寒冷。
这位印第安老人回答说,他预计会有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
于是,这位移民便砍呀砍呀,直到贮藏了他当初为冬季取暖而准备的柴火的两倍。
他现在很自信地认为柴火已经足够过冬了,但为了确保无误,他还是跑去问那位印第安老人。
印第安老人说,一个反常的寒冬即将来临。
移民者于是又砍了更多的木柴,直到他周围已经都是劈好的木柴了。
他再一次跑去问印第安老人,老人说,这个冬天将会是有史以来最最寒冷的冬天。
“你是怎么知道的?”移民者问道,老人回答说:“白人贮存了大量的柴火”。
”这个故事意在指出,人们在环境体系中扮演着多重的角色。
我们既是环境中的一员,同时又是它的观察者。
因此,当我们讨论环境问题的时候,在一定程上我们其实是在讨论我们自身,这种探讨有时甚至比我们当初所能意识到的程度更深。
与那位北美殖民地居住者一样,更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环境中的角色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但是,相对于环境问题而言,《环境正义论》更加系统地致力于正义这一主题的探讨。
环境方面的议题被用作说明与例证,它们并没有得到系统的论述,很多都没有讨论得那么彻底。
例如,在第l、2、8和第9章中讨论的酸雨问题,仅仅是用来说明某些涉及正义的特定观点。
本质来讲,对于酸雨作者没有进行总体而全面的讨论,他也没有尝试去讨论所有环境领域中有代表性的实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有毒废弃物、濒危物种,等等。
那么,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呢?《环境正义论》主要关涉于分配正义的理论,这些理论涉及到利益稀缺(相对于人们的需求)与负担过度时,利益与负担应当被分配的方式。
当至少有一部分人必须放弃他们更想拥有的利益,至少有一部分人必须承担他们更希望逃避的责任时,人们需要一种方式以决定哪些人该承担哪些责任,哪些人该享有哪些利益。
环境正义环境正义的产生 “环境正义”概念在20世纪末产生于美国,是其环境保护运动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由“洛夫运河”事件引发的抗议排放有毒害物质的运动和以“沃伦抗议”为代表的反对环境种族主义运动使环境正义运动从此走上历史的舞台。
环境正义运动与以往的环境保护运动不同,它所代表的环境观,不仅将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紧密相连,更重要的是将环境问题深入到政治问题中。
从某种角度看,环境正义运动可以说是民权运动的延伸,因此就环境正义的原则而言,它所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看就是一个社会正义的问题。
由于在全世界范围内许多地方都存在环境不正义现象,环境正义运动也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并且在逐步发展。
形成于第三世界的“穷人环保主义”运动也同样与环境正义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印度,环境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群体生活环境恶化,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也是“穷人环保主义”运动亟待需要面对的困境。
环境正义不仅仅涉及了广泛的地域,而且它的议题也从仅仅关注对有毒废弃物的不平等处理,发展为关注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剥夺、对全球土著人的迫害、跨国企业攫取全球的资源,以及丧失文化多样性等种种现象。
伴随着西方环境正义运动和第三世界“穷人环保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大批“环境正义”者的环境正义理论开始形成并得以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环境正义的内涵 “环境正义”就是国家在订立相关环境的法律规定与实施相关法律规定等方面时,无论种族、性别、职业等因素有何不同,公平地对待所有国民,并使他们能够及时有环境正义视角下环境利益和负担的分配葛超 环境正义是正义的一个新方向,它的实质问题就是对环境利益和负担的公平分配。
从环境正义共同体的角度对环境正义进行分类,表现了环境正义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扩展。
对环境利益和负担进行公平分配,就要坚持“两个正义”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效参与相关环境法律政策的订立与执行。
“公平对待”指无论对于哪个社会群体,都应平等地享有环境权益并且承担相应的环境义务。
《孤独的沙漠》中的环境正义观【摘要】《孤独的沙漠》中的环境正义观深刻反映了环境问题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文章通过揭示环境问题,探讨环境正义的实践,强调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并指出环境正义与社会公平的关联。
文章还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如何实现环境正义。
通过对《孤独的沙漠》中的环境正义观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启示,了解环境正义观对当代社会的作用,以及其实践意义和价值。
整体来看,这部作品引发了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推动实现环境正义。
【关键词】孤独的沙漠、环境正义观、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环境理论、实践、启示、现代社会、实践意义、价值。
1. 引言1.1 介绍《孤独的沙漠》中的环境正义观《孤独的沙漠》是一部描写环境问题的小说,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在沙漠中孤独的生活,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在这部小说中,环境正义观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环境正义观是指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社会公平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和平衡。
