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一、引言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作为煤矿生产的重要设施,对于煤矿的安全和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的设计规范能够确保井筒和硐室的结构稳定、通风良好、运输顺畅,从而保障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
本文旨在探讨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的设计规范,以期能够为煤矿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二、斜井井筒设计规范1. 井筒结构设计(1)井筒结构应采用耐火材料进行衬砌,确保其耐高温、抗侵蚀能力。
(2)井筒直径应根据矿井规模和设计需求合理确定,通常应以保证设备和人员通行为目标。
2. 井筒井壁支护(1)井壁支护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固定,以增强井筒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2)井壁支护应注意防水和防火处理,确保井筒结构的完整性和使用寿命。
3. 井筒井口设计(1)井口设有防坠装置,以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井口附近应设置防尘装置,减少粉尘对环境的污染。
4. 通风设计(1)井筒应设置合理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以保证井筒内空气的流通。
(2)井筒应设置通风机组,保证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硐室设计规范1. 硐室结构设计(1)硐室的布置应根据生产需要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其能够满足工作人员和设备的需求。
(2)硐室结构应采用耐火材料进行衬砌,保证其防火性能。
2. 硐室通风设计(1)硐室应设置通风设备,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清洁。
(2)硐室通风系统应根据硐室的规模和使用需求进行合理设计,以保证其通风效果。
3. 硐室设备安装(1)硐室设备的布置应遵循安全、高效、便捷的原则,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2)硐室设备的安装要注意防水、防爆和防火处理,确保硐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硐室灯光设计(1)硐室应设置足够的照明设备,确保室内的光线充足,方便操作和检查。
(2)硐室灯光应采用防爆、防水、防尘的照明设备,以确保照明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四、总结在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的设计中,井筒结构的稳定性和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同时,硐室的布置和设备安装也需要遵循安全、高效的原则。
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一、前言煤矿是我国紧要的能源资源,煤矿下井采煤是煤矿输送的关键环节,安全稳定的井筒设计和斜井硐室建设是保障煤矿生产安全的紧要保证。
本文对煤矿的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煤矿设计和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确保安全和高效的生产。
二、煤矿斜井井筒设计规范煤矿斜井井筒是采出地下煤炭时,向地下洞室输送物料和人员的关键建筑物,它的设计和建设必需符合以下规范:1.设计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煤矿斜井井筒的设计必需符合国家和煤炭工业行业的标准,如《煤矿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程设计规范》等。
在设计过程中,必需严格遵奉标准,确保充足标准要求的设计。
2.井筒类型的选择依据煤层厚度、采场形状和地质情况等因素,确定井筒类型。
一般情况下,采纳斜井或竖井作为重要采掘方式。
斜井具有采掘面积大、设备运输便利、煤层开采的调整性强等优点,适用于采矿面与井的距离较近、煤层规律较好的情况。
竖井具有采面深度大、采掘厚度大、煤层掌控本领强等优点,适用于采矿面与井的距离较远、采高大的情况。
3.井筒直径的确定井筒的直径是采煤效率、安全稳定的保证之一、需要依据井筒的用途、采掘面积、采煤周期和维护管理成本等因素,结合经济效益和安全要求,合理确定井筒直径。
一般情况下,井筒直径应当充足以下要求:(1)适合地质条件和采掘方式;(2)充足配备的排风、提升设备的要求;(3)充足职业安全和设备维护要求。
4.井筒深度的订立井筒深度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紧要因素。
当井筒深度超过肯定范围时,井筒内部既受到地压力的作用,也受到张力的作用,这就需要对井筒进行加固或者分段支护。
确定井筒深度时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采煤方式和重要运输设备的要求,依据规范计算出井筒深度的合理值。
5.井筒加固措施为保证井筒的安全稳定,设计时需要订立加固方案,并依据方案实行实在措施。
加固措施有三种类型:(1)钢筋混凝土壳体加固:利用钢筋混凝土壳体来加固井筒,提高井筒的负荷本领和抗震本领。
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
根据中国煤矿设计规范,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规范:
1. 井筒的直径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但不宜小于4.5米。
2. 井筒的最小直径应满足斜井巷道和设备运输的要求。
3. 井筒的井口位置应安全可靠,在设计时应考虑井口围护与排水施工。
4. 井筒壁厚度应满足承受井筒自重、井口荷载、地压力和地震力等作用下的强度要求。
5. 斜井巷道的设计应满足矿井出矿、回采、通风和人员运输等的要求,应考虑巷道高度、宽度、道路坡度和弯道半径等指标。
