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体格检查操作方法重点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92.81 KB
- 文档页数:13
A难型题1甲状腺的触诊(只掌握一种前或后)峡部:(环状软骨下 2~4气管环前面)站在受查者前面用拇指或站在受查者后边用示中环三指从胸骨上切记向上触摸,嘱患者吞咽,判断有无肿大侧叶:前面触诊 :患者坐位,检查右叶,检查者用右手轻推甲状软骨左侧将气管推向对侧,左手示中环三指放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胸锁乳突肌,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并配合吞咽动作,用同一方法检查另一侧。
后边触诊 :患者坐位,检查者站于患者后边,检查右侧叶,左手示中环三指施压于左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右手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胸锁乳突肌,示中环三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
左侧方法同右侧。
2、乳房触诊的方法温序次坐位时,被查者先两臂下垂,此后双臂高举过头部或双手插腰进行检查,仰卧位时,双肩下可垫一枕头使乳房对称平放。
触诊时,先健侧后患侧,先左后右。
检查者的四指并拢,指掌面应平置于乳房上,应用浅部滑行触诊来触诊。
由外上象开始,左侧以顺时针方向,右侧以逆时针方向作浅部滑行触诊最后触诊乳头。
(检查乳房触诊后应一并检查淋奉迎:腋窝淋奉迎:用右手检查左腋,用左手检查右腋。
检查左侧时,右手并拢,掌面贴近胸壁向上逐渐达到腋窝顶部,滑动触诊。
依次检查尖群、中央群(向内)、胸肌群(向前)、肩胛下群(向后)、外侧群(外翻)。
锁骨上淋巴及结胸锁乳突肌与锁骨夹角处。
3、肺下界叩诊2肋间,腋中线从腋沿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由上而下进行叩诊,左锁骨中线从第窝开始,肩胛线从肩胛下角开始,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实音时,此部位即位该垂直线的肺下界。
正常肺下界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缝隙,腋中线第 8肋缝隙,肩胛线第10肋缝隙。
4、肺下界搬动度叩诊 :先在宁静呼吸时在肩胛线上由肩胛下角开始叩出肺下界的地址(按肋缝隙,此后向上向下叩不需按肋缝隙),做标志,嘱受检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连续沿该线向下叩,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低点,标志。
再嘱受检者深呼气后屏气由原肺下界(宁静呼吸时)向上叩,由下向上叩,至浊音变清音,即为肩胛上肺下界的最高点,标志。
西医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一、概述西医体格检查是一种通过对患者身体各系统进行检查,以获取有关患者健康状况和疾病信息的方法。
它是西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症状、发现异常体征,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常用的西医体格检查方法1. 病史采集和询问病史采集是西医体格检查的第一步,通过询问患者详细的个人资料、病史以及症状,可以获得重要的信息,有助于指导后续的体格检查和诊断过程。
2. 一般体格检查一般体格检查是对患者整体外貌和一般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包括体型、体重、面色、精神状态等方面的观察。
此外,还需要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3. 检查头颈部头颈部检查主要包括眼、耳、鼻、咽喉、牙齿、颈部淋巴结等部位的检查。
通过仔细观察和检查这些部位,可以发现眼耳鼻喉方面的问题,如眼结膜炎、耳聋、鼻窦炎等。
4. 检查胸部和心脏胸部检查包括对胸廓形态、呼吸运动、肺部听诊等方面的观察和检查。
心脏检查主要通过听诊、观察心脏搏动等方式,评估心脏的正常功能和可能的异常。
5. 检查腹部腹部检查是对腹部器官如肝脾、胃肠等进行触诊和听诊,用以判断器官的大小、触痛、肿块等情况。
此外,还可以进行腹部照片或超声检查等进一步检查。
6. 检查四肢和关节四肢和关节的检查主要包括对皮肤、肌肉、骨骼和关节的观察和检查。
通过检查可以发现皮肤病变、关节畸形、肌力减退等情况。
7. 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对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评估,包括对脑神经、感觉、运动、反射等方面的检查。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病等。
三、西医体格检查的操作技巧1.观察要细致: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步态等方面的变化,可以获得重要信息。
2.用手法得当:触诊、按压等手法需要得当使用,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或伤害。
3.听诊注意细节:使用听诊器来检查心脏、肺部等器官时,需要掌握正确的位置和力度,以确保听诊结果准确可靠。
4.结合患者反应: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关注患者的反应和回答,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病情。
诊断学体格检查引言体格检查是医学诊断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身体各系统进行观察、触诊、听诊等方法,可以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诊断学体格检查的步骤、方法和一些常见的体征,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体格检查技巧。
步骤和方法第一步:准备工作在进行体格检查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包括确认患者的身份和主诉、了解患者的病史、选择合适的检查环境和设备等。
第二步:全身检查在进行全身检查时,医生要求患者脱衣,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和检查。
以下是一般的全身检查方法:1.观察:包括面色、体形、步态、心率等方面的观察。
2.触诊:通过手触来检查患者的皮肤温度、湿度、有无畸形等。
3.听诊:使用听诊器来听取患者的心音、肺音等,以便判断有无异常。
4.叩诊:通过手指敲击患者的身体表面,可以判断有无腹部腹水、心肺异常等。
5.嗅诊:医生可使用嗅觉检查器来嗅一些患者体液或排泄物,以确定有无特殊气味。
第三步:系统检查在全身检查之后,医生需要对各个系统进行详细的检查。
常见的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
以下是各个系统检查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呼吸系统•肺音检查: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器来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包括呼气音和吸气音。
正常的呼吸音应该是清晰、平稳、无异常音。
•叩诊:医生可以通过叩诊来判断患者是否有胸腔积液或肺部异常。