通过描写主人公在沙漠中的苦难和挣扎,小说告诉读者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要有环境正义的观念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孤独的沙漠》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与沙漠的亲密关系,表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展现了环境正义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部小说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唤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担当。
通过阅读《孤独的沙漠》,人们能够深刻体会到环境正义观对我们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环境问题的反思与揭示环境问题的反思与揭示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和揭示。
《孤独的沙漠》中通过对人类活动对荒漠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描述和描绘,引起了读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作者通过描绘沙漠中的荒凉景象和残破破坏,表达了对环境破坏的深刻忧虑和警示。
作品还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反思揭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所带来的后果,呼吁人们珍惜和保护环境资源。
作者: 宋赛南
作者机构: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民族文学研究
页码: 166-176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琳达·霍根;契卡索;诗歌;“栖居”思想
摘要:美国土著契卡索诗人琳达·霍根是一位当代的“栖居”者,其“栖居”思想融合了她对部族神话、创伤和夙愿的理解,也吸纳了她在自然中的“栖居”体验。
霍根的诗歌传达了其“栖居”思想的三个方面:通过摒除多余的欲望回归原初、通过观察自然中的万物体认身分、通过翻译自然的语言重建秩序。
藉由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契卡索式的“栖居”思想,霍根试图复兴业已中断的人与自然的联系,帮助身处绝境的当代人重返家园。
《孤独的沙漠》中的环境正义观《孤独的沙漠》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一部小说,小说以阿尔及利亚沙漠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法国居民与当地居民的故事。
在小说中,环境正义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者通过描述沙漠的荒芜与资源匮乏,呈现了环境正义观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摧毁与破坏。
本文将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行为等方面来分析《孤独的沙漠》中的环境正义观。
小说中对沙漠环境的描写是对环境正义观的呼吁。
在《孤独的沙漠》中,阿尔贝·加缪通过对沙漠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
在小说中,沙漠被描绘成了一个完全与人类文明脱离的地方,资源匮乏、生存艰难。
这种环境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布置小说的背景,更是在呼吁人们应当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加强对环境正义的关注和实践。
小说中的人物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环境正义观。
在小说中,主人公与当地居民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隔阂和对立。
主人公代表着法国的殖民统治者,他们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环境并不关心,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驱使当地居民为他们服务。
与此相对比,当地居民对土地和环境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依赖土地生存,尊重土地,希望能够与土地和谐共处。
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对环境的尊重和珍惜,是对环境正义观的一种实践。
小说中还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摧毁与破坏。
在《孤独的沙漠》中,殖民统治者会过度开采土地资源,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与此人类的贪婪和自私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这种对环境的破坏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摧残,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摧毁。
这种现象提醒我们,环境正义观在今天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重视并关注环境问题,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孤独的沙漠》中的环境正义观是一种深刻的反思,通过对沙漠环境的描写、人物行为等方面的描述,作者呼吁人们应当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加强对环境正义的关注和实践。