6. 斜井巷道的支护应根据煤层赋存形式、地质结构和巷道周围的围岩性质等进行合理选择。
7. 硐室的设计应满足安全疏散、水泵排水、通风和供电等要求,硐室间距应根据矿井工艺要求合理安排。
8. 硐室的进出口通道应设计合理,通风设备和安全设施应满足使用要求。
9. 硐室的支护结构应满足硐室开挖后的稳定性要求,支护方式可采用锚杆、锚索、砂浆注浆、喷锚等。
需要根据具体煤矿的情况和工艺要求进一步确定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在实际设计中结合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
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一、斜井井筒设计斜井井筒是煤矿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其主要作用是进行煤炭的提升和下放。
在设计斜井井筒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1. 井筒的结构井筒的结构主要包括井口、井道、井室、井架等,其大小和数量需要根据井深、井径、提升设备的重量和规格等要素来确定。
2. 斜度斜井的斜度应根据煤层厚度和性质、提升和下放设备的规格和性能、地下水的情况等要素来确定,一般应控制在20-30度之间。
3. 井壁的支护井壁的支护应根据煤层的稳定性和地下水的情况来确定,在支护方面应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方法,保证井筒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井筒的排水井筒中存在的地下水对井筒的影响非常大,需要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以保证井筒的稳定和安全。
5. 井筒的防火井筒中的煤炭易引起火灾,需要进行防火措施,保障井筒的安全。
二、硐室设计硐室是地下煤矿工作面和井筒之间的转运站,其设计也非常重要。
1. 硐室的尺寸和位置硐室的大小和位置需要根据采煤技术的要求和采煤机的尺寸和性能来确定,应确保硐室能够容纳采煤机和煤炭的运输车辆。
2. 硐室的进出口硐室的进出口应安排在井筒和工作面之间的合适位置,便于采煤机和煤炭车辆的进出。
3. 硐室的通风硐室内的空气应保持新鲜,通风设施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地下工人的安全。
4. 硐室的支护硐室的地面和墙壁需要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以确保硐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 硐室的排水硐室中存在着地下水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以保证硐室的干燥和安全。
三、结论对于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的设计规范,需要考虑到井筒的结构、斜度、井壁的支护、排水和防火等因素,对硐室的尺寸和位置、进出口、通风、支护和排水等方面进行规范。
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妥善的考虑和设计,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才能确保井筒和硐室的安全,为煤矿的生产提供保障。
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颁布了《煤矿设计规范》(GB50581-2010)和《矿井通风设计规范》(GB 8633-2016)等相关规范,其中包含了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的设计规范。
以下是根据这些规范总结出的主要内容:
1. 井筒结构设计
- 井筒应满足承受井筒负荷和矿井内部采空区变形的要求。
- 井筒内部应设有支护结构以保证井筒的稳定性。
常用的支护结构包括衬砌、拱架、钢筋混凝土梁等。
- 井筒直径和壁厚应满足承受水压、地压和上下料等荷载的要求。
2. 硐室设计
- 硐室的布局和尺寸应根据井筒直径、巷道规模和采矿工艺要求进行设计。
- 硐室通风应保证负压或正压,防止爆炸和积聚有毒有害气体。
- 硐室入口应设置防尘装置、防爆门等安全设备。
- 硐室内应设置照明、通信、供水、排水等设施。
3. 特殊要求
- 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和斜井井筒的特殊要求,如水文地质条件、顶板条件等,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特殊设计。
- 硐室的设计还应考虑到矿井瓦斯、煤尘等特殊要求,采用相应的防爆、防尘措施。
以上是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的一些主要规范,具体的设计要求还应根据具体煤矿的情况和相关地方标准进行安全、经济、合理的设计。
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是煤矿井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矿井的安全运行和人员生产作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的设计规范以及相关要求,以便确保矿井的安全运营。
一、煤矿斜井井筒的设计1. 井筒径直段的设计斜井的井筒由立井段和水平段组成。
井筒的径直段主要用于上下运送煤矿设备和人员。
井筒径直段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井筒内径:根据运输设备的尺寸要求以及人员进出井筒的安全保障要求,确定井筒的内径。
(2)井筒防坠装置:为了防止井下发生坠落事故,井筒应装有有效的防坠装置。
(3)井筒传输能力:根据井下的运输需求以及生产规模,确定井筒的传输能力。
2. 井筒的支护措施井筒的支护措施是确保井筒结构稳定、安全的重要手段。
井筒的支护措施应满足以下要求:(1)井筒壁面加固:井筒壁面应采用适当的支护体系进行加固,以确保井筒结构的稳定。
(2)防治地层突水:为了防止地下水突然涌入井筒,应对井筒进行有效的防水措施。
(3)支护体系的设计:根据井筒的不同部位及地质条件,确定相应的支护体系,如注浆、锚杆等。
3. 井筒的排水系统井筒的排水系统是防止井底积水、保持井筒内干燥的关键系统。