循环系统•心脏听诊: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器来听取患者的心音,包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音等。
异常的心音可能暗示患者存在心脏病等问题。
•血压测量:医生可以使用血压计来测量患者的血压,以了解患者的循环状况。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检查主要包括对患者的反射、感觉和运动功能等方面进行检查。
这部分检查需要医生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消化系统•腹部触诊:医生可以通过手触来检查患者的腹部,了解腹部是否有肿块、压痛、肝下垂等问题。
•肛门指诊:医生通过直肠指诊来检查患者的肛门和直肠,以确定有无痔疮、肿瘤等问题。
体格检查规范化操作一、基本检查方法浅部触诊法及用途1.)分)。
(1(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按检查部位而定)分用一手轻轻地平放在被检查的部位。
(2(2)(3)四指并拢,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动作,柔和的进行滑动触摸(4。
分)(4)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浅部的动脉、静脉和神经,阴囊、精索)(3分等的触诊检查。
双手触诊法及用途2.)分双腿屈曲稍分开。
(2,(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1让被检查者做腹式呼吸。
分(2))(1分(3)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
)分(4)左手放在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
(2)分(2(5)右手放在腹壁,用二、三、四指配合腹式呼吸做深部滑动触摸。
)分(2(6)用于腹腔包块检查及肝、脾、肾等检查。
冲击触诊法及用途3.)(2分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
(1))(2分(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
(3)检查者以右手三四个并拢的手指,放置于腹壁上的相应部位,手指与腹部)分90度角度。
(2之间成70~)分作数次急速而较有力的冲击动作。
(2(4))分用于大量腹水而对肝脾及腹部包块触诊不满意时。
(2(5)深压触诊及用途4.。
分)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2(1))(1分(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
)分(3)用右手一或二个手指逐渐深压。
(3)分(4)观察被检查者的面部表情变化。
(1)分用于确定腹部压痛点。
(3(5)间接叩诊法5.)分其它手指稍微抬起。
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2(1))(2分中指指端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垂直。
(2)右手指自然弯曲,)分(3)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
(2)分(1以腕、指掌关节的活动为主。
(4).)(2分富有弹性,叩击后中指立即抬起。
,(5)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1分~3下。
(6)每次叩击2二、淋巴结及头颈部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的顺序及锁骨上窝淋巴结的检查1.(1)检查顺序为耳前、耳后、枕部、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窝、)分,漏掉一个叩0.5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部。
体格检查规范化操作一、基本检查方法1.浅部触诊法及用途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按检查部位而定;1分2用一手轻轻地平放在被检查的部位;2分3四指并拢,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动作,柔和的进行滑动触摸4分;4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浅部的动脉、静脉和神经,阴囊、精索等的触诊检查;3分2.双手触诊法及用途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2分2让被检查者做腹式呼吸;1分3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1分4左手放在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2分5右手放在腹壁,用二、三、四指配合腹式呼吸做深部滑动触摸;2分6用于腹腔包块检查及肝、脾、肾等检查;2分3.冲击触诊法及用途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2分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2分3检查者以右手三四个并拢的手指,放置于腹壁上的相应部位,手指与腹部之间成70~90度角度;2分4作数次急速而较有力的冲击动作;2分5用于大量腹水而对肝脾及腹部包块触诊不满意时;2分4.深压触诊及用途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2分;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1分3用右手一或二个手指逐渐深压;3分4观察被检查者的面部表情变化;1分5用于确定腹部压痛点;3分5.间接叩诊法1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它手指稍微抬起;2分2右手指自然弯曲,中指指端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垂直;2分3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2分4以腕、指掌关节的活动为主;1分5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叩击后中指立即抬起;2分6每次叩击2~3下;1分二、淋巴结及头颈部1.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的顺序及锁骨上窝淋巴结的检查1检查顺序为耳前、耳后、枕部、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部;共5分,漏掉一个叩分2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部稍向前屈,用双手进行触诊,左手二、三、四指触诊右侧,右手二、三、四指触诊左侧,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5分2.腋窝淋巴结检查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检查者面向被检查者,以右手检查左侧,左手检查右侧;2分2检查左侧时,左手握住被检查者左腕向外上屈肘外展并抬高45度,右手二、三、四指并拢,掌面贴近胸壁向上逐渐达腋窝顶部,滑动触诊,然后依次触诊腋窝后内前壁,再翻掌向外,将被检查者外展之壁下垂,触诊腋窝外侧壁;检查前壁时,应在胸大肌深面仔细触摸;检查后壁时,应在腋窝后壁肌群深面触摸;用同样方法检查右侧;6分3检查淋巴结时应注意记录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疤痕、瘘管等;2分3.