江西省2025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是有着不同正义指向的两个概念。
“生态正义”主要指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正义关系的一种理论主张。
它是伴随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一些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再反思的产物。
生态正义的流行和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环境伦理学不无关联,并以环境伦理学中的主潮——非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代言人。
有鉴于自然已伤痕累累,并以各种方式如生物多样性消失、植被退化、土壤破坏等控诉着人类的暴行,“还我公平”则被非人类中心主义视为自然界发自内心的呼唤。
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流派,以史怀泽、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主义,以奈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为代表的生态中心主义等,不遗余力地将生态危机的矛头直指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正是其将人置于中心地位,而不考虑非人类生物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其内在价值的错误做法,才招致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基于此,赋予动物、植物等以道德主体资格,承认其内在价值,并让人类对其讲义务和道德,就成为这些流派的理论旨趣,并希望以此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正义,以实现自然不被人类奴役和破坏的目的。
环境正义虽然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但它和生态正义在发端、源流以及价值取向上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环境正义诞生于美国,是由广大少数族裔、有色人种、低收入阶层组成的环境弱势群体,为追求环境平等权益而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正义运动。
环境正义主张“在发展、环境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实施等方面,所有人,不论其种族、文化、收入以及教育水平如何,都应得到平等对待。
平等对待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缺乏政治或经济的力量而被迫承担不合比例的环境负担,如环境污染或环境危险物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3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Mar.,2018 收稿日期:2017-12-15 作者简介:闫丽(1979-),女,讲师,硕士㊂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研究㊂李润润(1982-),女,讲师,硕士㊂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研究㊂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琳达㊃霍根城市书写的现代性研究(AHSKQ2016D83);安徽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美国纽伯瑞文学奖作品成长主题研究(SRC2016435)琳达㊃霍根小说‘卑劣灵魂“的空间解读闫 丽,李润润(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摘 要:空间批评关注的是文本中的空间叙事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㊂从空间批评的视角,对琳达㊃霍根的‘卑劣灵魂“进行解读,探讨小说中的空间建构,发现文本中描述的空间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承载着深刻的意识形态㊁身份建构和生态伦理思想,凸显了小说的主题㊂关键词:‘卑劣灵魂“;空间;权利;生态伦理;身份建构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8)03-0100-02An interpretation of Linda Hogan 's Mean Spir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criticismYAN Li ,LI Run -ru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Anhui233100,China) Abstract :Spatial criticism focuses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literary work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construction in Linda Hogan's Mean Spirit,the paper aims to find the rich soci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espace narr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criticism.The theme of the novel stands