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在小说的里,一般会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比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环境描写赋予人物活动以特定的空间,就像一幅清末江南小镇的世俗画。
顾客贫富悬殊,阶级明显对立。
这咸亨酒店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样的描写为主人公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温饱、没有人同情与怜悯,最后悲惨的死去。
二、渲染气氛。
一般来讲,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
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篇这样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环境描写,一下子就将小说悲凉的气氛烘托了出来。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候也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的作用及主旨归纳的方法一、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全归纳环境描写可分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以下分别归纳一下它们在文章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可以熟记在心,使用时逐一对照。
(以下为教师归纳,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虽有较高的实用性,但一定要结合具体题目分析,切勿照搬)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 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故事气氛;4. 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深化作品主题;6. 暗示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提示: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要与中心联系起来,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在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烘托心情(往往用生动的社会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社会环境描写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
故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是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社会环境的认真考察。
)开篇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发展作用:提示:可能是以下的一种或多种作用,要根据文章内容而定,开头用环境描写,第一种的作用可能性大1、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景,为下文作铺垫;2、烘托人物的心情;3、渲染气氛;4、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答题格式:提示:要结合具体环境描写说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心理;③交待……时代背景;④揭示……地域风貌特征;⑤突出了……主题;⑥为XXX人物的出场安排典型环境;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⑧彰显了XXX人物的性格。
环境描写的四种作用
环境描写是一种文学手法,可以用来描写场景、气氛、景色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深刻,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
以下是环境描写四种作用:
1.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通过环境描写,可以让读者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气候、人员、物品等信息,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行为。
2.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环境描写可以用来渲染气氛,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所描述的场景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情感和行为。
例如,“一片漆黑的夜空中,只有一盏烛光照亮了房间,使得主人公的境地更加艰难”。
3. 突出人物特征:环境描写也可以用来突出人物特征,让读者更加了解人物的性格、外貌、行为等。
例如,“她穿着一身黑色的披风,披散着一头乌黑的长发,走起路来非常轻盈”,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特征的描写,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了人物。
4.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并对未来场景进行预测。
例如,“随着夜幕降临,敌人的进攻也愈发激烈”,通过环境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战斗的激烈程度,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用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不一,下面是整理的两种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起来看看吧!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用处1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1)渲染气氛。
(1)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对比、烘托。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2环境描写的方法一、自然环境描写的角度与手法:(1) 描写的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
“虚”指作者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地刻画)和白描(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精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2)从修辞角度看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3)从写景角度看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味等角度对景物进行具体细致地描写);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平视,等等;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
二、社会环境描写手法常用描写技巧:A点面结合(“面”是指场景的整体,“点”是指场景中的个别情景,一般是指场景中作者描写最为突出的部分。
点面结合,要求场景的描写既要注意整体,又要突出重点。
)B简笔勾勒(也就是白描)C细描(可以用精细的笔墨对环境进行描写,是整个场景熠熠生辉。
)。
环境描写5个作用一、可以营造一个氛围,让读者能更快地陶醉其中特定的环境描写可以让作者将非常自然精致的景象营造出来,从而营造一种气氛,将读者带入到小说中来。
比如在描写某个城市的时候,可以通过描述其风光,细节,声音等来反映该城市的特色。
另外,在描写某个关键的环境时,可以加深读者对该故事情节的理解,使其更具想象力。
比如当故事主人翁进入一朵风铃时,可以描写里面的绿茵,芳香,縠纹等来让读者真正的亲身感受到这个环境的美丽和迷人,从而让读者陶醉其中,将其带入到小说的世界中去。
二、可以表达作者情感环境描写可以帮助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故事情节非常激烈时,可以将紧张、安静、凄凉、恐慌等情绪融入描写中,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象。
比如在写苍凉的山林时,作者可以描写葱翠的叶子,低落的晚霞以及安静的萤火虫等,从而表达对苍凉美的情绪。
又如在描写夜晚的时候,可以把清新的空气、漆黑的夜幕、月夜中闪烁的星光等都展现出来,从而将作者情绪融入环境描写之中,把气氛表达出来。
三、可以加深读者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环境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比如在描写某个关键的环境时,可以描述不同的声音、光照、色彩、气味等,以便让读者真正地陷入到故事之中去,加深对故事的感受。
比如在描写叙述文面谈中的背景环境时,可以通过描写空气的湿润度,风的冷暖劲头,树叶的落脚绿意等来表达出当时的气氛,使读者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背景环境对故事反复营造出来的特定情绪。
四、可以增加文章诗意环境描写可以增加文章的诗意,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在描写某个小河或山间景观时,可以运用一些象征性的词汇,把流动的水声,苍劲的山林,怒放的河流,鸟语花香,春秋更迭以及留给读者的隐秘情怀等表达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气氛。
五、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在描写一个人物的时候,环境描写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描写环境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绪。
比如在描写的时候,可以用描述一片繁花似锦的草原来表现某个人物的生机勃勃,描写一片狂野的野外来表现其豪放不羁,描写一处坚忍不拔的沙漠来表现其坚强不屈等,从而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生动有趣。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在小说的里,一般会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例如小说《子夜》中,吴老太爷进城时有有这样一段描写:“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
吴老太爷向前看。
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
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这段社会环境描写,借吴老太爷的所见所闻,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20 世纪30 年代的上海,与纽约一样,,既是天堂也是地狱。
吴老太爷却觉得自己被送到了“魔窟”,上海在他看来满街是“怪兽”。
又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高中语文: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营造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环境的描写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从而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比如在小说《子夜》中,作者通过___太爷的所见所闻,描写了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危险。
而在《孔乙己》中,开头对___的描写则为主人公___的出场作了铺垫,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
自然环境的描写则可以为故事的情感氛围营造出独特的背景。
比如在小说《草房子》中,作者通过描写四季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家庭的贫困和艰辛。