颌下、颏下、滑车上淋巴结的检查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1分2检查颌下淋巴结时,让被检查者分别向左右侧歪头或低头;1分3检查者用二、三、四指指腹紧贴检查部位,由浅入深滑动触诊,分别配合左右歪头及低头,检查左右颌下及颏下淋巴结;2分4检查右侧滑车上淋巴结时,检查者右手握住被检查者右手腕,抬至胸前,左手掌向上,小指抵住肱骨内上髁,无名指、中指、食指并拢在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沟中,横行滑动触摸;2分5检查左侧滑车上淋巴结时,左手握住被检查者左手腕,右手触摸,检查方法同右侧;2分6触及淋巴结肿大时,要记录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疤痕、瘘管等;2分4.头颅的检查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头颅大小以头围来衡量,用软尺自眉间绕到颅后通过枕骨粗隆;新生儿约34cm,18岁可达53cm或以上;3分3观察头颅的外形变化,有无小颅、尖颅、方颅、巨颅、变形颅;2分4头皮、头颅压痛及包块检查:用双手指分开头发观察头皮并用手指轻压头皮各部并触摸有无包块及压痛;2分5视诊有无运动异常;1分6毛发的检查:视诊毛发的密度、颜色、分布及光泽;1分5.眉毛、睫毛及眼睑的检查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眉毛检查以视诊为主;正常时,内侧与中间部分较浓密,外侧部分较稀疏;3分3若外侧1/3过于稀疏或脱落,见于粘液性水肿和垂体功能减退,特别稀疏者应考虑麻风;1分4睫毛检查,观察有无倒睫;2分5眼睑的检查,其内容有:上睑下垂,眼睑闭合障碍及水肿,有无压痛及包块;3分6.眼球运动的检查1嘱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被检查者头部固定,眼球随检查者手示方向运动;2分3运动方向:水平向左,左上,左下;水平向右,右上,右下;6分7.如何检查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眼征除突眼外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2Graefe征眼球下转,眼睑不能相应下垂;2分3Stellway征瞬目减少;2分4Mobius征集合运动减弱:嘱被检查者注视眼前1m处的检查者手指,检查者手指缓慢移至眼前10cm处;3分5Joffory征上视无额纹;2分8. 咽部检查及内容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部后仰;1分2张口发“啊“音;2分3压舌板压在舌后1/3与前2/3交界舌面上;2分4配合照明;2分5观察软腭、悬雍垂、咽腭弓及舌腭弓、扁桃体和咽后壁;3分9. 瞳孔对光反射、集合反射的检查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瞳孔对光反射:让被检查者双眼平视前方,检查者手持电筒从眼外侧迅速将光线移向一侧瞳孔部位勿使光线同时照射双眼,被检查者不要注视光线,可见该侧瞳孔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此为瞳孔直接对光反射;再将光线照射该眼,对侧瞳孔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称为瞳孔间接对光反射;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眼;5分3集合反射:检查者置食指于被检查者眼前1m处,指尖向上,然后迅速移至眼前10cm,观察双侧瞳孔由大变小,两眼内聚情况,则为集合反射;4分10.角膜反射检查及临床意义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直接反射:嘱被检查者向内上方注视;检查者用细棉签毛由角膜外缘轻触被检查者角膜,被检查者眼睑迅速闭合;4分3间接反射:刺激一侧角膜,对侧眼睑也迅速出现闭合反应;3分4直接、间接反射皆消失见于患侧三叉神经病变传入障碍;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角膜反射完全消失见于深昏迷病人;2分11.巩膜、角膜、虹膜的检查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巩膜:①用拇指向上牵拉上睑,嘱被检查者下视;2分②正常巩膜为瓷白色,黄疸时巩膜呈均匀黄色,中年以后在内眦部位可有黄色斑块,呈不均匀性分布;血中黄色色素增多,黄色只出现于角膜周边;2分3角膜:检查角膜的透明度,有无云翳,白斑、软化、溃疡、新生血管等;此外还应该注意有无老年环和凯费环;2分4虹膜检查:①注意虹膜的纹理排列情况,有无损伤; 1分②虹膜中间的孔洞为瞳孔,正常直径3~4mm;检查时应该注意瞳孔的大小、形状、两侧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及调节反射等;具体检查方法见题9;2分12.结膜的检查包括翻眼睑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结膜分睑结膜、穹庐结膜和球结膜三部分2分;3翻转眼睑要领:用食指和拇指捏住上睑中部边缘,嘱被检查者下视,此时轻轻向前下方牵拉,然后食指向下压迫睑板上缘,并于拇指配合将眼睑向上捻转即可将眼睑翻开;翻转视动作要轻柔;5分4观察结膜有无充血、颗粒、滤泡、苍白、出血点等2分;13.鼻的检查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外形:鼻部皮肤颜色及外形的改变酒渣鼻、鞍鼻、蛙鼻等;2分3鼻翼煽动:吸气时鼻孔开大,呼气时鼻孔回缩,见于伴有呼吸困难的高热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发作时;1分4鼻腔检查:可借助手电筒,检查鼻中隔有无偏曲,鼻粘膜及分泌物等;4分5鼻道通气状态检查:检查者用手指压闭一侧鼻翼,让被检查者吸气,以判断通气状态,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2分14.鼻窦区压痛检查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额窦:检查者双手二至五指置于两侧颞部,双拇指分别置于被检查者左右眼眶上方稍内侧,向后、向上按压,询问有无压痛;2分3筛窦:检查者双手二至五指置于两侧颞部,双拇指分别置于被检查者鼻根部与眼内眦之间向后方按压,询问有无压痛;3分4上颌窦:检查者双手二至五指分别置于被检查者两侧耳后,双手拇指分别于左右颧部向后按压,询问有无压痛;3分5鼻窦炎时,鼻窦压痛阳性;1分15.舌的检查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观察舌的形态及改变如舌体增大3分3舌的运动有无异常:让被检查者伸舌,观察有无偏斜、萎缩和震颤;3分4观察舌苔改变举例说明3分16.口腔、口腔粘膜的检查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口唇检查:有无疱疹、口唇颜色、口角糜烂;3分3自然光或手电照明下观察口腔粘膜的颜色,有无充血、出血、溃疡及麻疹粘膜斑;4分4举例说明口唇、口腔粘膜改变的意义;3分17.牙齿、牙龈的检查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牙齿检查:有无龋齿、残根、义牙、缺齿及其记录方式;3分3观察牙齿的颜色;2分4牙龈检查:有无出血、溢脓和水肿等;3分5注意有无铅线;1分18.耳的检查除听力外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耳廓:形状、红肿、结节;3分3外耳道:有无分泌物、疖肿、阻塞;3分4乳突区:有无红肿及压痛;3分19.