out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deology,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eco-ethics implied in the narrative of space. Key words :Mean Spirit;space;power;eco-ethics;identity construction 琳达㊃霍根(Linda Hogan,1947-)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印第安女作家㊂她的创作形式多样,包括诗歌㊁小说㊁散文㊁戏剧等㊂她也是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她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引发人们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㊂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卑劣灵魂“(1990),获得了1991年普利策奖提名㊂这是一部典型的印第安裔小说,具有强烈的种族和政治色彩㊂小说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20年代俄克拉荷马州石油潮时期,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下,讲述了发生在印第安聚居地瓦塔纳镇的故事㊂小说展示了在白人种族歧视和残酷压迫下印第安人的生活境遇,揭露了白人殖民者的卑劣灵魂,表达了作者对印第安人生存现状的深切关怀;同时也批判了白人殖民者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和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隐含了作者超越人类中心的生态伦理思想㊂一㊁空间与权利运作机制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认为,空间是一种通过权利建构的人为空间,是权利机构控制民众的一种方式㊂ 空间是人和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㊂空间是人和权利运作的基础㊂”[1]完全不同于对文本中空间的传统研究方法,空间批评关注空间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㊂空间不只是事件展开的场所,不只是单纯的物理空间, 哪里有空间,哪里就有存在 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含着某种意义㊂”[2]在‘卑劣灵魂“中,瓦塔纳镇这一印第安聚居地是小说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小镇中的印第安人事务局㊁学校㊁监狱㊁法院等都是作者展现20世纪初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种族歧视和压迫这一主题的重要元素㊂作者在小说的空间叙事中,细致地展现了印第安人在这种权利控制下的生存状态㊂印第安人在经济上受到白人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印第安人事务局就是白人殖民者行使经济权利的机构㊂它不仅是一个建筑空间,更是包含权利控制的一个社会空间㊂小说中展现印第安人和白人殖民者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的情节之一就发生在印第安人事务局㊂在那一年秋季的租金支付日,印第安人从周围的山地和平原赶到瓦塔纳镇的印第安人事务局,领取土地使用金㊂摩西㊃格里克劳德原本能得到两千美元的牧场租金,最终却只领取了两百美元㊂因为印第安委员会有了新的规定:拥有纯正印第安血统的人只能得到部分的租金,理由是有些印第安人缺乏智慧,不善理财㊂而在此之前,根据委员会的规定,拥有白人血统的印第安人也只能得到部分的租金㊂面对这一不公平的待遇,摩西只能强忍怒火,默默接受㊂而当贝努瓦想要当场反抗这一规定时,他面对的是守卫的枪口㊂法院这一空间也集中体现了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经济生活的控制㊂到了第二年春季,几乎所有的拥有纯正血统的印第安人都被法院的能力评估委员会裁定为缺乏理财能力㊂在就此事举行的听证会上,摩西本不想请律师,法院却强行指派给他两位律师,而律师费远远超过了他得到的剩余的牧场租金㊂这也使格里克劳德一家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㊂最终,为了支付律师费,摩西不得不卖掉了豪斯留给他的轿车,家里的最后一头牛也卖给了黑尔㊂白人殖民者认为,土著印地安人野蛮落后,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实行同化政策㊂学校就是白人统治阶级强制同化,逼迫印第安人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机构之一,也是对机构中的成员进行规训和惩罚的权利手段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诺拉在十三岁的时候,被强制送入小镇上的印第安学校接受教育㊂在学校,学生们不能穿印第安传统服饰,必须穿校服;他们不能说奥萨格语或克里克语,必须讲英语㊂一旦犯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㊂诺拉刚入校,她的言行举止与学校这个环境显得格格不入㊂为此,吃了不少苦头㊂她因为不愿整理床铺被罚在厨房干活,因为引发孩子们之间的争执被罚削土豆皮,因为和校长顶嘴被罚到教室拖地㊂最严重的一次惩罚是被罚在厨房跪干豆,结果她的膝盖被严重擦伤, 