井筒的排水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井筒的排水管道:井筒应设有连续的排水管道,将井底积水及时排出。
(2)排水设备的选择:根据井筒的规模和排水需求,选择合适的排水设备,如排水泵等。
(3)排水系统的维护:定期进行井筒内排水设备的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二、煤矿硐室的设计1. 硐室的布置和尺寸硐室是井下的作业区域,用于人员休息、设备存放和维修等。
硐室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硐室的布置:硐室应按照矿井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人员的工作需要进行布置,以提高工作效率。
(2)硐室的尺寸:硐室的尺寸应根据硐室内的设备和作业人员数量确定,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和舒适。
2. 硐室的通风系统硐室的通风系统是确保硐室内空气新鲜、无毒害气体及粉尘的关键系统。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正式)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2141-51 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正式)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0.1(1) 井口应避开法定保护的文物古迹、风景区、内涝低洼区,并不应受岩崩、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威胁。
2.0.2(1) 井口必须布置在粉尘、有害和高温气体不能侵入的地方。
2.0.2(2) 井口必须有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
2.0.6 串车提升的斜井井筒,除应遵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外,井筒的上、下部及各水平甩车场交叉点上方,必须设置自动常闭的跑车防护装置。
2.0.7(2) 硐室不得布置在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和冲击地压煤层中。
3.1.2 采用串车、箕斗、卡轨车、齿轨车或胶套轮机车提升运输的井筒,井筒周边与提升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人行侧从道床顶面其1.6m的铅垂高度内,必须留有0.8m(综合机械化才矿井为1.0m)以上的人行道。
2 非人行测的高度不得小于0.3m(综合机械化采矿井为0.5m)。
3 采用双钩提升的井筒,两相对运行的提升原属设备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2m,矿车摘挂钩地点不得小于1.0m。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日期: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第1 页共7 页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0.1(1)井口应避开法定保护的文物古迹、风景区、内涝低洼区,并不应受岩崩、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威胁。
2.0.2(1)井口必须布置在粉尘、有害和高温气体不能侵入的地方。
2.0.2(2)井口必须有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
2.0.6串车提升的斜井井筒,除应遵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外,井筒的上、下部及各水平甩车场交叉点上方,必须设置自动常闭的跑车防护装置。
2.0.7(2)硐室不得布置在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和冲击地压煤层中。
3.1.2采用串车、箕斗、卡轨车、齿轨车或胶套轮机车提升运输的井筒,井筒周边与提升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行侧从道床顶面其1.6m的铅垂高度内,必须留有0.8m(综合机械化才矿井为1.0m)以上的人行道。
2非人行测的高度不得小于0.3m(综合机械化采矿井为0.5m)。
3采用双钩提升的井筒,两相对运行的提升原属设备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2m,矿车摘挂钩地点不得小于1.0m。
4提升运输设备最突处部分与井筒拱部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3m。
3.1.3采用带式输送机提升的井筒,应设可靠检修设施道及人行道,井筒周边与提升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井筒内设检修道并靠井壁设人行道时,检修道提升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与带式输送机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4m;人行道的宽度,从道第 2 页共 7 页床顶面起1.6m的铅垂高度内,不得小于0.8m。
2井筒内设检修道并在其与带式输送机之间设人行道时,人行道的宽度不得小于0.8m;检修道提升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与井壁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3m。
3精通内不设检修道时,从井筒底板面起1.6m的铅垂高度内,人行道的宽的不得小于1.0m。
最新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井下火灾和瓦斯爆炸等事故,给煤矿生产和矿工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井下事故的发生,提高煤矿的安全性,井筒及硐室的设计规范不断更新和完善。
下面将介绍最新的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