肝颈静脉回流征的检查1被检查者取仰卧位;2分2检查者用右手按压其右上腹30~60秒;4分3观察颈静脉充盈程度及阳性结果的显示;2分4右心功能不全时,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2分20.气管位置的检查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使颈部处于自然直立状态;3分2将食指与无名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3分3将中指置于气管上,观察中指是否在食指与无名指的中间;3分4报告检查结果,并且结果正确;1分21.颈部血管的检查及意义1颈静脉:①被检查者取立位或坐位,观察颈静脉,正常时不充盈,亦无搏动;1分②再让被检查者取平卧位,可稍见颈静脉充盈,充盈的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处,亦不见颈静脉搏动;2分③意义:颈静脉充盈超过上述水平,称颈静脉怒张,提示颈静脉压增高,见于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或上腔静脉综合征;三尖瓣关闭不全时可见颈静脉搏动;2分2颈动脉:①被检查者取立位或坐位,观察颈动脉有无搏动;1分②意义:正常人安静时不易看到搏动,只在剧烈活动后心搏出量增加时才可见到;安静时见到明显搏动,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严重贫血等;2分3听诊:①把听诊器体件放到颈部大血管区及锁骨上窝听诊;1分②意义:颈部大血管区若听到血管性收缩期杂音,考虑为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若右锁骨上窝听到连续性“嗡鸣”样杂音,可能为颈静脉流入上腔静脉口径较宽的球部所产生,系生理性的,用手指压迫颈静脉后可消失;1分22.甲状腺的触诊方法1被检查者取坐位,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背后,双手拇指放在双侧胸锁乳突肌后方,食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甲状腺的峡部;1分2检查右侧叶时让被检查者头偏向右侧,右手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内轻推,左手二、三、四指从甲状腺软骨左侧向对侧轻推,右手二、三、四指指腹在甲状软骨右侧触摸;2分3检查左侧叶时用2的相反手法进行;1分4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前面,拇指放在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峡部;1分5双拇指放在甲状软骨的两侧,双手二、三、四指指腹分别放在双胸锁乳突肌的后缘;1分6检查右侧叶时,让被检查者头偏向右侧,左手二、三、四指在右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轻推,右手拇指从甲状软骨左侧向对侧轻推,左手拇指腹在甲状软骨右侧触摸;1分7检查左侧叶时,用6的相反手法进行;1分8让病人做吞咽动作,检查有无肿大、性质、硬度、对称性、压痛、结节和震颤等;2分三、胸部1 胸壁、胸廓的检查和内容1胸壁的检查方法和内容:①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暴露胸部 ;1分②观察皮肤、营养状况、肌肉等情况; 1分③观察胸壁静脉是否有充盈或曲张,若有静脉曲张或充盈应检查血流方向,将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压在一段无分支的静脉上,然后将一手指沿着静脉压紧并向外移动,将静脉中的血流挤出,到一定距离后放松这一手指,另一指仍紧压静脉,观察这一段静脉充盈的快慢;2分④局部隆起:皮下气肿用手按压时有握雪感,用听诊器体件按压皮下气肿可听到类似捻发音.1分⑤胸壁压痛:用右手拇指腹或二、三、四指腹轻压胸壁,观察有无压痛.1分2胸廓的检查及内容①暴露胸部,观察胸廓两侧是否对称及胸廓前后径与左右横径之比,正常之比为1:1;5.1分②观察有无扁平胸、桶状胸、佝偻病胸.1分③观察有无单侧及局限性变形.1分④观察胸部有无畸形.1分2 心尖搏动和桡动脉搏动的触诊及内容1心尖搏动的触诊和内容:①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或坐位.1分②右手二、三、四指指腹触诊心尖搏动处,如看不到心尖搏动,则触诊胸骨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稍内侧.2分③确定出其位置、范围、强度、频率和节律.2分2桡动脉的触诊:①用二、三、四指指腹触诊左、右桡动脉,并双侧对比.1分②检查其频率、节律、紧张度、强弱和大小和动脉壁的弹性情况.2分③紧张度的检查方法:触诊脉搏时,近端的手指按压动脉,并逐渐用力使远端手指触不到脉搏,即用近端手指完全阻断动脉搏动所需压力.1分④动脉壁弹性的检查方法:用一近端手指压迫动脉使其血流阻断时,其远端的动脉不能触及,如能触及标志着有动脉硬化,弹性差.1分3.心脏浊音界的叩诊1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平静呼吸.1分2用间接叩诊法;被检查者在仰卧位时,检查者板指与肋间平行,被检查者坐位时,板指与心脏边缘平行.1分3检查顺序自上而下,有外向内,先左后右;2分4叩诊左侧时,从心尖搏动外2-3厘米可以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1-2厘米处由外向内轻叩,用力要均匀,由轻音变浊音,用笔作一标记,向上叩至第二肋间;2分5叩诊右侧时,先叩出肝脏的上界,在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再依次上移至第二肋间;2分6间接叩诊方法要准确;2分叩诊力度、部位、频度错误者,酌情叩1~2分4.指出各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并汇报听诊内容及结果1各瓣膜听诊区:①二尖瓣听诊区,心尖部即左锁骨中线内侧第五肋间处;分②主动脉瓣听诊区,胸骨右侧第二肋间;分③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分④肺动脉瓣听诊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分⑤三尖瓣听诊区,胸骨体下端近剑突稍偏右或稍偏左处;分2听诊顺序:二尖瓣听诊区→肺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听诊区→肺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听诊区;3分,如顺序错叩2分3听诊内容与结果:心率、心律、心音包括A2与P2的强弱、杂音、心包摩擦音;4分,每项分5.血压的测量1被检查者安静休息片刻,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右手臂外展45度,并与右心房在同一水平;1分3袖带中部对着肱动脉上,缚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3㎝,不可过紧过松;2分4听诊器体件放与肘部肱动脉上,然后向袖带打气,待肱动脉搏动消失,再将汞柱升高2·6~4·0KPA20~30㎜Hg后,缓慢放出袖带中的气,使汞柱缓慢下降以2㎜/S速度,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所示的压力值为收缩压;3分5动脉音消失时的压力为舒张压,如声音消失距离明显变调相差2·6 KPA20㎜Hg以上,则应将此时两数同时记录,如21;3/12;6~5;8kpa160/95~40mmHg ;2分6连续测量2,3次,取最低值为该次血压值;1分6.呼吸运动的触诊1被检查者取坐位,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背后;1分2双拇指在第10肋水平,平行、对称地放于被检查者脊柱两侧数厘米处;2分3向脊柱方向推挤皮肤起皱;1分4其余手指掌面置于胸阔两侧对称部位;2分5嘱被检查者用力深吸气;2分6观察和感觉双手活动度是否对称,并报告检查结果;2分7.