有几处皮肤皲裂,就像熟透了的被碰伤的苹果㊂”[3]131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卡尔文在学校的遭遇进一步揭示了白人所设立的印第安学校对印第安孩子的冷漠和虐待㊂他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卡莱尔印第安学校上学,他把在学校的经历描述为像遭受海难一样糟糕”㊂[3]151学校的一次极其不人道的体罚,使他双手拇指神经断裂,失去知觉,造成了终生残疾㊂最终,他偷乘在一辆西去的火车行李车厢里逃离了学校㊂二㊁空间与生态伦理表达霍根在‘卑劣灵魂“的空间建构中,巧妙地融入了生态伦理主题㊂小说中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折射出作者本人的生态伦理思想㊂印第安人崇拜土地,认为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㊂而白人掠夺了他们的土地,还在土地上肆意开采,过度放牧,使地球母亲伤痕累累㊂小说中多次提到了位于瓦塔纳镇附近的油田,由于井喷事故时有发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㊂在通往瓦塔纳镇去的路上,可以看到一个五十英尺深,直径达五百英尺的坑洞,那是在一年前一次油田井喷事故中造成的㊂那个坑洞吞噬了五个工人和十头骡子㊂在那面土地上,河水干涸,树木枯死,茂密的草地已被烧焦㊂不远处的另一片油田里,柴油泵夜以继日地运转㊂石油像鲜血般涌出,大地变成了油腻的黑色㊂石油商黑尔的女友曾经亲眼目睹了油田爆炸时的可怕景象, 她知道大地也有思想㊂她知道人类的想法意愿只是空洞的欲望,不能违背大地的意愿㊂”[3]186住在丛林中的邓恩神父看到树林那边的火光,认为这是一个神圣的事件,是上帝发出的声音㊂而豪斯说: 那是大地母亲的愤怒㊂”[3]189他知道那是大地正在被撕裂而发出的痛苦的呻吟声㊂小说中对自然景观的拟人化生命化描写,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㊂印第安人中普遍存在万物有灵观念, 他们认为:人人皆有灵魂,动物有灵魂,植物有灵魂,山㊁川㊁石㊁土都有灵魂㊂”[4]因此,印第安人认为,必须善待地球上的一切生物㊂正如豪斯在他的‘豪斯之书“中所写的: 世界并不附属于我们,我们附属于世界㊂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㊂”[3]362这与圣经中宣扬的 人类是世界的主宰”的观念截然不同,也体现出印第安人质朴的生态思想㊂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贝尔㊃格里克劳德为了保护动物,多次与白人殖民者发生冲突㊂最激烈的一次冲突发生在伤洞这个地方㊂贝尔偶然经过伤洞,看到一群人聚集在洞口,想要射杀在洞内栖息的蝙蝠,瓦塔纳镇的警长和他的副手威利斯也在其中㊂小镇正在开展一场消灭蝙蝠的活动,因为不久前一个小女孩因狂犬病身亡,而他们错误地认为是蝙蝠携带了这种病毒㊂面对众人,贝尔走到洞前,掏出手枪,与他们对峙,直到她的丈夫摩西和众多的山区印第安人来增援㊂最后,警长不得不请求州警察局的支援㊂最终,贝尔和摩西被警察带走,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胜利,因为他们成功挽救了这些蝙蝠㊂三㊁空间与自我身份建构美国空间哲学大师爱德华㊃苏贾认为,人是空间性的存在者,是被包裹在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中独特的空间性单元的主体㊂[5]人类是空间建构的主体,人类自我身份建构与空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㊂安宁稳定的居住空间不仅是人们的栖身之所,也是精神家园,代表着安全感和归宿感,而充斥着阴谋与暴力的居住空间则会给人们带来身份焦虑,甚至会使人精神分裂㊂小说中的人物诺拉就是通过回归家园,构建个人身份的典型代表㊂诺拉的母亲格蕾丝曾拥有一块荒芜的土地,但这块地下发现了石油,因此,她成了瓦塔纳镇最富有的女人㊂白人石油商黑尔为了霸占石油资源,将格蕾丝谋杀,并制造了她酒后开枪自杀的假象㊂诺拉因为母亲的保护幸免于难,但她却亲眼目睹了母亲被谋杀后的惨状,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打击㊂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小女孩儿成了孤儿,被她的远亲格里克劳德一家接回家中悉心照料㊂但她失去了最亲的人,此后一直精神恍惚,生活在恐惧中㊂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更加深了她的恐惧和不安全感㊂她的姨妈萨拉在房屋爆炸中丧生,萨拉名义上的丈夫贝努瓦被诬陷纵火杀死萨拉而锒铛入狱㊂而后,贝努瓦又被发现吊死在狱中,而他的死也很可能是被人谋杀㊂格蕾丝遗产的合法继承人只剩下了诺拉一人㊂她晚上需要服药才能入睡,而且经常会在凌晨三点左右被噩梦惊醒㊂这种状况一直到她遇见白人律师福雷斯特的儿子威尔才有所好转㊂威尔对她一见钟情,认识不久就向她求婚,而她也很快答应了㊂从她接受威尔求婚的那个晚上,她就不再做噩梦了㊂对她来说,威尔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她希望通过婚姻寻求庇护,找到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㊂当格里克劳德一家人在争论她是否应该小小年纪就嫁人时,她说: 即使他是一个坏人,我活着对他来说也更有(下转第123页)101 第3期琳达㊃霍根小说‘卑劣灵魂“的空间解读The Blue Faced Brute Takes Part in the Military Sports(J.H.Jackson 译)译文三:Suchao the Hasty shows his battle skills;Yangzhi gives the people of daming some thrills. (John and Alex Dent-Young 译)由例22的译文中比较可以看出,沙博理的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文化背景,用直译的方法将原文的故事在回目中 提示”,相比较另外两位译者,沙博理英文功底更地道[4],沙博理的译文更加简洁,叙事功能更加明显㊂例23: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译文一:For Money Mistress Wang Arranges a Seduction In Anger Yunge Riots in the Tea-Shop (沙博理译)译文二:Grandma Wang Being Covetous Spoke Seductively Yun Ge Makes a Row in a Tea Shop(J.H.Jackson 译)译文三:Mrs.Wang does Brisk Trade in Sin The Young’un’s Miffed and Barges in (John andAlex Dent-Young 译)[4]由例23的译文中比较可以看出,沙博理的译文语意清晰,主旨明确,选词更加准确,将本章节发生的故事情节与内容完整的呈现,体现了回目的 叙事”功能㊂而J.H.Jackson 的译文只是直译了字面意思,如 说风情”,直译为 Spoke Seductively”,失去了原文的内涵意义,沙博理用 