1.斜井井筒设计规范(1)井筒坡度:根据煤层倾角和运输需求,斜坡井筒的坡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一般情况下,坡度不得大于18度,且应保证坡度的稳定性和坡道的坚固性。
(2)井筒饱满度:为了提高采掘效率并减少能源浪费,井筒应尽量保持饱满状态。
饱满度一般不低于70%。
(3)井筒排水:井筒内应设置排水系统,包括井筒防水、井眼排水和井底排水。
排水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排水能力,保证井筒的干燥和安全。
(1)硐室底板:硐室底板应采用坚固耐用的材料,具有良好的承重能力和防水性能。
底板的厚度应根据设计要求和采煤机的规格确定。
(2)硐室通风:硐室必须具有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的流通和新鲜空气的供应。
通风系统应包括主风门、分支风门、风道和风机等设施。
(3)硐室瓦斯抽放:硐室内可能存在的瓦斯应及时抽放,以减少瓦斯积聚的危险。
瓦斯抽放设备应与井下通风系统相结合,确保瓦斯能够有效被抽放。
(4)灭火器材:硐室内应设置灭火器材,包括手提式灭火器、消防栓等。
灭火器具的类型和数量应根据硐室的规模和矿产煤的特性确定。
由于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的设计规范与具体的煤矿条件紧密相关,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改进。
煤矿安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瓦斯、矿压等因素,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煤矿安全意识的增强,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的设计规范将进一步完善,并为保障煤矿安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目次1、总则2、基本规定3、井筒断面布置及支护3.1 井筒断面布置3.2 井筒断面形状及支护4、井筒装备及设施4.1 轨道4.2 水沟4.3 人行台阶、扶手及梯道4.4 管线敷设4.5 人员运送5、斜井硐室布置5.1 乘人车场5.2 信号硐室5.3 躲避硐5.4 带式输送机机头硐室及拉紧装置硐室5.5 装载硐室和煤仓5.6 清理撒煤硐室和水窝泵房5.7 带式输送机搭接硐室5.8 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硐室5.9 回风斜井井口布置本规范用词说明附: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为统一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提高设计质量,加快设计速度,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煤矿斜井井筒(含暗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
1.0.3 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应具有完整的井筒检查钻孔资料。
1.0.4 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基本规定2.0.1 斜井井筒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井口应避开法定保护的文物古迹、风景区、内涝低洼区,并不应受岩崩、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威胁。
2、井筒穿过的地层宜避开厚表土层、流砂层、强含水层、岩溶、断层破碎带、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层、软弱岩层和采空区。
3、井口防洪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的有关规定。
4、风井井口位置的选择应在满足通风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利于缩短建井工期,并尽量利用各种煤柱少压煤。
有条件时,风井井位可选择在煤层露头以外。
2.0.2当斜井井筒为进风井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1、井口必须布置在粉尘、有害和高温气体不能侵入的地方。
2、井口必须有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
3、井口距木料场、矸石山、炉灰场的距离不得小于80m,并不应在其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4、必须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2.0.3斜井井筒倾角应根据矿井开拓布置及所选提升运输设备性能确定,并应符合表2.0.3的规定。
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
0.1(1) 井口应避开法定保护的文物古迹、风景区、内涝低洼区,并不应受岩崩、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威胁。
2.0.2(1) 井口必须布置在粉尘、有害和高温气体不能侵入的地方。
2.0.2(2) 井口必须有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
2.0.6 串车提升的斜井井筒,除应遵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外,井筒的上、下部及各水平甩车场交叉点上方,必须设置自动常闭的跑车防护装置。
2.0.7(2) 硐室不得布置在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和冲击地压煤层中。
3.1.2 采用串车、箕斗、卡轨车、齿轨车或胶套轮机车提升运输的井筒,井筒周边与提升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侧从道床顶面其1.6m的铅垂高度内,必须留有0.8m(综合机械化才矿井为
1.0m)以上的人行道。
2 非人行测的高度不得小于0.3m(综合机械化采矿井为0.5m)。
3 采用双钩提升的井筒,两相对运行的提升原属设备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2m,矿车摘挂钩地点不得小于1.0m。