触觉语颤的检查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分2检查者两手掌或手掌尺侧缘轻轻平贴在胸廓的对称部位;2分3被检查者用同样强度重复说长“一”音;2分4检查顺序,由上而下,由前胸、侧胸至背部;2分检查背部时,被检查者取坐位,1分5检查过程中应有两手交替在对称部位触诊;2分8.肺脏的叩诊1叩诊前胸时,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或坐位,胸部稍前挺;1分2用间接叩诊方法,自上而下,由外向内进行,板指与肋间隙平行;1分3叩诊侧胸时,被检查者取坐位,双手上抬,置于枕后,从腋窝开始,由上而下,检查者板指与肋间隙平行;1分4叩诊背部,被检查者取坐位,双手抱肘或放在膝盖上,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背部;1分5叩诊肩胛间区,板指与脊柱平行,肩胛下区板指与肋间隙平行,自上而下,由外向内进行;2分6叩诊顺序按前、侧、后胸的顺序进行;1分7沿每一肋间隙除肩胛间区自上而下进行,对称部位进行双侧对比叩诊;1分8注意叩诊音的改变及板指的震动感;1分9间接叩诊法要正确;1分9.肺间的叩诊1被检查者取坐位,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背后;1分2自斜方肌前缘的中点开始,用间接叩诊法,逐渐叩向外侧,当清音变浊音时作一记号;3分3然后再由上述中点部位转向内侧叩诊,直到轻音变为浊音为止作一记号;3分4测量肺间的宽度正常4~6cm;1分5按上述方法叩诊另一肺间;2分10.肺下界的叩诊1被检查者取仰卧位,用间接叩诊法,自上而下,在右锁骨中线上叩诊,由浊音变实音的位置为肺下界;2分2被检查者取坐位,分别将左、右手放在头部,用间接叩诊法,分别在左右腋中线上,自上而下,叩出肺下界;2分3被检查者取坐位,让其双上肢自然下垂,找出肩胛下角;1分4从肩胛下角线上,自上而下,用间接叩诊法叩诊,由清音变为实音为肺下界;2分5叩诊方法正确;1分6叩诊结果:正常人肺下界在上述三条线上分别为第6,8,10肋间或上、下一肋间,两侧对称;2分11.肺下界移动范围的检查1被检查者取坐位,平静呼吸时在肩胛下角线上,自上向下叩出肺下界,板指在原位翻转使手指腹侧向外,用笔在该处作一标记;3分2嘱被检查者用最大限度深吸气后,屏住呼吸,自上向下叩出肺下界并标记同上;2;5分3然后再让其最大限度深呼气后,屏住呼吸,自上向下叩出肺下界并标记同上;2;5分4最后测量深吸气和深呼气时肺下界的距离;1分5正常人肺下界移动范围为6~8cm;1分12.肺脏的听诊及听诊内容1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及或坐位;1分2正常支气管呼吸音的听诊部位,前面在胸骨上窝、喉部,背部在颈6,7和胸1,2棘突附近;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前面在胸骨角,背部在肩胛间区的第3,4胸椎水平;除上述两种呼吸音以外的肺部均为肺泡呼吸音的听诊部位,其中以乳房下部,肩胛下部和腋窝下部的肺泡呼吸音最强;3分3听诊顺序,从肺间开始,自上而下,由前胸部至侧胸部和背部;1分4要上下对比和左右对称部位对比;1分5嘱被检查者微张口作均匀呼吸;1分6听诊内容包括,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附加音如干、湿罗音、听觉语音和胸膜摩擦音;3分四、腹部1.腹部浅部触诊方法和用途1被检查者取仰卧位,两手放于躯干两侧,双膝关节屈曲,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1分2嘱被检查者作较深腹式呼吸,使腹肌放松;1分3先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区域,一般先从左下腹开始,沿逆时针方向,由下向上,先左后右进行;3分4检查者右手轻轻地平放在被检查者地部位,四指并拢,向下按压腹壁约1cm 深度,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协同运动,柔和地进行滑动触摸;3分5用途:腹壁的紧张度、表浅的压痛、肿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等;2分2.肝脏的触诊1让被检查者仰卧,双膝关节屈曲,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1分2嘱被检查者作较深腹式呼吸;1分3单手法触诊肝脏时,在右锁骨中线上, 检查者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上腹部估计肝下缘的下方;2分4 随患者呼气腹壁下陷时,手指压向腹壁深部,吸气腹壁上抬时,手指缓慢抬起上抬速度一定要落后于腹壁的抬起,用示指前端的桡侧朝肋缘去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手指逐渐向肋缘及剑突移动,直到触到肝缘或肋为止;2分5双手法触诊时,用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后腰部,大拇指张开置于肋部, 触诊时左手向上推,右手进行触诊,其方法同上;2分6在前正中线上剑突下,自脐平面开始逐渐向上,触诊肝脏左叶;1分7触诊肝脏应注意其大小、质地、边缘和表面状态、压痛、搏动、肝区摩擦感、肝震颤等;1分3.Murphy sign的检查1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1分2检查者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四指与肋骨垂直交叉,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2分3拇指用力按压腹壁;2分4嘱被检查者深吸气;2分5观察被检查者的面部表情,如表情痛苦,突然停止深吸气动作,称Murphy征阳性;2分6只有压痛而无吸气动作中断或停止,则仅称胆囊压痛;1分4.脾脏的触诊1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或右侧卧位,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1分2单手触诊法用于检查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又较表浅时;1分3双手触诊法用于检查脾脏肿大位置较深时,检查者左手绕过患者腹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胸下部第9~11肋处,试将其脾脏从后向前托起,并限制了胸廓活动,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于左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自脐平面开始配合呼吸,如同触诊肝脏一样,迎触脾尖,直至触到肋缘或左肋缘为止; 3分4右侧卧位双手触诊用于检查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被检查者右侧卧位,双下肢屈曲,双手触诊方法同3;2分5脾肿大的测量;1分6脾肿大时应注意其大小、质地、边缘和表面情况、压痛、切迹、摩擦感等;2分5.腹部压痛、反跳痛的检查及临床意义1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1分2嘱被检查者双膝关节屈曲,尽量放松腹肌,双上肢置于躯干两侧,平静呼吸;1分3检查者用右手并拢的2~3个手指示、中或无名指由浅入深按压,观察被检查者是否有痛苦表情或疼痛;3分4临床意义:有压痛常为腹腔脏器的炎症、瘀血、肿瘤、破裂、扭转等所致;1分。
临床医生体格检查基本操作技能讲解临床医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临床医生体格检查基本操作技能的讲解。