Arranges a Seduction”翻译,用词生动,更加符合故事情节,在回目里将原文的语法结构在译文中重新调整,用英语语法结构将原文的深层目的词语用 For Money”翻译,体现了英语 刚性 语法的特点㊂[5]例24: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泊双献头 Black Whirlwind pretends to catch a spiritThe Mount Liangshan Hero Presents two heads(沙博理译)例24中沙博理在回目翻译中做到了尽量忠于原文的语法结构,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在语言结构和语言形式美的选择上遵循了章回小说的语言特点,在选词上字斟句酌,在翻译上尽量做到语言与文化对等,保持了章回小说回目特有的特点,既概述全文,又保持在结构形式上具有的美感㊂ 参考文献: [1]任东升,马婷.基于语料库的‘水浒传“沙博理英译本意合句式研究[J ].外语研究,2015:64-70.[2]Shapiro Sidney.Outlaws of the Mar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7.[3]J.H.Jackson.The Water Margin [M ].North America ,Latin America &Europe Tuttle Publishing ,2010.[4]Alex and John Dent-Young.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 [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of Hongkong ,1977.[5]张丽云,李娜.‘水浒传“两译本的翻译策略[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121-122.(责任编辑 吴明东)(上接第101页)价值㊂”[3]165因为在当时,比较流行的做法是白人娶印第安女人为妻,这会给他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㊂她希望通过婚姻融入白人的世界,甚至把婚后的房子布置得与她的母亲一样,希望被主流社会包容接受㊂马斯洛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当人的基本需求,包括安全与保障㊁爱与归属㊁他人的尊重㊁自我尊重等受到挫折时,都会出现心理变态症状㊂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焦虑就会平息,受到挫折就会使人生病㊂[6]当诺拉得知威尔的父亲投资失败,挥霍掉她大部分的钱时,内心的恐惧再次袭来,甚至怀疑她的丈夫会为了钱,在她生下孩子后,杀了她㊂这种恐惧感随着她与威尔之间的误会的加深变得越来越强烈,甚至他们婚后居住的那所房子也让她感到不安㊂在威尔的父亲被谋杀之后,她甚至怀疑威尔杀死了自己的父亲㊂最终,她精神崩溃,并失手错杀了深爱她的丈夫㊂随后,诺拉被送到了山上,又回到了故乡的怀抱,重新找回了心灵的平静㊂ 她看上去长大了一些,但同时,她的表情也柔和安详了许多㊂”[3]365回到自己的族群中,隐喻精神上回归传统,备受身份焦虑折磨的诺拉从家庭和部落中获得了自我建构的力量㊂综上,琳达㊃霍根在小说‘卑劣灵魂“中的空间建构,突显了小说的主题㊂印第安人事务局㊁学校㊁监狱㊁法院等机构折射出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㊂在‘卑劣灵魂“这部小说中,我们能听到作者发出的亲近自然㊁热爱自然的声音㊂小说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体现出印第安人质朴的生态思想,与白人殖民者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形成了鲜明对比㊂同时,作者也在小说中展现了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印第安人如何摆脱身份危机,实现自我身份建构㊂ 参考文献: [1]Michel Foucault.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Prison [M ].Trans.Alan Sheridan.New York :Vintage ,1977:13-14.[2]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trans.Donald Nicholson-Smith.Oxford (UK ),Cambridge :Blackwell ,1991:154.[3]Linda Hogan.Mean Spirit[M ].New York :Ivy Books ,1990.[4]洪学敏,张振洲.美洲印第安宗教与文化[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9.[5]童强.空间哲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9.[6]弗兰克㊃戈布尔.第三思潮 马斯洛心理学[M ].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5-47.(责任编辑 吴明东)321 第3期‘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回目翻译艺术。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琳达•霍根小说中环境正义观的阐释王蕾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郭璐璐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下美国印第安女作家琳达•霍根小说中生态主题研究,项目编号:L18CWW004。
摘 要:以后殖民生态批评的环境维度来解读琳达•霍根作品中的环境正义观,能够使西方帝国殖民扩张的本质暴露无遗。
琳达•霍根在小说《卑劣的灵魂》和《太阳风暴》中,毫不留情地戳穿了西方帝国在“发展”、“文明”掩盖下的殖民实质,倡导印第安原住民要为守护自己家园的和谐环境而敢于抗争,力图祛除被殖民者的压制身份,进而实现身份的重构。