而在《红楼梦》中,作者则通过描写四时景物的变化,为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变化营造出了恰当的氛围。
总之,环境描写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为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氛围营造出恰当的背景。
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和特定的氛围。
作家常常通过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
例如,___的《故乡》和《药》利用环境描写烘托出小说的悲凉和阴冷气氛。
而《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的景物描写则营造出神秘诡异、变幻莫测的气氛,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环境描写也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
例如___的《七根火柴》中的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草地沉浸在雨雾中、荒草被暴雨冲洗、天阴沉沉等情景,衬托出___因受伤而掉队后的迷茫、无助、苦恼、着急和盼火的心理,为后续火柴出现作好了铺垫。
总之,环境描写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描绘自然环境,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立体感,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___回到家中,作者描写了夜晚的景色:“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
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
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
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
多么好呀,春夜!”这段描写暗示了___经历了一段紧张的下午,现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小说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
一般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和作用1.自然环境概念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作用①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
以《药》而言,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比如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又如该文结尾一段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迭迭”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所有这些文字,都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十里长街送总理》: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作用: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②烘托人物心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候也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做客回来,作者巧妙地插了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
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
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
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
多么好呀,春夜!”这段景物描写当来自孙少平的目光,似乎暗示了一个下午的经历如此地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在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因此,这司空见惯的夜晚和泥土、青草的味道竟然也这么美好。
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理——从最初的惶恐,到后来的紧张,再到最后的心情舒畅,其中既有物质的富足带来的威压,又有超越地位阶层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孙少平内心的扰动,把他的敏感、自尊而又自卑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一、渲染故事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二、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三、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还可以为下文发展做铺垫四、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
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五、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如果是散文的话,
有烘托一种气氛做暗示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多种作用。
首先,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作家可以为读者创造出独特的背景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和时代。
例如,在描述一座山峰的高耸入云和云雾缭绕中,读者可以想象到一个神秘而壮观的山区。
其次,自然环境描写还能够为故事情节提供必要的场景转换和过渡。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的变化,作家可以将故事中的角色带到新的地点,创造出新的挑战和发展。
例如,在描写一个人在茫茫大海中漂流时,作家可以描述海洋的辽阔和无边无际的感觉,从而为接下来的故事情节铺垫。
此外,自然环境描写还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作家可以通过描述自然环境的细节和变化,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例如,在描写一个人置身于一片静谧的森林中时,作家可以通过描述主人公对森林的美丽和平静的感觉,来表现其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最后,自然环境描写还可以用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家可以通过描写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和冲突,来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描写一场矿工与自然灾害的斗争时,作家可以通过描述自然环境的力量和残酷,来展现人类对自然的挑战和限制。
总的来说,自然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为读者创造出独特的背景氛围,为故事情节提供必要的场景转
换和过渡,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以及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论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史清湘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
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
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还要描写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
弄清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渲染故事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
以《药》而言,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比如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又如该文结尾一段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迭迭”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所有这些文字,都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二、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有一段文字是写黄淑英走向刑场时黎明前山野的景色和人物的感受的:“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
大地是一片寂静。
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抬起头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
啊!妈妈,天晴啦!”试想,黄淑英此刻是走向刑场,而她感受到黎明前的雪野是一个粉妆的世界,因为她正是为这无限美好的江山而献身;她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无比坚定,所以她看到寥落的晨星,就惊喜地呼告;“啊!妈妈,天晴啦!”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而言。
从小说标题可看出,对风雪的描写,自应是自然环境描写的重点。
作品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
雪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由于风雪的变化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又如《荷花淀》中对荷花淀正午风光的那段描写:“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段文字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而且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不仅如此,对荷花的形象传神、充满寓意的描写,还在暗示着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
四、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
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党员登记表》中有一段写刑场的文字:“沉默、寂静。
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听得见沟底下水在冰下流动的丁冬声,听得见不远处狗子们为争吃死尸的咆哮声,也听得见四面村落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黎明前的黑夜,寒风的沙沙声和狗子的咆哮声象征着罪恶势力的挣扎,而冰下流水的丁冬声和雄鸡的报晓声,则预示着春天和黎明的到来。
这使人自然地联想到鲁迅的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至于小说结尾写“春天,来到了五龙河两岸。
南风吹皱了温柔的河水,山野见一片嫩绿”,则更是把自然的春天和社会的春天揉为一体了。
这两例都是以自然环境来暗示社会环境的典型例子。
五、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
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
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鲁迅语)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风姿各异,其作用也绝非以上五个方面所能言尽。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