一、准备工作:1.环境准备:确保检查室环境整洁、安静,并保持适当的温度和照明条件。
2.检查器材准备:根据需要准备相关的检查工具和设备,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
3.医患关系建立: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提醒患者保持舒适的姿势。
二、体格检查技巧:1.视诊: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体型等方面的特征,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
2.触诊:使用适当的手法进行触诊,包括轻柔、深入和有规律的触诊,以检查患者的皮肤触感、肿块等情况。
3.叩诊:通过轻轻敲击患者的身体,借以判断内脏器官的位置、大小和密度等信息。
4.听诊:使用听诊器对患者的心脏、肺部和血管等进行听诊,以判断有无异常的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等。
5.示指检查:用示指轻敲患者的骨骼表面,以检测骨骼的整体状况和任何异常。
三、特殊检查技巧:1.血压测量:正确佩戴血压计袖带,确定患者合适的坐姿或卧姿,确保袖带位置正确,采用逐渐放气法进行测量。
2.体温测量:使用准确的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将温度计插入患者的腋下、口腔或直肠进行测量,保持几分钟后读数。
3.心电图检查:正确连接心电图仪的导联电极,确保导联的贴附位置正确,并在静息状态下采集连续的心电图信号。
4.腹部检查:采用适当的手法,按序检查患者的肝脾肿大、腹部肿块等情况。
四、操作技巧注意事项:1.维持患者隐私:在检查过程中要尊重患者的隐私,使用适当的窗帘或幕布遮挡。
2.检查步骤清晰:按照身体部位的顺序进行检查,确保每个部位都进行检查。
3.语言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简单而明了的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和过程。
4.观察细节:仔细观察患者的表情、身体姿势等细节,了解患者的不适感和疼痛情况,以充分理解患者的病情。
5.检查结果记录:对每个体格检查项目的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包括患者的体征、感觉以及任何异常发现。
第3章体格检查第1节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视诊:视触诊:触叩诊:叩听诊:听嗅诊:嗅基本原则:1、危重病人先抢救后检查或边抢救边检查。
2、按一定顺序检查。
3、随时复查。
4、集中检查,分开记录。
一.视诊视诊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注意事项:视诊时被检查部位应充分暴露、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因黄疸及某些皮疹在灯光下不易辨认而常发生漏诊。
视诊内容:一般状态和许多全身性的体征,如:年龄、发育、营养、体型或体质、意识、表情、体位、姿势和步态等。
局部视诊:如:皮肤、黏膜、眼、耳、口、鼻、舌、头、颈、胸、腹、肌肉、骨骼、关节等外形。
特殊部位视诊须借助于某些仪器进行检查,如:耳镜、鼻镜、检眼镜及内窥镜等。
二.触诊触诊:是医师通过手接触被检查部位是的感觉来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
分浅部触诊和深部触诊两种方法。
1. 浅部触诊法(1cm)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浅部的动脉、静脉、表浅神经、阴囊和精索等。
2. 深部触诊法(2cm以上,有时可达4~5cm )用于诊察腹内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1)滑行触诊法:该触诊法常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2)双手触诊法:用于肝、脾、肾和腹腔肿物的检查。
(3)深压触诊法(4)冲击触诊法:一般用于大量腹水患者肝脾的触诊。
注意事项:1、检查者应位于被检查者右侧,面向被检查者,随时注意观察触时被检查者的表情,检查者的态度必须稳重、端庄。
2、病人体位一般为仰卧屈膝,两腿略分开,必要时可采用半坐位、立位和侧卧位,侧卧检查时下腿应伸直,上腿略弯曲。
3、检查手法应注意轻柔,由浅而深,由轻到重,手掌应保持温暖以免刺激病人而混淆检查结果。
检查时应遵循由远离病变部位开始,下腹部检查时病人应先排尿,以免将充盈膀胱误诊为包块。
叩诊三.叩诊(percussion)是指检查者用手指叩击被检查者体表使之产生音响,由于人体各种组织结构的密度、弹性各异而发生不同的声音,借助叩击发出的不同音响来判断体内器官状况的检查方法。
间接叩诊手法的要点叩诊是临床医生常用的一种体格检查手法,通过敲击病人身体表面,借以获得疾病的相关信息。
其中,间接叩诊是一种常用的叩诊手法,它通过敲击与受检部位相连的身体部位,再通过听触觉来判断病变情况。
本文将对间接叩诊手法的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选择合适的敲击部位在进行间接叩诊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敲击部位。
通常,叩诊部位应选取骨质较薄、肌肉较少的部位,以保证敲击声音的传导效果。
常见的敲击部位有肺前区、肺后区、心脏区、胃肠道区等。
二、使用适当的敲击方法在进行间接叩诊时,需要使用适当的敲击方法。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指击法、拇指击法、手掌击法等。
在使用指击法时,应用指尖轻轻敲击叩诊部位,以产生清晰的敲击声。
拇指击法则是用拇指的腹部敲击,手掌击法则是用手掌的底部敲击。
根据受检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敲击方法可以提高叩诊的准确度。
三、掌握敲击力度和速度在进行间接叩诊时,敲击的力度和速度也需要掌握得当。
一般来说,敲击力度应适中,既不能过轻以至于无法产生敲击声,也不能过重以至于引起疼痛或不适。
敲击速度则应均匀稳定,不应过快或过慢。
通过控制力度和速度,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叩诊结果。
四、辨别不同的叩诊音在进行间接叩诊时,需要能够准确地辨别不同的叩诊音。
常见的叩诊音有清音、浊音、鼓音、实音等。
清音通常是指敲击部位所在的器官正常组织所产生的音响,如心脏的正常心音。
浊音则是指敲击部位所在的器官有液体或实质性物质存在时产生的音响。
鼓音则是指敲击部位所在的器官腔内有气体积聚时产生的音响。
实音则是指敲击部位所在的器官组织增厚或肿块存在时产生的音响。
通过准确辨别不同的叩诊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和位置。
五、结合其他体征进行综合分析间接叩诊只是体格检查中的一种手法,为了获得更准确的诊断结果,还需要结合其他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比如,可以结合病史、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以及其他体格检查的结果,如触诊、听诊等。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体格检查方法训练(检查顺序)标题:体格检查方法训练(检查顺序)引言概述:体格检查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检查顺序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体格检查方法训练中的检查顺序,匡助医学人员更好地进行体格检查。