关键词:琳达•霍根;环境正义观;《卑劣的灵魂》;《太阳的风暴》[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122-02一.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外对美国印第安女作家琳达•霍根的研究开展时间较早且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学者芭芭拉•库克在2003年编辑出版了《从传统的中心:关于琳达•霍根的评论视角》的评论集,这篇合集共收录了11篇文章,以不同的视角对霍根的小说、诗歌、短篇小说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此外,霍根的作品也受到了不同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包括文学、人类学、环境学和历史学等多种领域。
然而,对于霍根小说单独评论的研究论文,其研究规模并不算大,且研究视角较为单一。
对琳达•霍根作品的研究视角基本可以概括为:后殖民研究、环境生态和女性主义研究等方面。
阿诺德在《琳达•霍根的灵魂地理学》(1999)中,将霍根定位于一个边境作家,主要探索霍根写作的多维度特点。
作者阿哈立德在《他者叙述:四本后殖民本土裔美国小说中历史的再现》(1998)中指出霍根在《卑劣的灵魂》中采用“叙述者-聚焦者”的外部聚焦的技巧,揭示了欧美殖民者对奥赛治群体造成的伤害。
国外只有少数研究印第安文学的编著和论文将后殖民理论和生态批评理论相结合。
切丽尔•格罗特费尔蒂在其主编的《生态批评读本》(1996)中,收录了诸多印第安作家的文章。
莱尔德•克里斯腾森的《教授北美环境》(1996)一书将印第安作品作为环境文学的分支。
在国内,对印第安文学的研究表明印第安文学作品开始进入我国的美国文学研究经典之列。
目前关于印第安文学的著作主要有邹惠玲的《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印第安英语文学研究》(2008)和刘玉的《文化对抗-后殖民氛围下的三位美国当代印第安女作家》(2008),刘海平和王守仁主编的《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2000),石坚的《美国印第安神话与文学》(1999)。
主要研究论文如下:在《美国当代印第安小说中的“灵性传统”》(2012)一文中,学者陈文益和邹慧玲更注重研究印第安传统文化习俗对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以来小说创作的影响。
在《环境体验与创伤治愈:琳达•霍根<北极光>的意象与生态主题研究》(2011)中,学者方红着眼于印第安人以联系为基础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通过分析小说中富有深意的意象,来揭示“人的环境体验在治愈心灵创伤与身份构建中的作用”。
陈大为在《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小说<力量>》(2010)中,指出霍根在其作品中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
唐晓芹和石晓龙在《<权力>和<白骨>的动物符号解读》(2011)中,从生态批评的“动物转向”背景下展开研究;在《印第安民族的声音—后殖民视阈下<权力>的解读》(2010)评论了霍根作为后殖民作家运用文学手段来颠覆白人话语霸权,帮助印第安原住民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地位,争夺话语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研究视角与国外研究大致相同,也主要从后殖民、生态批评和印第安传统文化进行研究。
部分研究评论采用了后殖民生态批评的一些思想,但并没有将文化与后殖民生态批评的理论维度相结合。
国内关于琳达•霍根后殖民生态批评主题的研究明显匮乏。
中国知网上登载的关于琳达•霍根的学术论文共27篇,其中以后殖民生态批评为研究理论的论文只有2篇。
唐建南和刘凯菁在论文《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卑劣灵魂>》(2016)中揭露了殖民者为掠夺土地、石油而导致的印第安生态社会危机,展示了原住民缓解危机、解构奴隶的身份。
张慧荣在其博士论文《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当代美国印第安英语小说研究》(2014)中,选取了霍根的《灵力》,与现实中虐杀濒危动物猎豹的事件相结合,引出环境正义主题,揭示印第安人与濒危动物面临共同的生存困境。
二.琳达•霍根小说中的环境正义主题琳达•霍根,契卡索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是美国印第安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她的作品无论在题材上和体裁上都对美国印第安本土文学领域、环境领域、女性主义领域,甚至社会公正议题和神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论家沃斯曾经这样评论琳达•霍根:“她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最有激情的、抒情的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之一。
”(沃斯,2003:53)。
1.人与资源的共存关系《卑劣的灵魂》是琳达•霍根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于1990年,该书于1991年获得了古根海姆格兰特和俄克拉荷马书奖。
迄今为止,学术界的诸多学者和评论家都对《卑劣的灵魂》开展过研究,其研究视角和理论主要集中在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生态批评领域。
评论家以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来阐释霍根笔下以男性为中心等级社会结构的瓦解;以后殖民角度来检验霍根解决殖民问题和反殖民的过程。
《卑劣的灵魂》是一本基于本土历史真实事件的虚构叙事小说,122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该书记载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者在俄克拉荷马的印度领土上的所见所闻。
当地印第安奥赛治人为了在他们本部落领域土地下找到水源,经过了长期的勘探,然而,他们所勘探出的石油,而不是水资源。
该消息迅速传播,大量的白人石油企业家和投机商人蜂拥而至,这片曾经被遗忘的、甚至是被抛弃的印第安土地一时间成为了利益的纷争之地。