4 提升运输设备最突处部分与井筒拱部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3m。
3.1.3 采用带式输送机提升的井筒,应设可靠检修设施道及人行道,井筒周边与提升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井筒内设检修道并靠井壁设人行道时,检修道提升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与带式输送机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4m;人行道的宽度,从道床顶面起1.6m的铅垂高度内,不得小于0.8m。
2 井筒内设检修道并在其与带式输送机之间设人行道时,人行道的宽度不得小于0.8m;检修道提升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与井壁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3m。
3 精通内不设检修道时,从井筒底板面起1.6m的铅垂高度内,人行道的宽的不得小于1.0m。
4 非人行测的宽度不得小于0.5m。
5 带式输送机与井筒拱部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5m。
6 采用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或钢丝绳芯带式输送机运送人员时,上部输送带至井筒顶部的垂距,在行驶段内不得小于1.0m;在上、下人员的20m区段内不得小于1.4m,其中
上、下人平台部分不得小于1.8m。
上、下输送带间的垂距不得小于1.0m。
7 采用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或钢丝绳芯带式输送机运送人员的斜井井筒中,在上、下人员的地点应设有平台,上行带上、下人平台的长度不得小于5.0m,宽度不得小于0.8m,并应设有栏杆。
3.1.4(1)人行道的宽度,从井筒地版面起1.6m的铅垂高度内不得小于1.0m。
3.1.4(2)两相对运行的提升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8m。
3.1.4(3)非行人侧提升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与井壁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7m。
3.1.4(4)提升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与井筒拱部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4m。
3.1.5(1)人行道的宽度,从井筒底板面起1.6m的铅垂高度内,不得小于1.2m。
(2)双车道布置时,两相对运行的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8m。
(3)非人行侧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与井壁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7m。
(4)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与井筒拱部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4m。
3.1.6 斜井井筒兼作矿井主要进、回风通道时,其断面应按风速校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串车提升的斜井井筒,只用于升降物料时,风速不得超过12m/s;用于升降物料和人员或升降物料兼作安全出口时,风速不得超过8m/s。
2 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矿井中,箕斗或带式输送机提升的斜井井筒不应兼作风井。
低瓦斯矿井中,箕斗或带式输送机提升的斜井兼作风井时,除应遵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外,其风速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箕斗提升的斜井井筒兼作回风井时,风速不得超过8m/s;兼作进风井时,风速不得超过6m/s。
2)带式输送机提升的斜井井筒兼作回风井时,风速不得超过6m/s;兼作进风井时,风速不得超过4m/s。
3)卡轨车、齿轨车、胶套轮机车或无硅胶轮车提升运输的斜井井筒,风速不得超过8m/s。
3.1.7 斜风井井筒净断面应根据前后期所通过的风量和允许的风速确定,其风速除应遵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无提升设备又不作安全出口时,不得超过15m/s。
2 当无提升设备但兼作安全出口时,不得超过8m/s。
3.2.3(2)斜井井口至坚硬岩层之间,必须采用砌碹支护,且碹体向坚硬岩层内延深5m。
(3)在地震烈度为7度及以上的地区,斜井井口至坚硬岩层之间,必须采用钢筋混凝
土支护,且碹体向坚硬岩层内至少延伸5m。
4.1.8(3)运送人员的井筒,严禁布置3根轨。
4.3.1 作为安全出口的斜井井筒,当倾角等于或小于45°时,必须在其中设置人行道。
4.3.3 作为安全出口的斜井井筒,当倾角大于45°时,必须设置梯道间或梯子间。
梯道间必须分段错开设置,每段斜长不得大于10m。
4.5.1 作为人员上下的斜井,垂深超过50m时,应装备运送人员的机械设备。
4.5.3(2)蹬座中心与井筒一侧的距离不得小于0.7m。
5.3.1(1)斜井兼作提升和人行通道时,在人行道一侧必须设躲避硐。
躲避硐的间距不得大于40m。
5.3.2 躲避硐的净宽不得小于1.2m,净高不得小于1.8m,净深不得小于0.7m。
5.4.1(2)设备与懂事壁之间的距离必须满足设备检查和维修的需要,并不得小于0.7m。
(4)硐室对外通道不应少于2个,硐室必须有新鲜风流通过,温度不得超过30℃。
5.4.2(3)电器硐室与驱动装置硐室之间及电器硐室的对外通道中,应设防火栅栏门。
硐室温度不得超过30℃.
5.8.1 串车提升的斜井井筒,必须在井筒上、下部及各水平甩车场交岔点上方布置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硐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