一、普通外观1.1 观察患者的站立姿式:站立时是否笔直,是否有躯干前屈或者后仰等异常姿式。
1.2 观察患者的行走姿式:观察患者的步态,是否有跛行、拖行等异常。
1.3 观察患者的表情和精神状态:是否面色苍白、焦虑、疼痛等表情,是否精神状态正常。
二、神经系统检查2.1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患者是否清醒、昏迷或者意识含糊。
2.2 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瞳孔对光反射、四肢肌力、感觉、腱反射等项目。
2.3 进行神经系统专项检查:如进行脑神经检查、共济失调检查等。
三、心血管系统检查3.1 测量血压:测量患者的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3.2 听诊心音:通过听诊心脏的四个瓣膜区,判断心音是否正常。
3.3 观察颈静脉回流:观察患者颈静脉的回流情况,判断心脏泵血功能。
四、呼吸系统检查4.1 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
4.2 听诊肺部呼吸音:通过听诊肺部不同区域的呼吸音,判断是否有异常音。
4.3 观察呼吸节律和呼吸难点: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是否规律,是否有呼吸难点。
五、腹部检查5.1 观察腹部形态:观察患者腹部的形态,是否对称、膨隆或者凹陷。
5.2 触诊腹部:通过触诊腹部,判断腹部是否有压痛、包块等异常。
5.3 打听肠鸣音:通过听诊肠鸣音,判断肠道蠕动是否正常。
结论:体格检查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正确的检查顺序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通过训练和掌握正确的检查顺序,医学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体格检查,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匡助。
希翼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医学人员进行体格检查方法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匡助。
A难型题1甲状腺的触诊(只掌握一种前或后)峡部:(环状软骨下2~4气管环前面)站在受查者前面用拇指或站在受查者后面用示中环三指从胸骨上切记向上触摸,嘱患者吞咽,判断有无肿大侧叶:前面触诊:患者坐位,检查右叶,检查者用右手轻推甲状软骨左侧将气管推向对侧,左手示中环三指放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胸锁乳突肌,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并配合吞咽动作,用同一方法检查另一侧。
后面触诊:患者坐位,检查者站于患者后面,检查右侧叶,左手示中环三指施压于左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右手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胸锁乳突肌,示中环三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
左侧方法同右侧。
2、乳房触诊的方法和顺序坐位时,被查者先两臂下垂,然后双臂高举过头部或双手插腰进行检查,仰卧位时,双肩下可垫一枕头使乳房对称平放。
触诊时,先健侧后患侧,先左后右。
检查者的四指并拢,指掌面应平置于乳房上,应用浅部滑行触诊来触诊。
由外上象开始,左侧以顺时针方向,右侧以逆时针方向作浅部滑行触诊最后触诊乳头。
(检查乳房触诊后应一并检查淋巴结:腋窝淋巴结:用右手检查左腋,用左手检查右腋。
检查左侧时,右手并拢,掌面贴近胸壁向上逐渐达到腋窝顶部,滑动触诊。
依次检查尖群、中央群(向内)、胸肌群(向前)、肩胛下群(向后)、外侧群(外翻)。
锁骨上淋巴及结胸锁乳突肌与锁骨夹角处。
3、肺下界叩诊沿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由上而下进行叩诊,左锁骨中线从第2肋间,腋中线从腋窝开始,肩胛线从肩胛下角开始,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实音时,此部位即位该垂直线的肺下界。
正常肺下界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腋中线第8肋间隙,肩胛线第10肋间隙。
4、肺下界移动度叩诊:先在平静呼吸时在肩胛线上由肩胛下角开始叩出肺下界的位置(按肋间隙,之后向上向下叩不需按肋间隙),做标记,嘱受检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继续沿该线向下叩,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低点,标记。
再嘱受检者深呼气后屏气由原肺下界(平静呼吸时)向上叩,由下向上叩,至浊音变清音,即为肩胛上肺下界的最高点,标记。
两点之间的距离即为肺下界移动度的范围。
正常人肺下界的移动范围为6~8cm。
5、正常肺部可听到那几种呼吸音并指出听诊部位(一静二动)支气管呼吸音:喉部、胸骨上窝、6,7颈椎、1,2胸椎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胸骨两侧第1,2肋间隙,肩胛区3,4胸椎水平、肺尖前后部肺泡呼吸音:乳房下、肩胛下、腋下6、心脏视诊(方法、内容、并指出相应部位)方法:尽可能取卧位观察胸廓外形,必要时视线与胸廓同高,观察心前区是否存在隆起及异常搏动内容:胸廓畸形(心前区隆起、鸡胸、漏斗胸、脊椎畸形)心尖搏动(异位搏动、强度、范围、负性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剑突下搏动、心底搏动)部位:心前区: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处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处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10cm处第6肋胸肋关节处(心前区即心脏在胸前壁的体表投影)心尖搏动最强点位置: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测0.5~1.0cm,范围直径2.0~2,5cm。
注:鉴别剑突下搏动来自右心室还是腹主动脉仰卧位:1.患者深吸气后,搏动增强则为右室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搏动2.手指平放于剑突下并向上后入前胸壁后方,右心室搏动冲击手指末端,腹主动脉搏动冲击手指掌面。
7、心脏触诊(内容、方法、顺序)1.心尖搏动(位置、强度、范围)检查者用右手手掌平放在被检查者乳头下触摸心尖搏动,然后用示中环三指缩小范围,最后示指或中指确定心尖搏动最强点的位置,注意强度、节律及范围。
2. 心前区震颤(触诊方法和意义)(浅部感觉触诊)检查者用手掌尺侧(小鱼际)或手指指腹紧贴在心前区不同部位触诊,切勿将手掌按压在胸壁上。
顺序与听诊顺序一致,即二尖瓣区(心尖部)--- 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 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 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 三尖瓣区(胸骨左缘4,5肋间)3. 心包摩擦感(触诊部位及方法)用小鱼际或手指指腹平放于胸骨左缘3~4肋间,以坐起前倾体位,呼气末,收缩期最明显(浅部感觉触诊)8、心界叩诊(方法、顺序、需在人体上叩出相对浊音界)顺序:先叩左界后右界,从下向上,由外向内方法:病人取卧位,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指板与与肋缘平行;坐位时,指板与平与肋间垂直。