帝国白人企业家们为了使利益最大化,无所不用其极,完全没有考虑印第安奥赛治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当地的环境状况,他们以粗暴、鲁莽的方式对当地石油开展了掠夺式的开发。
殖民主义的卑劣行径造就了印第安土著居民生活环境的恶化,而后殖民生态批评正是探讨一种生态转向,将对环境转向的探析与后殖民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石油资源的显现,使帝国殖民者再也按捺不住狼子野心,在利益面前,帝国主义殖民者的侵略本质一览无余。
白人石油企业家黑尔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人物之一,其石油公司为在众多白人石油商人的竞争中分得最大的利益蛋糕,聘请了著名的地质学家来绘制石油分布图,对印第安的土地任意妄为,原本健康的沃土被挖掘得伤痕累累,一片狼藉。
由于黑尔公司的不正当开采手段致使油井发生爆炸,大地顿时火光四射,这燃烧的火焰如同自然的愤怒一般,让人不寒而栗。
帝国殖民者试图征服自然、窃取自然的资源,当人类挥斧挖掘土地之时,自然就开始凝聚反噬力量,捍卫自己的一片净土。
西方帝国主义以“发展”为借口,实则使其专制、奴役、占有的本质暴露无遗。
2.人与土地的共存关系对于任何一个种族来说,土地和当地居民都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土地为居民提供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可以说,大地为万物孕育着一切生命,对人类来说,亦是如此。
人类不能将土地视为个体,孤立开来。
正如土地伦理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所阐述得一样:“一个孤立的以经济的个人利益为基础的保护主义体系,是绝对片面的。
”(1997:203)20世纪初的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主张保护自然资源,但是该观点的提出是基于满足人类的需求角度出发,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是以客观认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生态学的哲学理论,是以尊重土地、热爱土地为前提的理论为基础。
琳达•霍根的代表作之一《太阳的风暴》曾经获得科罗拉多图书奖,在该部作品中,琳达•霍根为读者深入剖析了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共存关系,土地为印第安土著居民以及万物提供着一切生存必需品,也可以说,土地是美国印第安民族精神、文化起源的温床。
琳达•霍根的《太阳的风暴》为读者详细记载了詹姆斯湾大坝的建造以及发展历史。
当时,美国纽约发生了严重的用电短缺的问题,为了给纽约居民提供充足的电力,美国政府对印第安土著居民的反对意见置之不理,执意要在印第安土地上大兴水坝工程。
詹姆斯湾大坝的建立确实解决了纽约城市的用电难题,但同时也使印第安土著居民的生活如同噩梦一般。
“水坝”象征着帝国文明世界中高等技术,体现着西方帝国的唯发展的理论,展现了人类为一己私利征服自然的傲慢态度。
在西方帝国引吭高歌,大规模建立水坝的进程中,印第安土著居民却被动地承载着水坝带给他们的社会和生态代价。
由于“大坝”这种不速之客的到来,导致印第安土地河流倾泻,一时间,印第安土地、庄稼被河流淹没,土地的境遇又反噬到印第安土著居民身上,印第安土著居民无家可归,他们失去了孕育生命的土地,也失去了传统的耕作甚至生存方式。
“土地被完全消耗,绝大多数的动物也因为土地的减少而濒临死亡。
”(Hogen,335)。
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代表着琳达•霍根,是琳达•霍根的发言人和行动的代表者。
安吉拉在面对一片狼藉的土地,看着流离失所的土著居民,在面对土著部落的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带领了土著居民为自己的种族而抗战,正式向美国帝国宣战。
安吉拉通过报纸、无线电波等媒介,努力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以及保卫土地意识,更是试图唤醒阻止他们活动警察的责任与义务意识。
土地伦理学家阿尔多•利奥波德十分重视“尊重土地”在维系伦理学与土地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
他认为,土地伦理学的正当行为概念必须扩大到对自然界本身的关系,从而才能做到真正地协调人与大地的关系。
在《太阳的风暴》中的詹姆斯湾大坝的真实案例表明,任何注重短期利益而开发自然以及土地的行为和措施,都可能对给人类带来长远的灾难。
琳达•霍根旨在表明,美国帝国在以本国利益为基础,构建新世界的进程中,不顾印第安土著居民的反对,强制建造水坝,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使印第安当地居民被迫改变生活以及生产方式。
水坝的建立是印第安当地居民和自然生态分裂开来,美国帝国以“发展”为名,牺牲和破坏印第安人民的利益,这种颠覆自然的残暴行为必然会受到惩罚。
三.结语要想深刻剖析琳达•霍根作品中的主题,需要读者摒弃种族偏见,深层感悟印第安的传统文化精髓。
琳达•霍根在《卑劣的灵魂》中,为读者揭示了西方帝国的殖民本质,促使读者警惕西方帝国的“发展”观点,倡导印第安人民为守护自己的一片净土而奋力抗争。
在《太阳的风暴》中,琳达•霍根又以“水坝”为象征,旨在揭示西方帝国的“文明”面纱,试图唤醒人类的生态责任与意识。
参考文献:[1]利奥波德著,侯文蕙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203页.[2]Huggan, Graham and Helen Tiffin.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Animals, Environment.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2010.[3]刘玉. 美国印第安女性文学述评[J]. 当代外国文学,2007(3):92-97.[4]石平萍. 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历史与现状[J].当代外国文学, 2009(2):26-3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