左界:(轻叩)从心尖搏动最明显的肋间开始,自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由外向内进行叩诊(注:找不到心尖搏动最强点由第五肋间腋前线开始叩诊),叩至由清音变浊音时,用笔作一标记,如此向上逐一肋间进行,直至第2肋间清音处,并作标记。
4、3、2肋间均自左锁骨中线外开始由外向内叩。
右界:先叩处肝上界(沿右锁骨中线,从第2肋间从上向下叩,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从肝上界的上一肋开始自右锁骨中线外,由外向内叩,由清音变为浊音,叩出相对浊音界,逐一肋间进行,直至第2肋间。
用尺子测量出前正中线到各标记点的垂直距离,及左锁骨中线到前正中线到左锁骨中线的距离(正常为8~10cm)。
注:测左界时尺子零刻度线位于前正中线处,右界则位于标记点处。
9、心脏听诊(内容、方法、顺序)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方法:充分暴露心脏,(膜型与钟型结合)体检紧贴皮肤心脏瓣膜的听诊区及听诊顺序:二尖瓣区(心尖区)--- 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隙)--- 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 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4,5肋间)10、腹部视诊的方法及内容被检者取低枕仰卧位,双臂放于躯干两侧,充分暴露全腹部(上至剑突下至耻骨联合),平静呼吸,双腿屈曲,使腹壁松弛,检查者站于被查者右侧。
内容:1.腹部外形:视线与被查者腹部平行,观察上自剑突经脐部下至耻骨联合处腹部侧缘轮廓。
腹部正常:腹部平坦(健康正常成年人)、腹部饱满(儿童、肥胖者)、腹部低平(消瘦者及老年人)、腹部膨隆(腹水)。
病理:腹部膨隆、腹部凹陷2.呼吸运动:腹式呼吸,是否有减弱、增强或消失3.腹壁静脉、腹壁静脉曲张及血流判定:将右手示指和中指并拢或双手示指放置在一段没有分叉的静脉上,一手指紧压静脉向外滑动挤出该段内血液,至一定距离(约7.5~1ocm)后松开手指,另一手指紧压不动,看血液是否充盈,充盈迅速,则血流方向是从松开一端流向指压一端,充盈缓慢,从指压一端流向松开一端)。
4.胃肠型及蠕动波5.腹壁皮肤(有无皮疹、疤痕、色素沉着、紫纹、弹性是否良好)11、肝脏触诊(下、平、紧、抬、压、移)深部滑行触诊1.单手触诊:被检查者曲膝仰卧位做较深腹式呼吸,检查者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紧贴放在右下腹部(或脐右部),随被检查者的呼气时,手指压向腹壁深部,注意应在腹壁下陷前提前下压。
吸气时,手指缓慢朝向肋缘向上迎触下移的肝缘。
其吸气时手指上抬得速度一定要落后于腹壁的抬起,呼气回触,呼吸间歇时抬起向肋缘移动,重复迎触回触动作,每次移动距离不超过1cm。
直到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
注意收的触诊部位为示指前端桡侧。
2.双手触诊:检查者右手位置及方法同单手触诊,左手放在被检查者右背部第12肋骨与髂嵴之间脊柱旁肌肉的外侧,触诊时左手向上推,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并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肌下移的幅度。
12、脾脏触诊(双手触诊)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检查者左手绕过被检查者腹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胸下部第9~10肋处,将脾脏从后向前托起,并限制了胸廓运动,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弓大致呈垂直方向,以稍微弯曲的手指末端轻轻压向腹部深部,并随被检查者的呼吸运动,呼气时手指压向腹壁深部,吸气时,手指缓慢抬起朝向肋缘向上迎触脾脏,逐渐由下而上移近左肋弓,有节奏的进行触诊。
轻度脾肿大卧位触不到时可改为右侧卧位触诊。
13、液波振颤检查被检查者平卧,医生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的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屈曲,用手指指端叩击或冲击对侧腹壁,如有大量液体存在,则贴于腹壁的手掌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即波动感。
为了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传至对侧,让被检查者的手掌尺侧缘压在脐部腹中线上,即可阻止。
此法检查需腹水大于3000~4000ML才能检出。
14、肝界叩诊一般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下线。
肝上界:由肺区(第2肋间隙)向下叩向腹部,当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被肺遮盖的肝顶部,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
再向下叩1~2肋间,则浊音变为实音,此处肝脏不再被肺所覆盖,而直接贴近胸壁成为肝绝对浊音界(亦为肺下界),继续再向下叩由实音变为鼓音时为肝下界,确定肝下界时也可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向上叩,由鼓音变为浊音处即为肝下界。
(正常肝脏在右锁骨中线上,其上界在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两者之间的距离为肝上下径,约为9~11cm,在右腋中线上,其上界为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在右肩胛线上,其上界为第10肋间。
)15、移动性浊音叩诊被检查者仰卧位,检查者自腹中部脐平面鼓音去开始向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的方法向右侧叩诊,发现浊音时,嘱患者左侧卧,再叩诊,以核实浊音是否移动。
(当腹水大于1000ML 时,即可查出移动性浊音)。
16、血压测量(坐位)1.让受试者休息5-10min,暴露右上肢,准备测量;2.打开血压计,检查血压计:①是否漏气;②刻度是否归零。
3.让受试者前臂平放在桌面上,手掌向上,使肘部与第4肋(即心脏水平)和血压计0刻度在一条线上,找到肱动脉搏动处。
固定袖带,要求下缘在肘上2~3cm,气囊中线位于肱动脉上,袖带松紧适宜,容1指。
4.放置听件,注意方向与外耳道一致;5.听件放于肱动脉搏动处,准备测量;6.关闭空气囊开关加压充气,边充气边听诊肱动脉搏动音。
7.待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将汞柱升高20-30mmHg后,即开始慢慢放气,双眼平视刻度盘,第一出音现即为收缩压。
继续徐徐放气,最后一声消失即为舒张压。
间隔1~2min再次测量,取平均值。
8.血压计用毕,应松开橡皮球螺丝帽,排尽袖带内气体,将其卷好放置盒内。
将捡压计向右倾斜45°,然后关闭血压计开关,防止水银泄露。
17、结膜检查结膜分为睑结膜、穹窿部结膜、球结膜三部分。
上眼睑翻转:用右手翻转病人的左眼上睑,左手翻转右眼上睑,拇指与示指前后交错约1厘米,捏紧上睑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的边缘部,嘱病人向下看,轻轻向前下方牵拉,示指向下压迫睑板上缘,与拇指配合将睑缘向上捻转即可将眼睑翻开。
翻转眼睑后要协助病人恢复眼睑正常位置。
下眼睑:双手拇指下压拨开下眼睑,嘱患者向上看,观察下睑结膜及穹窿部结膜,而球结膜在查看上下睑结膜,穹窿结膜时已看。